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作者:鐘萬里 等編著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前言
截至2009年底,全國發(fā)電裝機容量達到8.74億千瓦。其中,火電達到6.52億千瓦,約占總容量的74.60%。為了節(jié)約能源和保護環(huán)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大力發(fā)展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是今后國家電力建設的主要潮流。我國對火電發(fā)展的基本方針是提高能源效率,優(yōu)化發(fā)展煤電。據統(tǒng)計,截止2009年底,我國已經投運近40臺超(超)臨界機組,目前在建及擬建的近120臺,目前國產超(超)臨界機組的設計、制造和運行水平已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S著蒸汽溫度和壓力的提高,超臨界鍋爐的效率在大幅度提高,供電煤耗大幅下降;但提高蒸汽參數(shù)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技術難題,主要是金屬材料在高溫、高壓下的性能問題,尤其是材料的抗高溫腐蝕和高溫蒸汽氧化能力。伴隨著超臨界機組蒸汽溫度的提高,鍋爐受熱面的材料等級也逐步向高等級方向發(fā)展,高溫受熱面管T123、T91和TP347H等材料的蒸汽氧化及由此產生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引起關注。在高溫蒸汽的作用下,氧化膜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其剝落取決于膜的臨界厚度、溫度變化速率等。氧化膜的剝落將引起爆管,同時損害汽輪機葉片、污染凝結水,并成為熱力設備易結垢部位的沉積物。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介紹了火力發(fā)電廠超臨界機組高溫蒸汽氧化現(xiàn)象,闡述了超臨界機組用金屬材料的氧化機理、氧化皮脫落、高溫蒸汽氧化的防治等。 本書作者根據多年在超臨界機組高溫蒸汽氧化領域的科研與工程實踐,并吸收了大量近年來國內外的最新技術編寫。全書共分11章,分別介紹了超(超)臨界機組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用金屬材料及其特征、金屬的高溫氧化、超臨界蒸汽對鋼表面的氧化作用、奧氏體不銹鋼高溫蒸汽氧化、SA—213 191鋼高溫蒸汽氧化、SA—213 T23鋼高溫蒸汽氧化、高溫蒸汽氧化物的檢測、高溫蒸汽氧化對鍋爐側的影響、剝落的氧化層對汽輪機和凝結水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高溫蒸汽氧化的預防措施等。 本書資料翔實、理論結合實際,無論是對于電廠檢驗人員,生產、運行人員還是管理人員,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對耐熱鋼的生產及研發(fā)技術人員有較強的參考價值,還可以作為電站理化檢驗人員等的培訓教材。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 第一節(jié) 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簡介 第二節(jié) 國際超(超)臨界參數(shù)鍋爐的發(fā)展情況 第三節(jié) 我國超(超)臨界參數(shù)鍋爐的發(fā)展情況第二章 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用金屬材料及其特性 第一節(jié) 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用金屬材料概述 第二節(jié) 幾種常用的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用新材料特性介紹 第三節(jié) 超(超)臨界鍋爐用新材料對焊接接頭的要求 第四節(jié) 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用新材料的焊接第三章 金屬的高溫氧化 第一節(jié) 金屬高溫氧化的一般概念 第二節(jié) 金屬高溫氧化的熱力學 第三節(jié) 金屬高溫氧化的動力學 第四節(jié) 金屬的氧化膜 第五節(jié) 合金的氧化第四章 超臨界蒸汽對鋼表面的氧化作用 第一節(jié) 蒸汽中氫含量變化對鋼表面氧化的表征 第二節(jié) 蒸汽對奧氏體不銹鋼表面氧化的影響 第三節(jié) 鐵素體耐熱鋼的氧化機制第五章 奧氏體不銹鋼高溫蒸汽氧化 第一節(jié) 奧氏體不銹鋼管內壁氧化膜特性 第二節(jié) 奧氏體鋼爐管氧化膜的應力數(shù)值模擬與剝蒲機理 第三節(jié) 奧氏體不銹鋼爐管氧化膜剝落機制第六章 SA-213T91鋼高溫蒸汽氧化 第一節(jié) SA-213T91鋼的特性 第二節(jié) SA-213T91鋼的氧化形貌 第三節(jié) SA-213T91鋼運行管蒸汽側氧化層形成機理第七章 SA-213T23鋼高溫蒸汽氧化 第一節(jié) SA-213T23鋼的特性 第二節(jié) SA-213T23鋼的抗氧化性能 第三節(jié) SA-213T23鋼蒸汽側氧化層形成機理第八章 高溫蒸汽氧化物的檢測 第一節(jié) 奧氏體不銹鋼管彎頭氧化物沉積的檢測 第二節(jié) 鐵素體鋼管內壁氧化膜的檢測第九章 高溫蒸汽氧化對鍋爐側的影響 第一節(jié) 氧化層剝落的影響因素及剝落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某電廠1號爐高溫過熱器T91管爆管案例 第三節(jié) 某電廠高溫過熱器TP347H管爆管案例第十章 剝落的氧化層對汽輪機和凝結水系統(tǒng)的影響第十一章 高溫蒸汽氧化的預防措施 第一節(jié) 鍋爐側高溫蒸汽氧化的預防措施 第二節(jié) 汽輪機側固體顆粒侵蝕的預防措施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上以美國和德國等為主的工業(yè)化國家就已經開始了對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發(fā)電技術的研究。經過近半個世紀的不斷進步、完善和發(fā)展,目前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已經進入了成熟和商業(yè)化運行的階段。世界上超(超)臨界發(fā)電機組的發(fā)展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第;個階段,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以美國和德國等為代表。當時的起步參數(shù)就是超超臨界參數(shù),但隨后由于電廠可靠性的問題,在經歷了初期超超臨界參數(shù)后,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美國超臨界機組大規(guī)模發(fā)展時期所采用的參數(shù)均降低到常規(guī)超臨界參數(shù)。直至80年代,美國超臨界機組的參數(shù)基本穩(wěn)定在這個水平?! 〉诙€階段,大約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由于材料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鍋爐和汽輪機材料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對電廠水化學方面認識的深入,克服了早期超臨界機組所遇到的可靠性問題。同時,美國對已投運的機組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優(yōu)化及改造,可靠性和可用率指標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相應的亞臨界機組。通過改造實踐,形成了新的結構和新的設計方法,大大提高了機組的經濟性、可靠性和運行靈活性。期間,美國又將超臨界技術轉讓給日本(GE向東芝、日立,西屋向三菱),聯(lián)合進行了一系列新超臨界電廠的開發(fā)、建設。這樣,超臨界機組的市場逐步轉移到了歐洲和日本,涌現(xiàn)出了一批新的超臨界機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