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國際文化 作者:(南宋)大慧杲//竹庵|譯者:林明珂 頁數(shù):234 譯者:林明珂
Tag標簽:無
前言
《禪林寶訓》,一名《禪門寶訓集》。本為南宋大慧妙喜和竹庵士圭兩人在江西云門寺時共同編著。后因年時久遠,漸就散逸,首尾不全;乃由蘇州凈善和尚繼續(xù)編成,即為今本。明大藏收為四卷。此書之作,誠如凈善序中所言:“寶訓者,昔妙喜、竹庵,誅茅江西云門時共集。予淳熙間,游云居,得之老僧祖庵,惜其年深蠹損,首尾不完。后來或見于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余,仍取黃龍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語,節(jié)葺類三百篇,其所得有先后,而不以古今為詮次。大概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趨道德仁義而已。其文理優(yōu)游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跡,實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且將刊木以廣流傳,如有同志之士,一見而心許者,予雖老死丘壑,而志愿足矣?!憋@而易見,編書之旨,在為拯緇流于濫敗,扶正法于矯亂。觀其文多有一言而切中時弊,于世道人心,頗具針砭;更于教外但有起亂世危行之責。自來世出世法,不一不二。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涵蓋了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之學的精蘊、要言,更貫通了禪師大德們對于經(jīng)史子集純熟的闡釋和啟發(fā),內(nèi)旨超越了一般意義上對中國文化和國學的認知與深解。
中國禪宗叢林制度——以人心為本,以道德為回歸的“叢林精神”遠較西方所謂的“叢林法則”,更為文明化、人性化。
作者簡介
大慧杲(1086-1163),宋代著名禪師,號妙喜,又號云門。俗姓奚,宣州(安徽)寧國人。十七歲出家后,參訪洞山微、湛堂文準、圓悟克勤等師。在圓悟克勤座下開悟,嗣圓悟之法,名振京師。1126年得佛日大師之賜號,后住持徑山能仁寺,宗風大振。一生愛國愛教,力主抗金,受秦檜
書籍目錄
譯序
前言
導讀
禪宗跟我們也有關系
尊莫尊乎道
善始善終
才出狼窩,又入虎口
閻王老子不怕你話多
無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閨閣中物
好事不如無
王安石問鬼
禍患不必躲
牛來山中,水足草足
滿床盡撒雪珍珠
聽《出師表》悟道
……
世道·人心·禪——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心解】真凈初依黃龍未契,得順和尚一番激勵,乃知黃龍用途,再回黃龍依止七年。故真凈出世洞山,則過訪香城,以為酬謝;古德相交,總以知心為本,順和尚贈偈,獎掖后進,推崇有道,恰如其分。至于真凈初有不出入前之言,實為古來禪德一時之戲語;如汾陽昭禪師,得旨后亦隱居不出,后因緣契乃應世弘法。真凈當亦如此?!驹摹空鎯襞e廣道者住五峰,輿議廣疏拙,無應世才。逮廣住持,精以治己,寬以臨眾,未幾百廢具舉,衲子往來,競爭宣傳。真凈聞之日:“學者何易毀譽耶?予每見叢林竊議日,那個長老行道安眾,那個長老不侵用常住,與眾同甘苦。夫稱善知識,為一寺之主,行道安眾,不侵常住,與眾同甘苦,固當為之,又何足道?如士大夫作官,為國安民,乃日我不受贓,不擾民。且不受贓,不擾民,豈分外事耶?”(山堂小參)【語譯】廣道者是瑞州九峰希廣禪師,四川人,嗣真凈克文大師,為南岳下十二世。希廣禪師賦性仁慈愛物,不拘小節(jié),因此叢林稱他為廣無心。五峰虛席,一天,真凈克文和尚推舉希廣禪師住持,一時眾人議論紛紛,都說希廣為人粗心大意而且又拙鈍,恐怕不是應世的人才。等希廣住持后,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上下齊心合力,在不長的時間里把寺院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是大家紛紛稱贊希廣禪師理眾有方,真凈克文聽后感嘆道:“唉,大家怎么能輕易地誹謗和贊譽一個人呢?我常常聽見衲僧們議論說某個長老能精勤行道統(tǒng)理大眾,某個長老不侵常住,能與寺僧同甘共苦。既然稱為善知識就是要荷擔如來家業(yè),作為一寺之主,行持道法,安撫大眾,不侵常住,與大家同甘共苦本是理所應當,怎么能值得稱道呢?好像士大夫做官一樣,治國安民本是分內(nèi)事,而到處說我不受賄,我不魚肉百姓,難道不受賄,不魚肉百姓是分外事嗎?”口是災禍之源,也是折福的根本?!拘慕狻糠鸱ㄊ婪ǎ斠员痉质聻閷崉?。為政之道,不受贓,不擾民,一心為人民服務,乃本分事也,何足道,又何必道;今日則不然,如此好官,報道有加,以為楷模。殊不知早失分寸,法亂人敗,世風日下矣。修行之道,精進治心,乃佛法本分事,固當為之,何足論哉,何德論哉?一二衲子有此精行,則必嘉許有加,殊不知法道淪喪,叢林早敗。真凈此語,實為當政者,主持者,當頭之棒喝也?!驹摹空鎯糇w宗,每歲化主納疏,布帛云委,真凈視之顰蹙,已而嘆日:“信心膏血,予漸無德,何以克當?”(李商老日涉記)【語譯】真凈克文和尚住持廬山歸宗寺時,每年化主定期回山交納緣疏,錢谷布帛堆積如山,大師見這么多的錢糧布帛不以為喜,反以為憂,他皺著眉頭說:“這些錢糧布帛都是施主的膏血,我非常慚愧,像我這樣無道無德的人怎能消受得了如此豐厚的布施呢?”叢林有言: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修行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刹簧髟?!【心解】《法華》有言:“一切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諸實相不相違背?!薄兑住は缔o》曰:“何以守位日仁,何以聚人日財?!庇衷唬骸熬訍圬?,取之有道?!弊怨艆擦纸砸约{疏收租為貨殖之本,而供常住生計;茍若主持者無德,則與世間貪官污吏何以異別?真凈此語,實具深義。
后記
禪是佛法的心要,像一面明鏡,觀照著世法和出世法的實相。世法包含了人間的一切學問,出世法則包融了宇宙法界的一切事物。禪既然是世法和出世法的鑒照心燈,她的內(nèi)涵實義,即智慧的煥發(fā),全然圓融,全然包融了人生和宇宙的原則?!抖U林寶訓》一書是一千五百年前,含融了悟道智慧的心語,就像一盞明燈,頂立于天地之間的明燈:也像一面明鏡,深植于宇宙萬物之內(nèi)的明鏡。主要的內(nèi)涵是來自人類智慧的動力,關系于當今的世道人心,是至巨、至深的。可以這么說,本書的內(nèi)涵主要包融了佛法的心要和大義的精華:即邁向自覺覺他途徑的六度萬行。所謂六度:原則上六度是合而為一的,是以般若為依歸的,分得那么細,那么分明,是有針對性的。應該知道是六而一,一而六的事,不是光說不練,有如北京天橋的把戲,而是以智慧來承當。例如持戒,什么叫持戒?宗喀巴大師在根據(jù)《瑜伽師地論》中《菩薩地·戒波羅蜜品》而完成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不需多說,總之就如儒家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無一時不是戒,無一處不在戒,無論有沒有戒律規(guī)定,該當守戒就如是守戒,法爾如是,本當如此,義所當為,理所當是;你還要人家規(guī)定或有所圖才守戒嗎?那已是第二機了,已經(jīng)不是戒了,這就是戒的精神。不必婆婆媽媽,繁瑣僵化,成為吃人的禮教,禁欲苦行外道?!湓?,必以智慧為依歸,才是持戒。
編輯推薦
《禪門論語:禪林寶訓心解》:一部歷久彌新的禪林寶典。來自智慧世界的教誨。大覺曰:“夫為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后視金帛如糞土,則四眾尊而歸之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