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揮麈

出版時間:2000-01-01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張光直  頁數(shù):42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青銅揮麈》以獨特的編纂方式,薈萃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研究成果中的華彩樂段?;蛞詴r間為序,或按問題分類,分則獨立成章,合則一氣呵成。各家學業(yè)有專攻,文風呈個性,但都學融哲經(jīng)文史,識貫中外古今。思如大鵬飛天,水擊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虛妄語。

作者簡介

  張光直,祖籍臺灣,1931年出生于北平,并在北平度過其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時光。1946年返回臺灣,1949年被臺灣當局逮捕,1950年獲保釋,1954年畢業(yè)于臺灣大學考古系,196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哲學博士。從事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曾先后任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系主任,哈佛大學人類考古學系教授、系主任。著有專著十余種,論文百余篇,1994年任臺灣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兼任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書籍目錄

  代序  一 西方關(guān)于青銅時代的概念  二 中國青銅時代  三 青銅時代之前的金屬使用  四 青銅器的制作工藝  五 二里頭陶文  六 鐵器與中國青銅蚨工的式微  七 青銅時代的政治制度  八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九 商代的考古文化特征  一○商代安陽的經(jīng)濟流通  一一 國家的兩種涵義  一二 中國青銅時代即古代中國文明  一三 夏商周的重要性  一四 正確認識三代關(guān)系的兩大障礙  一五 文字史料中的三代關(guān)系  一六 三代的年代關(guān)系  一七 三代的地域關(guān)系  一八 三代的文化社會關(guān)系  一九 夏代考古問題  二○商代考古中的早商問題  二一 伐紂以前周代考古問題  二二 游團、部落、酋邦與國家  二三 社會進行規(guī)則與古代中國文明  二四 殷商文明的兩種性質(zhì)  二五 殷商文明的三種類型  二六 花廳文化的特征  二七 殷商進代的厚葬與墓制  二八 沉埋地下的早商文化  二九 夏商之辨  三十 中國最早的鑲嵌工藝品  三一 舊史料中所見殷周關(guān)系  三二 考古遺物中所見殷周關(guān)系  三三 殷墟卜辭中所見殷周關(guān)系  三四 岐山甲文中所見殷周關(guān)系  三五 殷周文化三論  三六 中國青銅時代的聚落形態(tài)  三七 周代封建制  三八 商代的資源流通  三九 商代貿(mào)易的政治經(jīng)濟學意義  四十 從商王廟號所見的王室親屬婚姻制度  四一 商王族父子祖孫之關(guān)系  四二 商王繼承法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1984年8月22日到9月7日,我在北京大學考古系作了九次講演,共分七個題目。收入《考古學六論》這本書的六個題目,前四個是蔣祖棣和王文建兩位同學花了很大的功夫,根據(jù)錄音整理出來的。我對整理稿稍做了些潤飾,為了讀者的方便,還加上了最少限度的注、圖和表。后兩個題目則是我自己整理的。但這書基本上仍是北大講演的記錄?!薄 ?983年8月,在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舉辦的“亞洲地區(qū)(中國)考古討論會”上,宿白教授代表北大邀我到考古系教課。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榮譽,當然,就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本來考慮講一個學期的課,后來因時間關(guān)系改成三個星期。等到北大校長和教育部正式邀請信寄給我以后,我才想,講些什么題目好呢?我?guī)资陙韽氖轮袊脊艑W的教學與研究,但是,北大是全世界中國考古學教學的中心,如果我想對北大同學能作點兒積極性的貢獻的話,我的講題應(yīng)該是比較一般性的,集中在中國考古與一般性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上的,至少,應(yīng)該是我對這種聯(lián)系的看法?! ∵@個一般的范圍確定了以后,我便選了幾個彼此并沒有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的題目,可以說,是構(gòu)成考古學這個大題目的一小籃大雜拌。雖然沒有什么嚴密的系統(tǒng),這些題目也不能說代表考古學中的什么派別,但可以說,它們代表一個考古工作者的若干看法,希望對學習考古的同學有一些參考價值。  為了使本書的讀者理解我所闡述的若干看法,我想,不妨把自己在專業(yè)上學習的過程介紹一下?! ∥沂窃诒本┥L的,并且在北京讀了小學和中學。我的祖籍是臺灣,所以,在抗戰(zhàn)勝利以后,我就回到了祖國的臺灣。不久,以前在南京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到臺北,李濟、董作賓,以及其他考古學、人類學的前輩學者們在臺灣大學成立了一個考古人類學系,我便報考了這個新系?! ∥宜詧罂伎脊湃祟悓W系,是由于早年所受的一些影響。我很小的時候,便熟讀過一本書,叫作《人類學泛論》,著者是日本的西村真次教授。我的父親張我軍先生是搞日本文學的,他把這本書翻譯成了中文,1931年在上海神州國光社印行。我不知道這本書在中國有沒有過任何的影響力,但是,因為我從小便守著這本書,對書里的人類進化史、石器時代等等,很感興趣,它對于我確實有過不淺的影響。1948年,我在臺北坊間又買到一本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出版的新書,叫《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是裴文中先生寫的。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本用中文寫的關(guān)于中國史前考古的書。裴文中先生在這本書里把當時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資料與研究成果作了初步的綜合。同時,在這書里,裴先生又發(fā)了不少牢騷,說中國的考古可以說遍地是黃金,俯拾即是,但是有才華有志氣的讀書人卻很少有學考古的。他說,希望在將來的中國有很多人走這條路,希望各大學有考古學系,并且希望成立一個中國考古學會??戳伺嵯壬@本書以后,我對這門學問更加向往?! ?954年,我從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畢業(yè)。不久,我又到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讀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先在耶魯大學,后來又回到哈佛大學,從事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從1951年開始,我就參加了田野考古工作,除了臺灣的田野考古以外,還參加過北美和法國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fā)掘。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可以看得出來,我所學的這一套,說不上是從哪個傳統(tǒng)繼承下來的。西村真次先生、裴文中先生、李濟先生等等,都是我的老師。我當然也讀過解放以來國內(nèi)大量的考古研究報告和論文,受到很大的啟示和影響。我在美國學習工作已整三十年,自然受到美國人類學界很大的影響。我說我所講的題目和內(nèi)容是一小籃子大雜拌,其實,這也正是因為我搞的這一套考古,似也可以說是一筐子大雜拌。所以我說,我并不代表哪一個門派、哪一個傳統(tǒng)。這自然并不是說我的想法沒有它自己的一套系統(tǒng)。最好還?!              獜埞庵薄 ∫痪虐宋迥暌辉掠诠鸫髮W

編輯推薦

  當代學獲,繁華似錦,大宛風范,光彩照人。本叢書以獨特的編纂方式,薈萃海內(nèi)外華人學者研究成果中的華彩樂段?;蛞詴r間為序,或按問題分類,分則獨立成章,合則一氣呵成。各家學業(yè)有專攻,文風呈個性,但都學融哲經(jīng)文史,識貫中外古今。思如大鵬飛天,水擊三千里;心如澄江秋月,不作虛妄語。創(chuàng)見多多,新意比比,各領(lǐng)風騷,自成一格。一卷在握,可含英咀華,探無窮意蘊;一套置案,如群山連綿,盡顯學苑無限風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青銅揮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張光直的書一直都是我所喜歡的。喜歡讀他的書,不僅是因為深入淺出,還因為通俗容易懂,也許這就是臺灣學者和大陸學者的不同之處。前者總是用最淺顯的語言來表達艱深的內(nèi)容,后者恰恰相反。
       張光直在這本書和他的另一本青銅器論著《中國青銅時代》中,把夏商周三代稱為“青銅時代”。因為在三代時期,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占據(jù)最重要的位置。但青銅(也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不是用做生產(chǎn)工具,而是作為禮器和兵器使用。個中原因就牽扯到三代的政治制度了。
      一、三代都城的遷徙規(guī)律
      三代都城不斷遷徙的原因可以用下列圖表來表示:
      
      追求銅錫礦源
      青銅器是權(quán)力的象征 ====都城不斷遷徙====圣都、俗都制度
      
      
      所謂圣都、俗都制度,即是三代時期的別都制度?!叭诹蠖荚鴮掖芜w都,其最早的都城一直保持著祭儀上的崇高地位。如果把最早的都城比做是恒星太陽,則后來遷徙的都城便好象是行星或衛(wèi)星那樣圍繞著恒星運行。”(張光直:《青銅揮塵》,P263)那最早的都城可以說是圣都,它是先祖宗廟的永恒基地。不斷遷徙的是俗都,它是日常祭儀所在地和王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中心。以夏代為例。夏代最早的都城在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登封東南告成鎮(zhèn),后來遷到了平陽,在今天山西臨汾縣。后世分別將都城定在斟(今河南 縣西南五十里)、邱(今河北濮陽縣)、斟灌(今山東觀城縣)、原(今河南濟原縣西北)、老邱(河南陳留縣北四十里)、西河(今河南安陽地區(qū))、洛訥(今河南 縣境內(nèi))、伊訥(今河南偃師縣境內(nèi))。這些都城雖然分散在今天不同的省份里,但是都圍繞著最早的都城——陽城旋轉(zhuǎn)。
      都城位置的選擇一般都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經(jīng)濟、地理、軍事。所謂的經(jīng)濟因素就是要求都城附近是一片富饒的土地,足以供應(yīng)都城居民的生活需要。地理因素是指都城要能夠位于王朝的中心地帶。軍事因素指的是都城所在地要易守難攻,對內(nèi)易于鎮(zhèn)壓叛亂,對外便于防范外敵入侵?!岸汲堑刂返倪x擇追隨青銅而去”這一說法似乎并不符合以上三個標準,只能勉強歸入經(jīng)濟因素。但是青銅既然不做為生產(chǎn)工具使用,又怎么能解決居住在都城內(nèi)的統(tǒng)治集團的生活需要呢?當時的統(tǒng)治者在選址時,不單只考慮青銅的分布問題和祭祀問題,也應(yīng)該考慮了其他因素吧。
      二、為什么青銅器是權(quán)力的象征?
       說實在話,這個問題我始終不是很明白。就如同現(xiàn)在把公章當做權(quán)力的象征一樣,私刻公章是刑事犯罪。任何一張紙片只要上面有了公章的紅印,它就具有了權(quán)威。因為公章是中央對官員權(quán)力的認可,是他身份的證明。正因為公章來自中央,所以他具有權(quán)威性。也如同后世將玉璽當做權(quán)力的象征一樣。在皇帝手里的玉璽,在地方官員手里的是官印。玉璽被盜或官印被盜都是大事?;实墼谛氯蚊粋€官員后就會賜給他一個印信,以此來證明他的身份。一旦印信丟失,他的身份就無法得到證明,因為其他人是認印不認人,誰有印信誰就是官。照這么看的話,對于公章和印信的信任來自于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公章或玉璽經(jīng)過了中央政府的手,就等于經(jīng)過了權(quán)力的認證,因而具有了代表性,可以代表中央政府的意志。手持公章或印信的官員也就成為了代表中央政府的人。所以公章或印信來到官員手中的過程就等于是中央政府權(quán)力轉(zhuǎn)移的過程。當然不是完全轉(zhuǎn)移,是部分轉(zhuǎn)移。
       青銅器也是如此。三代時期,青銅器的地位則等同于后世的官員印信和公章。當王將某一塊土地分封給某個諸侯時,他都會鑄造一個新的禮器,由他帶到他的封地上去。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權(quán)力轉(zhuǎn)移的過程。通過青銅器的轉(zhuǎn)移,來完成權(quán)力的轉(zhuǎn)移。無形的權(quán)力用有形的青銅器表現(xiàn)了出來。青銅器的擁有則部分象征著諸侯權(quán)力的合法性。之所以說是部分象征,因為光擁有還不算,青銅器還必須是由王交到諸侯手上的。這樣才能完全說明了諸侯權(quán)力的合法性。
       青銅器在象征著諸侯權(quán)力的同時,還象征著王的權(quán)力。王的權(quán)力來自上天,可他們手中的青銅器卻是自己鑄造的。唯一能夠證明他們和上天有聯(lián)系的,就是青銅器上的飾紋,尤其是動物飾紋。所有飾紋上的動物都是巫師通天地時的助手。也就是說在真實的祭祀當中,巫師不僅要用到青銅器,還要用到他的動物助手,以擴展他的能力。不是每個人都具有通天的能力,只有上天指定的人才有。這些人要么是巫師,要么是王自己。巫師只為王所用,所以這種能力變成王專有的了。上天通過通天的祭儀來把自己的一部分權(quán)力轉(zhuǎn)移給王。青銅器作為這一過程的媒介,或者說見證人,就成為了權(quán)力的象征。它可以代替上天告訴世人:“我親眼看到了神把自己的權(quán)力賦予了王,因此這個人是他派來統(tǒng)治你們的,他可以代表神的意志?!蓖鯔?quán)的合法性由此確定。巫師的動物助手因為參與了這一神秘又神圣的過程,所以被刻畫在青銅器上,與器物本身一起做為見證人,向天下宣告王的權(quán)力。只是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定是是青銅,而不是其他的金屬呢?僅僅是因為青銅硬度大嗎?
      三、三代的青銅來源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與“戎”這兩件事情都毫無例外地涉及到了青銅。在“祀”方面,青銅被做成青銅器;在“戎”方面,青銅則被做成各種兵器。因此,“沒有青銅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了天下”。掌握這種資源的人便掌握了政治權(quán)力。既然青銅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青銅的追求便不可避免了。一地的青銅資源是有限的,對青銅的需求是無限,所以三代的統(tǒng)治者們必須不斷地遷都,以尋找礦源,就象牧民們“逐水草而居”一樣。正如張光直指出,“在三代期間,需礦量甚大而礦源甚少,需隨時隨地尋求新礦。把三代都畫在圖上后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夏代都城的分布區(qū)與銅錫礦的分布區(qū)幾乎完全吻合,商代都城則沿著山東河南山地邊緣逡巡遷徙,周代的都城自西向東一線移來”。照這么說的話,銅礦和錫礦應(yīng)該分布在中原地帶。至少在三代時期是如此。他引用石璋如的分析指出,中國在古代有一百二十四個縣曾經(jīng)是銅的產(chǎn)地。在位于中原的銅礦中,“山西有十二處,河南有七處,河北有四處,山東有三處”。以安陽為中心的話,方圓兩百里以內(nèi)的銅礦,有山東濟南,河南的魯山、禹縣、登封,山西的垣曲、聞喜、夏縣、絳縣、曲沃、翼城、太原。這些與夏商時期的都城遺址靠的非常近,甚至是重合。丁文江在《中國礦業(yè)紀要》里說:“一地之興,不過二三百年”。也就是說一個地方的銅礦和錫礦最多持續(xù)供應(yīng)三百年,三代的立國時間都長于三百年,所以為了能繼續(xù)獲得青銅,統(tǒng)治者們不得不遷都。但是丁文江并未只是把東漢以后的銅礦分布地列了出來,東漢以前的并為列出。既然一地之興不過二三百年,那么以后代的分布地來推斷前代的分布地也未必準確。
      鄒逸麟綜合了各方的觀點之后,認為鑄造青銅器的原料,多數(shù)可能來自南方。也就是說,銅和錫的礦源應(yīng)該在南方,而并非中原。他以《詩經(jīng)》、《國語》、《周禮》和《尚書》為證?!对娊?jīng) 魯頌》:“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鬼象齒,大賂南金”,《國語 楚語下》“又有藪日云連徙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吨芏Y 職方》:“東南日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周禮 考工記》:“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尚書 禹貢》:“揚州……錫貢”。當時的“金”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銅。據(jù)郭沫若的解釋,當時存在著一條運輸銅和錫的道路??墒且匀鷷r期的需求量之大,僅評一條道路是否足夠?三代的根據(jù)地在中原,卻又必須千里之外的南方索取銅礦和錫礦,聽起來不太合理。對于青銅這種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而言,多渠道的來源和運輸才能保證其安全。所有的銅礦和錫礦都來自南方的話,一旦南北之間的道路被截斷,那么青銅便無從獲得。所以三代在中原地區(qū)獲取銅礦和錫礦的觀點也并非不可取。
      與其認為三代時期,青銅的來源是單一的,倒不如認為,當時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在中原地區(qū)就地取材,另一個是從南方獲得。
      
      
      
      
  •   張光直的書一直都是我所喜歡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