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博士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伊什特萬·豪爾吉陶伊、鐘揚、趙佳媛、 楊楨 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9-10出版)  作者:伊什特萬·豪爾吉陶伊  頁數(shù):225  
Tag標簽:無  

前言

2000年和2002年間,我對諾貝爾獎獲得者、DNA雙螺旋結構的共同發(fā)現(xiàn)者詹姆斯-沃森(James D.Watson)進行過若干次訪談。其中,兩次訪談有磁帶錄音,有一次訪談還摘錄出版。我的妻子瑪格迪(Magdi)進行了第三次訪談,并錄了音。這三次訪談涉及的題目很廣,包括科學進展、科學家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角色、女性在科學中的作用、科學倫理、恐怖主義、宗教以及他與同行科學家的關系等,它們揭示出這位當代科學的主要貢獻者所思所想的重要方面。這些訪談形成了本書的基礎。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對DNA結構的“建議”已成為生物學自達爾文以來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以及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其影響深及21世紀。沃森還是哈佛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創(chuàng)立者,并將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生物醫(yī)學研究中心。

內容概要

  生物醫(yī)學研究正成為科學中最激動人心的領域?!禗NA博士:與沃森的坦誠對話》以作者及其妻子在2000和2002年間對諾貝爾獎獲得者、DNA雙螺旋結構的共同發(fā)現(xiàn)者詹姆斯·沃森進行的三次訪談為基礎,并增添了一些評論,還摘錄了一些對這場生物學革命有貢獻的其他人,如查加夫、克里克、布倫納、等人的訪談。這三次訪談涉及的題目很廣,包括科學進展、科學家在現(xiàn)代生活中的角色、女性在科學中的作用、科學倫理、恐怖主義、宗教以及沃森與同行科學家的關系等,揭示了這位當代科學的主要貢獻者所思所想的重要方面。

作者簡介

作者:(匈牙利)伊什特萬·豪爾吉陶伊 譯者:鐘揚 趙佳媛 楊楨伊什特萬·豪爾吉陶伊,化學教授,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Budapest University of Tedanology and Economics)喬治·A·奧拉博士學院(George A.Olah PhD school1)院長,匈牙利科學院材料結構與建模研究組組長。他是匈牙利科學院院士、挪威科學與文學院外籍院士以及歐洲科學院(倫敦)院士。他擁有布達佩斯厄缶大學(Eotvos University)哲學博士和匈牙利科學院科學博士學位以及莫斯科國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和俄羅斯科學院榮譽博士學位。他曾在三十多個國家講學及多所美國大學教書。他已在結構化學和對稱相關領域發(fā)表了大量論著。他和同為科學家的妻子現(xiàn)在布達佩斯居住,已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則在美國生活。

書籍目錄

序致謝序曲第一次訪談第二次訪談第三次訪談尾聲參考文獻和注釋附錄1 沃森語錄附錄2 他人眼中的沃森附錄3 貝爾納對《雙螺旋》的書評附錄4 沃森為《通向斯德哥爾摩之路》所作序言索引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次訪談人生一開始便大獲成功實在太容易產生一成不變的強烈愿望……——詹姆斯·D·沃森先記一下這次訪談的原委,權作逸聞吧。在我的著名科學家訪談錄計劃的框架中,沃森一直是我很想采訪的對象。當我第一次寫信給他時,他禮貌而堅決地拒絕了;那是在2000年2月8日,他來信說自己剛完成兩本自傳,在第一本付梓前不打算接受任何采訪。他估計從當時算起,可能還要再等15個月??磥韺λ牟稍L似乎沒什么希望了。然而,沒過多久,我于2000年4月25日在布達佩斯收到了他的第二封信,建議我們于某日某時在倫敦會面。令我感到驚訝的不僅是他愿意接受采訪的主動,還有他認為我會為了這一小時的碰面專程飛往倫敦的假設。我并不是專業(yè)記者,采訪只是我參加科學會議或是全家度假的副產物而已。于是,我回信說我不打算去倫敦,不過我碰巧馬上要去紐約。2000年5月20日,星期六?,敻竦虾臀以诶淙蹖嶒炇野菰L了沃森。在沃森繁忙的日程表中選定的這一天,也是我們在美國逗留的最后一天。我們從曼哈頓乘火車到塞奧斯特站(Syoset Station),從那我們再坐出租車到冷泉港實驗室。小雨淅瀝,但景致幽美。我們提前到達實驗室園區(qū),逛了一圈,找到了貝克曼樓,沃森的辦公室應該就在這里。

后記

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普通民眾,我們一直將崇尚科學和崇拜科學家混為一談。從小學作文描述“我的理想”,到填寫高考志愿專業(yè),我們的腦海中時常閃現(xiàn)出古今中外某些大科學家的名字,他們的輝煌成就更是吸引無數(shù)青年學子踏上了科學研究之路。多少年后回首,方知這條崎嶇山路的艱辛,能攀蟾折桂者又有幾人?在科學的競技場上,失敗者自不待言,無人相信眼淚。成功者笑逐顏開,誰人聞其心聲。即使在多元化開放的今天,大多數(shù)媒體在涉及與科學相關的新聞報道時,總是極力渲染科學成就的巨大價值,而有意無意地掩蓋成就創(chuàng)造者真實的心路歷程,無怪乎大眾眼中的科學家逐漸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于是,為大科學家作傳似乎成為一項頗有意義的工作。事實也證明,《居里夫人傳》的影響力絕不止于異國求學的女性,《哥德巴赫猜想》確實喚起了國人對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的熱情。

編輯推薦

《DNA博士:與沃森的坦誠對話》:開放人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DNA博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對準備以科學家為職業(yè)的同學有指導意義
  •   這是作者對生命科學領域各位牛人的訪談中的一個章節(ji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