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上海辭書 作者:方勇//高正偉 頁數(shù):289
內(nèi)容概要
孟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一生四處游歷,先后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并一度做過齊宣王的客卿,晚年回鄒國,與其弟子萬章等人研讀《詩》、《書》,發(fā)揮孔子思想,作《孟子》七篇。孟子以孔子學說的繼承者自居,在孔子“性相近”的基礎(chǔ)上倡導性善論,注重內(nèi)在德行的培養(yǎng);著力闡發(fā)孔子的仁學,把它運用在政治上,要求君王以民為本,實行仁政。孟子對孔子學說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使其學說成為后世儒學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源頭之一,成為了歷代封建王朝治理國家的理論基礎(chǔ)。孟子也因此被后人尊為“亞圣”,與孔子并稱“孔孟”。他的“浩然之氣”和“大丈夫”精神,影響著后世的志士仁人,成為了民族氣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孟子文章富有氣勢,常常在層層推進中顯露鋒芒,讓人折服,善用比喻和寓言,說理生動形象。
書籍目錄
出版說明凡例篇目表正文附錄 《孟子》概說 《孟子》的文學藝術(shù)特點
章節(jié)摘錄
在具體事物上,孟子格外強調(diào)動機的純正性。本篇第四章講了宋牼要去楚國調(diào)解秦楚構(gòu)兵的矛盾,當宋牼告訴孟子將“以利說之”時,孟子對其止兵之志給予了肯定,而對其手段提出了批評,認為臣以仁義事君,當言以仁義,不當言利。同樣的實際效果,可能有不同的出發(fā)點,孟子重視純正的動機,是強調(diào)仁義思想的內(nèi)在性,是一種對自己信念的誠信。對此,朱熹特別強調(diào):“學者所當深察而明辨之也。”(《孟子集注·告子下》)然而君子做事的動機,有時是一般人不能察識的。如“孔子為魯司寇不用”一段,對“孔子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茍去”的深層原因作了剖析,表明君子做事的得體和智慧。針對屋廬子關(guān)于“見季子而不見儲子”的詢問,孟子解釋了自己為禮不為勢的深層原因。孟子重視善的動機,也強調(diào)善的效果,當魏國大臣白圭欲以二十取一的稅法取代什一稅時,孟子認為不符合國情,什一稅是恰當?shù)?,過高會損傷百姓利益,過低國家就無法具備應有的禮儀。動機正確但不利于國家禮治建設(shè),孟子是不贊成的,但是有利于本國而危害他國,孟子也堅決反對。白圭自夸治水之功,孟子對其不順水道,以鄰國為壑的惡劣行為給予了揭露。據(jù)《漢書·溝洫志》介紹,當時齊、趙、魏等國均沿黃河,趙、魏地勢高而齊地勢低,故這些國家競相筑堤護衛(wèi)本國,致使“河水東抵齊堤則西泛趙魏”。這雖然有利于本國,但對別國卻造成災害。由此可見,孟子倡導性善,是兼善天下的博愛思想,他的動機論,體現(xiàn)的是性善理論的內(nèi)化,對效果的追求,是性善理論的外化,認為只有做到內(nèi)外統(tǒng)一,才真正是對性善信念的誠信?! ?/pre>編輯推薦
孟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一生四處游歷,先后到過齊、宋、魯、滕、梁等國,并一度做過齊宣王的客卿,晚年回鄒國,與其弟子萬章等人研讀《詩》、《書》,發(fā)揮孔子思想,作《孟子》七篇。 為便于讀者對《孟子》有較為深入的認識,更好地了解先秦原始儒學的基本面貌和藝術(shù)風格,我們特約方勇、高正偉等撰寫這本《孟子鑒賞辭典》。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