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搏擊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 戴維·里夫  頁數(shù):119  字數(shù):67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蘇珊·桑塔格兒子的回憶錄,展示了桑塔格不為人知的一個側(cè)面:她如何直面死亡。近三十年的時間里,桑塔格三次面臨致命的癌癥。這部新書不僅細致地回憶了桑塔格與癌癥搏斗的歷程,她在面對疾病時的選擇,以及她對于疾病必然會引致的死亡的態(tài)度,還寫出了身在其中的兒子的矛盾與無奈。

作者簡介

戴維·里夫,1952年生。美國作家、政治分析家。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死海搏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關(guān)于死亡的認識,很深刻,看到最后甚至有流淚的沖動1
  •   幫朋友買的哦,支持一下
  •   同樣犀利人字眼尖銳的文筆
  •   這就是很好書
  •   自己看,也給女兒看,讓她多了解一些精彩的女性。
  •   人都要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要死。
    一向自視甚高的蘇珊桑塔格,在罹患白血病之后,終于說“這次,這輩子第一次,我覺得自己沒有什么與眾不同”。這不過是說,她知道了,僅僅是知道,她和所有人一樣是要死的。但她并不接受這一客觀事實,求生的遠望如此強烈,幾乎到了非理性的地步,自然也非常人所及。
    在最后的歲月中,蘇珊桑塔格作為一個白血病人,她的態(tài)度我們通常說的樂觀心態(tài)不是一碼事。唯一能夠說明她有著普通人的樂觀的證據(jù),大概就是她在日記中寫下的一句話:“在憂傷之谷,展開雙翼”。她仍然,仍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打死她也不相信她會死——即便是壽終正寢,她也不相信你可以說她活著是為了做事,為了寫書,甚至說她為了向世界貢獻更多的思想,但是,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只能說她自負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其實,書中對蘇珊桑塔格患病之后身體癥狀的描寫并不多,更多的是作者——身為患者兒子的種種困惑——因病而死與死亡本身,躲過了這個病躲不過那個病,人終有一死;一方面是患者本人強烈的求生愿望,另一方面是親人、朋友對其必死無疑的心知肚明;一方面是既要聽真話,又排斥死亡前景的蘇珊桑塔格,另一方面是不能說真話,不得不哄騙她的親人和朋友;這中間的矛盾沖突。這些沖突交織在一起,給讀者的是一片混亂、迷茫、甚至黑暗。
    通過這本書不僅能看到絕癥中的蘇珊桑塔格,更多地看到的是作為絕癥患者家屬的戴維里夫。用戴維里夫自己的話說,母親患病后,他經(jīng)常是迷迷糊糊,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是麻木的狀態(tài)。譯者在后記中說,雖然戴維里夫自己坦陳與母親時常關(guān)系緊張,但書中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愛,甚至愿意替母親去死,譯者因而似乎想要描繪一個畢竟還是“孝順”的兒子。不知道譯者究竟出于何種考慮為戴維里夫畫此肖像。我寧可認為戴維里夫并不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孝順兒子,他不過就是一個對兒子與母親的關(guān)系有自己立場的兒子而已。蘇珊桑塔格彌留之際,戴維甚至從醫(yī)院回家休息了幾個小時,而不是如中國人所想守在病房門口——也許美國醫(yī)院不允許這樣?但他也說,只有完全孩子氣、不成熟的人才會全心全意地將一個必死無疑的病人放在自己生活第一位。不必為戴維畫像。我倒是覺得,戴維的所寫所感,真是所做,可能也是很多中國人面臨這種狀況的內(nèi)心真實想法,只是想法(這里并不一定有多大的文化差異)。
  •   朋友從廣州快遞來桑塔格之子寫的《死海搏擊:母親桑塔格最后的歲月》。黑色的封面上,是桑塔格倔強的身影:她棱角分明的頭向上揚起,碩大的眼睛因為望向遠方而露出大片眼白,連面頰邊那縷白發(fā),都那么不肯屈就地翹著。方方的下巴底下,鎖骨從襯衫中露出,和肩膀共同構(gòu)筑出一種緊張——若選擇一個詞來描述這個身體,我只能說是:“不屈”。

    不屈于什么?不屈于命運,不屈于疾病,不屈于死亡:71歲的桑塔格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個月才愿意思考死亡,而在那之前,甚至是在那之后,她一直相信,就像她曾經(jīng)戰(zhàn)勝第四期乳腺癌一樣,這次她也會戰(zhàn)勝MDS(一種致命的血癌),死亡不屬于她,無論如何,她要活下去,她想好好利用骨髓移植可能給她帶來的新的生命,做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所以,桑塔格拒絕面對真相,她覺得死是無法容忍的。她像在大海中撈針一樣,在醫(yī)學(xué)文獻之海中找尋帶著希望氣息的消息,她愿意嘗試任何可能的治療,哪怕治療本身極其痛苦。直到骨髓移植失敗后,她仍相信自己可以死里逃生?!皩ふ宜狼羰冀K希望的東西——減刑、緩刑”,就是桑塔格面對死亡時所做的。面對她的“不屈”,身邊的人也選擇了編故事,“想方設(shè)法地讓她懷抱著虛幻的希望”。

    這是真正的樂觀、堅強,還是裹在樂觀、堅強下面的恐懼?

    我相信,是后者,即便她是桑塔格。在面對死亡這件事情上, 人人都是凡人。

    不過,桑塔格的恐懼似乎還有更深的意味。

    “永不妥協(xié)”是桑塔格的生存姿態(tài)。覺得自己從小“沒人疼”“沒人要”的桑塔格,正是憑著任何逆境都不能打敗自己的意志,成為了著名的作家、評論家、公共知識分子桑塔格?!坝啦煌讌f(xié)”已經(jīng)和她的生命合為一體,即便面臨人生最大的挑戰(zhàn)“死亡”,她都不肯將它剝離——為什么桑塔格不能放棄這樣的生存姿態(tài)?她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盡管不愿面對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但死神的影子在身邊徘徊,還是讓桑塔格感覺到了一些東西?!拔夷赣H最郁悶的時候,常常會說:‘這次,這輩子第一次,我覺得自己沒有什么與眾不同?!?br />
    正是從這句話中,我讀出了桑塔格深深的恐懼:或許不是對死亡本身的恐懼,而是對生命存在性的恐懼。

    我們喜歡說,生命是獨特的,因此是寶貴的。當(dāng)我們能夠體驗到自己作為一個生命的獨特性(即桑塔格說的“與眾不同”)時,渺小的生命似乎就擁有了價值,短暫的人生似乎就有意義可以找尋,空落落的心就多少可以在茫茫宇宙中有些著落。

    我沒有讀過多少桑塔格的著作(買過一本《疾病的隱喻》,但只是翻了翻),也沒有讀過她的傳記,我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她就深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不過,這樣一種內(nèi)心感覺和自我認定,一定帶給她許多力量,甚至是某種使命感,讓她能夠戰(zhàn)勝“沒人疼”“沒人要”的卑微,在大地上站立起來,一輩子懷抱希望,一直走向遠方?!八嘈?,她走過孤獨的童年,走出西南部去芝加哥大學(xué),所能依靠的只有希望和意志”,“她感覺到不管有多大的障礙,她都能重新打造她的人生——不只是重新打造,而且是打造出第二版、第三版或第四版,一版比一版好”。

    但是,當(dāng)碰到生命的有限性時,“希望”和“意志”,“與眾不同”的自我認定、“永不妥協(xié)”的生命姿態(tài),是否還是有效的?過去帶來幫助的東西,是否又變成了新的限制?

    死亡讓桑塔格撞到生命價值的墻上,原來“自己沒有什么與眾不同”——在都要死去這一點上,毫無疑問!“死之將至,所余唯風(fēng)格而已”。桑塔格選擇的風(fēng)格是:拒絕死亡,為生而戰(zhàn)。這樣的風(fēng)格與“永不妥協(xié)”相一致,或者說,如果不以這樣的風(fēng)格面對死亡,桑塔格大概會擔(dān)心自己在軀體死亡之前就已經(jīng)死亡:放棄了“與眾不同”的自我感,放棄了“永不妥協(xié)”的生命姿態(tài),我是誰?那個叫做“桑塔格”的女人去了哪里?也許這深層的恐懼,才是讓桑塔格抱住“希望”不放的原因。

    但是,這種追求生命而非追求真相的態(tài)度,“既是她的力量所在,又給她埋下了禍根。”她死得“一點都不安詳”(好在最后幾個小時是安詳?shù)模?,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她也是非常孤獨地死去的。在她死后,她的兒子(本書作者)也一再反問自己:“我?dāng)時不斷地往她有毒的希望之杯里添加希望”,“是否真的讓她感到了安慰,抑或恰恰加深了她的孤獨感”。

    我和作者一樣,相信桑塔格雖然擺出一副拒絕死亡的樣子,但其實是在不斷思考死亡的??上У氖?,這些思考都被封閉在所謂“希望”打造出的墻中。她自己、她的醫(yī)生、她的兒子和友人,共同打造了這堵隔絕墻,然而最后這堵墻坍塌了,她的思考被埋在廢墟之下。

    但關(guān)于死亡,桑塔格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東西。在因乳腺癌而化療的日子里,她曾在日記中寫下:“在憂傷之谷,展開雙翼”。

    作者說,她不是這樣死的,但我認為她所說的,是關(guān)于人總有一死這個古老話題所能說出的最精彩的話語。

    是的,在“憂傷之谷”,不僅需要意志,也需要情感;不僅需要勇敢,也需要接受;不僅需要保持生命的獨特與尊嚴,也需要敞開心懷與他人聯(lián)結(jié);不僅需要深刻,也需要深情。死亡,既是決絕的,也可以是柔情的。如果有一天我要面對死亡,我更希望自己像布萊希特而非桑塔格:布萊希特躺在柏林慈善醫(yī)院里奄奄一息時,還做了一組出色的詩。寫最后一首時,他看到窗外一棵樹上的小鳥,覺得小鳥的叫聲很美妙。布萊希特寫道,他想自己死后,小鳥還活著,在樹上婉轉(zhuǎn)鳴叫(未找到原詩,轉(zhuǎn)引自《死海搏擊》)。

    沒有死亡,就沒有哲學(xué)。

    沒有死亡,或許也沒有詩歌。

    2011年4月24日
  •   真實的人從來就值得欣賞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