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7-1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美]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頁數(shù):367 字數(shù):183000 譯者:梅紹武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納博科夫的《微暗的火》的結(jié)構(gòu)十分奇特,全書是以“前言”、“詩篇
”、“注評”和“索引”四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999行詩,僅占全書十分之一,后一部分則是對長詩所做的繁瑣注釋,“前言”和“索引”也純屬虛構(gòu)。納博科夫的意圖是要讀者與作者合作,通過反復(fù)對照閱讀,自行在頭腦中構(gòu)成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這部《微暗的火》恰恰又與納博科夫自己的寫作方法吻合。他一般在創(chuàng)作時并非按順序一章接一章地寫下去,而是零零碎碎地寫在卡片上(《微暗的火》中的主人公謝德就是這樣寫詩),最后再把它們顛來倒去的整理安排成篇。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納博科夫是二十世紀公認的杰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xué)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xué)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xué)生涯。
一九四○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威爾斯理、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xué)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biāo)志》、《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并引發(fā)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利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在洛桑病逝。
書籍目錄
前言
微暗的火
評注
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微暗的火》是約翰·弗蘭西斯·謝德(一八九八年七月五日生,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卒)在他一生最后二十天里所創(chuàng)作的一首英雄對偶句詩體的長詩,共四章,九百九十九行,寫于美國阿巴拉契亞州紐衛(wèi)鎮(zhèn)他的住宅。這部由八十張中號索引卡片構(gòu)成的手稿,大部分系謄清的定稿,本書詩文部分完全依據(jù)手稿予以忠實付印。在每張卡片上面,謝德把粉紅線上端留作寫標(biāo)題用(注明第幾章和創(chuàng)作日期),十四行淺藍線部分用來寫詩文,全是用挺好的筆尖寫的,筆跡纖細工整,異常清晰,空一行則表示隔行,而且他總是利用一張新卡片開始撰寫新的篇章?! 〉谝徽拢ㄒ话倭校┢^短,占十三張卡片,其中所描繪的飛鳥幻日令人興趣盎然。第二章,您最喜愛的一章,和那令人震驚的力作第三章,長度相等(均為三百蘭十四行),各占二十七張卡片。第四章在篇幅上又回復(fù)到同第一章相等,只占十三張卡片,其中最后四張是他逝世那天寫的,僅留下修改稿而不是清稿?! 〖s翰·謝德是個辦事有條理的人,總在半夜里把每天定額完成的詩句謄清,即使后來又謄寫一遍,我猜想他有時會那樣干的,他在那張或多張卡片上并不注明最后訂正的日期,而是注上修改稿或首次清稿日期。我的意思是說,他保留實際創(chuàng)作日期,而不記下第二遍或第三遍潤飾修訂的日期。我目前的住處前面正對著一個鬧哄哄的游樂場?! ∥覀冇纱硕莆樟怂膭?chuàng)作全部日程表。第一章于七月二日深更半夜開始寫起,七月四日完成。他過生日那天著手寫另一章,七月十一日完稿。另一周完全致力于第三章。第四章于七月十九日開筆,正如前述,最后三分之一(第949—999行)僅是修訂的草稿。這一部分外表極為粗糙,到處是毀滅性刪除和變動很大的嵌插,而且字跡也不像清稿上面那樣嚴格遵守卡片上印的杠杠而常常越界出線。其實您一旦縱身躍入,逼著自己在那混亂不堪的表面下睜開兩眼窺探清澈的底層,就會發(fā)現(xiàn)那原來精確得真是美不勝收。其中沒有哪一行詩斷裂脫節(jié),沒有一處令人產(chǎn)生疑問。這一事實足以表明某報(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四日)刊登的一篇報導(dǎo)嚴重失實,那是該報記者對一位自封為謝德研究者的采訪,這位先生根本沒見過這部詩稿,卻斷言那是“由一部支離破碎的草稿拼湊起來的,沒有哪個篇章夠得上稱為定稿”——這種詆毀純屬那幫家伙的惡毒捏造,他們與其說是想對一位偉大詩人由于死亡而中斷創(chuàng)作表示惋惜,還不如說是旨在毀謗這首詩的現(xiàn)任編輯兼注釋者的能力,或許還對他的誠實表示懷疑哩?! ×硪宦暶魇呛諣柪淌诤退莻€小集團公開發(fā)表的,涉及詩的結(jié)構(gòu)問題。我摘自同一篇采訪報道:“誰也鬧不清約翰’謝德打算把這首詩寫多長,不過他留下的遺稿也許只體現(xiàn)了他隱隱約約觀察到的一杯酒里的一小部分成分,這也絕非不可能的事。”又是一派胡言!撇開那種響徹在第四章通篇里的真正內(nèi)在證據(jù)的洪亮號角聲不談,希碧爾·謝德(在一份一九五九年七月二十五日的文件上)也肯定地說過她丈夫“壓根兒也沒打算把這首詩寫得超過四個部分”。對謝德來說,第三章就是倒數(shù)第二章,而且我本人有一次跟他一塊兒在夕陽下散步閑聊時也聽他這樣說過,那當(dāng)兒他仿佛在大聲自言自語,一邊回顧全天的工作,一邊比劃著那種可以原諒的洋洋自得的手勢;與此同時,他那位言行謹慎的伙伴一直徒勞地想法兒叫自己的長腿搖搖晃晃的步子跟那位頭發(fā)蓬亂的老詩人顛顛簸簸的曳步相適應(yīng)起來。不僅如此,我甚至還可以斷言(正像我們的身影,即使我們不在了,還照樣朝前走那樣)這首詩只剩下一行沒寫(那就是第1000行),它想必跟第一行雷同,想必也就使全詩完成結(jié)構(gòu)上的對稱;這也就是說,中部那兩大相等、豐富而堅實的部分,同它們兩側(cè)較短的部分,共同形成一對各占五百行詩句的翅翼,于是鏗鏘的樂聲真可說是絕了。我了解謝德的組合才能和敏銳而和諧的平衡感,因此不可能設(shè)想他會照別人瞎猜那樣胡亂擴展而使他這個水晶體破了相,如果這一切還不足以說服人——其實完全夠了,夠了——我在七月二十一日傍晚那次驚心動魄的場合中,還聽到我這位可憐的朋友親口宣稱他的創(chuàng)作勞動已告結(jié)束,或者接近尾聲了。(參見我對第991行的注釋。)我把這八十張卡片上面的寶貴內(nèi)容最后細看了一遍之后,就用橡皮筋扎住,虔誠地放好。另外還有十二張薄薄一摞卡片,上面寫的一些額外的對仗詩句都在那一陣最初起草的混沌狀態(tài)中完成了各自短暫而有時含混的使命,我也把它們夾好,跟那批主要產(chǎn)品一起放進一個牛皮紙做的口袋里。謝德通常對待他那些草稿的態(tài)廢是,一旦覺得不再需要就把它們焚毀:我清清楚楚地記得有一天耳晨,陽光燦爛,我站在門廊那兒親眼目睹他在后院焚毀了整整一大堆,他站在那個焚化爐微暗的火前面,真像一位低頭監(jiān)視的官方送葬者,紙張在這種類似中世紀焚毀異端邪書的處刑當(dāng)中化為黑蝴蝶隨風(fēng)飄蕩而去。但是,他保留了這十二張卡片,因為上面有些尚未利用的佳句在那批草稿廢堆中熠熠發(fā)光,也許他朦朧地期望再從這些廢棄而可愛的后備詩句中挑出若干來取代清稿中某些段落,要么更有可能的是因為他暗自偏愛其中這句或那句優(yōu)美的短詩,卻出于結(jié)構(gòu)上的考慮而忍痛割愛了;要么就是因為謝德夫人不耐煩,使他只好暫時擱置不用,等那份一無瑕疵、大理石般光滑的最后打字稿打出來之后,就會證實那還是很有價值,或者使那句給替換下來的、本來最爽目的詩句顯得又累贅又不純。此外,恕我在此添一句,他本來有意把他的詩念給我聽,征求一下我的意見,因為我知道他原本有這個意思。 ……
編輯推薦
同名英文原版書火熱銷售中:Pale Fire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