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5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王國芳 等著 頁數(shù):37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客體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克萊因和拜昂研究》中的克萊因部分是在作者郭本禹的博士學位論文《克萊因的對象關系理論研究》(2000)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而成,拜昂部分是在呂英軍的碩士學位論文《從個人到團體——拜昂客體關系理論研究》(2007)的基礎上修改和擴充而成。之所以將克萊因和拜昂放在一本書中,一是因為這二人思想之間具有高度的繼承性,二是因為兩人在精神分析運動發(fā)展史上連續(xù)地實現(xiàn)了精神分析的兩大轉折,都起著承前啟后的奠基作用。
作者簡介
郭本禹,安徽肥西人,1964年生,心理學博士。先后就讀于安徽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和南京師范大學。1995、2000年分別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2000年始擔任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事、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人格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心理學探新》和《心理研究》編委。主持省部級課題10多項。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80多篇,有20多篇次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出版專著、編著、譯著《道德認知發(fā)展與道德教育》、《心理學史導論》、《當代心理學的新進展》等30余部。主編《德育心理學叢書》、《外國心理學家評傳》、《研究生教材心理學系列》、《當代心理學經(jīng)典教材譯叢》、《心理學各科理論譯叢》等9套大型叢書。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10余項,其中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項,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2項。2001年獲得“第三屆江蘇青年科學家獎提名獎”,2002年被列入江蘇省“333新世紀科學技術帶頭人培養(yǎng)工程”第二層次培養(yǎng)對象,2005年獲得“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獎”,2007年被列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 王國芳,1968年7月生,山東濰坊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2000年獲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職于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分會理事、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學分會理事、秘書長。 呂英軍,山東萊陽人,1975年生。2010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獲得基礎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安徽淮南師范學院任教五年,現(xiàn)為南京審計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中心教師、咨詢師,主要從事理論心理學與心理學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南京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與哲學》、《求索》等刊物上發(fā)表學術論文多篇,主譯《阿德勒的治療:理論與實踐》,參與編著《精神分析發(fā)展心理學》(副主編)、《現(xiàn)代西方心理學史》、《行為的調控——行為主義心理學》、《潛意識的意義——精神分析心理學》(上)等。
書籍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克萊因與客體關系理論的誕生
第一節(jié) 克萊因的生平與學術歷程
一、克萊因的生平
二、克萊因的學術歷程
三、克萊因的風格
第二節(jié) 克萊因學派的誕生
第三節(jié) 客體關系理論的思想淵源
一、適宜的文化土壤
二、對弗洛伊德客體觀的繼承
三、費倫茨與亞伯拉罕的思想啟迪
四、瓊斯的支持
五、與同代人的思想碰撞
第二章 客體關系與兒童精神分析理論
第一節(jié) 兒童心理性欲發(fā)展觀
一、俄狄浦斯期的幻想
二、俄狄浦斯情結與抑郁性心態(tài)
三、俄狄浦斯期的客體關系
四、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心理性欲發(fā)展
五、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心理性欲發(fā)展
第二節(jié) 兒童心理結構觀
一、心態(tài)
二、偏執(zhí)一分裂樣心態(tài)
三、抑郁性心態(tài)
四、兩種心態(tài)的結構特征比較
五、兩種心態(tài)觀所引發(fā)的其他研究
第三節(jié) 兒童人格結構觀
一、原發(fā)性的自我
二、迫害性的超我
三、克萊因與弗洛伊德在人格觀上的不同
第四節(jié) 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動力觀
一、嫉羨概念的提出
二、嫉羨與感恩的起源
三、嫉羨、嫉妒與貪婪
四、過度嫉羨的病理學意義
五、嫉羨觀引發(fā)的爭議
第三章 客體關系理論的臨床實踐
第一節(jié) 游戲治療技術的形成
一、游戲治療的先驅
二、克萊因個人的臨床經(jīng)驗
第二節(jié) 游戲治療技術的基本原則和要素
一、分析性治療的目標與分析者的作用
二、分析性的情境
三、移情分析
四、解釋
五、嫉羨分析
六、游戲技術的環(huán)境設置
第三節(jié) 游戲治療的病例分析
一、麗塔病例
二、里查德病例
第四節(jié) 治療兒童精神病——分析自閉癥兒童迪克
第四章 游戲治療技術的發(fā)展與演變
第一節(jié) 克萊因學派在技術上的繼承與發(fā)展
一、穩(wěn)定的環(huán)境
二、分析者與病人的關系是“非社會性的”
三、反向移情與對分析者的分析
四、解釋的平衡性
第二節(jié) 游戲治療技術的廣泛發(fā)展
一、精神分析取向的游戲治療技術的發(fā)展
二、其他取向游戲治療技術的發(fā)展
第五章 對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jié) 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的主要貢獻
一、對精神分析學和精神病學的貢獻
二、對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實踐的貢獻
第二節(jié) 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的主要局限
一、克萊因的矛盾性
二、克萊因的不足
第三節(jié) 克萊因客體關系理論的主要影響
一、對兒童觀和兒童教育的影響
二、對兒童心理學的影響
三、對衛(wèi)生保健領域的影響
四、對文學和文藝批評領域的影響
五、對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
第六章 拜昂的生平與思想來源
第一節(jié) 拜昂:思考思想的人
一、生平與學術歷程
二、思想發(fā)展階段及主要著作
第二節(jié) 拜昂的思想來源
一、哲學來源
二、心理學來源
第七章 容納功能觀
第一節(jié) 投射性認同概念的發(fā)展
一、投射與認同
二、克萊因的投射性認同觀
三、拜昂的投射性認同觀
第二節(jié) 心理元素的轉化
一、貝塔元素
二、阿爾法元素
三、阿爾法功能
第三節(jié) 容器一被容納者模式
一、容器一被容納者模式的淵源與含義
二、容器與被容納者的交互作用
三、案例分析
第八章 團體動力學理論
第一節(jié) 團體心理及其操作模式
一、團體動力學理論的產(chǎn)生
二、團體與團體心理
三、團體操作模式
第二節(jié) 團體的精神分析觀點
一、團體中的分裂和投射性認同
二、團體中的退行
三、團體動力學理論的實踐
第九章 精神病理學思想
第一節(jié) 精神病機制
一、有害的先天傾向
二、容納功能的破壞
第二節(jié) 精神病的表現(xiàn)
一、人格的精神病部分與非精神病部分的分界
二、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語言及思考
三、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移情
四、對聯(lián)結的破壞性攻擊
第三節(jié) 精神分析治療的基本態(tài)度與目標
一、分析態(tài)度——無記無欲
二、分析目標——O的轉化
第十章 對拜昂理論的總體評價
第一節(jié) 拜昂理論的主要貢獻
一、提出了人際互動的容納模式
二、提出了獨特的團體精神分析理論
三、開創(chuàng)了塔維斯托克方法
四、發(fā)明了精神分析的獨特方法——網(wǎng)格圖
五、提出了獨特的心理病理學觀點和臨床治療思想
六、強調了情緒發(fā)展中的認知因素
第二節(jié) 拜昂理論的主要局限
一、容納概念過于寬泛
二、基本假設理論過于注重“情緒性”
三、理論闡述模糊,缺乏整合性
四、語言晦澀,難于理解
第三節(jié) 拜昂理論的主要影響
一、對團體發(fā)展理論與實踐的影響
二、對當今團體治療學家、臨床醫(yī)生的影響
三、對同時代其他客體關系理論家的影響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克恩伯格認為,在個體出生之初,既沒有伊底、自我和超我,也沒有驅力。嬰兒借助于先天的感知能力和記憶力將他與環(huán)境中的他人尤其是母親的關系進行內化,形成了初步的客體關系。基本的客體關系單位包括三種成分,即自體意象、客體意象和聯(lián)結它們的感覺或情感傾向。客體關系單位不僅是構成各種人格結構(包括自我、伊底和超我)的基本材料,而且還是構成驅力的基本材料。自我、伊底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內在客體關系組成的。驅力是由親子互動中所體驗到的情感轉化而成的。所有的情感都是從愛欲和恨這兩類原始情感分化而來的。愛欲是以性興奮為基礎的,恨是以憤怒為基礎的;性興奮是力比多驅力的核心情感,恨是死亡驅力的核心情感;性興奮和憤怒都屬于生理反應。力比多驅力和死亡驅力不只是由單純的情感累積整合而形成,還需要通過與重要客體建立各種關系而形成?!≡诳硕鞑駥腕w關系、情感和驅力理論的整合觀中,驅力不再是弗洛伊德所認為的起源于身體性欲區(qū)的單純的生物學力量或能量,而是起源于兒童原始心理裝備與最初所需要和期待的客體之間的整體關系。驅力包含著情感和客體關系成分。而情感在建立自體與客體表象之間的聯(lián)系、構成客體關系的過程中又起著重要的作用??硕鞑裢ㄟ^緊緊抓住嬰兒與母親相互作用中所體驗到的情感,將古典精神分析的驅力理論與客體關系理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情感是客體關系和驅力中的共有成分。在克恩伯格的整合性客體關系模式中,客體關系、情感及驅力三者之中的每一種成分,都是以包含其他兩種成分為自己存在的前提,三者幾乎是三位一體的,而且每種成分都具有心理和生理、意識和潛意識、先天和養(yǎng)育等多個維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客體關系理論的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