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說佛

出版時間:2011-10  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李叔同 著  頁數:22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李叔同是一個傳奇。他是那樣撲朔迷離,又是那樣深不見底。這本《李叔同說佛》猶如打開的窗口,讓我們盡覽了這位奇人的風采,透視了他的內心世界?!独钍逋f佛》一書收錄了《弘一大師講演錄》、《格言別錄》、《李叔同詩集》等,主要為大師晚年開示佛徒的講稿。大師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他平生重踐履,本書可謂字字珠璣,而其慈悲的心懷,則溢于言表,堪稱最能啟悟世人的大德講演錄。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曾被梁實秋、林語堂等人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作者簡介

  李叔同法號弘一,世稱弘一法師。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具有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yǎng)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世祖。

書籍目錄

第一編 問余何適
 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南閩十年之夢影
 最后之口口
 談寫字的方法,
 附:弘一法師之出家(夏丐尊)
第二編其淡如水
 佛法十疑略釋,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大意
 佛法學習初步,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第三編執(zhí)象而求
 佛說《無常經》敘
 《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律學要略
 凈土法門大意
 凈宗問辨
 藥師如來法門略錄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普勸凈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第四編咫尺千里
 改過實驗談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敬三寶
 改習慣
 勸人昕鐘念佛文
 萬壽巖念佛堂開堂演詞
 常隨佛學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人生之最后
附錄華枝春滿
 晚晴集
 格言別錄
 詩詞歌詞選
弘一法師年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李叔同說佛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6條)

 
 

  •   李叔同的入室弟子豐子愷曾用自己對人生的理解來分析李叔同: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
  •   同時買了兩本李叔同的書,這本和《李叔同談禪論佛》,個人更喜歡《李叔同說佛》。
  •   這本書一買來就被一學佛之同事結緣拿去看了,據她說很有收貨。等她看完了我再來看。真心敬佩李叔同,他的書我一下子買了十幾本哦。待看了再來寫評價吧
  •   買這本書是因為曾經讀過《李叔同傳》,對弘一法師非常景仰。時常在想他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慚愧自己愚鈍,無法領會很多。這本書還沒開始認真讀,相信會有不少收獲。
  •   在大學就看過李叔同的傳記,最近是因為接觸佛法的東西再次重看李叔同的書,看了《晚晴集》,很好!都是一代大師,真心敬佩!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育真好!
  •   那天去面試的路上,時間還早,就扎進了路邊的一家書店,隨手拿的是一本《李叔同說人》,淺讀后十分喜歡,很多做人做事的哲理在。果然佛法無邊么,繼續(xù)研究這一系列。
  •   李叔同不愧是大師,文字平實而誠懇,讀后讓人平靜、讓人感悟!
  •   現代人對于佛的領悟和實踐,有誰能夠超越弘一法師呢?
  •   弘一法師有很深的佛學造詣,是一本修身養(yǎng)性的好書,值得慢慢品讀。
  •   最近買了弘一大師的很多書,需要時間來慢慢體會。弘一大師是我此生很敬佩的一位高僧,當年電影“城南舊事”中的一曲“送別”是初遇大師的相識,拜讀大師的著書及講解的經文,也是希望自己在遇事上更從容和坦然。
  •   很不錯的一本書,傳奇的李叔同
  •   如果沒有對李叔同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我建議大家認真的去了解和讀懂他,他太有才華了
  •   因為我想的李叔同寫的應該很有哲學。那種散文風。但是不是。寫的還好,只怪自己不懂的欣賞
  •   弘一大師的傲然風骨躍然紙上,再加上本書加入了很多精美的插圖予以輔助說明,讓人讀起來不感覺那么的累。而且其中也有許多教導方便的方法,感覺很實用,也很受用。
    但由于我的文言文功底有限,其中的幾篇還是沒怎么讀明白,留待以后慢慢揣摩。
  •   書很好,弘一大師之三重境界值得我輩學習!
  •   關于弘一大師的開卷有益吧。。
  •   書的質量不錯,內容還沒有讀,不過對弘一法師充滿敬佩,雖然不是佛教徒,但期待能從他的大作中吸收些營養(yǎng)!
  •   弘一法師,看了看生平,驚人啊……大神
  •   很好,圖文并茂,有助于領略弘一法師的智慧。
  •   很認真的讀,然后在電腦上一點點敲打出來,用心的讀,你會感受到弘一法師的無私大愛的境界。
    我現在還在讀,等我讀完或多讀幾遍后,可能會有所頓悟。
  •   佛,不可思議。
  •   看起來是正品,知識內容是比較深,讀初中的女兒說還得慢慢看呀。在這里特別要對物流贊一個。
  •   我一直在摸索著給初學者看什么書比較好.我感覺,這本書可能適合已經有一點佛學基礎的朋友看,還有,隨著自己的進步,再看此書,覺悟感觸也會不同.我一個朋友比較挑剔,也不怎么信的,但她說這本書寫的很好, 她很喜歡.yoyoujoyce
  •   送給朋友的,朋友說很喜歡。
  •   傳奇的一生。
  •   佛法無邊,名師導引,認真學習,提高修養(yǎng)。
  •   還可以吧,心靈可以領悟到些東西
  •   之前在圖書館借來看過,覺得好才專門買來收藏咯~好書啊~長知識!又能幫助提高人的修為哦~
  •   印刷質量很好,送人的,很喜歡。
  •   以前聽到這本書,很想買!現在買了,看了部分,無論書的質量,內容,都很好!買家那里沒話說啦!推薦看哦!
  •   正版圖書~價格也很好~一直在當當買書~送朋友的 之前自己有一本了 不是這一版的 這版也很不錯
  •   很實用的書,看完了長見識
  •   買給阿姨的,我表示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這一類書
  •   人大的許玉林老師給推薦的書,買來送給信仰佛教的同學了
  •   書的質量和價格是成正比的,至于內容我就不說了,是我要買的書,作者出版社全對,價格更不用說了,滿意。
  •   一個牛X的人物啊。學習學習。
  •   非常滿意這本書。這本書非常好看。
  •   閑了置,忙了用,沒事兒翻翻~
  •   一騎絕塵,飄然若仙。是放下還是放棄?
  •   世事浮雜,此書可以清心矣。
  •   大智大悲,教化有方
  •   搞活動半價買到很值!
  •   好的入門
  •   給朋友買的,她表示很喜歡
  •   內容、裝訂俱佳
  •   需要潛心研讀啊!
  •   有機會會看下的
  •   里面很多插圖
  •   買來拜讀,清潔心靈
  •   很好,才華橫益,很滿意。
  •   很好,當當的服務不錯
  •   送給伯伯看的,他很喜歡這一類的書籍
  •   書中摘錄的都是弘一法師歷次講座,宣揚佛法的內容,不錯。
  •   弘一法師入門必讀
  •   還在看中,看到弘一法師出家前后那段,很感觸~~~
  •   書中插有大師的手跡,很珍貴!
  •   將佛學講得淺顯易懂,適合初學的人。
  •   還不錯的東西啊佛學必讀
  •   給老公買的書,老公很喜歡,修身養(yǎng)性,推薦大家購買。
  •   買回來給我媽看了,我媽覺得還不錯哦,反推見我去看!可惜至今還沒看!
  •   總本還不錯。
  •   好書……好書啊……我喜歡……
  •   沖著李叔同的名字來的沒想到忽悠人的 書 是東拼西湊的 不地道 現在的出版社拿佛法掙錢
  •   感覺還好,還好。不過總感覺說的不是很透徹。
  •   一般,不推薦這個版本。豐子愷插圖版的好些。
  •   一個訂單中兩個地方的書。廣州的書發(fā)貨太慢,北京發(fā)的很快。影響總評價。
  •   淺顯易懂,好似稍微簡單了點
  •   沒有介紹的好,發(fā)貨也是蝸牛速度,差不多半個月
  •   沒讀,交易不成功
  •   很好的書,很好的佛
  •   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
  •     很好的一本入門教材。學什么都是得看明白人的東西。書中還有一些書單,大家自己掃一掃。
      
      李叔同是民國時期人,豐子愷的老師。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1942年在福建泉州開元寺圓寂。
      
      
      ***************************************************************愛
      這本書是文集,演講集。很多篇文章很不錯。
      
      比如一篇,佛法十疑問略釋。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學,不違背科學,非厭世,非不益國家,非能滅種,非廢棄慈善事業(yè),非寄生分利,非說空以滅人世。
      
      講了許多歸根到底,佛家追求的很簡單。二字,犧牲。
      
      空是無我,不空是救世。心中不裝著自己,只裝著眾生的苦,以救世為己任。
      
      佛的形象,大抵是從父母,白求恩,南丁格爾這樣的形象抽象出來。
      
      這么一說,空與不空的很多問題都回答了。世間的父母只知道孩子的冷熱苦樂,不在乎自己的,大抵如是。
      
      墨家的兼愛是將朋友之情推廣到眾生。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我現在看佛家也是兼愛,是將父母之愛再度升華和推廣。
      
      儒家后人也搞出來一個詞“父母官”,終究是沒弄出那種犧牲之意義。
      
      這些年我感悟多關愛家人朋友反而會減輕自己對自己痛苦的過分糾結,并與多人交流,大抵如此。在我眼中,大部分人在18-20歲的這個階段就是要經歷這個不自我,多關愛他人的精神。
      
      作者講到僧人在山林中修戒定慧為了出山救世人。就像年輕人上學階段和工作階段一樣。
      
      所以,”佛是一種積極中更積極的學問“正是如此。
      
      ***************************************************************因果
      本書有一點講的非常好。
      
      常人醉生夢死,持宿命論。
      
      佛學首先破宿命論,講述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到自己身上就是四字,自作自受。
      
      因果報應到他人身上,就是自己的社會影響。
      
      遍覽身邊所有同年二十多歲的同學朋友,凡是比較優(yōu)秀的,都是比較早認識自作自受這四個字的。
      
      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觀。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控制命運。前文《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人生》中,論述農村強人,大抵如此。
      
      強人弱人,就在于是否在”自作自受“四字上能夠知行合一。
      
      自作自受是對自己而言,人是社會動物,自己的作為對于外界也有影響,但都服從善因善果,惡因惡果的規(guī)律。
      
      年輕人在青春期往往開始思考人生平等問題,社會標準回答是,無絕對平等,只有”機會平等“。這都是為了讓年輕人早日明白自作自受之道理。好好努力,為明日奮斗。
      
      生物密切互助有有益寄生,共同進化,螞蟻等的完全社交性等各種形式。人類互助的最核心形式還是家庭。
      
      真正深層次的教育醫(yī)療保險,非家庭不行。
      
      所以,自作自受之外延到家庭,會有家庭級別的因果報應。富N代,窮N代,農村人城市人之差別,在這里。
      
      積極的青年能夠比較早認識到這點,努力奮斗,積極成為富一代,惠及子孫。
      
      佛學研究的因果更深入,以至于要一切皆空,斬斷因果,但這樣的空,正是首先建立在肯定因果上的。
      
      所以,佛是一種積極中更積極的學問,正是如此。
      
      所謂因果,人有五根(五官),六識,分別對應六種現象。
      
      人識到各種現象,會產生貪心,得不到時會起嗔心。不了解事物本質,是癡。貪嗔癡即煩惱。
      
      煩惱、業(yè)與果報三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
      
      這里惡性循環(huán)四個字正是佛家的觀點,他認為這是”惡“性的。
      
      常人不覺得惡,常人的入世,便是一生在這樣的過程中努力。
      
      佛破因果,但是是在勘透因果之后的。我還是老老實實先學習因果關系。不能搞空中樓閣。
      
      什么是因果,即科學:反映人們對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guī)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百度百科)
      
      看很多佛學包括本書,將佛學跟科學對比著講,其實不必。
      
      科學即是佛學中論述的因果。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學透了因果才能參悟因果。
      
      中國人重視社科,有世事洞明,人情練達之語,正是在一定層面洞悉把握因果之意。
      
      人有三觀,因果正對應世界觀。
      ***************************************************************戒定慧
      佛家追求的學問是戒定慧三學,三無漏學。
      
      出自《楞嚴經》卷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br />   
      防非止惡即為戒,戒能伏貪愛心;息慮靜緣即為定,定能伏嗔恚心;破惡證真叫做慧,慧能伏邪癡心。
      
      在經典中,將如實地了知四圣諦稱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對象就是四圣諦。
      
      戒定慧三學分為八個部分,稱為“八支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見和正思惟屬于慧學,正語、正業(yè)和正命屬于戒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屬于定學。
      
      戒定慧這三個字確實是大智慧。佛學是心靈之學,果然是。
      
      凡是學生,其實都明白這三個字,大抵是戒上課睡覺,戒走神,戒上網,戒過份之娛樂。并戒懶惰。這能吃苦戒得一些壞毛病的,往往學習已經上了軌道,達到學習的禪定,安寧和快樂。
      
      學習上軌道,壞毛病少,求學之路比較光明的時候,精神上自然百般成長,生長更多的智慧。
      
      對于學生而言戒定慧,是最妙的三個字。無數學生不能懂,沒能走好這個循環(huán)而荒廢學業(yè)。
      
      在前文《我的過去與馬年一馬當先》中,我講述高二時候戒網絡游戲,是自己當然明白,越玩越沉溺的道理,”斬斷因果“,那一戒便益處很大。
      
      去年老爹身體不適,三高加腦梗,關于長輩的幸福和健康長壽,大家思考來思考去的總結也無非是”戒定慧“三字。
      
      戒一切不良之毛病,生理和心理的毛病,養(yǎng)成各種好的習慣,生理與心理的習慣,推崇他書法的好習慣,希望能幫助他達到淡定,內心安寧。戒定之后會產生慧,這種慧,就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說的那種慧。
      
      在修行界,最是旁觀者清,你看所有人對老爹的修行軌道看的是多么清楚,大家也知道,這之間需要多少努力,又有多少好處。
      
      關于戒字的好消息是父親已經徹底戒煙。
      
      我們也要多利用”旁觀者清“這一原理,跳出來想問題,并廣交益友,諍友,多拜訪師長請教。
      
      事實上,“戒”的巴利語意義,含有行為、習慣、品質、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好品德、良善的行為等。
      
      事實上,貌似大家三十歲以前的修行,都是在一個戒字上。
      
      身邊超過二十歲的比較優(yōu)秀的朋友,都熟知21天培養(yǎng)一個習慣的道理,都在飲食、運動、早睡早起等方面諸多努力,都明白規(guī)律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這還只是淺層的戒,便有諸多好處。
      
      富蘭克林自傳被人推崇的也是在自我修養(yǎng)、自省方面的智慧。
      
      這方面其實就是培養(yǎng)自己最終”自然而然“。
      
      平凡人里,能在戒字上下功夫的,都會被大家高看,當做高人了,也往往更能取得世俗成就。
      
      佛學的很多高深義理我現在也不想探尋。
      
      目前還是多在戒字上多下功夫。培養(yǎng)自己自然而然。
      
      佛學講戒定慧是一個順序,確實如此。戒上做到自然而然,定和慧的到來也就自然而然,幸福也自然而然。
      
      *************************************************馬年練修養(yǎng),練什么
      書中有李叔同寫的一幅字,立志如大山,種德若海深。
      
      中國文化要義,大抵都是如此。
      
      成山記已經寫出來了,這是修煉總綱,要學而時習之。
      
      二是因果。
      
      學習和實踐都要更加強和努力。
      
      三是戒。要自然而然。好多壞習慣要戒,素質,壞脾氣,修養(yǎng),好多好習慣要培養(yǎng),書法,游泳,跑步,微笑。這個還有的練。
      
      本書中提到僧侶一般都養(yǎng)成七種好習慣,如食不言,不閑談之類中的一種好習慣:不閱報。這也是被詬病之“不問世事”,這也是有十分科學的道理,作者也論述的很好:
      
      各地日報、社會新聞欄中,關于殺盜淫妄之事,記載最詳,而淫欲諸事,尤描摹盡致。雖無淫欲之人,常閱報紙,必受其熏染,此為現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
      
      我大學以來,常常被上網牽扯諸多精力,前后多年,終于領會到,年輕人對報紙、上網等吸引,有其合理一面,但有其不合理一面。
      
      這是一句廢話。因為背后的來來回回大家都明白。
      
      前文《不值得看的作品&論有一個好的三觀的好處》《論戲劇與生活》講述了年輕人踏踏實實積極進行先廣后深的高等教育的好處。
      
      好處是獲得一個好的“三觀”,從此獲得內心安寧。
      
      不再那么需要報紙和網絡,因為天下紛紛穰穰,已然盡在我心。
      
      而娛樂業(yè)、媒體業(yè),正是以吸引人的注意力為唯一目的,以點擊率為績效。
      
      在報紙發(fā)展的早期,19-20世紀之交,普利策與赫斯特之爭,便有“黃色新聞”之說法。黃色新聞,在理論上,以煽情主義(sensationalism)新聞為基礎;在操作層面上,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災異、性等問題的報導,採取種種手段以達到迅速吸引讀者注意,同時策動社會運動。后來,報紙也進化分流,分為熱衷黃色新聞的大眾報紙和“嚴肅報紙“兩類。
      
      這正是社會科學之規(guī)律。這正是社會的因果。
      
      青年人實在應該珍惜自己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面。斬斷“閱讀報紙”為代表的這類因果。
      
      戒到自然而然,科學規(guī)律,成山,這是主要內容
      
      *************************************************佛學之”無用“
      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三觀“和建設的能力。
      
      但是佛學貌似在世界觀上就拐到天上去了。
      
      人生觀在修養(yǎng)方面有諸多可以參考之處。
      
      價值觀上,與世人的”從心“之快樂至上哲學又不通。世俗的書,如路遙的《人生》正是推薦建設最快樂(書中所謂勞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推崇勞動快樂。西方的人生哲學最多講的也是make difference和開發(fā)天賦之說,也是建設方面的講究。
      
      建設方面,佛學倒是在社科建設上應該有一定功夫,以后慢慢研究。
      
      年輕人不能著急學佛。倒不是佛學無用。
      
      實在是高深和廣博了一點。還是先修好基本功。
      
      李叔同之”解經“,英文的原始佛經,是接下來的學習材料。
      
      *************************************************P.S.
      李叔同是這首歌的詞作者: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李叔同1915年根據美國奧特威(John P. Ordway) 所作旋律填詞的一首著名的學堂樂歌。
      
      多好聽,最喜歡聽。
      
      寫在最后是想讓你們也感受下我在這本書最后看到李叔同詩集中這首時的那種驚訝和贊嘆。
  •     斷斷續(xù)續(xù)花了小半年的時間才翻完這本書,只能說是翻完而已,實在不敢說自己看過乃至研讀。這是弘一法師介紹自己對佛學的理解,自我修行的方法,修行過程中的柴米油鹽,還有對諸多經典經文和相應法門的闡釋。內容可謂是大而全,而且有些部分相當的深刻。但上半部還行,基本教義和心經由于比較熟了,還能看看。但后續(xù)華嚴,地藏,藥王等等相關經文就完全云里霧里了,必經需要相關的積累才能看透。再加上文言加白話的敘述,對于我這種語文障礙的人來說,簡直是種折磨,這也是在佛法精進之路上的一大絆腳石。因此,這本書定是要再讀一遍,等過幾年經文研究有一定積累了,再來挑戰(zhàn)這一高峰。
      2013-12-12
      
  •     去過老先生的紀念館,在浙江平湖。紀念館在一湖邊的公園內,造型宛如一朵大蓮花,那里面存放在老先生的很多作品和照片。老先生的不僅藝術造詣高,思想也很高深。園內一直放著《送別》的旋律,仿佛把我拉到了那個年代。對于佛的理解,很多人都不同。佛告誡眾生大徹大悟,也講究“渡人”。對于我們,能從佛中悟到“感化”的意義,足矣。
  •      斷斷續(xù)續(xù)的兩個多月終于把這本書讀完了,總體來說這是一本很不錯的書,在心煩意亂的時候可以去讀讀這本書。這也是一部可以放在床頭去反復讀的書。
       書是在amazon上買的,價格還算公道,書的質量也不錯,章節(jié)之間的插圖很精致。
  •     若真有心向佛,在此書的指引下,還是能夠學得一些入門級侍奉佛祖的方法。此書主要是注重怎么向佛禮佛,對于佛教的理論觀點重要的經書內容只是提及了個大概,若真想看看佛經,還是去參閱《金剛經》之類的。
      弘一大師在里面提及常人向佛所要經歷的三戒、五戒、沙彌戒等,強調了若沒有真正度人度己之心,出家剃度做和尚,那才是真正的對佛祖的大不敬,才是罪孽深重呢。
      至于此書所說的,供奉佛祖的花朵是要新鮮的,假花最好不要了;侍奉佛祖的食物最好是自己親手做的,包裝好的工業(yè)產品也不妥當。觀此種種,向佛重要的是一個“誠”字,食之過己手,侍之采鮮物。倘不能做到上述幾點,還是不要求佛的好。
  •      看這本書觸動挺大,和一般的講佛講道的書不同。全書是弘一法師出家二十年的切身體會,娓娓敘來,給人是如且親切又有說服力。
       都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信佛非有大毅力者非成。里面講十誡講的告誡很有用,尤其是對非時食的詮釋,這點對我觸動二大。還有“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穩(wěn)當;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一犯,小者實為難持;又五戒中最為難持的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萬不可率爾而受?!?br />    惜福之說也值思考"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緣惜?!?br />    此說金玉良言是非一言兩語道盡,可以看看
  •     抱著很激動的心情買了這本書。單是弘一大師的名字就熏陶我很久了,如果這本書里頭有更多大師關于對生活方面的感悟的講述就好了。
      其實這本書里面收錄的大都是教化皈依的言辭,多是講述佛學入門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宜,沒有吸取到更多關于大師對人生的態(tài)度。
      
  •     摘自《李叔同說佛》一書。
      
      心不妄念,身不妄動,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誠。
      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心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 
      
      大著肚皮容事,立定腳跟做人。  以仁義存心,以忍讓接物。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 以刻字責己,以弱字御侮。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恩怕先益后損,威怕先松后緊。
      
      涵容以待人,恬淡以處世。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義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
      
      劉念臺云:“涵養(yǎng),全得一緩字,凡言語、動作皆是?!?br />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閑暇時,才見涵養(yǎng)。
      
      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倖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不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于作事,必克己謹嚴,要做到極致?!?于生活,應戒絕奢華,一切從簡。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
      
      事當快意處須轉,言到快意處須住。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心思要縝密,不可瑣屑。操守要嚴明,不可激烈。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識不足則多慮,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論人當節(jié)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
      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戒盡言。
      
      喜聞人過,不如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
      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德勝者,其心平和,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
      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     不過高中一念之間 從同學那里借來的這本書~~~
      不過 渾淪吞棗 并不太懂 大師超脫凡悟之感~~
      然時至今日 仍記弘一大師病危前手書之偈語,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ㄖΥ簼M,天心月圓?!?
      上書悲欣交集 力透紙背~~~
      是而~壽終就寢~~
  •     我從來對于弘一法師的名聲有多大,是否可以做到提名字即不解釋沒有概念。
      大約是因為自己從小的活動范圍決定了對他的無限親近度。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小學時就愛拿個本寫《送別》的歌詞。
      那年頭也沒有網可上,而完整的《城南舊事》是長大以后才看到的
      
      見證影像志里他的后人說,家在糧店后街,距海河很近,30米
      我樂了。海河新天的廣告,“離海河30米的家”,不知開發(fā)商靈感是否就此而來
      其實那里從前完全沒印象。
      海河東路。托意國界的福,從小印象里的亂亂哄哄不見了??稍趺丛瞎收孟褡冃×四??我記得是個白墻大院
      
      而更熟悉的是李叔同碑林。
      事實上,那種混亂中也有寧靜的感覺,它給我的感受類似于地壇
      三馬路,你們懂的,破敗的報刊亭,破敗的婦產科醫(yī)院,我小時候最初見到《我的前半生》的租書屋也在某年的一場菜市場改造中變成了一堵墻。這如今徹日徹夜是個吃燒烤的好地方。覺悟社間接面對煙熏火燎,而拐過去一個X緯路(慚愧我長了20年也沒記住日月宇宙辰什么的緯路哪個是哪個),便是李叔同碑林。
      
      那門常年緊鎖,我唯一進去的一次是中學時候學校組織。
      更多的時候我只能做猥瑣狀扒著門縫看看。他的坐像正對著,帶著亙不變標準的笑容。不管那窄窄的路對面多少、什么性質的店鋪來來去去。
      那就是大愛,大智慧吧。
      
      你說世界有多么荒誕呢。弘一法師和周鄧,哪跟哪啊,怎么能想到彼此被不孝后人拉拽在一起而在日復一日的市井生活中幾乎完全被遺忘呢
      甚至老被人說是古代人的我也忘了他。
      一年來因為明年要遠離國土,我努力走在家鄉(xiāng)每一個自覺有萌點的地方努力記住。
      可我好像真的把他忘了
      
      后來法師在杭州出了家。
      我從小一直以為他和大悲院有關。其實是沒有的。
      這人歲數越大呢,對佛越發(fā)親近起來。
      由于我活動的范圍和時間,更多的時候我是在看大悲院的側墻。
      甚至見過莫名其妙的藏傳佛教信徒來此。
      佛家到底是怎樣一種氣度呢。即使距巨大摩天輪一步之遙仍自有一分高大華貴。
      雖然我已然忘了它從前的模樣。
      
      感謝我生而為人時,即有幸與先賢們親密接觸
      感謝總有一些人一些地方讓我看到那時中國人的精氣神兒,每每從近代史的故紙堆中嘆息抬頭投眼周圍卻也有可慰藉之處
      也感謝時代,讓那些有著優(yōu)雅而科學的名字的種種地方,如今淡然大度的塵歸塵土歸土
      只是錯過了一個時代
      人到底有多少糟蹋舊時光的本事呢。如果不是長大出于興趣的閱讀,我從來不知那一大串我熟悉得閉眼可以指出的地方和李中堂的關系。我們如今也著實是什么都看不到了
      人是怎么在100年中能把一個保持了幾千年自然風光的地方變成一個烏煙瘴氣的城市呢
      
      弘一法師是個會畫畫的人。我姥爺也會畫畫。
      
      那日本姑娘育有兒女然而回到故土再無聯絡,那是凡人的恨吧。
  •      陪同學去廈大買書,在一家舊書店淘到此本書。選擇此書兩個原因:一是聽過李叔同,但不知道干嘛的,呵呵,孤陋寡聞,所以想了解下。二是佛。我所看到的寺廟、僧眾和參拜祈禱等現實存在并不能讓我了解佛,因此就想進入去看看什么事佛。聽說讀佛可靜心,也想看看自己能否靜下來。
       讀后,才知道李叔同就是廈大邊上閩南佛學院里的弘一法師,南普陀寺里有一尊他的雕像,我曾經立足于前觀看數眼,此算是有緣,因此就更有興趣讀下去了。
       每天上下班車時,偶就拿起來讀,雖然不是很懂,但能感受到弘一法師樸實無華又智慧的講說。能是自己內心安靜了許多。
       惜福,習老-----是看完書后時時提醒自己的。
  •     弘一大師的書,學生豐子愷的畫,星云法師的評,加在一起,堪稱完美。
      電影《城南舊事》是根據林海音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透過一個小女孩的眼光,展示了二十年代舊北京的生活。影片結構上很獨特,在當時耳目一新。這是剛上大學時看得印象最深的一部影片,再就是后來“電影文學”選修課上看得“羅馬假日”、“魂斷藍橋”了。記得后來這個片子獲了許多獎。當然,印象最深的還是電影插曲:長亭外、古道邊,夕陽山外山......
      當時沒有谷歌、百度、搜狗,查找歌詞的作者著實費了一些功夫。盡管資料不完整,深深記住了李叔同。
      這些年,關于大師的書出了不少,最喜歡的還是這本。是時常要拿出來看看的那類。
      去年秋鳳凰衛(wèi)視做了一期虛云老和尚的專題節(jié)目,曾子墨主持的。曾子墨認為:20世紀的中國佛教界有四位大師:虛云、弘一、太虛、印光。片子做得很好。
      如果說住世120年歲的虛云老和尚最具傳奇色彩的話,我從內心最親近的還是弘一。
      
  •     今年的嚴重失眠反叫我走進了醫(yī)、道、釋的世界,真覺得是冥冥中的一個暗示。
      
      因為失眠所以想了解中醫(yī),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一旦入了中醫(yī)的門,接觸道學/道醫(yī)便是遲早的事情,何況自古即有“黃老”之說,可見醫(yī)與道的密不可分。
      
      近一個月來,又有了靜坐參禪的念頭,床頭也擱了《金剛經》、《心經》、《壇經》,加之南師的一些普及性教育、以及《王鳳儀講人生》等等,似乎多少也算是對中國的佛學有了一點點的了解。
      
      初學之人,不管是什么學問,都很希望一開始便能得到大師的點撥,并非偷懶而求捷徑,只擔心誤入歧途,白白糟蹋了這門學問。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方面,簡直是不勝枚舉,動輒給它個糟粕、迷信的帽子,卻不想想是否是自己不夠聰明。
      
      弘一法師的這本書,已經是第二次拜讀。并非因為喜歡而讀第二遍,根本因為去年讀第一遍的時候壓根看不懂,除了開篇講他在西湖出家的過程,看得我頗為贊同,其它涉及具體佛學的篇幅,可以說是毫無頭緒因此匆匆翻過。豐子愷是我自小喜歡的一個人,那些插圖說不出的恬淡舒適;李書同的書法和警句也都很喜歡。
      
      第二次讀,才發(fā)現大師的講演其實都是佛學里頭最基本的,大致可以看懂,但還是覺得不夠喜歡。舉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南師開講時,當面就說出家人現在不自重,以至于叫人看不起;而弘一法師去到哪里,都說師傅們的言行舉止都讓他看得內心歡喜。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年代有點點差距所致,起碼就這一點而言,我比較贊同南師的“不敬之言”。佛學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里,是多么高貴的一個學問,可現在已經是怎樣一個局面。就我自己,不久之前,還只能聯想到人山人海的寺廟或者菩薩塑像,根本沒想到佛學是如此充滿智慧、邏輯、生命理論、包羅萬象的一門學說。
      
      佛學對于我的吸引力正在于它的智慧,可起碼在這本合集里,如果是對佛學一無所知而期望得到點撥的初學之人(比如第一次讀時的我),被教導的內容似乎與我心目中佛學的本質有所偏差,似乎更偏重“守規(guī)矩”(比如千萬遍的念誦佛號),而沒有讓我感到“慧”的樂趣,或者說一種積極參與主動尋找進而獲得更高心境的喜悅。
      
      也許是我知道的還太少,也許是我對佛學的一些見解純屬一廂情愿,但或者也許,弘一法師這些簡短的篇幅,也未能將佛的真諦說明清楚?但愿下次閱讀時,會有新的領悟。
      
      但不管如何,這仍是個本值得一讀的集子,尤其書中那些李叔同的手跡,相當的具有美感。
  •     如何擁有悲智之心
      
      女兒快開學了,趁著開學前帶女兒去麗江玩了一周。
      
      想著來回的路上會有漫長的旅途,從書架上順手拿了一本書,是李叔同(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說佛》。
      
      去年買這本書的時候主要是基于兩點:
      
      1、對李叔同的好奇。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歷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于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yōu)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huán)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岸恼麦@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至,“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尚榮耀。
      
      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chuàng)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yǎng)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于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凈,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法師在臨終前用盡最后的氣力和心血寫下了“悲欣交集”4字絕筆,從而對自己的一生作出了最圓滿的總結,1942年10月13日,走完了他63個春秋人生,猶如一輪夕陽,殷紅絢爛,沉落西山。
      
      在我以前讀過的幾本書中都有提到他(豐子愷、夏丐尊、馬一浮等),因此對于李叔同的好奇心驅使我想了解一下他的思想和言論。
      
      2、本書的裝幀和印刷
      
      應該說這本書的編者經過的精心的設計,本書裝幀精美,彩色印刷。而且這本書主要內容是李叔同寫的,但是書中有多幅李叔同的學生豐子愷先生的畫作作為插圖,充滿韻味;同時有星云法師做的點評,很多地方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以上兩個原因使我購買了這本書,看后感覺頗為中意,讓我收獲頗多。
      
      這本書主要的內容是弘一法師在福建等地的一些寺廟中給佛門弟子和一些居士做的一些演講和授課的記錄,每段文字都不很長,讀起來也比較輕松。
      
      演講的內容主要是如何學習佛法、如何修養(yǎng)、如何獲得悲智心等內容,這些內容有些是僅僅面向佛教徒的,但是更多的內容對我們都有益處,認真讀來我頗覺汗顏。整本書中無處不體現這法師處處謹慎修養(yǎng),處處責己,字里行間充滿著時刻律己、時刻提高的品格。
      
      如在演講錄的第一篇《改過實驗談》中,法師重點講了改過的重要性和方法。改過應該按照“學、省、改”的三個次序,從學習、讀書開始,到自己省察、自我檢討,再到力改己非。并且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解了改過的十個方面,分別是虛心、慎獨、寬厚、吃虧、寡言、不說人過、不文己過、不覆己過、聞謗不辯、不嗔。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在自己60歲的時候還發(fā)自內心的反省自己,在《最后之□□——戊寅十一月十四日在南普陀寺佛教養(yǎng)正院同學會席上講瑞今記中》,法師發(fā)出了這樣的慨嘆:??!光陰很快。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雖然經過幾十年之光景,實與一會兒差不多。就我自己而論,我的年紀將到六十了,回想從小孩子的時候起到現在,種種經過如在目前;??!我想我以往經過的情形,只有一句話可以對諸位說,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來想,??!我是一個禽獸嗎?好像不是,因為我還是一個人身。我的天良喪盡了嗎?好像還沒有,因為我尚有一線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過失。我從小孩子起一直到現在都埋頭造惡嗎?好像也不是,因為我小孩子的時候,常行袁了凡的功過格,三十歲以后,很注意于修養(yǎng),初出家時,也不是沒有道心。雖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現在,便大不同了:因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天良雖然沒有完全喪盡,但是憒糊涂,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與天良喪盡也差不多了。講到埋頭造惡的一句話,我自從出家以后,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這是何等的胸襟與氣度呢?這里星云法師給出的點評極其恰當:自省到如此程度,該是何等疼痛,又要有多大的毅力與坦誠?
      
      其實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真正的禽獸卻穿著名貴而華麗的衣裝,在尊貴而隆重的場合張牙舞爪,身邊卻有無數艷羨的目光呢?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在這個社會上我又給社會創(chuàng)造多少呢?和法師比起來我又能算什么呢?只能是禽獸不如了。。。
      
      正如法師所說: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佛法中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善惡因果,這也是現今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根本不信的,也因此我們很多自身的遭遇中讓我們不理解或者不能接受,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在貪、嗔、癡的驅使下已經種下了惡的種子,這樣的種子怎能發(fā)出幸福與平安的芽苗呢?反觀我自身,其實這些年一路走來,又何嘗不是對這樣呢?對領導有過不忠嗎?對親人有過不孝嗎?對朋友有過不誠嗎?我想這些問題我恐怕都不敢給出斬釘截鐵的肯定答案吧!這樣的一個人如果還期望一切順利、沒有坎坷的話恐怕是癡人說夢吧?希望我能從現在開始時時反觀自己,事事檢討自己,讓自己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步的走的更扎實與堅定。希望自己能夠不做、少做惡業(yè),多做善業(yè),為自己也為他人多做一些善事,多種一點善因。
      
      在最后一篇《放生與殺生之果報》給我印象很深,其中重點談到了放生的諸多善果,因此從今以后我們都要盡可能的不殺生,勸誡那些殺生的人,并且在條件、機會允許的時候盡量的放生。法師通過親身的經歷講了放生的果報主要有四種:
      
      一、延壽;
      
      二、愈??;
      
      三、免難;
      
      四、得子;
      
      五、生西。
      
      “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br />   
      擁有了放生的心,就擁有了慈悲的菩薩心腸,就有了善因和善根,當會生出善果的,這樣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我輩所當極力踐行的。雖然我還做不到完全吃素,但是從今起不殺生是我一個非常重要的修養(yǎng)事項了,但愿我能做到!
      
      本書的最后部分是法師的格言和詩集,其中句句都有深意,字字都是警鐘,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讓我更多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在修養(yǎng)和心智成長的旅途上的一盞明燈,但愿我能不斷的向著這盞明燈前行!
  •     1.書里做插圖用的法界源流圖本是很好的作品,可惜只選了部分,而且剪裁一點都不上心,順序很亂
      2.星云法師的注腳個人覺得有些多余,也確實沒有注出什么來~
      3.弘一大師用精簡的語言闡述佛法,可是文字般若和方便般若的境界嗎?
  •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
      一曲《送別》,不知牽動多少人的思緒。相信也有許多人,是因為這曲《送別》,而開始知道李叔同的吧。
      
      李叔同,乃弘一法師之俗名?!独钍逋f佛》一書,為彩色圖文本,主要即由弘一法師講演稿整理匯集而成,并配以其學生豐子愷的插畫,加之星云法師評注,確為值得收藏及品味的好書。
      
      佛禪,其精神何其廣博也,似乎離我們過于遙遠,然正所謂凡人皆有佛心,修身養(yǎng)性、與人為善,乃是每個人應盡之道。弘一法師講演,雖名為說佛,但其質樸真理卻是無論僧俗,均可遵循的。
      
      弘一法師的確可稱為一個傳奇。出家前的李叔同,是風光八面的文化名流,卻能看破塵世,而潛心修行,皈依佛門,確是令許多人不可思議。書中伊始,弘一大師便敘述了自己在西湖出家的經過。沒有許多曲折,也沒有什么巧合,平平靜靜,一切那么恬淡自然,李叔同便與塵世分手,成為了弘一法師。也許,弘一法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就是因為內心中的那份從容和淡然吧。
      
      弘一法師的講演,既有解釋佛法要義的,也有說明修行之道的;既有引經據典,也有內心感言。但都是用盡可能通俗易懂的語言,循循善誘地說明禪理,揭示佛門真諦。是說佛,但在我看來,更是闡述做人的道理,值得反復閱讀、再三領會。難怪梁實秋、林語堂等大家譽之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此言不謬也!
      
      書后,還附有弘一法師編訂的“格言別錄”,分為“學問類”、“存養(yǎng)類”等等類別,相信弘一法師即是以此為銘,日三省其身的吧。
      
      最后,是李叔同詩集。我妄自揣測,稱之為“李叔同詩集”,應該是法師出家前所作吧?許多詩中,有風花雪月之感,而其才學修為,也盡可從中窺豹一斑。然大師畢竟勘破塵世,終潛心佛門,弘揚佛法。
      
      閱畢合卷,沉思再三,法師偈語,仍留心間!
  •     從小就知道弘一法師,只是知道這么個人。
      后來,好友提及她給兒子取名為叔同的原因是由于偶像弘一法師的時候,在她的推薦下,才開始慢慢探尋弘一法師其人其事。
      佛,弘一法師,李叔同這輩子最大最執(zhí)著的追求,由他來說,自是別有深意。
  •     近一個時期,也許是因緣際會,突然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初的緣起還應該追溯到“素語禪茶”文化餐廳的一次經歷。好久沒有聯系的朋友約請去一個別具風格的餐廳吃飯,這個稱作“素語禪茶”的優(yōu)雅所在,不僅環(huán)境幽靜古樸,菜品也令人稱絕。所有的菜品無肉、無蛋、無調味品,但卻也“素菜葷作”,各種豆制品所做出的“口水雞”、“麻辣魚”乃至“東坡肉”不僅外形逼真,口感也與各類肉制品無異,讓人大開眼界。由于是佛家餐廳,明確規(guī)定不能飲用烈性酒,據說這個餐飲會所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曾光臨開光。該會所也陳設了大量的佛像、佛具,背景音樂也是令人修身養(yǎng)性的禪宗音樂,這次就餐經歷使我種下了佛根。
       最初對佛教的認識是膚淺和粗陋的,認為那是“封建迷信”,是俗世遭劫、勘破紅塵、精神無以寄托才遁入空門。但年初87版《紅樓夢》林黛玉的飾演者陳曉旭舍棄萬貫家財,剃度出家,削發(fā)為尼令我震撼,特別是陳曉旭致全國人民的一封信中,石破天驚提出佛學不是宗教,而是人生一種至高至深的圓融周至的教育,是人生終極的大智慧,令我開始反觀內心,對佛學有了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吹牡谝槐痉饘W書籍是《弘一法師說佛》,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民國時期大才子,膾炙人口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即是弘一法師的作品。最近央視《百家講壇》錢文忠教授開講《玄奘西游記》更讓我受到了佛陀的教育,一方面為玄奘法師長途跋涉10萬公里、歷經17載西行求法的壯舉所震撼,另一方面使我窺到了佛學的精神和博大,不由產生菩提覺悟心,開始學習看見自己的心,從佛學中汲取智慧和圓滿。
       盡管剛剛上路,但不揣淺陋,還是有一些學佛體悟分享。
       現在,我基本認同佛教不是宗教的結論,因為它沒有全能全知的上帝,也沒有創(chuàng)世紀。反而它提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領悟、頓悟和修行成佛。
       佛學也有普度眾生的大慈悲?!暗鬲z不空,誓不成佛。普度眾生,終成正果”,折射了佛的犧牲和胸懷。
      佛學更不是悲觀厭世,而只是告知無明的民眾:諸法空相,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告知世事無常的真相,在此基礎上,告誡我們諸法無我,不要執(zhí)著于自己的欲念,要無分別心,而發(fā)生清靜心。最終,遠離顛倒夢想,蘊積無限清涼,遠離一切苦厄。
       我學佛不是為了求得解脫,只是想用超脫世俗的眼光去勘破人生的真相。儒釋道是中華文明的珍貴遺產,而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正見,能否給我們蕓蕓眾生另外一種解讀世界的途徑和方式呢?
       我在嘗試,在跋涉,在此岸向彼岸前行。
       我佛有語作皎月,照人煩惱作清涼.http://plw9711.blog.sohu.com
      
  •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藝術品,論述,插畫,點評,無一不是精品中的精品。相信無論是學佛者還是對佛學絲毫不懂者讀了此書以后,都會馬上就心生歡喜。果然是文字般若的方便。
  •     看李叔同談佛,提到了一個觀點:佛法是積極的,而絕不是消極厭世。原文如下:
      
      “學佛法者,固不應迷戀塵世以貪求榮華富貴,但亦決非是冷淡之厭世者。因學佛法之人皆須發(fā)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樂為苦樂,抱熱心救世之弘愿,不惟非消極,乃是積極中之積極者。雖居住山林中,亦非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學以預備將來出山救世之資具耳。與世俗青年學子在學校讀書為將來任事之準備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謂佛法為消極厭世者,實屬誤會。”
      
      這個和一般人心目中的佛法似乎相距甚遠。然而佛經中有釋迦親手為病比丘滌穢的故事,則可知佛法并非虛妄。菩提樹下七日七夜,只是頓悟的橋梁,如果以為什么都不做,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便能悟道,則是被表象騙了。打打機鋒,逞逞舌辯,就以為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殊不知禪機誤人,流毒不淺。倘若一切皆為虛無,則達摩何必東來,三藏何必西去?不能解救苦難,一味玄機高妙,這樣的佛菩薩,統(tǒng)統(tǒng)扯下來砸個稀爛。
      
      禪并非玄學,玄學最盛要數魏晉,所謂魏晉風流,其實就是一幫人磨嘴皮子,和現在的論壇口水也差不了多少。那些高深玄妙之作,到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幾部?玩弄聰明的小小機鋒,似是而非的反復論證,貌似博大精深實則蒼白狹隘。以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產生不了真曠達、真性情,多的是惺惺作態(tài)的假隱逸、假瀟灑。一部世說新語,所謂的精英文化,到頭來只剩了吃喝拉撒。
      
      真正的瀟灑是平常心,隨性而為,不做標榜。親人死去,自然悲傷,那就流淚,不需要大笑作歌以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自己要死,也是常態(tài),立好遺囑買點保險,不需要喝酒的時候還專門找個人扛鐵鍬跟著。玄學的末路是清談,禪宗的末路是公案,把活生生的思想、鮮靈靈的世界硬搞成文字游戲,還自以為得道開悟,則這個“道”,悟得未免也太容易。
  •     最近被新聞政治搞得頭昏腦脹的,
      就突然想起大師了。。。
      
      真的很慶幸自己來北京的時候帶了這本書。。。
      就像有一個善良慈愛的老者在你身邊,
      
      平靜地告訴你他的經歷和感受,
      
      
      句句箴言,而且很簡潔。
      
      總之建議珍藏一本。
      
      身處不同的時、境下,拿出來翻一翻,又會有不同的新感觸的書。
  •     淡定需要的是無比的力量
      買書是因為封面是的話.然后從此喜歡~~
      遠離顛倒夢想 韞籍無上清涼
      改了個字
      從此是我的座右銘了.哈哈.
  •     十年前看他的傳記,才知道人生可以如此完美:聰敏俊逸,才華橫溢,四十歲前以愛和美為事業(yè),四十歲出家,以宗教為事業(yè),嚴守戒律,如法修行,既是大才子大學者大藝術家也是得道的高僧證果的大法師。這本書詳敘了弘一法師的出家經過,以及法師的一些講座。弘一法師本是律宗第十一代祖師,非常注重學佛拜佛的儀軌,但他于凈宗與藥師法門也研習得十分精湛,此書中,法師將佛法的基礎一一為大家道來,行云流水,卻又端嚴必備悅豫清凈。法師雖為佛家大師,卻不排斥儒家的修身概要,甚至專為大家編訂格言別錄,以當眾機,結眾緣,是為真寬容與真圓融。
      
      書內有豐子愷的畫與弘一法師的字,星云法師作注,從形式到內容,十分可觀。豐子愷說弘一法師的字:“早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北碑,得力于《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脫胎化骨,自成一家,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必S子愷的畫重人情與意境,弘一法師的字卻在卸下凡塵之余,飄然有天然之真與寂靜的柔軟。
      
      
  •     本想通過這本書多少了解一些佛學的真意,因為很多朋友熱衷于佛,如果自己一竅不通,未免老是雞同鴨講,彼此無趣。剛開始看,感覺一般,雖然一直對李叔同印象不壞,可是慈眉善目的菩薩一板起面孔來說教,或普度眾生,就有點讓我倒胃口。姑且先看著再說。倒是豐子愷先生的插圖的確耳目一新,一如其人,恬靜、優(yōu)雅、沖淡、悠遠、樸素、有趣。為此,終于下決心在網上訂了幾本豐子愷的畫集,如獲至寶。
  •     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閑談,只是沒有足夠內心的讀了也沒太多的感悟/
       這詩寫的倒有幾分仙風道骨。個人以為修身,主要是修內心對世界的態(tài)度,修靜氣。
      
      《驪歌》JP.奧德韋曲 李叔同 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   這本書很好,很適合現在人喜歡的。
  •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我終于又讀到了你的文字~你有某種幽默的文人氣質~更有天津人的氣質!
    你也要追隨馮某前往葡萄牙啦?
  •   。。哪呀。。這還能算文字。。最近整話都說不利索了
    嗯=V=馮學長最近都該回來了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