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語言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作者:[荷蘭] 艾布拉姆·德·斯旺  頁數:281  譯者:喬修峰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受全球語言系統(tǒng)影響之深,連我自己都沒料到。我是1993年開始寫作此書的。當時,我還在熱情好客的康奈爾大學(紐約州),任路易吉。伊諾蒂國際研究教授(LuigiEinaudichair),使用的自然是英語?;氐绞煜さ陌⒛匪固氐ご髮W后,在日趨雙語化的校園中,我繼續(xù)用英語寫作,只有給荷蘭報刊寫文章、寫專欄時才用荷蘭語。這很像出遠門就乘飛機,去附近就騎單車。1995年秋,我再度出國,來到布達佩斯,在羅蘭大學任歐盟社會政策教授(EuropeanUnionChair)。我所接觸的匈牙利人都精通英語(以及德語、法語、俄語),我都沒機會跟他們學點烏戈爾語①,只會說最不可少的“多謝。我很感謝那里的同事,尤其是體貼的東道主,我的老朋友,楚薩費爾格(ZsuzsaFerge)教授。1997-1998學年,本書的寫作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承蒙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推轂,我當選為法蘭西學院的歐洲教授。這直接促成了本書的完稿,因為法蘭西學院的教授們每年要開13門講座,并要書之成文,當然是要用法語來寫。我只好勉為其難,并告訴學生,我這結結巴巴的法語恰恰是當今世界語言系統(tǒng)的寫照。世界語言系統(tǒng)的現狀令他們頗感震撼。我倒真用法語寫出了本書的第一個完整版本,結果發(fā)現:“哎喲,語言不對!”于是,又用英語重寫,也就是現在這個版本。最后,利奧諾·布勒德(LeonoorBroeder)又把它譯成了荷蘭語,譯筆極佳。讀自己作品的譯本,感覺就像由演員來扮演自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譯成自己的母語,感覺像是遇到了一個長相酷似自己的人,別人可能會覺得一模一樣,但在我眼里,永遠不可能一模一樣。

內容概要

盡管世界上有五千多種語言,人類還是保持了相當的凝聚力。我們只有把語言當成一種經濟商品,才能明白為何某些語言如此受人青睞。在日益加速的語言集中進程里,具有有效交流價值的語言已經是可數的了。社會學家艾布拉姆·德·斯旺向我們描寫了一種語言獲得核心地位的過程。這是一部先鋒著作,同時也是一部引發(fā)爭議的作品……      本書是關于研究世界語言的專著,書中具體包括了:本書的研究范疇和方法、語言作為“超超集體物品”、文本作為國際交換中的商品、印度語言政策的嬗變、荷蘭語的消失、種族隔離制度之后的語言政策、種族隔離制度下的語言體系等內容。   本書以整個世界為研究范疇,比較了五個不同的語群,綜合運用了經濟學、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及社會學中的概念。

作者簡介

艾布拉姆·德·斯旺(Abram de Swaan),阿姆斯特丹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他曾經在伯克利、耶魯和索邦大學擔任教授。他的著述還有《人類是人類的擔憂》(1982)、《被國家照顧》(1989)、《人類社會》(1996)和《簡明德·斯旺》(1999)。

書籍目錄

序第一章  全球語言系統(tǒng)  1.1  全球語言系統(tǒng):語言“星系”  1.2  語言系統(tǒng)的世界歷史地圖  1.3  當前語言系統(tǒng)中的超中心語群  1.4  本書的研究范疇和方法  1.5  本書的思路第二章  語群的政治經濟學  2.1  語言作為“超超集體物品”  2.2  語言的交際潛能:Q值第三章  語言、文化與不平等的文市交換  3.1  文本作為國際交換中的商品  3.2  文化交換中的貿易保護和自由貿易  3.3  單語現象、多語現象和雜語共生現象  3.4  討論第四章  印度:  印地語與英語之爭  4.1  印度語群的特征  4.2  國家形成、民族建構和語言統(tǒng)一  4.3  印度語言政策的嬗變  4.4  討論第五章  印尼語的勝利  5.1  甘地的夢想  5.2  馬來語的崛起  5.3  荷蘭語的消失  5.4  爪哇語的棄用  5.5  討論第六章  非洲:  殖民語言的頑強存留  6.1  “2×3”的比較模式  6.2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三個法語語群  6.3  撒哈拉沙漠以南以英語為中心的三個語群第七章  南非:  舊語言體系的殘存  7.1  種族隔離制度下的語言體系  7.2  種族隔離制度之后的語言政策  7.3  語群的變動  7.4  討論第八章  歐盟:使用的語種越多,英語就使用得越多  8.1  歐洲民間(1):各國的語言統(tǒng)一進程  8.2  歐洲民間(2):歐盟諸語的Q值  8.3  歐盟機構(1):公共層次  8.4  歐盟機構(2):行政機構  8.5  討論第九章  結語與思考  9.1  結語  9.2  思考原文注釋參考書目譯名對照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全球語言系統(tǒng)  人類分為五千多個集團,語言各不相同,無法相互理解。有這么多語言,混亂狀況也就可想而知了。不過,盡管語言四分五裂,人類還是聯(lián)系在了一起,因為有人能說不止一種語言,不同集團也因此可以相互交際。正因為有這種多語現象,原本被語言隔開的人們,又連成了一體。語言集團(1anguagegroup)之間由兼通多語之人建立的這種聯(lián)系,非但不是沒有一定之規(guī),還構成了一個超強高效的網絡,直接或間接地把地球上的60億居民連為一體。這種神奇的聯(lián)系方式構成了全球語言系統(tǒng)。這就是本書要討論的內容。  全球語言系統(tǒng)是“世界系統(tǒng)”(worldsystem)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人口可歸入近兩百個國家,納入由各種國際組織構成的網絡,這是世界系統(tǒng)的政治層面;一連串的市場和公司擔負著調節(jié)功能,這是經濟層面;在無所不容的全球文化層面,電子媒體起著聯(lián)系作用;人“與自然一起新陳代謝”,又構成了全球生態(tài)系統(tǒng)。全球人類社會(globalhumansociety)這個概念的確構成了一個世界規(guī)模的系統(tǒng),近年來再度引起很多關注。不過,人類因語言眾多而分隔開來,又由操多語者交錯構成的體系連為一體,還構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語群(1anguageconstellation),成為世界系統(tǒng)的又一層面。這一層面尚未引起注意,但一經指出,又似乎顯而易見?! ”緯鴮⑷蛘Z群看作世界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語群可以被看作一種非常特殊的社會現象,可以用社會科學理論加以解釋。這個思路很新穎,雖然并非完全沒有先例。不同語言集團之間的競爭與融合,可借助語言的政治社會學和語言的政治經濟學加以解釋。前者聚焦語言系統(tǒng)及其子系統(tǒng)的結構,關注語言集團之間的“語言嫉妒”(1anguagejealousy)、精英集團對官方語言的壟斷、未受教育者受排斥、借助語言提高社會地位等現象。后者則分析人們如何盡可能多地增加交際機會,這又如何令他們陷入集體行動的兩難境地,甚至可能會導致爭相改用另一種語言而拋棄本族語,并分析大語言集團和小語言集團之間不平等的交換關系。這些社會學和經濟學概念,很多都沒被全來分析過語言或語言集團。這些概念構成了一個自成一體的理論框架。諸如印度與印度尼西亞、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qū)與南非共和國、歐盟等截然不同的語群,都可以用這一個理論框架進行分析。語言的出現,已經令人匪夷所思了;再分化成這么多語種,更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梢?,人類多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語言在傳播和嬗變過程中逐漸分化,出現了新的讀音形式,生出了大批新詞,也有了新的語法、句法規(guī)則(包括許多不規(guī)則用法)。這些幾乎都不是人類有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隨著人類活動自然形成的?! 〉厍蛏犀F有的各種語言并非毫不相干,而是來自同一原始母語,大致沿著人類進化的軌跡,從一個共同的遺傳繁殖群(geneticstock)發(fā)端,經歷了約兩萬零幾百年的演化。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大。關于這個共同源頭,進化遺傳學、比較語言學和考古學方面的證據越來越多。不過,即便最后證明,人類及其語言來自幾個不同的源頭,也無法否認,目前人類各集團已經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他們的語言也構成了一個全球語群,并成為現代世界系統(tǒng)的一個層面?! ∈澜缟犀F有五六干種語言。這一數字沒法再具體了,因為語言并非總能數得一清二楚。就像天上的云彩,很難說清楚這片起自何處,那塊止于何方。不過,與云彩類似,大多數語言也都自成一體,彼此之間有著明顯的間隔。  語言的變體多不勝數,語言的復雜性也難以望穿。這很像另一種極為復雜多樣的現象——生命。界定一個生物物種,可看其雌雄兩性能否交配;界定一種語言,可看其任意兩個使用者能否彼此理解。如果兩人分說兩種語言,彼此無法理解,那么這兩種語言就是不同的。物種可再分為許多變種,不同變種可以雜交;同一語言也存在許多可以相互理解的方言。同一物種的不同變種差別不大,同一語言的各種方言也差別不大。因此,在這兩個領域,分類通常存有爭議。的確,同源語言可能很難分得清清楚楚。生物學要看能否交配,語言學要看能否理解。不過,彼此理解并不只取決于所用的兩種語言,還與所涉兩個使用者有關。這與雜交不無似處。對于兩個使用者來說,理解陌生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和對方交際的愿望有大有小,相遇時的情境也可能有利或不利?! o疑,漢語和荷蘭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但德語和荷蘭語是否也是截然不同的語言,尚無定論;嘲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佛蘭芒語和荷蘭語屬于同一語言的兩種變體(因為,這兩種語言的使用者可以用各自的方言輕松地向對方解釋:兩種語言有著天壤之別)。盡管區(qū)分語言就像區(qū)分天上的云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本書把各語言看作各不相同的實體,由理解障礙來加以區(qū)分?! ?.1全球語言系統(tǒng):語言“星系”  語言如果無法相互理解,可以通過會講多種語言的人聯(lián)系到一起。這種聯(lián)系并非沒有一定之規(guī)。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語言,以及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的兼通多語之人,在格局上都顯得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很像用以表示軍隊或大機構組織結構的倒置樹狀圖表,即法國人所說的“organigrammes”(組織系統(tǒng)圖)。  現今世界上,約98%的語言都處在這個圖表的下端,屬“邊緣語言”(peripherallanguages)。盡管多達數干種,使用人數卻不足世界人口的10%。用這些語言說過的話罕有記載,無論是古代的泥板、石頭、古紙,還是現代的紙張、磁帶、光碟,都難覓它們的蹤影。它們屬于記憶的語言。用它們說過的話,如果還能存留下來,就是因為有人聽到并記住,復述出來,再由別人理解并記住。不能根據它們不是什么來界定,比如,不能說他們是“未被寫下”或“無文字”的語言,而是要根據其特征來描述它們:它們是交談和敘述的語言,不是閱讀和寫作的語言;是記憶的語言,不是記錄的語言?! ∪我鈨蓚€邊緣語言集團,都由兼通這兩種語言的成員聯(lián)系著。但總的來說,這種聯(lián)系通常呈弱化之勢;或者說,這種聯(lián)系正在弱化。這是因為,相鄰村落居民之間的交際已經不再重要,他們越來越多地和該地區(qū)首府的商人和官員打交道。于是,各邊緣語言集團的成員傾向于學習同一種第二語言。這種語言相對于各邊緣語言集團來說,便處在“中心”的位置上。各邊緣言集團之間的所有或絕大多數交際,都是通過它進行的。各邊緣語言簇擁著中心語言(centrallanguages),就像衛(wèi)星環(huán)繞著行星。在全球語言系統(tǒng)中,處在中心或“行星”位置上的語言約100種,使用人數占到了世界人口的95%。初等教育會使用中心語言,中等和高等教育一般也會使用中心語言。印刷品、報紙、教材和小說中可以見到這些語言,收音機、磁帶、電視中也能聽到。它們大多是政治、行政和司法用語。它們一般都是“國”語,通常還是所在國家的官方語言。它們是記錄的語言:用它們說和寫的很多東西,都被存于報刊報道、會議記錄或卷宗,放進檔案館,收入史籍、“經典”文集、民間傳說和民俗叢書,并越來越多地載于電子媒體,傳諸后世?! ≈行恼Z言的使用者很多都兼通多語。第一類多語使用者母語是邊緣語言,后來學會了中心語言。事實上,隨著初等教育和印刷文字的普及,加上無線電廣播的影響,世界各地兼通雙語的人越來越多。第二類則相反,他們的母語就是中心語言,后來學會了某種邊緣語言。不過,這種情況相對少見。顯然,絕大多數情況下,語言學習也是“向上走”,呈“向心”趨勢——人們通常更愿學習倒置樹狀結構中位置較高的語言。這就強化了世界語言系統(tǒng)的等級分野?! ∧刚Z為中心語言的人,要學習另一種語言,通常選擇使用更廣、在語言系統(tǒng)中位置更高的語言。這樣,大量中心語言集團便通過其多語使用者,與位于“超中心”地位的某個超大語言集團聯(lián)系起來。這就便利了遠距離交際和國際交際。通常,超中心語言(supercentrallanguages)是由殖民勢力強加給殖民地的,該地取得獨立后,仍用于政治、行政、司法、大企業(yè)、科技和高等教育等領域。超中心語言約有12種。它們在全球語言系統(tǒng)中的位置,如同由行星(中心語言)所環(huán)繞的恒星,而行星又有各自的衛(wèi)星(邊緣語言)。這12種超中心語言分別是阿拉伯語、漢語、英語、法語、德語、印地語、日語、馬來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和斯瓦希里語。除斯瓦希里語外,其他各語的使用人數都超過了1億。每種超中心語言都聯(lián)系著一系列中心語言的使用者。后文會討論一系列地區(qū)語群,每個語群都以一種或多種超中心語言為中心。例如,印度語群以印地語和英語為中心;印度尼西亞語群以馬來語(印尼語)為中心;“講法語的”西非語群以法語為中心,而東非語群則以英語為中心;英語和阿非利堪斯語爭奪南非語群;最后為歐盟語群,十多種國語日趨由英語聯(lián)系起來,法語的這種聯(lián)系作用正在減弱,而德語幾乎不再有此作用?! ∫粋€阿拉伯人和一個中國人相遇,一個俄羅斯人和一個西班牙人相遇,一個日本人和一個德國人相遇,幾乎都會用同一種語言進行交際。該語言將各超中心語言聯(lián)系起來,也因而成為世界語言系統(tǒng)的核心。這種“超超中心”語言(hypercentrallanguage),自然是英語?! ∮⒄Z目前是全球交際用語。打個比方,每種超中心語言都像一個“太陽系”,英語便位于這12個“太陽系”的中心,是整個語言“星系”的核心。英語并非一直就有此地位,截至目前,也才半個世紀左右。英語將來也許會失去這一地位,但在今后的幾十年里,它的地位只能是進一步得到鞏固?! ∪绻Z言起源和人類起源幾近吻合,則語言的全球傳播也與人類歷史密切相關。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語言隨人類的擴張和遷徙而傳播。以前,它們是在征服、通商和信仰皈依之后傳播。正式教育成為語言最常用的傳播渠道,也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當然,教育也離不開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后三者依舊影響著語言習得。  1.2語言系統(tǒng)的世界歷史地圖  若要直觀地審視全球語群的嬗變,最好是打開世界地圖冊。很可能,史前時代,人類零星地散布在各大陸上。不時有小股隊伍離開自己的集團,翻山越海,尋地定居。此時,他們距另一個人群還十分遙遠。他們與世隔絕,又沒有書面文本,因此,語言變化迅速,過上幾十代人,就可能與最初的語言大相徑庭了。他們與其他人群的遭遇,以及隨之而來的語言接觸,會形成新的語言混合。我們可以假想一幅史前語言分布圖,語言區(qū)域用小圓圈表示。隨著語言集團的領土擴張,圓圈不斷膨脹、拉伸,直到碰到另一個圓圈(表示一種“新”語言)為止?! ∪祟惙稚⒌礁鞔箨懞螅厝粫霈F大量無法相互理解的語言。這與“單源論”,即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源自同一原始母語,并不矛盾。人類語言的早期分布遠比當前世界語言系統(tǒng)分散得多。不過,很有可能,毗鄰人群之間會有通商通婚,因此,有人學會了對方的語言。地圖上表示語言區(qū)域的圓圈,不管多小,在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qū),都會出現重疊現象。當人們定居墾殖時,相鄰村落就會出現一種交際語,也就是早期的族際通用語(1inguafranca)。使用這種交際語的區(qū)域,在地圖上用虛線表示。在這些區(qū)域,語言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獲得了一致性?! ≡缙诘摹败娛乱晦r業(yè)”政權是建立在對農業(yè)社團的軍事征服之上,向被征服社團索要保護金,保護其不受自己或其他武裝的侵擾。該政權還會在征服疆域內推廣自己的宗教和語言。這就產生了最初的“中心”語言,即征服者的語言(征服、皈依、貿易的語言),通過操雙語者,與被征服社團的邊緣語言建立聯(lián)系。在語言地圖上,這種政權的疆域涂以淺色,表示幅員遼闊但人口稀少。這樣,各邊緣語言的圓圈及其所占區(qū)域仍清晰可見?! ≌Z言系統(tǒng)的下一步整合與帝國的形成相伴而生。遠征大軍討伐異族,筑路建港,保護疆域內的貿易路線。在公元1年的語言地圖上,已經有了幾個這樣的“世界帝國”。對于當時的西半球和非洲,我們所知不多,但關于歐亞大陸的文獻甚豐。我們知道,至少有3種語言已經在沿著又長又細的線條傳播。首先是拉丁語,源自羅馬,遍布地中海海岸,深入歐洲南半部,稀落地北延至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居住的地區(qū)。拉丁語既是口頭語又是書面語,用以治理所征服的土地,開展外交貿易,傳播新知識新技術。很快,拉丁語又成為基督教擴張的工具。羅馬帝國衰亡后,拉丁語仍是歐洲主要的交際語言,又經歷了1500年。但在基督教世界各語言集團中,只有少數人,通常是教士,掌握著教會語言,因而能與整個大陸上的同行交際。他們作為譯者和中介,將自己的社團與全大陸聯(lián)系起來。直到文藝復興,拉丁語一直是無與倫比的學習和遠距離交際語言。這個聯(lián)系網絡可能還很薄弱,說拉丁語的人也很少,但在學術、法律和宗教領域,它一直用到了19世紀??梢?,早在兩干多年前,歐洲就以拉丁語為超中心語言,構筑了一個雖非固若金湯但卻自成一體的語言系統(tǒng)。在這一時期的語言地圖上,可以看到拉丁語的超中心地位:最細的單色線條,由中心點羅馬向外輻射,穿越大陸,覆蓋了各中心語言的實心區(qū)域,此時還能看到線條下面各邊緣語言的圓圈。  這段時期的第二種帝國語言為漢語。在現今中國的中心地帶,一種“前古典”漢語已經成為遠距離交際用語,僧侶文人借它口說筆述,宮廷也用它治國行政。梵語在南亞擔負著同樣的功能,在南亞次大陸的語言地圖上,建構了一個同樣細密遼闊的網絡。假如當時的神職人員和官員只與同行交際,那么,很可能走遍歐亞大陸,也只需使用漢語、梵語或拉丁語(也許再加點波斯語或希臘語)。但對于普通人,如客棧主人或商賈,更不用說農夫與士卒,這些語言可能是毫無用處?! ∫磺旰?,這些偉大的古典語言在各自不斷擴張的區(qū)域內衍生了許多本土語,仍舊用作行政、外交、宗教、科學、文學和貿易領域的遠距離交際語。在亞非歐大陸板塊的中心,第四種語言已經在傳播了。那就是阿拉伯語。它源起阿拉伯半島,穿越非洲北部至西班牙南端,沿東非海岸深入中亞。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世界上的語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比較多的分析了語言的發(fā)展與經濟技術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 視角獨特 知識性強。
  •   數的內容很傳統(tǒng),很理論,不過封面很漂亮,印刷質量也不錯
  •   質量好,內容贊
  •   本書不是講語言的本質問題的 作者并沒有進入語言本身進行獨特的闡釋 它僅是我們了解語言的橋梁 起著一個交流的作用 雖然不深刻但是仍可一讀 我們還是會從獲益頗多的 畢竟關于介紹世界語言種類及各國語言對世界的影響這方面的書還是很難找到和選擇的
  •   質量很好雖然說東西比較理論化但是對于想了解語言的人來講是一本值得看得書
  •   這本書很學術化,講的很徹底。如果是學語言的,推薦看一下這本書。翻譯語言非常流暢。
  •   書的內容還不錯,就是字的顏色淺
  •   很有趣的一本書,開闊眼界。
  •   這本書的作者是社會學家,這是一本綜合了社會學,經濟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跨學科學術著作。這樣廣博的學術視野和知識儲備,使得這本書的內容和結構都非常獨特,有新意,發(fā)人深省,且在編排上前后呼應,在引入理論和闡述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是一本研究語言經濟學的佳作。本書有兩個討厭的缺點:1 翻譯者似乎并不是很熟悉這個領域。語言經濟學在國內還屬于少有人涉足的新興領域,其中很多段落和公式的翻譯,需要借助數學、統(tǒng)計學、經濟學等方面的知識,由于翻譯者貌似不是很懂,導致讀者很困惑。2 所有的注釋都在書的最后部分集中編排,極大地增加了閱讀的不便,不得不在一本書中放置兩個書簽,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前翻后看,著實委屈。
  •   對世界語言進行了很線條式的敘述,還行吧,一般化,印象不是很深。
  •   從一個業(yè)余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真的看不懂...通俗度有所欠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