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陸偉國 頁數:256 字數:2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說起我的學生時代,說起我的母校,總有幾分失落。 我上了六年的小學,上海市溧陽路第四小學,沒有了。 我上了六年的中學,上海市紅旗中學,沒有了。 我上了六年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曾在一段時間里也沒有了。 沒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入學的小學生。但我的小學是個弄堂小學,教室散布在幾個老式的居民樓里,非常簡陋,不具備辦學條件。被撤銷,是應當的。 我的中學,在四平路頭道橋,是建國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課桌是蘇聯式翻蓋的,與靠背椅連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壯的木頭。尤其是教學樓的后面有個250米跑道的操場,這在上海市區(qū)里的中學是很少有的。但就是這個操場,二十多年前,被上級部門看上,要蓋家屬樓。校長對此提出異議。結果,校長被免,學校被撤,操場還是蓋起了家屬樓,前面的教學樓成了市體育師范學校(不解的是,沒了操場,怎么反倒成了體校)。這是我在90年代從《報刊文摘》上看到的。2011年10月8日,虹口區(qū)教育局很認真地給我回復,講了這個過程。紅旗中學是在1986年撤銷,該地址現為上海師范大學的行知藝術學院。 至于人民大學的一度被撤銷,則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結果。 二十年前,我曾去看過我讀過的小學。弄堂依舊,小學已全無蹤影。 上世紀90年代,我也去看過我的中學。校園還在,卻沒了“紅旗中學”的校牌。那是暑假里,幾乎空無一人。教學樓依舊,走廊和樓梯依舊。走到曾經的教室,隔著門上的玻璃往里看,蘇式的橙黃色課桌沒有了,代之以膠合板的灰色課桌。后面曾經的操場,蓋起了樓,過不去了。前面的花壇,卻反倒變成了操場。紅旗中學是所很普通的學校,要講排名,恐怕要掉在后面。然而,我依然喜愛不再是我的中學。 撫昔思今,感觸良多。才短短幾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滄海桑田,有點不堪回首了。 但我始終無法忘記我的學生時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時光和生命累積的財富。這財富也不只屬于我個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輕人一起分享。 就說說大學時代吧。筆者那時的大學時代,跟被寵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語??部榔D辛,千言難盡。我的大學上了六年,不是讀研,更不是留級,而是五年制,因“文革”又延長了一年。這六年的大學生活,集中體現了新中國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歷程。從課堂聽講到社教工作隊員,再到首都紅衛(wèi)兵,最后進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和它的后續(xù),就有這樣多重的角色轉換,恐怕人類五千年歷史上只有我們這幾級的文科生才有如此“幸運”。 近二十年來,我自己當老師,每學期給學生上課,不管是哪個班級,我都要作為專題,配以:PPT,講一下“我的大學時代”。我總要對年青一代講:“老師真心地羨慕你們,你們趕上了中國幾千年、解放幾十年以來最美好的時代,你們要珍惜、要努力啊?!碑斎?,毋庸諱言,我們現在還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跟過去相比,確實有著不可比擬的巨大進步。 我覺得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書本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還要讓他們了解和認識現實的社會。所以在我的教學中總是引用大量的真實事例,包括跟專業(yè)教學有關和與思想教育有關的事例,進行素質和能力的教育。本書的寫作,也正是這個意思。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有所回憶,讓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有所反思。 我之所以想回顧我的母校、我的大學年華,另一層意思是:這對讀者進一步理解我創(chuàng)作的一部130萬字的長篇小說《革命四十年》會有所幫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間中國當代史的長篇小說)。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跟我在學生時代的感受和經歷,跟母校對我的哺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這大學六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傳統(tǒng)教學階段、社教運動、實踐教學階段、文化大革命,另外再講一講在部隊農場的生活。
內容概要
本書記述了作者1962—1967年間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時代,以及其后的農場生活,全方位展現了那個“書上沒有,老師不講”那一特殊時期的大學生涯。文章采用了回顧與反思、微觀與宏觀、敘事與政論相結合的方法,涉及當時與當下中國社會諸多深層次問題,會給同齡人及年輕人較大的感觸和啟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折騰”和“不走回頭路”的深刻含義。本書既非飽受摧殘的“文革”受害者的血淚史,亦非毫無悔意的“文革”施暴者的狡辯書,而是一個處于漩渦邊緣的、未喪失人性和理性的中國人民大學62級普通大學生的“文革”現場實錄。
作者簡介
陸偉國,1945年生,上海市人,1967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先后供職于政府機關與中等、高等學校。曾講授過二十門以上的課程,出版有學術專著,發(fā)表論文一百余篇,主持過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八個,獲得過省部級優(yōu)秀教學獎、優(yōu)秀社科成果獎、科技進步獎等,負責過一份財經類核心期刊。現為某高校退休教授。
書籍目錄
一、傳統(tǒng)教學階段
1.錄取通知
2.北京印象
3.人大校園
4.儉樸生活
5.同學之間
6.課外活動
7.世界風云
8.課堂教學
9.回顧反右
10.“清理反動學生”
二、社教運動
1.遠赴湖南
2.以社會為課堂
3.前后“十條”
4.“二十三條”
5.運動后遺癥
6.中國的農民問題
三、實踐教學階段
1.大躍進時就有教改了
2.總統(tǒng)府
3.工人階級
4.教改感受
5.教學之外
6.山雨欲來
四、文化大革命
1.狂潮驟起
2.“二月兵變”
3.紅衛(wèi)兵
4.大串聯
5.兩派對立
6.“打倒帝修反”
7.逝者血淚
8.血腥武斗
9.“文革”感受
五、黯然離校
1.離校之前
2.工宣隊
3.畢業(yè)分配
4.走出校門
5.逃過一劫
六、部隊農場
1.“五七道路”
2.勞動與軍訓
3.艱苦生活
4.坦克二師
5.湖西平原
6.“肅托”事件
7.沉重壓力
七、結束語
1.回望母校
2.難以忘懷
3.記憶難泯
4.以史為鑒
5.歷史教訓
6.厘清思想
7.直面得失
8.面向未來
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前言說起我的學生時代,說起我的母校,總有幾分失落。我上了六年的小學,上海市溧陽路第四小學,沒有了。我上了六年的中學,上海市紅旗中學,沒有了。我上了六年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曾在一段時間里也沒有了。沒有的原因,各不相同。我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入學的小學生。但我的小學是個弄堂小學,教室散布在幾個老式的居民樓里,非常簡陋,不具備辦學條件。被撤銷,是應當的。我的中學,在四平路頭道橋,是建國后新建的。教室里是木地板,課桌是蘇聯式翻蓋的,與靠背椅連在一起,用的是很粗壯的木頭。尤其是教學樓的后面有個250米跑道的操場,這在上海市區(qū)里的中學是很少有的。但就是這個操場,二十多年前,被上級部門看上,要蓋家屬樓。校長對此提出異議。結果,校長被免,學校被撤,操場還是蓋起了家屬樓,前面的教學樓成了市體育師范學校(不解的是,沒了操場,怎么反倒成了體校)。這是我在90年代從《報刊文摘》上看到的。2011年10月8日,虹口區(qū)教育局很認真地給我回復,講了這個過程。紅旗中學是在1986年撤銷,該地址現為上海師范大學的行知藝術學院。至于人民大學的一度被撤銷,則完全是文化大革命的結果。二十年前,我曾去看過我讀過的小學。弄堂依舊,小學已全無蹤影。上世紀90年代,我也去看過我的中學。校園還在,卻沒了“紅旗中學”的校牌。那是暑假里,幾乎空無一人。教學樓依舊,走廊和樓梯依舊。走到曾經的教室,隔著門上的玻璃往里看,蘇式的橙黃色課桌沒有了,代之以膠合板的灰色課桌。后面曾經的操場,蓋起了樓,過不去了。前面的花壇,卻反倒變成了操場。紅旗中學是所很普通的學校,要講排名,恐怕要掉在后面。然而,我依然喜愛不再是我的中學。撫昔思今,感觸良多。才短短幾十年的人生,就已是滄海桑田,有點不堪回首了。但我始終無法忘記我的學生時代,它不只是人生旅程的起始,更是我用時光和生命累積的財富。這財富也不只屬于我個人,我愿意跟今天的年輕人一起分享。就說說大學時代吧。筆者那時的大學時代,跟被寵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坎坷艱辛,千言難盡。我的大學上了六年,不是讀研,更不是留級,而是五年制,因“文革”又延長了一年。這六年的大學生活,集中體現了新中國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歷程。從課堂聽講到社教工作隊員,再到首都紅衛(wèi)兵,最后進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和它的后續(xù),就有這樣多重的角色轉換,恐怕人類五千年歷史上只有我們這幾級的文科生才有如此“幸運”。近二十年來,我自己當老師,每學期給學生上課,不管是哪個班級,我都要作為專題,配以PPT,講一下“我的大學時代”。我總要對年青一代講:“老師真心地羨慕你們,你們趕上了中國幾千年、解放幾十年以來最美好的時代,你們要珍惜、要努力啊?!碑斎?,毋庸諱言,我們現在還并不十分完美、十分理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但跟過去相比,確實有著不可比擬的巨大進步。我覺得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今后在社會上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書本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還要讓他們了解和認識現實的社會。所以在我的教學中總是引用大量的真實事例,包括跟專業(yè)教學有關和與思想教育有關的事例,進行素質和能力的教育。本書的寫作,也正是這個意思。讓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有所回憶,讓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所了解,大家都能有所反思。我之所以想回顧我的母校、我的大學年華,另一層意思是:這對讀者進一步理解我創(chuàng)作的一部130萬字的長篇小說《革命四十年》會有所幫助(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間中國當代史的長篇小說)。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跟我在學生時代的感受和經歷,跟母校對我的哺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大學六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傳統(tǒng)教學階段、社教運動、實踐教學階段、文化大革命,另外再講一講在部隊農場的生活?!?/pre>后記
我所以寫這篇回憶錄,是從寫長篇小說《革命四十年》想起來的。那部全面描述1949至1989年間中國當代史的作品,跟我在學生時代的感受和經歷,跟母校對我的哺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讓讀者加深對那部小說的理解,我就想到了要寫這篇反映那個時代真實狀況的回憶錄。當初,第一次在網上發(fā)表時,才一萬多字。這一寫,卻勾起了自己更多的回憶,再加上網友們的熱議,于是又不斷地補充、修改和調整,最后形成了現在的格局。 本書的寫作,沒有去做專門的走訪、調查,只是靠個人自己的記憶和手頭有限的資料,肯定會有一定的局限。在此,真誠歡迎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提出寶貴意見。尤其是具體事例、引用材料如有不準確之處,務請指出。特別盼望人大的師長、校友和同齡人的指正。 在本文中采用了較多的引文,引用正式出版物中的觀點和材料,并注明書名、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時間。所以這樣做,一是個人的職業(yè)習慣,我寫有專著、發(fā)表過百余篇專業(yè)論文,知道這些規(guī)矩;二是使文章更加嚴謹規(guī)范;三是更有說服力,有足夠的支持;四是,當前理論界、知識界的思想解放已經到了相當的程度,但在社會上的更大范圍里對此了解不夠,本文想以此做些介紹和推廣。 我感謝所有我閱讀過的文章的作者,不論本書引用了與否,上面的參考書目只是列了一小部分。他們帶給我的不只是珍貴的資料,而是更加寶貴的思想源泉和探索的勇氣,使我從中得到了啟迪和力量。他們的論著,也是我寫作的動力、方向和榜樣。 本書最終能與廣大讀者見面,講了一些過去不能講的話,這在那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表明我們的時代正在經歷著巨大的進步。所以,我常對學生講,我們正處在中國幾千年來、解放后幾十年來最好的歷史時期,這是由衷之言。當然,我們也盼望社會能繼續(xù)向前進步。 本書的寫作,得到了很多朋友和親人的支持幫助。尤其是得到了中國現代史學會會長、中央黨校郭德宏教授,我的恩師、當年的政治輔導員、中國人民大學倪加勛教授,我的校友兼戰(zhàn)友(部隊農場時也在一個班)、知名歷史學家毛佩琦教授的肯定和鼓勵,他們不但認真地閱讀了原文,還提出了不少寶貴建議。我的一些老同學,孔憲龍、許昭忠、孫珊等,也幫助提供了很有用的線索,指正了一些具體細節(jié)。 本書第五章第五節(jié)“逃過一劫”的部分內容參考了我的系友李恒山的博文,特表示謝意。張慶明老同學還寄來了當時的照片。部分老校友的網上博客(如李恒山、侯作亞等),也提供了一些相關資料和啟示。在此,我向他們表示真誠的謝意。 母校校史叢書編委會編寫的《中國人民大學紀事》為本書提供了基本的時間框架,校史研究室的老師也給予了熱情的關心和幫助。本書在出版前曾在網上部分連載,反應熱烈,得到不少網友的關注,也提出了一些寶貴的建議。云南網友、報紙收藏家湯克文先生,還從他僅有的兩張“人大三紅報”中給了我一份。筆者在此一并致謝。 同時,本書最終能夠出版,漓江出版社作了很大的努力。在此,我謹向漓江出版社領導和責任編輯閻海文先生致以由衷的感謝。 也歡迎讀者對本書繼續(xù)提出寶貴意見。筆者的郵箱是:luweigu01900@sina.com. 今年,2012年,是我從上海紅旗中學畢業(yè)、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就讀五十周年,謹以本文獻給我親愛的母校。 陸偉國 2012年3月 寫于南京 大行宮無陽的陽臺編輯推薦
《風霜雨雪憶年華(1962-1970)》編輯推薦:“文革”親歷者詳細描寫60年代大學生活的回憶錄。著名高校中國人民大學62級本科生,特殊的身份和歷史機緣。以往出版的“文革”回憶錄,大多可分為兩類:一是飽受摧殘的“文革”受害者的血淚史,二是非毫無悔意的“文革”施暴者的狡辯書?!讹L霜雨雪憶年華(1962-1970)》可視為第三種“文革”回憶錄,也即一個處于漩渦邊緣的、未喪失人性和理性的人大62級大學生的“文革”現場實錄及其沉痛反思錄。作者運用了回顧與反思、微觀與宏觀、敘事與政論相結合的方法,力圖在較深面上還原歷史,反思當下。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