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上海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魏峰 頁數(shù):224
Tag標簽:無
前言
魏峰的博士學位論文《彈性與韌性——鄉(xiāng)土社會民辦教師政策運行的民族志》即將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這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 ≡谛轮袊r村教育的發(fā)展史上,民辦教師是一種特殊時代的產(chǎn)物,也是一種特殊稱謂。它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私塾教師,也區(qū)別于今日民辦學校的教師。它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師范教育培養(yǎng)人才的不足卻又要實現(xiàn)農村基礎教育大發(fā)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民辦教師們承擔起那一特定時期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農村基礎教育發(fā)展的使命。根據(jù)國家教育統(tǒng)計資料,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我國民辦教師多達490余萬。這數(shù)百萬民辦教師幾乎散布在中國每一所農村小學與初中,他們含辛茹苦,默默耕耘,盡心盡力于農村教育的發(fā)展。今天,當我們回望新中國農村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尤其是追思農村教育的進步與成就時,我們自然應該記住民辦教師,記住他們付出的努力和作出的可貴貢獻。 魏峰對民辦教師這一特殊職業(yè)群體情有所系,這既與他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更與他自己認定的學術責任感有關。作為一名青年學子,他注意到“農村民辦教師作為教育領域中的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一直較少受到學術界關注”的事實,因而將關注民辦教師引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學術關懷和教育研究旨趣,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 論文的主題是有關民辦教師的教育政策研究。仔細品味民辦教師這一概念,我們不難體會其所具有的政策性涵義。民辦教師是一種特定時代的政策性存在,無論它作為群體的形成還是逐漸消失,都是受到政策的認可、制約、影響甚或操控的。研究民辦教師,顯然無法繞開與其息息相關的教育政策。換言之,對民辦教師的研究,必然要求對與其相關的政策問題進行研究。正是從研究目標群體和教育政策的緊密關聯(lián)中我們能清晰并深刻地認識到政策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也許這不是一種特例。在整個教育領域或全部的教育活動中,又有哪一個具體的教育領域、哪一類具體的教育活動不與教育政策發(fā)生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內容概要
《彈性與韌性(鄉(xiāng)土社會民辦教師政策運行的民族志)》以新中國成立后蘇北地區(qū)一個普普通通的縣農村民辦教師政策的歷史變遷為線索,運用社會人類學中民族志的方法考察了國家教育政策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運行及其對民辦教師個體生活的影響,以及民辦教師應用在鄉(xiāng)土社會的文化中所生成的個體策略與國家政策互動的過程,力圖展示鄉(xiāng)土社會教育政策運行的基本特征。
作者簡介
魏峰,1980年生,江蘇徐州人。2008年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專業(yè),獲教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教育和教育政策學。
書籍目錄
序摘要緒論(一)論題選擇(二)文獻述評(三)研究對象(四)研究方法(五)研究過程(六)本書框架(七)體例說明一 M縣的社會和教育(一)M縣的社會發(fā)展(二)M縣的教育變遷(三)M縣的民辦教師二 “任用民辦教師”的任免(一)民辦教師的選擇(二)民辦教師的免職(三)民辦教師資格的“失而復得”(四)人情和政治作用下的民辦教師任免三 全面考核(一)全面考核政策的制定和地方化執(zhí)行(二)業(yè)務考核(三)文化考試(四)第一次考核的結果(五)第二次考核及其結果(六)民辦教師的國家化和管理技術的進步四 合同民辦教師的招考(一)合同民辦教師招考的背景(二)合同民辦教師招考的組織(三)合同民辦教師招考的效果(四)“內招”:一種例外情況(五)任用、招考與“內招”:現(xiàn)代性的增長及其阻力五 資格審查(一)“對民辦教師進行一次普遍的資格審查”: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二)“檢舉”和“揭發(fā)”:資格審查政策執(zhí)行的關鍵技術(三)“豆餅干部”:資格審查中的鄉(xiāng)鎮(zhèn)教辦(四)地方情境、變通政策與教育政策的地方化六 辭退與反辭退(一)“不夠格”、“超生”與師德問題:辭退的政策原因(二)“傷感情”、“不顧實際”與同情:辭退政策的影響與評價(三)“鬧”、“求情”和“走關系”:反辭退的三種策略(四)情感和關系網(wǎng):辭退民辦教師政策運行的邊界與空間七 職稱改革(一)民辦教師職稱改革的背景(二)職稱改革的前提:成為一名合格的民辦教師(三)民辦教師職稱改革政策的運作(四)規(guī)范、承認抑或區(qū)隔:職改政策的實質追求與多重意義(五)“透明”抑或“神秘”:職改政策的形式追求八 工資待遇(一)新中國成立初期:薪糧制(二)大集體時期:工分加補助(三)分田到戶的影響(四)工資改革后的待遇改善(五)工資拖欠與罷課(六)待遇、生存?zhèn)惱砼c抗爭九 轉正(一)“轉正”的政策和進程(二)“轉正”的形式、影響因素和個體策略(三)從“民選公”到“民轉公”:基于歷史和尊重人心的政策變遷十 鄉(xiāng)土社會教育政策運行的特征(一)民辦教師政策:在社會變遷中走向現(xiàn)代化(二)以“情”為核心構成政策網(wǎng)絡:民辦教師政策在鄉(xiāng)土社會的運行特征(三)彈性與韌性:鄉(xiāng)土社會的教育政策與個體策略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七、九章論述了國家對民辦教師進行正規(guī)化管理并最終解決民辦教師問題的努力。第七章考察了民辦教師職稱改革政策在M縣的運作。為了使所有民辦教師能夠順利參與職稱改革,M縣通過“一函兩考”的形式提高了民辦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同時具備了參與職稱評審的資格。民辦教師的職稱改革是農村教師隊伍正規(guī)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過這個環(huán)節(jié)民辦教師的專業(yè)技術人員身份獲得了承認。在政策運行的特征上,盡管職稱改革政策一直追求透明化和公開化,但是由于鄉(xiāng)土社會的固有習慣,政策還是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正是這種不可意會的東西構成了鄉(xiāng)土社會政策順利運行的基礎。第十章的內容是民辦教師的轉正,即民辦教師轉為正式的公辦教師。此后,M縣的民辦教師告別了跟隨他們數(shù)十年的稱謂,民辦教師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概念而存在。在轉正一章中,筆者梳理了國家和各級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轉正政策,通過訪談重現(xiàn)了M縣民辦教師轉正的形式、影響轉正的因素和他們?yōu)榱宿D正而采取的個體策略。 第八章是關于民辦教師的經(jīng)濟待遇問題。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薪糧制”到大集體時期的“工分加補助”,再到后來的承包土地、工資改革。經(jīng)濟待遇的低微和逐步改善、與公辦教師的巨大差別以及為了提高待遇而進行的抗爭是民辦教師待遇變遷的主線。在這個變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為改善民辦教師待遇的努力和M縣的民辦教師在何等艱苦的條件下支撐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fā)展。這也是本章盡管與全書圍繞資格變遷的線索不完全相符卻又不得不寫的本意所在。其實,民辦教師的待遇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問題,也恰恰是由于其不同于公辦教師的特殊資格所致。在這個意義上,第九章放在“轉正”之前也是順理成章,當民辦教師成為公辦教師之后,待遇就不存在此前的問題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