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作者:陳瑞紅
Tag標簽:無
前言
大漢皇朝的締造者漢高帝劉邦,不僅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由一個秦朝微不足道的基層小吏泗水亭長,在風云際會的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七載奮斗,一朝輝煌,躡足九五,登上了大漢天子的寶座。他的奮斗史經(jīng)過史書的記載,小說的演義和戲劇舞臺上的再創(chuàng)造,深深地嵌刻在中國老百姓記憶的簡版上。二是他經(jīng)歷中險象環(huán)生的傳奇故事和這些故事所展示的一代雄主的獨特性格與人格魅力,作為一種歷史遺產(chǎn),具有永恒的美學價值,從而產(chǎn)生了永不衰竭的吸引力。特別是他創(chuàng)立的漢皇朝在其子孫后代手上綿延了400多年的悠長歲月,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第一個發(fā)展高峰,成為東亞無可爭議的文明中心。在那個時期,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漢字、漢語也成為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語言文字系統(tǒng)。當大漢帝國的王旗在帕米爾高原的雪峰上迎風飄揚的時候,清脆的駝鈴聲也晝夜響徹“絲綢之路”的上空。東西兩大文明越過西域的浩瀚戈壁、中亞的崇山峻嶺和地中海的洶涌波濤第一次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交流。這樣,劉邦和他創(chuàng)立的大漢王朝就在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鑄就了萬古不滅的民族記憶。正因為如此,劉邦和他的事功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一代又一代的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和文學家與戲劇家的創(chuàng)作素材。但是,由于劉邦的事功和歷史影響本身就是復雜的,他的性格也是復雜的多面的,更由于研究者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所角度不同,所持理念各異,對歷史文獻資料的理解和解釋必然歧義紛呈,對劉邦的評價、詮釋自然也就出現(xiàn)了較大的差異。歷史學家筆下的劉邦,文學作品尤其是戲劇舞臺上的形象,自然也就可能大不相同。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應該允許的。因為只有允許學術充分發(fā)揮它的求異功能,對真理的探求才能不斷深入。這里,一部名日《大風長歌仁者無敵》的書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它是秦漢史研究領域的一朵奇葩,肯定可以為并不寂寞的這一領域增添更多的熱鬧。它的作者陳瑞紅并不是一位專業(yè)的歷史學工作者。他大學讀的是數(shù)學系,研究生讀的是管理科學,工作單位是基層鄉(xiāng)鎮(zhèn)。但是,近20年來,由于興趣的牽引,他卻將業(yè)余的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了對劉邦的研究。他幾乎搜集和讀遍了所有有關劉邦的原始文獻資料、后人歌詠的詩文和近代以來的研究論著,并在此基礎上,以熾熱的情懷,華美流暢的文字,寫下了這部著作。作者以時間為經(jīng),以歷史事件為緯,對劉邦的一生進行了全方位的記述和評價。同時對此前一些論著所表述的觀點有意識地做了回應。其中特別對相當一批論著對劉邦的貶斥,如年輕時的游手好閑、不學無術、偷雞摸狗、貪財好色、浪蕩成性、吃喝嫖賭,楚漢戰(zhàn)爭中的為自己逃命而推子女下車的自私,在項羽要烹殺其父時要求“分一杯羹”的無恥,建國后對韓信、彭越、英布等功臣的殺戮的殘忍,等等——進行了新的詮釋和旗幟鮮明的全面的辯護。所有這一切,基本上凸現(xiàn)了本書在學術上的亮點。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作者有意識地吸取了中國古代章回體小說的優(yōu)點,每一節(jié)講一至兩個引人人勝的故事,再穿插上自己的評判,敘議結(jié)合,前后呼應,從而大大增強了本書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相信它會擁有一個較廣泛的讀者群。《大風長歌仁者無敵》的出版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它的作者陳瑞紅作為突然闖進史學領域的一匹黑馬,在劉邦和秦漢史的研究中給學者和讀者提出了一些需要重新思考和回答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顯然能夠推進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我本人并不完全認同作者書中所表述的觀點,但對他勇于探索和放言高論的膽識還是持肯定態(tài)度,因為這應該是以探索真理為最高追求的學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孟祥才2008年中秋節(jié)于山東大學南山小區(qū)寓所
內(nèi)容概要
漢高祖劉邦,布衣出身,卻胸懷大志,動蕩時代,揭竿而起,于群雄逐鹿中獨占鰲頭,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了西漢王朝兩百多年的基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由布衣到帝王的神話。 劉邦傳奇的一生,為歷代所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褒者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大智大勇、大仁大義之偉人;貶者認為他是“無賴”、“流氓”,臉皮最厚、心腸最黑,是厚黑學的集大成者。是非臧否,并無定論。 每一部歷史都是當代史,是歷史學家的歷史。作者花費了10年時間,苦心鉆研,通讀相關書籍,查閱大量歷史資料,拜訪了數(shù)百位歷史學家、研究者,寫就了這部洋洋灑灑50萬言的著作。 本書試圖拂去歷史的灰塵,還原秦末漢初那個偉大時代的真實面貌,還原那些朝氣蓬勃、如火烈烈的先人們的博大胸襟和卓然人格,尋找華夏始祖的骨氣與自尊、仁義和忠信,找回博大凝重的泱泱漢風,還原一個真實的劉邦。
作者簡介
陳瑞紅,男,1974年出生,山東巨野人,工商管理碩士(MBA),青年學者、作家,著名劉邦研究專家。1992年大學畢業(yè),曾任鄉(xiāng)村中學教師、交通管理員、農(nóng)村黨支部書記、副所長等職?,F(xiàn)居北京,從事民族文化研究與宣傳工作。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開場白 誰是誰非第一章 少年任俠第二章 千古拂臣第三章 貧賤之交第四章 神秘身世第五章 步入仕途第六章 慧眼獨具第七章 豐西釋徒第八章 路在何方第九章 篝火狐鳴第十章 英雄本色第十一章 變生肘腋第十二章 博浪錐車第十三章 霸王出世第十四章 眾望所歸第十五章 扶義西行第十六章 毀譽參半第十七章 大秦之死第十八章 約法三章第十九章 鴻門懸疑第二十章 陰差陽錯第二十一章 傲視百代第二十二章 風云突變第二十三章 陵母伏劍第二十四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五章 大德勝天第二十六章 鏖戰(zhàn)中原第二十七章 分一杯羹第二十八章 垓下悲歌第二十九章 勝敗有憑第三十章 天下歸心第三十一章 何錯之有第三十二章 咎由自取第三十三章 杯弓蛇影第三十四章 萬邦息肩第三十五章 東宮驚變第三十六章 大風長歌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少年任俠我們上一章講到,劉邦年輕時究竟干什么。他是如何度過自己騷動的青春時代的。關于劉邦青少年時代的事跡,司馬遷沒有詳細的敘述。班固的《漢書》基本上照抄《史記》,沒有增添新的內(nèi)容。后人關于劉邦的傳記出了不少,良莠不齊,林林總總,但對青少年時代的劉邦總是缺少關注,從而忽視了青少年時代對劉邦人格塑造的深刻影響,以至于不能全面認識劉邦,更有甚者,無中生有,捏造事實,污蔑劉邦。這固然有個人心理因素的原因,但也和缺少史料有關?!妒酚洝分猩婕皠钋嗌倌陼r代的記載主要有五處:一是《史記·高祖本紀》。司馬遷說劉邦“不事家人生產(chǎn)作業(yè)”,“好酒及色”,其父劉太公說他是“無賴,不治生產(chǎn)”。二是《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劉邦“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三是《史記·蕭相國世家》,當劉邦犯法時,蕭何則“數(shù)以吏事護”之。四是《史記·項羽本紀》,范增認為劉邦“貪于財貨,好美姬”。五是《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司馬遷在本篇中記載,劉邦有一個婚外生兒子劉肥,其母日曹氏。通過以上幾個方面,一些人便給早年的劉邦勾畫出一副“流氓”形象: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坑蒙拐騙,貪財好色。一個地地道道的黑社會分子,一個純純粹粹的痞子無賴。單從字面意義上去認識,劉邦年輕時的形象大抵就是如此。然而,如此考察事物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即忽視了秦漢時期的歷史環(huán)境。考察任何人物都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要“歷史地對待歷史”,那就是把一切放回歷史的環(huán)境之中去考察。歷史環(huán)境并不只是一個時間上的場景,并不只是一個年代的坐標,而是一個豐富而又生動的現(xiàn)實社會。在歷史環(huán)境中,人物是歷史的人物,歷史是人物的歷史,兩者就像融為一體的雞尾酒,無法抽離出任何一個單獨品嘗。所以,我們只有深刻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從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研究問題,才能得出比較客觀真實的結(jié)論。假如只滿足于平面式的淺嘗輒止的分析,對秦漢時期的社會背景缺乏深刻的認識,忽視了時空轉(zhuǎn)變對字意、詞意的重要影響,就很容易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甚或得出一個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為了比較清晰地還原劉邦青少年時代的真實面貌,我們把劉邦行為“不端”的證據(jù)一一列舉,并以一顆敬畏與感恩的心閱讀《史記》等經(jīng)典著作,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作深入的闡釋和分析。對秦漢時期人的精神氣質(zhì)進行一次更深的沉潛和更新的體悟,就會見別人之未見,得別人之未得。首先。劉邦是不是無賴?《史記》和《漢書》都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劉邦稱帝后,“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劉邦一時高興,給父親祝酒,并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chǎn)業(yè),不如仲力。今某之業(yè)所就孰與仲多?”意思是,父親大人時常說我是無賴,不會操持家業(yè),沒有二哥劉仲的本事大,你現(xiàn)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業(yè)多,還是我的家業(yè)多?這段故事被某些人大加渲染。成為批評劉邦的“鐵證”。在這些人的思維意識中,劉邦的老爹說他是無賴,劉邦自己又承認,顯而易見,劉邦不是無賴是什么!這種演繹推理看似無懈可擊,其實存在一個致命錯誤。什么錯誤呢?忽略了時空轉(zhuǎn)變對詞意的影響!“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地球在運動,宇宙在運動,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發(fā)展。語言也不例外。語言是發(fā)展的,詞義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義與今義的差別。這種形同而意思古今不同的詞,在閱讀古書時很容易引起誤解。所以。注意區(qū)分古義與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確理解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nèi)容。今天的“無賴”幾乎等同于流氓,欺男霸女,游手好閑,甚至于燒殺淫掠,無惡不作。那么,古代的“無賴”一詞是什么意思呢?辛棄疾有一首很有名的詞《清平樂·村居》,是這樣寫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斗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里的“無賴”是活潑可愛的意思,是褒義詞,完全與今天的詞義不同。《史記·高祖本紀》中的“無賴”一詞作何解釋?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史記》研究專家韓兆琦注解說,這里的“無賴”是指無所恃為生,沒有一門吃飯的手藝,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沒出息”。顯而易見,古今書寫相同的詞,其詞義并不盡相同。所以,我們閱讀古文時,要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切忌望文生義,以今釋古,唯其如此,才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古書中的內(nèi)容。也許朋友會問。劉太公為什么說劉邦沒有出息呢?這必須考慮父子二人價值觀念與理想追求的差異,我們下面會講。第二,劉邦是否貪財?回答是否定的。那些說劉邦貪財?shù)膶W者專家簡直是對基本歷史事實的無知。司馬遷在《史記》中,班固在《漢書》中一致評價劉邦“仁而愛人,喜施”,這樣一位喜愛施舍。視錢財如糞土的人,怎有貪財一說?第三,劉邦是否游手好閑,不讀詩書?唐人章碣曾作《焚書坑》一詩,曰: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是一首諷刺詩,有力地鞭撻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暴虐和愚昧,指出秦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施行暴政,焚書坑儒并不能阻止人民造反。這首詩議論精警而有新意,語言看似委婉平淡,卻機智、冷峻,出之于調(diào)侃的口吻,包含著鮮明的態(tài)度和強烈的感情。由于這首詩淺顯易懂,所以流傳很廣,影響非常大。因此,在人們心目中,劉邦不讀書的粗野村夫形象就定格了。然而,章碣的這首詩與歷史事實有著一定的出入。雖然《史記·高祖本紀》中沒有正面記述劉邦“學歷”的文字,不過在相關史料中仍可找到某些證據(jù):一證,《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載,“高祖、盧綰同日生”,及壯,“俱學書”。二證,劉邦在《手敕太子》一文中表白:“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以自辭解”。所謂“不大工”,指文章寫得不太好;所謂“自辭解”,指看得懂,寫得出,不需要秘書代勞。他的兒子劉盈是自小讀書的,但劉邦與兒子比較后,說了句實話,現(xiàn)在看你寫的文章,還不如我哩。劉邦對自己的文化水平,一貫低調(diào)估計,不事吹噓。他能批評在皇宮受教育的劉盈,可以想象他在這方面的水平不低。三證,劉邦在晚年能寫出文辭并茂的《大風歌》,足以證明其文化修養(yǎng)非常高: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詩歌意蘊深遠,氣勢恢弘,節(jié)奏明晰,音律鏗鏘,毫無雕琢之感,乃千古絕唱,歷代詩文品評家無不對此推崇備至。大文學評論家劉勰稱贊它為“天縱之英作”,宋代陳巖肖說:“漢高帝《大風歌》不事華藻,而氣概遠大,真英主也!”明代胡應麟更稱譽它是“千秋氣概之祖”。凌稚隆引朱熹日:“自千載以來,人主之詞未有若是壯麗而奇?zhèn)フ咭病!庇纱丝梢钥闯?,劉邦并非人們心目中不通筆墨的文盲,其文化修養(yǎng)是相當高的!
后記
當敲完最后一個句號時,已是凌晨兩點,四周靜悄悄的,鄰居都已進入夢鄉(xiāng),偶爾傳來幾聲囈語。和許多“北漂族”一樣,我住的是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一間挨一間,幾乎沒有隔音效果,任何一點響聲都能傳出很遠很遠,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躺在床上,卻了無睡意。是興奮?是惆悵?是喜悅?是困惑?說不清!第一次動筆勾畫《大風長歌仁者無敵》,那是十年之前的深秋。原因也很簡單:不明白為什么劉邦被當作流氓,總感到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紙上信筆涂鴉,隨手亂畫,萬萬沒有想到,這一畫就是十年!十年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僅僅是一瞬間,攸忽而逝,而對于行走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個體來說,它卻是一段不短的歲月。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其間有多少彷徨,有多少辛酸,有多少痛楚,有多少苦悶,皆已隨風而逝,留下的是40萬字的厚厚的書稿。不少善意的朋友勸我:你這樣做值得嗎?也許值得,也許不值。但是,我無論如何也不能忘記自己的使命,無論如何也不能推脫自已的責任,即:要堅定不移地弘揚民族文化,要給當今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大漢雄風渾厚博大,質(zhì)樸凝重,如黃鐘大呂之鏗鏘、如黃土高原之厚重、如九曲黃河之綿長,支撐著多災多難的華夏民族走過了無數(shù)的風風雨雨。在當今世界,要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首先要用漢魂支撐起整個民族的脊梁,要做真正的大寫的“漢”人!劉邦及他所創(chuàng)建的大漢王朝就是我們民族的魂!“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币磺洞箫L歌》傳唱了兩千多年,傳頌出大漢王朝雄渾的氣度和博大的情懷。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來說,劉邦和他創(chuàng)建的大漢王朝給我們民族的歷史打上永不磨滅的烙印,在我們民族的血液里,永遠流淌著劉邦和他所創(chuàng)建的大漢王朝的基因。對于劉邦這位我們偉大民族的偉大祖先來說,必須要擦去蒙在歷史上的灰塵,還原其真實面貌,以找回祖先的博大胸襟和卓然人格,找回祖先的質(zhì)樸坦誠與仁義忠信。找回博大凝重的泱泱漢風,找回我們民族的夢想與光榮。正是這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強烈責任感與使命感,正是這種對理想和信仰的忠誠與執(zhí)著,促使瑞紅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也許是不自量力,也許是“庸人自擾之”,也許是別人眼中的“不成熟”——然而,既然是一名炎黃子孫,血管中還流淌著先人的血液,就要竭盡全力去吶喊,就要義無反顧地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一切,“雖千萬人吾往也!”在此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包括朱紹侯先生、安作璋先生、孟祥才先生等許多史學老前輩的大力支持。朱紹侯先生與孟祥才先生親筆批改了此書,提出非常珍貴的意見,并欣然為此書作序。安作璋先生與瑞紅就書中的觀點進行了多次交流,并告訴要注意細節(jié)描寫,對人物心理進行豐富細膩的刻畫,受益匪淺。這些老前輩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卻和藹可親,沒有一點架子。在一些觀點上,我們也有分歧,但這不僅不影響我們的交流,反而使我們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厚。朱紹侯先生與安作璋先生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卻把瑞紅稱為他們的“忘年交”。這既是對瑞紅的信任,又是對瑞紅的鼓勵,更是對瑞紅的鞭策。許多專家學者和同仁也為此書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意見,他們是史士景先生、翟居中先生、劉洪川先生、鄭守洋先生、吳敢先生、劉洋先生、劉恒心先生、張傳華先生、劉降渝先生、劉忠新先生和劉學軍先生等等。吳懷中先生是瑞紅的高中歷史老師,在此書創(chuàng)造過程中,給瑞紅莫大的鼓勵與支持,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還有許許多多的朋友給瑞紅巨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謝意!此外,書中引用了許多學者和網(wǎng)友的資料,在此表示感謝。作為人子,我也許不是一個特別孝敬的兒子;作為人夫,我也許不是一個特別稱職的丈夫;作為人父,我也許不是一個特別合格的父親。但是,作為人子,要想到天下所有的父母;作為人夫,不能光想著自己的安樂窩;作為人父,更要想到那些至今仍上不起學,仍無錢治病的孩子。故而,瑞紅不揣淺陋,愿充當民族復興馬前卒,跟隨各位同仁去踐行民族復興之大任。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十億人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只要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都去思考和關心我們民族的未來與前途,都抱有一種舍我其誰至死無悔的態(tài)度,去擔當領袖群倫繼往開來的重任。那么,我們偉大的民族定會實現(xiàn)偉大的復興!最后,用《重回漢唐》這首歌作為本書的結(jié)尾,與各位同仁共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廣袖飄飄,今在何方。幾經(jīng)滄桑,幾度彷徨。衣裾渺渺,終成絕響。我愿重回漢唐,再奏角徵宮商。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我愿重回漢唐,再譜盛世華章。何懼道阻且長,看我華夏兒郎。
媒體關注與評論
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中最歷害的一個。 ——毛澤東 人類歷史上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是漢高祖劉邦。 ——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 古之英主,無出漢高。 ——蘇軾 漢祖之神圣,堯以后一人也。 ——李贄(明代思想家) 這本書是秦漢史研究領域的一朵奇葩。 ——孟祥才教授(前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 這是一部充滿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史書。 ——朱紹侯教授(前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
編輯推薦
《大風長歌,仁者無敵: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劉邦》適合人物傳記愛好者閱讀。
名人推薦
【專家推薦1】這本書是秦漢史研究領域的一朵奇葩 ——孟詳才(前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大漢皇朝的締造者漢高帝劉邦,不僅在中國是一個家諭戶曉的歷史人物,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由一個秦朝微不足道的基層小吏泅水亭長,在風云際會的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脫穎而出,七載奮斗,一朝輝煌,躡足九五,登上了大漢天子的寶座。他的奮斗史經(jīng)過史書的記載,小說的演義和戲劇舞臺上的再創(chuàng)造,深深地嵌刻在中國老百姓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風長歌 仁者無敵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劉邦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