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的灰燼

出版時間:2006-01-01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美),弗蘭克·邁考特(美)  頁數(shù):445  譯者:路文彬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安琪拉的灰燼》以幽默生動的筆法描述了一個貧民窟孩子成長與奮斗的感人經(jīng)歷。面對貧窮、挫折、苦難,作者邁考特則選擇以樂觀進取的精神與命運抗?fàn)帲瑢崿F(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美國青年一代心目中自強奮斗的偶像?! ∵@本書字里行間充滿了苦難,但是它不叫人絕望,主人公在成長著,在拼命地吸吮著苦難的乳汁成長。這成長的歷程是無堅不摧的。盡管弗蘭克與他的兄弟們在物質(zhì)上非常貧窮,但他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感覺很富有。令全世界無數(shù)讀者為之感動。  該書平凡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數(shù)以千萬的讀者,并因此獲得了普利策文學(xué)獎等多項大獎。本書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117周之久。美國《好書》雜志評論說,“這本書的成功靠的是真心被感動的讀者的口口相傳”。  《安琪拉的灰燼》不僅是一部關(guān)于成長的書,還是一部關(guān)于“天使”的書。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弗蘭基的男孩的成長過程。他的成長似乎很不順利,充滿艱辛。從他出生之日開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的父親是一個不可救藥的醉鬼。他的母親是一個地地道道地家庭婦女,她的任務(wù)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就是千方百計地支撐這個風(fēng)雨飄搖的家庭。還有就是一群骯臟的弟弟妹妹。這是一個渾渾噩噩的家庭。那時正在戰(zhàn)爭,社會環(huán)境也十分惡劣……

作者簡介

  弗蘭克·邁考特(Frank McCourt),美國著名作家,教師,普利策文學(xué)獎獲得者。主要作品有《安琪拉的灰燼》、《就是這兒》、《教書匠》等?! ?930年出生于美國紐約。作為愛爾蘭裔,4歲舉家迂回愛爾蘭,在貧民窟度過苦難的童年。13歲輟學(xué)。19歲心懷“美國夢”只身重返紐約,做過酒店勤雜工、碼頭工人、打字員,當(dāng)過兵,后來考入大學(xué),畢業(yè)后成為一名教師,前后教過12000多名學(xué)生,曾榮獲美國教育界的最高榮譽稱號“全美最佳教師”,被譽為“老師中的老師”。1987年退休,開始正式寫作。2006年,被授予“約翰·杜威教育獎”。2009年6月,病逝于紐約。1996年,處女作《安琪拉的灰燼》出版,在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靠著讀者口口相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并創(chuàng)下在榜長達117周的紀(jì)錄,一舉獲得普利策文學(xué)獎、全美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年度好書獎等各大重要獎項。1999年,“安琪拉的灰燼2”《就是這兒》出版。2005年,“安琪拉的灰燼3”《教書匠》出版。系列圖書產(chǎn)生重大影響,正如《紐約時報》所評:“堪稱多年來兼具全球影響和人文風(fēng)格的成長小說杰作!”

書籍目錄

歷經(jīng)苦難,依然不矢生命的風(fēng)度世界是怎樣結(jié)構(gòu)的?全世界孩子的哭聲都是一樣的1 布魯克林2 利默里克3 羅登巷的“意大利”4 第七級樓梯5 舞蹈,電影,拉丁文6 媽媽的歌唱7 蒂莫尼先生8 我的作文9 “大藥房”10 乞討11 大老爺們12 莎士比亞13 閣樓14 外婆的裙子15 送電報16 考試17 十六歲18 到美國去!19 就是這里了!

章節(jié)摘錄

  我的父親和母親本該待在紐約,他們在那里相遇,在那里成婚,我也在那里出生。然而,我四歲的時候,他們卻返回了愛爾蘭。那時,我的弟弟小馬拉奇三歲,雙胞胎奧里弗和尤金只有一歲,妹妹瑪格麗特已經(jīng)夭亡?! ‘?dāng)我回首童年,我總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來。當(dāng)然,那是一個悲慘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這兒浪費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慘童年更不幸的,是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比愛爾蘭人的悲慘童年更不幸的,是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童年。  人們總愛吹噓或抱怨他們早年所遭受的苦難,但那根本沒法和愛爾蘭人的苦難相提并論:家庭貧困潦倒;父親一無所長、醉話連篇;母親虔誠而沮喪,坐在火爐旁哀嘆個不停;牧師自以為是;教師恃強凌弱;還有那些英國人,和他們八百年來對我們所造的孽?! ∮绕湓愀獾氖?mdash;——我們那兒總是濕漉漉的?! ≡谶b遠(yuǎn)的大西洋上空,大片聚結(jié)的雨云緩緩流向香農(nóng)河,然后永遠(yuǎn)停留在利默里克。從割禮節(jié)到除夕,雨水一直澆灌著這座城市。它造就了刺耳的干咳聲,支氣管炎的“呼嚕”聲,哮喘病的“咻咻”喘氣聲,還有肺病那“吭吭”的咳嗽聲。它把人們的鼻子變成噴泉,把人們的肺變成細(xì)菌的溫床。于是,它又引出了大量的治療土方:為了治療黏膜炎,得吃用加了胡椒粉的牛奶煮過的洋蔥;為了使呼吸道暢通,得把面粉和蕁麻熬成糊糊,裹在布里,然后把這滾燙的東西拍在胸膛上,燙得人“嘶嘶”地倒抽涼氣?! 氖碌酱文晁脑?,利默里克的墻壁上一直閃爍著濕漉漉的光。衣服從來沒干過,花呢衣服和羊毛外套成了許多生靈的樂園,有時還會鉆出一些神秘的植物。在小酒館里,水汽從潮濕的身體和衣服上蒸發(fā)出來,又隨著煙卷和煙斗被吸進去,伴著濺灑出的黑啤酒和威士忌散發(fā)出霉味,還稍微混合著從戶外廁所飄進來的尿臊味,許多人就是在那里將他們一周的收入嘔吐得一干二凈的?! ∮晁盐覀冓s進了教堂———那是我們的避難所,我們力量的源泉,我們惟一干燥的地方。在做彌撒、祈禱和九日禱時,我們濕淋淋的擠作一大堆,在牧師單調(diào)沉悶的布道聲中懨懨欲睡,而水汽又混合著焚香、鮮花和蠟燭的味道,從我們的衣服上蒸發(fā)出來?! ±锟艘幌蛞则\聞名,但我們僅僅熟悉它的雨水?! ∥业母赣H馬拉奇?邁考特出生在安特里姆郡圖姆鎮(zhèn)的一個農(nóng)場。跟他父親年輕時一樣,他生性粗野,愛找英國人或愛爾蘭人的麻煩,有時還同時找這兩伙人的麻煩。他曾為愛爾蘭共和軍作戰(zhàn),最終在一次亡命行動中成了被懸賞的逃兵?! ∥倚r候常常盯著父親看,他那日益變稀的頭發(fā)、東倒西歪的牙齒讓我感到納悶,為什么有人愿意出錢買這樣一個腦袋呢?在我十三歲的時候,祖母告訴我一個秘密:還是嬰兒的時候,你那可憐的父親摔過倒栽蔥。那是個意外,此后他就跟原來不一樣了。你一定要牢記,摔過倒栽蔥的人可能會有點不大正常?! ∫驗樗莻€被摔過的腦袋有了價碼,他只好從戈爾韋港乘貨船偷偷逃離愛爾蘭。到了紐約,正趕上大禁酒,他簡直認(rèn)為自己掉進了地獄。但他隨即發(fā)現(xiàn)了地下酒吧,又眉開眼笑了?! ≡诿绹陀问幒屯达嬤^后,江河日下的光景令他開始渴望安寧。他回到了貝爾法斯特市,因為他的出現(xiàn),那里炸開了鍋,他卻說:讓他們統(tǒng)統(tǒng)給我倒霉去吧。他常和安德森鎮(zhèn)的女士們閑聊,她們用美色誘惑他,可他卻把她們打發(fā)了,繼續(xù)喝自己的茶。他已經(jīng)煙酒不沾,美色又有什么用?不久,他死在皇家維多利亞醫(yī)院。  我的母親叫安琪拉?西恩,是和她的母親、兩個哥哥托馬斯和帕特里克,以及一個姐姐阿格尼斯在利默里克的貧民窟長大的。她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原因是在她出生幾周前,他就溜到了澳大利亞。  在利默里克的小酒館喝了一夜的黑啤酒后,外公搖搖晃晃地走在小路上,一路哼唱著他最喜歡的那首歌:  誰把罩衫扔進了墨菲太太的燉菜湯?  無人搭理他只好一直高聲嚷:  定是愛爾蘭臟鬼的惡作劇,  看我不好好痛揍他一場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這是一本好書;在中國當(dāng)下的語境中(到處彌漫著庸俗的享樂主義),它就更是一本好書了?! ?mdash;—著名學(xué)者、作家 曹文軒  此書能使我們中國的數(shù)量大得驚人的窮孩子們,從自己的母親身上,發(fā)現(xiàn)天使的影子……  ——著名作家 梁曉聲  我是從下午開始讀這本書的。躺在床上讀,讀完后是凌晨四點。合上書本,我發(fā)現(xiàn)有兩滴冰涼的眼淚掛在腮邊。我很奇怪,這本書字里行間充滿了苦難,但是它不叫人絕望。我細(xì)細(xì)地琢磨著這個原因,她像有些明白了。主要公在成長著,在拼命地吸吮著苦難的乳汁成長。這成長的歷程是無堅不摧的?! ?mdash;—著名作家 高建群  教人珍惜幸福、激人迎難而上的內(nèi)蘊,與引人入勝的敘事、流暢優(yōu)美的文筆一起,構(gòu)成了《安琪拉的灰燼》讓人久讀不厭的魅力?! ?mdash;—著名文學(xué)評論家 白燁  《安琪拉的灰燼》堪稱近年來少見的具有影響力而又兼具人文風(fēng)格的回憶錄!  ——《紐約時報》  很少有一本書能像《安琪拉的灰燼》這樣能以苦中作樂、感傷而又不失樂觀積極的精神感動讀者。這本書的成功靠的不是夸大詞的宣傳,而是真心被感動的讀者的口口相傳?! ?mdash;—美國《好書》雜志  一旦翻開這本精彩動人的書就不能歇手,非要看到弗蘭克的童年結(jié)束為止?! ?mdash;—《辛德勒名單》作者 托馬斯·肯尼利

編輯推薦

  自傳體小說《安琪拉的灰燼》于1996年出版,一舉獲得普利策文學(xué)獎、全美書評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美國年度好書獎等,曾連續(xù)117周雄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一年重印47次,印數(shù)高達150萬冊,創(chuàng)下了一連串的出版奇跡。本書現(xiàn)已譯成25種語言全球發(fā)行,并由派拉蒙公司改編成同名電影,令數(shù)以億計的讀者深深感動。  盡管我們在物質(zhì)上非常貧窮,但我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夢想,很多激情,我們感覺很富有。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安琪拉的灰燼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2條)

 
 

  •     傳說中的香港中文大學(xué)推薦書單書目之一,同事Z的推薦。這是一本自傳體的小說,出版于1996年,獲得普利策文學(xué)獎。
      故事從美國開始,結(jié)束于美國,但主人公們的生活背景是在愛爾蘭,這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他們的教徒嚴(yán)遵十誡,不允許節(jié)育于是即便男人無工作家里窮得燒不開水的情況下,孩子依舊一個接著一個誕生(我想起我們的潮南、潮陽地區(qū),那里恐怕也有一種類似信條的信仰:必須生夠幾個男孩,不然好像你都不好意思承認(rèn)你是屬于人類的)。故事里的這些孩子們,生來不懂什么叫貧民窟,只知道肚子餓了即便是地上的東西也可以吃;只知道沒有鞋子穿即便光腳也得走出去;不知道為什么酗酒后的父親要他們發(fā)誓必須為愛爾蘭而死如果愛爾蘭需要他們這樣;不知道為什么神父要他們?yōu)樘熘餮车廊绻熘餍枰麄冞@樣……反正,沒人需要他們?yōu)榱耸裁炊钕氯?。即便生活看似地獄,水深火熱,食不裹腹,但孩子畢竟只是孩子,物欲對于他們而言不過是一片面包一顆太妃糖一場兩先令的電影票。隨著年歲增長,費蘭基長大,開始成為家里的最重要的男人,肩負(fù)起父親的職責(zé),早早養(yǎng)家棄學(xué)。宗教束縛也已經(jīng)在多次生活磨難中被他看輕,為了重回美國的夢想,他做了一些違背教理違背道德的事情,以此賺夠前去美國的路費。
      孩子們剛開始來到這個世界,仁慈的主讓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無私的愛,盡管環(huán)境艱難,盡管日子不好過,但爸爸媽媽對他們的愛仍舊那么振奮人心,他們從不打罵,照顧他們的感受,真正從內(nèi)心愛著他們。寧可生活在貧民窟,也不能成長在缺乏愛的家庭里。盡管仁慈的天主給孩子們充滿愛的家庭,卻無法庇佑他們在一個不分等級的社會公平生存下去,也無法讓信奉他的教徒們,以他的行為為榜樣去無私地愛世間所有的人!孩子們?nèi)ド蠈W(xué)不是因為必須識字,而是需要知道《教理》,這才能在受洗禮上回答神父的問題,才能了解神跡,讀出圣經(jīng),然后培養(yǎng)更多的教父去傳道布經(jīng)。然后又讓天使把孩子們送下來,又不理會他們的死活,又讓他們?nèi)橹餮车???br />   這本小說于我有幾個特別的亮點,第一:第七級樓梯天使,男主角弗蘭基的家里相繼出現(xiàn)了很多弟弟妹妹,爸爸媽媽告訴他孩子都是第七級樓梯的天使送來的,而且會永遠(yuǎn)保護他們。于是弗蘭基喜歡到家里第七級樓梯那里,同天使對話;第二:天主教神父說信新教的教徒必下地獄,當(dāng)弗蘭基見到新教徒的孩子快樂玩耍的時候他大感不解,對同伴說:“她們都知道自己會下地獄怎么還能玩球呢?”同伴答道:“既然都知道要下地獄了,為什么不玩球呢?”;第三:在圖書館的《圣徒生平》一書中,弗蘭基讀到了一個貞女圣烏拉蘇的故事,為逃避父皇安排的婚姻,她帶著一萬一千多名隨從在海上漂泊,航行到一個國家時,當(dāng)?shù)貒跻藿o她,并威脅她如不順從就要殺光她的隨從,但圣女意志堅定拒絕這個要求,于是這一萬一千多名隨從通通被殺。弗蘭基很納悶,她是圣女啊,她怎么不說“好”呢?這樣起碼救了一萬一千多人的生命??;第四,在這個圖書館里,弗蘭基讀到一個中國作家——林語堂寫的書,書名不祥,但這本書,解答了弗蘭基有關(guān)性的疑惑。
      我可以說這是一本勵志故事書好嗎?雖然弗拉基生活的狀況很凄涼,但他的心一直有著愛,而親人的愛也從未短缺,這已經(jīng)是上帝垂憐的幸運兒了。不必說什么你過得多苦別人過得多好,是苦是樂只能自己做個標(biāo)準(zhǔn),不要去參照了,問問自己吧。第七級樓梯的天使,它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dāng)我們正確認(rèn)識了自己,就成了一個可以指引我們生活方向的天使,自己守候自己。
      當(dāng)弗蘭基抵達美國時,我想他應(yīng)該也是這樣想的。新生活已經(jīng)展開,過去種種經(jīng)歷無形中已揉進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里,擺脫不開也放不下,就帶著這些一起前行吧。
  •      那顆經(jīng)歷磨難的生命,非但沒有枯萎,失去光澤,反而熠熠生輝,磨難尤如磨刀石,將生命之刀打磨的閃閃發(fā)亮,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他面前的也許是荒原,也許是充滿希望的田野,都會因為這刀的鋒利,而成為可收獲的土地……
       --曹文軒
       由于天使們守護的那一家的溫暖,那爐堂里的積灰之下永遠(yuǎn)覆蓋著炭火,只要人善于撥去積灰,炭火就會一知在爐膛紅著,并燒著新柴
       --梁曉聲
       “盡管我們在物質(zhì)上非常貧窮,但我們總是很快樂,有很多渴望,很多激情,我感覺很富有?!蔽覀兊闹魅斯褪沁@樣的樂觀……
       《安琪拉的灰燼》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的成長過程,在長大中逐漸明確目標(biāo),并努力為之奮斗,最后找到出路的感人故事。其中追求與苦難貫穿全書……
       總有一種東西會讓我們感動,總有一種情感讓我們安慰,總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讓我們震撼。
       安琪拉,有一個天使般的母親,為生活而掙扎,讓小小年紀(jì)的主人公有了面對的勇氣,同時外在的天使般的行為也是主人公不失去信仰的所在。而灰燼一詞我認(rèn)為,外在的幫助只是暫時的,就如第七級階梯上的天使并不存在一樣,我們所能做的必須做的是自我奮斗。信仰是一個在全書中不斷閃現(xiàn)的詞。文章一開始就在強調(diào)要信仰上帝主天使贖罪的問題。行文到最后,信仰主的淡化,所謂犯罪的負(fù)罪感減輕,而對追尋美國確是那樣的強烈渴望,那是從心底的一個夢想……
       追求與苦難是并存的。作為最大的孩子,主人公過早的承擔(dān)了責(zé)任。爛酒鬼的父親不是他們的希望所在,每周五晚上的希望總會被酒鬼的父親剝奪得一無所有,使得他們一家總會那么的困苦……為了生存,主人公偷東西,舔報紙上殘留的油漬,是生活逼的無路可走?!俺蔀橐粋€大老爺們!”一次又一次的呼喊是內(nèi)心要求脫離苦難的強烈渴望。饑餓,疾病…總對他們不離不棄,卻依舊為了去美國不停下追求的腳步。他像一個在荊棘叢中奔跑的人,就算刺傷,摔倒?jié)M身傷痕,依舊向前,心中的夢不會放棄。
       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認(rèn)識到天使的不存在,以前信仰的不真切。在年幼的時候,相信天使,那是一種渴望,渴望天使真能讓人幸福快樂,免受饑餓……同時,也是各種善良的人的幫助讓他們看到苦難中的光明,然而每個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他們依舊挨餓,天使幫不了他們,天使般的行為也無力改變現(xiàn)實……灰燼中的火種只能自我努力使其重新燃燒。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從小在傳統(tǒng)觀念與父母的影響下,主人公信仰上帝,相信天使。隨著苦難的折磨,現(xiàn)實的逼迫,主人公懂得了主的虛無,信仰的不實際。認(rèn)識到去美國的夢才是那樣一個值得追求,值得信仰,是自身內(nèi)心萌發(fā)的一種渴望。相對于虛無的主,現(xiàn)實的可實在的追求才是最真的追求。從信仰外在,轉(zhuǎn)向自己本身。是自我獨立,自我認(rèn)識,自我意識的覺醒 。
       現(xiàn)在的我們很幸福,但是我們?nèi)ピ谧非蟮穆飞厦允Я朔较?,面對無垠的曠野,我們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富足擴大了我們的世界,安逸減少了我們的苦難,平穩(wěn)讓我們忘了奮斗。迷茫追上來我們……
       在這個大的世界里,我們要怎樣走,誰也不能告訴你。當(dāng)你猶豫,當(dāng)你看不清自己,去追求,困難會給你經(jīng)驗。你會逐漸認(rèn)識自己,年輕沒有什么不可以。奮斗是生命的內(nèi)在,自我意識是個體生命,獨立人格的要求。
       安琪拉的灰燼,教會我們的是我們正在丟失的,也是每個人必需的重拾……
       08年11月
      
  •      貧窮,饑餓,成長。這些擲地有聲的詞語似乎是作家們賺取眼淚的不二法寶。不過這本《安琪拉的灰燼》大概要用“笑中帶淚,哀而不傷”來形容——精煉的用字,簡潔的語言,有力而不露聲色的敘說。以及,正如眾多介紹詞說的那樣,字里行間傳達的振奮人心的力量。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經(jīng)歷的一切痛苦,終有一天,你會笑著說出來。”讀著作者不露聲色的文字,有時候讀者都會替他感到揪心。因喝酒丟掉工作還將每周的救濟金喝光的父親,為了生計四處求人的母親,刻薄的親戚,接踵來到世上又因病死去的兄弟和妹妹,偷竊的生涯,別人的冷眼與摔門。潦倒的生活里故作的幽默只會加重這種心酸感。
      
       可是我們能從這樣潦倒的生活里看到涓涓流出的愛與希望:和善的帕基廷姨父。在眾多刻薄勢利的親戚中,他的和藹與大方有著令人動容的魅力,就像一片慘白的木刻中一矗明亮的雕像。他能慷慨買來火腿和面包供弗蘭基和弟弟們大快朵頤,他帶弗蘭基喝了十六歲的第一杯酒。早晨的父愛。早晨的父親沒有酗酒,和他在一起便成了最美好的時刻,他的愛便顯得彌足珍貴。以及小商店里無數(shù)次給弗蘭基一家賒賬的老板娘,在酒吧給他們檸檬水的酒保,醫(yī)院里教弗蘭基長詩的絕癥女孩,把弗蘭基“當(dāng)作自己的兒子”的漢農(nóng)先生……零散的、細(xì)微的溫暖與愛,被“我”小心翼翼地拾起,匯成照亮生命的光。
      
       前幾天剛看完的《血色黃昏》,主人公林胡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后眾叛親離,那段時間得到的一塊糖、兩個饅頭、一塊月餅都能使他終生感激。人就是這樣??嚯y里獲得的愛,能成為一生的財富。苦難里的愛,才支撐我們度過苦難。
      
       不著一語,盡顯真諦。作者波瀾不驚的文字,對悲慘的回憶沒有慟哭,沒有控訴,沒有呼天搶地,在讀者讀來是最震撼心靈的語言。小說的尾聲,弗蘭基將去美國時,雇他寫恐嚇信的菲奴肯太太去世,他拿走了菲奴肯太太的一部分錢和賬本?!拔以谙戕r(nóng)河邊的碼頭附近找了個干燥的地方,坐下來,呷著菲奴肯太太的雪利酒。阿吉姨媽的名字也在賬本里,她欠了九英鎊,這可能是她很久以前給我買衣服的那筆錢吧,但是現(xiàn)在,她再也不必還了,因為我把賬本拋進了河里。我很遺憾,不能告訴阿吉姨媽是我替她省下那九英鎊的。我很抱歉,我曾給那些住在利默里克巷子里的窮人寫恐嚇信,那都是自己人。不過賬本已經(jīng)不在了,沒人知道她們欠下的賬了,她們不必再還剩下的錢了。我真希望能對她們說:我是你們的羅賓漢。”
      
       讀到這里,我淚流滿面。
      
       所有的痛苦都會值得,所有的傷痕都會化作酒窩。
       即使身處逆境,仍然與希望比鄰而居。
      
       因為看的是TXT,除了全文沒有別的序言或后記,便上網(wǎng)百度了作者弗蘭克邁考特。資料上寫了他的父親1985年去世,他的母親1981年去世;他的弟弟小馬拉奇也出版了兩本自傳,小馬拉奇的兒子還制作了兩部關(guān)于邁考特一家的紀(jì)錄片??吹竭@些,我竟感到欣慰?;蛟S,是為了那份在歲月中長久蹉跎的、疲憊不堪的善良,終于能夠找到合適的位置,長成茁壯的大樹。瓜熟蒂落。永世福澤。
  •     生活不像電影,不會讓人在痛苦后得到正確的啟示。每一部電影的最后,主角或希望或絕望,完成了作者思想的表達。而生活不是這樣——發(fā)生了就發(fā)生了,沒有任何意義:一個人走在路上,一道閃電將其劈死——沒有原因,沒有啟示,這就是生活...
      這就是本書的內(nèi)容,通篇的苦難,作者淚中帶笑,講述了自己悲慘的童年,你可以說這一切是他糟糕的父親母親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愛爾蘭人的民族個性造成的,但無論如何,失敗者也要生存,沒有自殺或改變的勇氣,這些失敗者得像動物一樣頑強的活著。
      但既然活著,總得尋些快樂事,那怕是無用的、暫時的:父親用酒精、母親用香煙...
      但這本書沒有絕望的那么深沉,在無數(shù)的苦難后,我還是堅強的活著,期翼著美好的未來
      也許...
      
  •     從圖書館借的,卻情不自禁地用鉛筆劃出了一段段的文字,不是因為文字有多美麗,而是整本書,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小段記憶都是像紅茶一樣,又苦澀又美麗。他們過著不是艱辛能形容的日子,不像“佐賀家的阿嬤”一樣樂觀,安琪拉,他們的母親和所有普通女人一樣會望著灰燼哀嘆,一家孩子們也不是什么善茬,但是即使這樣,讀書的時候還是不時地會笑出聲來,然后可能又流下眼淚。這就是一本能讓你一會哭一會笑的好書。
  •     弗蘭克的父親馬拉奇是個尊貴的人。寒冷的天氣里房子里很冷,邁考特一家需要煤炭生活取暖,還要燒些開水喝。而他,因為他是“愛爾蘭的士兵”,他隨時愿意為愛爾蘭去死,他時刻等待著祖國再次召喚他回到戰(zhàn)場上讓他為它拼命,所以他高傲到不肯為妻子和孩子們?nèi)ヱR路邊撿些煤渣。于是弗蘭克和他的弟弟小馬拉奇就去撿煤渣了。
      馬拉奇在出門的時候手里從來不拎東西。他寧愿抱著一個孩子,卻不愿為妻子和孩子們拿些什么,只讓他們負(fù)著全部的重荷。
      馬拉奇每周五一領(lǐng)完工資就去酒吧喝黑啤酒,直到喝得醉醺醺地回到家里,把餓著肚子睡著了的弗蘭克和小馬拉奇拎起來,教他們唱歌,要他們發(fā)誓愿意為愛爾蘭去死。
      馬拉奇丟了工作。他不讓安琪拉去領(lǐng)救濟金,因為他太高貴了,他不能靠這個過活。但是一旦他手里有了救濟金他就立刻到南方酒吧喝掉了。
      在弗蘭克十二歲的時候馬拉奇動身前往英國找工作。也許他在那兒玩得花天酒地,反正是一個子兒也沒寄回來過。
      弗蘭克的心里有很多童話。無論是第七級臺階上的天使還是紅唇千金與蒙面大盜的故事都讓他保持著一顆純真的心。我想他本善良,但是他不似他的父親,為了生活,他不得不鋌而走險——他不管那叫盜竊,他說,只是“借”。
      為了讓雙胞胎弟弟安靜,他偷了一串香蕉。很幸運,他碰上的是個好心的水果店老板,也許是看他們可憐,他送了他們一些水果。
      他去蘋果園里摘蘋果,每天都摘好多好多,吃到再也吃不下;他躺在奶牛身下擠牛奶喝,每次都喝好多好多,喝到肚子完全飽了。
      他把喝得醉醺醺的人用報紙包好的煎魚和薯條拿走吃了,還安慰自己“就算我不吃也會被貓吃掉的”。他早晨起得很早去偷拿富人們門口的面包和牛奶。
      住在修道院長家的時候,他猜到修道院長把面包藏在了他的大風(fēng)衣口袋里,所以他就趁修道院長出去溜達的時候從口袋里掏出面包拿起刀子切一塊吃掉。
      弗蘭克盡管做了有違道德的事情但他還頗有點小聰明,幾乎沒被發(fā)現(xiàn)過。和他比起來,母親安琪拉的處境就艱難得多了。
      當(dāng)馬拉奇拋棄了邁考特一家,他們家已經(jīng)流落到與叫花子、乞丐差不多的境地時,母親安琪拉只能去“大藥房”討生活。在那里,考非先生和凱恩先生對母親極盡侮辱,為了討他倆的歡心所有排隊的婦女都笑了,母親也勉強笑了。
      所以當(dāng)邁考特一家吃著用從“大藥房”討來的票劵換來的事物的時候,沒有人說話。因為他們都看見了“大藥房”怎么對待他們的母親。
      可是這就是生活。并不是每個人都像馬拉奇,不肯吃面包只肯喝茶每天都喝醉了酒回家唱著為愛爾蘭赴死的戰(zhàn)歌就能過活下去。生活仍將繼續(xù)。
      面對安琪拉和她的孩子們,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不是每個人都像馬拉奇會忍心拋棄自己的家庭,而我們也不必為了生活而失去尊嚴(yán)和原則,違背自己的信仰。
      看著邁考特一家在艱難中生存卻依然保有苦中作樂的精神,對于生活中的那些小小的不如意,是時候去釋懷了。畢竟我們不必像他們那樣討生活。
      
  •     “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這兒浪費口水的”,這是書中開頭中的一句話。我想起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敝魅斯ヌm基?邁考特便有這樣一個不幸的家庭以及那充滿屈辱的童年經(jīng)歷。書中的語言令人捧腹,卻也令人心碎。作者似乎想用可愛的語言沖淡那個不幸家庭的痛苦,但若去想象那種生活場景,我只能在心里苦笑,抑或是贊佩,贊佩這一家子苦中作樂、不為生活壓垮的精神。
      這本書里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那個父親老馬拉奇,在別人眼中,也許他只是一個醉話連篇,一無所長的酒鬼,甚而至于有人奇怪他怎么就光靠喝茶就活了下來。這個家庭不幸的根源是黑暗的資本主義制度,但直接原因卻在這位父親的所作所為上??墒且矂e忘了,這個貧困家庭在精神上的富裕大多也是因為這個父親。弗蘭西斯是在父親的“庫胡林”的陪伴下長大的,他一直接受著父親對他進行的“尊貴”的教育。老馬拉奇告訴他無論什么時候都請使用優(yōu)美的詞語;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低三下四的乞求別人,盡管因生活所迫,弗蘭基的母親安琪拉不得不這么做;無論什么時候都要記得自己時刻都準(zhǔn)備為愛爾蘭獻身,哪怕這只是醉話。
      人本應(yīng)該如此。
      我們不一定要有弗蘭基一家的苦難經(jīng)歷,但卻應(yīng)該去從書中體會“生活所迫”的痛苦與無奈?!拔镉麢M流”這個詞被頻繁地用來形容這個社會的狀態(tài),可我覺得“物欲橫流”本身倒是其次,畢竟這是歷史發(fā)展趨勢使然,即便有責(zé)任感的人再怎么痛發(fā)牢騷也不能改變現(xiàn)狀。再者,我們自己不也無時不刻享受它為我們帶來的物質(zhì)便利嗎?
      怕的是當(dāng)良藥也不再苦口,我們向何處尋覓“苦”味?“酸甜苦辣咸”,要知道,唯有五味俱全,我們對世界的感知能力才能健全,而不至于錯“味”。
      何妨學(xué)一學(xué)老馬拉奇,學(xué)一學(xué)弗蘭基一家?
      他們經(jīng)歷的是貨真價實的苦難,尚且能苦中作樂,我們難道不能樂中覓苦嗎?當(dāng)然可以。向何處尋覓?縱向的可以向書中尋覓,從古至今的苦難在其中盡被濃縮了,夠我們“喝一壺的”;橫向的可以向周圍環(huán)境中尋覓,周圍的人和事太多太多,也許有些你乍看來是理所當(dāng)然,可你試過深入體會他們了嗎?光靠耳聞目見是不夠的,得讓五官相通,讓耳目也能去聞、去嗅、去品,我相信你這樣做一定會不虛此“行”的。
      是的,應(yīng)該這樣。
      
  •      曾經(jīng)有人問過,看書是為了什么?
       回答多種多樣,打發(fā)時間,學(xué)習(xí)知識,或者為了看書而看書。
       書,很神奇,一本好書就像一個美妙世界,或許大部分看書就是為了享受那種美好。
       那么這本書一定不適合,給那些人。
       因為這本書,很殘酷。
       村上說過,這個世界,是美好,卻又殘忍的。
       我喜歡這本書,我喜歡弗蘭克那敢于直視人生的態(tài)度。
       人很無奈,不能決定自己的出身,不能決定事情的發(fā)展,不能做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當(dāng)看著親人離世,看著父親墮落,看著母親哭泣,看著弟弟因為饑餓而流淚。
       如果是我,或許早就崩潰了。
       而他撐過來了。
       這本書,他從來沒說過一句關(guān)于自己的事情,他一直在敘述。沒有抱怨,沒有無奈。他只是簡單的陳述著事實。
       可是在文字行間,我明明看見了他堅強的眼睛。
       生活賜予的,我們只能抱著感激的心態(tài)去享受。
       因為,我們別無他法。
       這個世界上,其實能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很少很少。大部分人都在疲于奔命,還有很多人還在迷茫的路上。
       更多的人,因為生活,變得疲憊,變得失去了耐心,失去了曾經(jīng)的激情和對未來的夢。
       我們是不是太軟弱了?
       為什么要屈服,為什么要退讓。我們的人生即使從來不在我們自己手中,至少請讓我們有直視命運眼睛的勇氣。
       我想要這種勇氣。
       請,告訴我,只要努力了,一定有回報。
       請,告訴我,只要付出了,一定會有所改變。
       請,給我,直視人生的勇氣吧。
       我不要絢麗的衣裙,我不要美麗的舞鞋,我不要做虛無的夢。我只想,擁有對未來的希望。
      
  •     看這本書最初是被名字吸引,不同人對書名理解不同,我的理解“灰燼”指代的就是這些貧民窟的孩子們,安琪拉的孩子們像最不起眼、卑微的灰燼一樣成長著,書中描寫的許多貧窮、饑餓的細(xì)節(jié)讓人無法想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寫學(xué)校里一個叫帕迪的男孩,膝蓋上的傷口從來沒好過,因為傷口結(jié)痂沒完全好,他就會剝掉痂吃掉,因為他實在太餓了...
      
      每每看這類故事總有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心情。小男孩弗蘭克的父親是一個會喝光所有薪水和救濟金,連爺爺寄給孫子的奶粉錢都會毫不猶豫喝精光的酒鬼,一個自尊心很強,拿著愛國主義的借口逃避家庭責(zé)任的男人,讓每個孩子發(fā)誓為愛爾蘭去死,卻從不管他們需要面包填飽肚子。弗蘭克的父親讓我想起在《罪與罰》中馬美拉多夫——一個同樣只知道喝酒不管家人死活的男人——對羅佳說的話,“貧窮不是罪惡。這是真理。我也知道,酗酒不是美德,這話更對。但是,先生,赤貧卻是罪惡呀。貧窮的時候,您還能保持您天生的高尚情操,可是窮到一無所有,您就絕對辦不到了——誰也辦不到了!一個一貧如洗的人,不是被人用棍子從人類社會趕出去,而是被人用掃帚掃出去,這是為了使他受到更大的侮辱。這樣做是對的,因為在赤貧中,我就是侮辱自己的頭一個人。因此我才到酒館里來!” 馬美拉多夫一家的故事和這個故事到有幾分相似之處,赤貧會扭曲一個人的行為和思維,這也許是常人很難理解的,至少目前為止我不太理解。
      
      弗蘭克的母親是一個管不住丈夫,只能自怨自艾的女人,對丈夫喝光所有薪水只是哭哭啼啼,對弗蘭克能從郵局送報賺回一星期一英磅給她卻抱怨賺少了,這種心態(tài)我不能理解。也許她偶爾會給孩子們一些母愛,但算不上稱職的母親,這么一個家庭,一群自生自滅的孩子,過得再悲劇也不足為奇。只是孩子們是無辜的,卻要在這樣的命運中去掙扎,不由讓人唏噓。
      
      安琪拉即是弗蘭克母親的名字,也是天使的含義,這些貧民窟的孩子們即使像灰燼一樣卑微,終日浸泡在苦難之中,他們也同樣是天使的珍寶,無需自暴自棄,而要學(xué)會珍愛自己。
      
  •     或許文化背景的緣故吧,還是因為自己向來都不擅長讀這些外國作品。只是買來了,我只好硬著頭皮讀下去,我不知道那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人會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可是想想我們的小時候不是也是一樣沒有現(xiàn)在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但那時候的我們不像現(xiàn)在這樣憂慮,房子、車子、物質(zhì)名利。都像吃飯喝水滲入到我每天的普通日子中。無論我怎樣的驅(qū)趕,都無法回到原來那樣的世界中了。安琪拉的灰燼讓我看到曾經(jīng)人生歷程一般,親切、踏實。看到鄰家小孩般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樂趣。 步履闌珊而歩邁堅定,心中的夢想總在自己的努力中不斷改變。像每個普通的成長過程一樣,他也會犯著一些錯誤,偷吃的,不去上課,偷看洗澡, do someting exciting。。他有干完這些壞事的煩惱,看著這些,我感覺他的人生似乎很普通,甚至不如我們的大多數(shù)。命運就從他不斷積蓄去美國開始,從他踏上美國征程開始,注定了這個歷經(jīng)生活艱辛的家伙會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小改變,去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去改變這個世界。。。。。
  •     窮人,除了沒有錢他們便是這世界上最富有最快樂的人。之所以我們不快樂,便是我們擁有的太多且貪婪且迷失自我。
      為了那個爸爸給他講的庫胡林的故事 那個只屬于他的故事和別人打架。
      為了魂牽夢縈的美國 ,毅然放棄那個有養(yǎng)老金的體面工作,
      為了魂牽夢縈的美國,即便全家餓死也不會動郵局里面的錢。
      
      或許只有當(dāng)你一無所有的時候才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且不惜任何代價的努力,這才是最寶貴的人生
      
      
  •      其實和同學(xué)說過不止一次,看《安琪拉的灰燼》和《布魯克林有棵樹》,最大的感觸之一是,家庭的不幸一半來源于一個酗酒的父親。很不幸,我也有著切膚之痛。當(dāng)然,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的話,可能牽扯的就是女生如何選擇男人這個高深的命題了。
       其實這本書里的家庭,和我家很相似,有一個酗酒的父親和一個無私付出的母親。盡管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有一些會讓我感到羞愧,但是不可否認(rèn)的是,我愛他們。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希望能夠找到作者能夠笑對苦難的原因。一直認(rèn)為,只有當(dāng)你取得成功的時候,你承受的那些艱難才會成為你的榮耀,當(dāng)你還是默默無聞的時候,這些是會換來你活該的嘲諷。我不知道,過十年,二十年之后,我能不能像作者一樣,笑著回憶起那些貧困日子里的點滴溫馨。但是我想我會努力。也希望和我一樣迷茫困惑的你,能夠也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
  •     看了幾篇推薦評論,都沒說到我心坎里去,還是自己慢慢來寫吧。
      
      很欣賞這樣的文學(xué),這樣的寫作方式。
      能夠說出來的委屈都不算委屈,哭天搶地的痛苦也不算痛苦。
      看的時候沒有掉一滴眼淚,卻在看完回想全文寫評論時鼻子隱隱有點發(fā)酸。
      
      弗蘭基的日子,如果放到部分作者筆下,絕對可以寫成另一個小白菜。
      從小開始,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為了燒水還要帶著嬰兒車?yán)锏牡艿苊坝耆ゴa頭撿煤炭;
      衣衫襤褸,鞋子底板都是快掉的,衣服不用換洗因為只有一套,還全是破洞,甚至可能連補破洞的布都沒有,要將皮膚用筆畫成和衣服一樣的顏色;
      有著酗酒成性總是將救濟金喝酒喝光的父親,偶爾運氣找到工作卻在每個周五將工資喝酒喝光,完全不管家里妻子兒女的死活;
      有一個個因為饑餓和無錢醫(yī)治病痛而相繼離開人世的弟弟妹妹;
      有著總是責(zé)罵他,大冬天讓他用冷水洗澡的親戚。
      
      這么揀出來說,弗蘭基悲慘吧?
      可作者沒有把他寫成小白菜。
      而是站在弗蘭基的角度,站在一個小男孩的角度,把這些寫得正常再正常。
      就如同一部平淡的生活劇,偶爾起一點小波瀾,偶爾因為遇見幾個可親的人而照進一點陽光。
      你不能說弗蘭基多么多么痛苦多么多么可憐,因為書中的他過得那么理所當(dāng)然。
      這就是作者的厲害之處,不把讀者對弗蘭基的憐惜通過任何形式宣泄出來,而一直在醞釀醞釀醞釀。
      
      我很欣賞,能大聲痛快哭喊出來的痛苦,就不算最痛的痛苦,不是嗎?
      
      其實我看完了也沒明白為什么本書命名為《安琪拉的灰燼》,
      因為整本書是圍繞弗蘭基寫的呀,為何是他媽媽安琪拉的灰燼?
      仔細(xì)琢磨琢磨,也不知道正確與否,是否只在指安琪拉的心靈已經(jīng)是一片灰燼?
      有這個理由的,每當(dāng)馬拉奇將救濟金或工資喝酒喝完,而安琪拉不得不去申請救助甚至討要富人家的殘羹冷炙時,安琪拉心中那種絕望,有理由將內(nèi)心燒成一片片灰燼。
      
      這一切的一切都該怪誰啊?
      為何會有不顧妻女死活將救濟金喝光的父親?
      為何會有打罵學(xué)生肆無忌憚侮辱學(xué)生人格的老師?
      為何會有明明或者卻如同死去的沒任何人性的各式人物?
      為何會有人教導(dǎo)幾歲的孩子要為愛爾蘭、為宗教去死?
      
      內(nèi)心的悲哀經(jīng)過醞釀翻上來。
      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因為局限性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們看到的世界也只是自己感官的世界。
      書中天主教對大部分的局限,讓他們只記住厄運而忘記了愛;
      “愛國”對愛爾蘭人的局限,讓他們看不清形勢終日沉迷喝酒;
      安琪拉對自己的局限,即使遭遇這樣的丈夫也沒有任何改變和補救的能力;
      弗蘭基的局限性,讓他開始為了去美國而寫恐嚇性威脅和自己一樣的可憐人。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經(jīng)歷、見識越多越容易寬容。
      我知道自己不能避免局限性,每個人都有局限,它就在那里,
      和它和平相處,一點點改善,我想這樣做。
      
      
      
  •     最近一直在看海賊王和這本書,雖然一個是動漫,一個是文學(xué)。但是給我最深印象的都是主人公對夢想的追求。不管怎樣的家庭背景和生長環(huán)境,在每個不同時期的夢想之下,所有苦難都顯得如此渺小。在自己夢想的追求中,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只要離夢想越來越近了,一切就都無所謂了。
  •      苦難的生活,磨礪出弗蘭克.麥考特。對家人的愛,堅韌的性格,讓弗蘭克與香濃河邊,與陰郁的生活中走出來,最終走向美國走像自己的另一種生活。
       書的扉頁這樣寫,謹(jǐn)以此書,獻給小馬拉奇、邁克爾、阿菲。我從你們身上學(xué)到了很多,我欽佩你們,永遠(yuǎn)愛你們。只有讀罷此書,才能體會這幾句的含義,那種愛支撐他最終走向美國,從貧困中走出來,最終成為一名教師,一名作家。
       所以,此書還應(yīng)該說,獻給 愛。
      
      
       此書,讓我了解了苦難的含義,我所不知的另一種生活。
  •     看《安其拉的灰燼》這本書時,一直對一個問題很困惑。作者對于3、4歲時的記憶真的就這么深刻?是因為生活過于苦難么?
      為何我的8歲以前的記憶這么模糊呢~其實我的童年也不是過的那么平穩(wěn),也很波折。
  •     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多人給打四星甚至五星。
      怎么有人可以昧著良心說什么母愛和幽默。
      整本全是苦難,是醉鬼父親的毫不負(fù)責(zé),母親的絕望煩躁,孩子的孤獨寒冷,無路可走,這樣的生活活下去不是靠的勇氣,只是茍且。這本書讀完,讓人消極。
      或許底層人民真實的生活就是這樣,有時事實反倒讓人不舒服。
      這本書不是講什么道理宣揚什么勵志,它就是一個事實的描述:平窮是可怕的。
      每個衣食無憂的人都應(yīng)該感到慶幸,并珍惜自己的幸福。
      
  •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年紀(jì)比最后時主人公還要小,過了10年再次讀它時,還是給我很多的收獲。讓我成長。 我童年的許多事已經(jīng)記不太清楚了,不過將主人公的童年當(dāng)作我的童年,也挺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50年前的愛爾蘭和20年前的中國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     看書之前沒有看任何的有關(guān)評論以及背景,作者等的介紹,只是看著這名字就覺得肯定會是一本可以看得下去的書。
      作者用的第一人稱,開始只以為是一本小說,沒成想是作者的自傳,以至于看的時候更多的都是對于故事本身的關(guān)注。
      看書的前半段,我非常痛恨書里面的父親,他是北佬,受人歧視,但是他也可以堅強一點,撐起整個家庭,但是他控制不住自己那些泛濫的自尊和悲傷,小女兒死了,雙胞胎死了,但是,媽媽卻不停的懷孕,但是他的錢卻始終拿不回家,讓自己的家一次次瀕臨破碎的邊緣。
      我想也許灰燼的意思就是這位媽媽和這個家,還有整個愛爾蘭社會在這樣 的社會風(fēng)氣里坍塌化作灰燼。
      可喜的是,這個死過好幾次的小孩活下來了,可以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了,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夢想,知道自己的使命和方向,最終又使整本書的基調(diào)變得明朗。
      有很多的情節(jié)都讓自己落淚了,也能聯(lián)想起自己最近看過的一些書,想到19世紀(jì)美國的移民潮,想到塔利班時期的阿富汗,還有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歷史總是充滿了苦難,而我們也能像作者一樣在苦難中鍛煉自己的堅毅,找到未來的方向。
      這本書最出色的地方,宏觀的是作者從主人公的視覺和語言描述了這一段時期整個愛爾蘭社會狀況,而微觀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主人公一路的成長,可以看到一個愛爾蘭小孩是怎樣一步步接觸到宗教,社會,軍事等等方面,怎樣讓自己變成一個成熟的愛爾蘭青年。
  •     在書架上翻到一本《安吉拉的骨灰》,隨著搬家走了N個房間,蒙塵十年,終于有心情來讀啦。
      
      這是一本曾獲普利策獎的暢銷書,如今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普利策公司已經(jīng)被收購,披著大獎光芒的出版物依然熠熠生輝。
      
      正如我們所知,即便是富家出身,人們在寫自傳的時候也喜歡把自己打扮成歷經(jīng)艱難最終成功的奮斗典范,這樣一部平民傳記,那些貧困苦難更是不計其數(shù)?!案ダ士?麥科特出生于大蕭條時期一個到美國不久的愛爾蘭家庭,后又舉家遷回愛爾蘭。父親馬拉奇是個不可救藥的酒鬼,經(jīng)常把工資和救濟金在小酒館喝光;母親安吉拉含辛茹苦,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艱難貧困中撫養(yǎng)了六個孩子,其中一對雙胞胎和一個女兒先后夭折。弗朗克.麥科特能活下來并以一種輕松幽默的筆調(diào)講述這一切,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回憶錄本身寫得很平和,沒有悲憤的訴說,沒有灑狗血的渲染,只有無窮無盡的缺吃少穿的生活細(xì)節(jié),確實讓人驚詫這樣的一家子人竟然有幸存者。但讓我不安的是,時時比照自己身邊的社會,身邊的生活,我并不認(rèn)為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
      
      不管失業(yè)是什么情況造成的,書中的父親不是個負(fù)責(zé)任的家長,天主教家庭無休止的生育,一個接一個的孩子出世,并沒有改變其爛飲的酒鬼習(xí)性,工資拿去喝酒,連救濟金也拿去喝酒,甚至要拿著夭折孩子的不幸挨個去酒館訴說討些酒喝。我也常常疑惑當(dāng)時的愛爾蘭社會,居然有充分的社會救濟系統(tǒng),書中的一家人幾乎完全是靠社會組織救濟、乞討、小偷小摸弄到食物的。他們的親戚們雖然充滿抱怨,卻也在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最讓人吃驚的是,主人公兩次生病,都能在醫(yī)院里得到很好的治療。這可是沒有收入家中永遠(yuǎn)沒有余糧的超級貧民啊。
      
      我完全不能想象,在當(dāng)今的中國社會,假如有不負(fù)責(zé)任的家長,孩子會有活命的機會。一般的中國人不管淪落到何種地步,拾荒、乞討,都不會不管子女的死活,像愛爾蘭民族那種濫飲高歌的性格特征在中國百姓身上不多見。因為要指望家庭之外的機構(gòu)對孩子進行撫養(yǎng)是不可能的。孩子是整個社會的未來,這種說法在中國得不到支持。至于福利性的醫(yī)院,簡直是天方夜譚。
      
      不知道是否因為對當(dāng)下的中國社會感覺太黑暗,看到書中的貧民孩子還能得到來自諸如店主之類人物的溫情施舍,簡直覺得不夠真實,我們不是在報上看到一個饑餓的女孩偷了面包店一塊面包而被逼自殺的報道嗎!
      
      可怕的生活,可怕的聯(lián)想。
  •     榮獲普利策獎,和《窗邊的小豆豆》一同被稱為“巴學(xué)園”叢書里至今最好的書。
      
       香港中文大學(xué)推薦書單86本中的一本,且不說其它獎項排名暢銷,單是與《窗邊的小豆豆》齊名,我認(rèn)為這書就絕對值得一看。
      
       一開始一口氣看到五十多頁,可能因為是譯本讓我有些句子難以理解,也覺得作者一直寫的都是家里發(fā)生的千遍一律的事情,所以上學(xué)期看了一點后,這學(xué)期拿起來重看時才被吸引住一下子把它讀完,這本書讓我破了自己的記錄,因為這是讓我迄今呆在課室最晚的一本書,看到保安來關(guān)門時才知道快十二點,回宿舍在床上借著走廊燈光拿著手機繼續(xù)看,早上又早早起床床都不下直接把最后幾十頁讀完。被吸引,因為實在很想知道作者最后的命運怎樣了。
      
       這是一本作者的自傳,安琪拉是他媽媽的名字。作者在四歲時跟隨愛爾蘭的父母從紐約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接著便是敘述他在愛爾蘭那悲慘的童年。全家人悲慘的基調(diào)都在于他的父親是個不折不扣的酒鬼。賺的錢從來不拿回家,去酒吧把錢喝光了半夜才回家,一家人每當(dāng)爸爸發(fā)工資的晚上總是從期待到失落到絕望。弗蘭克的弟弟,妹妹,生了死生了死,死了幾個我記不清了,反正是一直都有人死。這本書當(dāng)然不是因為作者童年太悲慘而紅的,而正是因為整本書看下來,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勇氣,樂觀,善良,以及他對家人的愛,而當(dāng)時他只是是那么小的一個孩子。
      
       他的父親實在是個爛人,但是弗蘭克在寫他爸爸時,說的一件件事實雖然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卻讓人感覺不到他爸爸的壞,相反的,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愛。我覺得這一點,實在太難做到,無論是情感上,還是文字表述上,那樣透徹明朗。
      
       有神父可以禱告真的很幸福,這是我看完的真切感受。有罪的時候,去到教堂,跟神父懺悔,讓上帝原諒自己的罪,做錯事不可以告訴他人,也可以傾吐自己的心聲。信仰,實在是一股神圣的力量,因為它讓生命更加勇敢,愛自己,愛他人。
      
       說是自傳,其實只寫到作者18歲,這讓我看到最后很受傷,以為整本書會縱觀作者整個人生所以才拼命看。18歲以后的經(jīng)歷在另外兩本《就是這兒》《教書匠》,也會繼續(xù)買來看的。
      
       這本書簡單、清新,感受弗蘭克天真善良的內(nèi)心,也為他追求自己夢想的勇氣、毅力而震撼。那一年他18歲,他踏上了夢寐以求的美國土地。
      
       書中還有很多細(xì)節(jié),讓我對事物的看法又有新認(rèn)識。其中有一點:對于愛爾蘭人來說,那時候的二戰(zhàn)是幸福,快樂的。因為戰(zhàn)爭,愛爾蘭男人在經(jīng)濟蕭條沒飯吃的情況下可以去打仗,打仗就有福利補貼,然后寄回家,撫養(yǎng)起一家人,讓原本貧困的一家人有了面包和熱茶。這實在匪夷所思,戰(zhàn)爭也能帶來福音。這個世界到底是有多不平等啊。
      
      
  •      看這本書的全過程,我一直在想書名《安琪拉的灰燼》到底是什么意思。直到看完了,我都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為什么這本書叫“安琪拉的灰燼”。
       安琪拉是作者的母親,一個“虔誠而沮喪”的母親,她出生于一個虔誠地信仰天主教的家庭。說她沮喪,是因為她的丈夫是個酒鬼,把工資都用來買酒喝,一點都不考慮整個家有3~6口人要養(yǎng),因為他們的孩子中有三個都夭折了。怪不得作者覺得他能活下來簡直是個奇跡。丈夫不承擔(dān)丈夫該有的責(zé)任,于是她排在男人堆里領(lǐng)救濟金、帶著孩子們在路邊撿煤渣、甚至過上乞討的生活——記得有段寫他們母親在神父家門口和乞丐一起討神父吃剩下的晚餐,這一切被她的兒子看到,她的兒子很清楚母親若不是走投無路,絕對不會過乞討的日子,回家后,她們母親還編了white lie,說這些是她從店里買來的。即使日子過的再窮,母親還會把吃的給更窮的人,她的人正如她名字一般。日子過得再苦,他們相互照顧,相依為命,,把她剩下的孩子都拉扯大。最后作者離開愛爾蘭,踏上去美國的旅途的時候,他心里或許知道可能和家庭見面的次數(shù)不多了(當(dāng)然我并不知道,作者和他家里人有沒有再相聚),于是母愛幻化成ashes,深深藏著他的心中吧,這其實標(biāo)著這弗蘭克的成長、成熟。
       安琪拉眾所周知,還是天使的意思。他的父親曾編過一個故事,就是第七階樓梯上的天使,這個天使會給他們家?guī)韺殞?,?dāng)弗蘭克還小的時候,他會把煩惱告訴那個天使,但他漸漸長大,知道根本就沒有那個天使,他心中的天使化為灰燼之時,說明他長大了,成熟了!那時的他,心中想著要擔(dān)起父親的責(zé)任——養(yǎng)家戶口,盡管那時他只有十幾歲,邊讀書邊送煤、幫老人讀書、做電報童等等,關(guān)鍵是他會把錢都上交給母親。母親不舒服的時候,照顧母親,幫母親照顧弟弟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表現(xiàn)他是個成熟的男人——窮人家的孩子早當(dāng)家,放到哪里都是真理!
       所以安琪拉的灰燼究竟指的是什么?我想,歸根結(jié)底應(yīng)該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童年的灰燼??墒钦f弗蘭克,根本沒有像樣的童年,他來就命苦,從小在貧民窟長大,這就算了,他還沒有弟弟們可愛的相貌,到處被人嫌邊?;歼^傷寒,竟然命大地活了下來、患過嚴(yán)重的結(jié)膜炎,落下眼疾等等。換任何人都該慶幸自己能活下來,但是弗蘭克,我們知道,最后他成了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是什么讓他活得這么出色?這個也是我讀這本書一直思考著的,我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一,信仰。作者母親那邊的家里人都是天主教徒,他們的虔誠在當(dāng)?shù)厥浅隽嗣摹U且驗樗麄冇腥绱藞远ǖ男叛?,讓他們物質(zhì)上雖然貧窮,但是精神上很富足,讓他們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他們相信上帝,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然而弗蘭克在教堂吃過三次閉門羹:第一次,想去教堂做輔祭,他們嫌棄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當(dāng)輔祭;第二次,公教學(xué)校不愿意收弗蘭克當(dāng)學(xué)生;第三次,十六歲前夜想去教會懺悔,結(jié)果教友兄弟惡言相對。最諷刺的是,給小費的不是神父修女(有時他們甚至謝謝也不說),而是窮苦人家和寡婦。當(dāng)然也有心善的神父,他們說是英國強加于他們等級制。是的,他們很厭惡英國人,這里涉及他們的歷史,不多說。隨著他漸漸長大,覺得自己犯下的“罪孽”越來越多,看得出,他的信仰已經(jīng)不再是純粹的信仰,而是夢想,這點下面會談到。
       第二,知識??v使學(xué)校里的老師怎樣恃強凌弱,但是他們都強調(diào)知識就是力量,腦袋里的東西,別人搶不走,知識就是財富。所以,弗蘭克喜歡讀書讀報,喜歡莎士比亞。加上他本身就聰明,即使因為生病而拉了學(xué)業(yè),留了一級,但后來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年級。老師都鼓勵他們繼續(xù)讀書,不讀書是在是浪費了人才。
       第三,夢想。實際上是美國夢。無論是長輩還是老師,都對弗蘭克說去美國——那里充滿了機遇和挑戰(zhàn)。弗蘭克是個有遠(yuǎn)大目標(biāo)的人,他很清楚目標(biāo)是什么,自己要的是什么,他放棄了安穩(wěn)的工作,努力打工賺錢,賺去美國的路費,甚至幫菲奴肯太太寫恐嚇信,她去世的時候,還從她錢包里拿走了四十英鎊,這些在天主教信徒來看是多大的罪過??!他不管,因為此時他的信仰便是他的夢想,他的美國夢!他知道唯有這樣,才能擺脫貧困,給家里人帶來寬裕的生活。我不知道美國夢是有多大的魅力和輻射力,從二戰(zhàn)到如今,吸引了多少人才,到美國去闖蕩,去拼搏。為的都是同一個目標(biāo)——用自己的雙手和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
       《安琪拉的灰燼》可以說是本很勵志的成長小說,如果你覺得你命苦,如果你覺得上天不公,我覺得可以看看這本小說,也許從中,能找到動力和方向……
  •     一直很羨慕大家庭的孩子。的確,小的時候父母會很辛苦,但是兄弟姐妹們一起長大,是無法比擬的一種幸福。而且我一直相信,童年最好沉重一些,這樣能讓以后有積淀。苦日子,總會過去。有時候很慶幸,生活在這個城市,這個國家,這個時代,不用承受那么多東西。
  •      他并排畫了兩條線,告訴我們這是平行線,既神秘又有魔力的是,它們永遠(yuǎn)不會相交;就算被延長到無限遠(yuǎn),被延長到上帝的肩膀上,他們也不會相交。
      
      
      
       在德國人到處狂轟爛炸的時候,歐幾里的和那些可以永遠(yuǎn)延長的線有什么用處?
      
      
      
       克勞海西,你是一個“阿麻蛋”。你知道“阿麻蛋”是什么嗎?
       我不知道,先生。
       這是愛爾蘭語,克勞海西,你的母語,克勞海西?!鞍⒙榈啊本褪巧倒?,克勞海西。你就是一個“阿麻蛋”。他是什么,孩子們?
       一個“阿麻蛋”,先生。
      
      
      
       米奇·莫雷說:你是開玩笑吧?為信仰而死的事全是扯淡,這不過是他們編來嚇唬你的,為愛爾蘭而死也一樣。沒有人再為什么事情而死了,要死的都已經(jīng)死了。我不為愛爾蘭而死,也不為信仰而死。我可以為我媽媽而死,因此而已。
      
      
      
       其他的穿戴就沒這么費勁了,我穿著襯衫睡覺,也穿著它去上學(xué),白天進進出出都穿著它,踢球時是它,爬墻時是它,偷蘋果時也是它。我去做彌撒和兄弟會時,穿的都是它,我周圍的人總是吸吸鼻子,一個個地走開了。要是媽媽能從圣文森特保羅協(xié)會得到一張新襯衫券,這件舊的就降為抹布,成月濕乎乎地搭在椅子上,或者媽媽就用它補別的襯衫;她也許會裁開它,讓阿非穿上一陣子;最后,它就會淪落到門底下,擋住從巷子里流進來的雨水。
      
      
      
       有時我回家時,會碰上媽媽和一個帶小孩的陌生女人在爐子邊聊天。媽媽看見他們在大街上游逛,一旦她們開口問:你能給幾個錢嗎,太太?她的心就碎了。她從來就沒有錢,只好把她們請到家里來,喝口茶,吃點煎面包。要是夜里天氣不好,就留她們在家里過夜,讓他們挨著爐子,在角落里的一堆破布上睡覺。她把面包給了她們,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少吃幾口。要是我們埋怨幾句,她就說總是有更窮的人,我們可以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一點。
      
      
      
       戲劇播放完了,她讓我調(diào)弄調(diào)弄收音機上的旋鈕。我在短波波段上亂調(diào),隨意接收著遠(yuǎn)方的聲音,有奇怪的低語聲和嘶嘶聲,大海奔騰的呼嘯聲,以及莫爾斯電碼的嘀嘀聲。我還聽見曼陀林、吉他、西班牙風(fēng)笛、非洲鼓的樂聲,還有尼羅河船夫的悲傷號子。我看見那些水手們在呷著一缸缸熱可可;我看見大教堂、摩天大樓和農(nóng)舍;我看見在撒哈拉沙漠里游牧的阿拉伯人和法國駐外軍團,還有美洲大草原上的牛仔;我看見那沿著希臘的巖石海岸跳躍的山羊,牧羊人全是瞎子,因為他們誤娶了自己的母親;我看見人們在咖啡館里閑聊、飲酒,在林蔭大道和大街上漫步;我怕看見站在門口的妓女、晚禱的修士,接著便傳來大本鐘的轟鳴聲:這里是BBC海外廣播,現(xiàn)在播報新聞。
      
      
      
      
      
      
      
      母愛是一種賜福,
      
      無論你浪跡何方,
      
      趁她健在好好珍惜,
      
      不然將是思念的惆悵。
      
  •      周五至周六,一直在有空的時間里看這本書。弗蘭克,邁考特,一個飽受人間辛酸的人,在忍受周遭一切帶給他的苦痛時,依然頑強的用自己的意志走向他理想的世界。確實讓我震驚了一回,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找尋一種珍貴的力量?,F(xiàn)在我找到它了,它讓我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此刻下的這個決定是否值得。鼓勵我不要懼怕下一秒時間帶給我什么樣的驚喜。
       喜歡男主公的那股耐性,喜歡他愛書的那份真誠,喜歡他對待自己手中工作的用心度,喜歡他在每一次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里下的每一個重要的決定。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他才能自由地翱翔在理想的國度里。誠然,我也喜歡女主人公,艾伯特,她漂亮、可愛、溫柔,有著嚴(yán)謹(jǐn)?shù)墓ぷ髯黠L(fēng)及精細(xì)、溫馨的生活安排,她是一個懂得每走一步都會誠心的計劃好下一步該怎么走的人。愛她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成熟作派,她就是可以給人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女神。生活里你擁有她是人生的當(dāng)頭樂。至少我是這么想的。
       希望自己的人生中,也能遇到一個像弗蘭克,邁考特那樣的人,即使長相平庸的不能再平庸,至少他擁有一顆理想的心。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里,也能一步步的實現(xiàn)書本中出現(xiàn)的某個溫暖的畫面。一個舒適的家,一個浪漫和溫心的周末,一個愛的男人,一份體面的工作。
       在我們這一生中,會看很多的書,也一定會找到真正能刺激到你,感動到你,鼓舞到你的那本書。今天我找到了。珍藏版。
  •   這篇文章寫的很不錯誒!
  •   你居然還在線。。。
  •   怎么了,很神奇嗎。。你在線才很神奇吧。。
  •   越單純的人越勇敢 越勇敢的人就越單純 想得太多也是我們不快樂的原因
  •   對了,我認(rèn)為書名為《安琪拉的灰燼》,是因為作者的母親燃燒了自己所有的熱量,將孩子撫養(yǎng)長大。另外,對父親的感受,的確是你永遠(yuǎn)無法躲開所以只好去愛或去恨的人。愛和恨從來不是反義詞,是同義詞。
  •   這本是好幾年前看過的書了,當(dāng)時覺得怎么如此平淡卻又無法忘懷,現(xiàn)在想來感覺主人公仿佛只是個看戲的,反倒是讀者都入了戲,也許這就是作者筆伐的魅力之處吧。。
  •   能夠說出來的委屈都不算委屈,哭天搶地的痛苦也不算痛苦。
    因為你的這句話,我決定看一下這本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