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愛爾蘭] 埃·莉·伏尼契 頁數(shù):332 字數(shù):257000 譯者:古緒滿
Tag標簽:無
前言
小說《牛虻》在中國一、《牛虻》如何來中國?在老一輩中國民眾的記憶中,20世紀50年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火紅的年代”。在那個轟轟烈烈的歲月里,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同時也為滿足懷抱宏偉理想、熱血澎湃的青年讀者的閱讀要求,中國出版界連續(xù)不斷地推出一大批蘇聯(lián)的革命讀物,其品種之齊全,發(fā)行量之巨大,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也造就了中國出版史上一道神奇的景觀。在這一波堪稱為“紅色經(jīng)典出版熱”的浪潮中,有一位名叫李俍民的青年譯者也參與其中。他曾經(jīng)翻譯并出版過描寫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英雄的作品《卓婭與舒拉的故事》,以及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為傳主的傳記《奧斯特洛夫斯基傳》。早在30年代,李先生就對當時已然風靡的革命成長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爛熟于心,并對主人公保爾·柯察金被其他人物稱為“牛虻同志”這一細節(jié)感到大惑不解,由此而產(chǎn)生了一探“牛虻”究竟為何義、牛虻究竟為何人、《牛虻》一書究竟為何書的念頭。于是,他設(shè)法在舊書攤上找來由蘇聯(lián)兩家出版社先后出版的兩種不同版本的《牛虻》俄文譯本,在比照閱讀之后,他發(fā)現(xiàn)兩個譯本對原書內(nèi)容刪改甚多,且錯譯漏譯層出不窮。于是,李先生決定參照原書作者埃塞爾·莉蓮·伏尼契(EthelLilianVoynich,1864-1960)的英文原著,將《牛虻》全書忠實地翻譯成中文,以饗熱情期待中的廣大中國讀者。未料,此書的出版卻一波三折。年輕的譯者最先把《牛虻》譯成中文的信息報告給當時一家頗有影響力的國家級出版社,不久即收到出版社拒絕出版的通知,原來當年的出版計劃已經(jīng)排滿。正當《牛虻》譯者對該書的出版事宜深陷絕望之際,出版部門卻收到為數(shù)可觀的讀者來信,在這些來信中,人們紛紛要求出版社盡快出版《牛虻》中譯本,以滿足他們迫切的閱讀需求。于是出版社不得不再次聯(lián)系譯者,并要求譯者對譯稿進行重譯和改寫。1953年7月,北京的中國青年出版社所出版了小說《牛虻》的第一個中譯本。此書一經(jīng)面世,就引發(fā)了轟動性的閱讀效應(yīng)。在1953-1959年短短幾年的時間內(nèi),該書的發(fā)行量很快就突破了一百萬冊大關(guān)。就這樣,小說《牛虻》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來到中國,并從此在中國讀者的心目中扎下了根。李俍民先生按照英文原著補譯的全譯本《牛虻》也于1994年和讀者見面。如今,伴隨著中國翻譯和出版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各地方出版社也先后推出了不同譯者、不同翻譯風格的《牛虻》新譯本。除了我們面前的這本南京譯林出版社古緒滿的譯本外,比較常見的還有: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蔡慧譯本,漓江出版社慶學(xué)先的彩色插圖本,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馬亞靜的英漢對照本,北京燕山出版社李彭恩譯本等。這些不同風格譯本的出現(xiàn),無疑為讀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閱讀空間。另外,近年來電視連續(xù)劇版《牛虻》和話劇版《牛虻》的上映和演出,也在觀眾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反響,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小說《牛虻》所蘊含的藝術(shù)感召力。二、《牛虻》作者與中國就在《牛虻》首個中文譯本問世兩年后,從遙遠的太平洋彼岸也傳來了《牛虻》作者的相關(guān)消息。1955年,有兩位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美國專家夫婦(其中一位是作家的遠親)專門寫信給著名文藝家鳳子,信中告知:《牛虻》一書的作者、愛爾蘭女作家埃塞爾·莉蓮·伏尼契已經(jīng)年逾九十,依然健在。多年前,她與曾經(jīng)是流亡革命家的丈夫一起漂洋過海,在美國紐約定居。后來,從事古舊書販售業(yè)的丈夫離開了人世,只留下老婦人孤苦無依,僅依靠舊日的秘書和友人資助度日。美國專家在信中婉轉(zhuǎn)地建議鳳子向郭沫若先生求教,如何幫助困境中的女作家。他們的看法是:既然蘇聯(lián)和中國出版的《牛虻》擁有成千上萬的讀者,中國的出版社能否以支付版稅的方式,給身處困境中的《牛虻》作者一點切實可行的經(jīng)濟上的幫助?經(jīng)過領(lǐng)導(dǎo)批示,中國青年出版社很快通過瑞士銀行輾轉(zhuǎn)寄給《牛虻》作者伏尼契一筆五千美元的稿費,并附上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時至今日,人們也無從揣測,當年收到來自陌生的東方國度的稿酬和感謝信的時候,僑居異國的年邁的伏尼契會是怎樣的一種心境。不久之后,中國青年出版社就收到女作家親筆簽名的回信,信中對其作品能在中國翻譯出版表達了由衷感謝,并將在遙遠的中國擁有無數(shù)《牛虻》的知音作為一生中無尚的榮耀。埃塞爾·莉蓮·伏尼契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愛爾蘭女性。她生于愛爾蘭科克市。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shù)學(xué)家。她幼年喪父,隨母親由愛爾蘭遷居倫敦謀生。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只身前往德國求學(xué);1885年畢業(yè)于柏林音樂學(xué)院;其間曾在柏林大學(xué)旁聽過斯拉夫?qū)W課程。1887年學(xué)成歸國,在倫敦結(jié)識了一批流亡在此的外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對她影響最大。在其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旅游,兩年間和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不少交往和接觸。她曾利用自己擔任某沙俄將軍家庭教師和外僑的特殊身份,出入于沙皇的監(jiān)獄,為愛國志士遞送衣物和信件。1892年,她和一個從流放地逃到倫敦、并對她一見鐘情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jié)婚。夫婦倆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組織的政治活動。莉蓮·伏尼契擔任了流亡者主辦的《自由俄羅斯》雜志的編輯,還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翻譯并介紹了果戈理和劇作家亞·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他們還結(jié)識了普列漢諾夫、赫爾岑等俄國著名進步人販售業(yè)的丈夫離開了人世,只留下老婦人孤苦無依,僅依靠舊日的秘書和友人資助度日。美國專家在信中婉轉(zhuǎn)地建議鳳子向郭沫若先生求教,如何幫助困境中的女作家。他們的看法是:既然蘇聯(lián)和中國出版的《牛虻》擁有成千上萬的讀者,中國的出版社能否以支付版稅的方式,給身處困境中的《牛虻》作者一點切實可行的經(jīng)濟上的幫助?經(jīng)過領(lǐng)導(dǎo)批示,中國青年出版社很快通過瑞士銀行輾轉(zhuǎn)寄給《牛虻》作者伏尼契一筆五千美元的稿費,并附上一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時至今日,人們也無從揣測,當年收到來自陌生的東方國度的稿酬和感謝信的時候,僑居異國的年邁的伏尼契會是怎樣的一種心境。不久之后,中國青年出版社就收到女作家親筆簽名的回信,信中對其作品能在中國翻譯出版表達了由衷感謝,并將在遙遠的中國擁有無數(shù)《牛虻》的知音作為一生中無尚的榮耀。埃塞爾·莉蓮·伏尼契是一位頗有傳奇色彩的愛爾蘭女性。她生于愛爾蘭科克市。父親喬治·蒲爾是個數(shù)學(xué)家。她幼年喪父,隨母親由愛爾蘭遷居倫敦謀生。1882年,她得到親友的一筆遺贈,只身前往德國求學(xué);1885年畢業(yè)于柏林音樂學(xué)院;其間曾在柏林大學(xué)旁聽過斯拉夫?qū)W課程。1887年學(xué)成歸國,在倫敦結(jié)識了一批流亡在此的外國革命者。其中俄國民粹派作家克拉甫欽斯基對她影響最大。在其鼓勵下,她曾前往俄國旅游,兩年間和彼得堡的革命團體有過不少交往和接觸。她曾利用自己擔任某沙俄將軍家庭教師和外僑的特殊身份,出入于沙皇的監(jiān)獄,為愛國志士遞送衣物和信件。1892年,她和一個從流放地逃到倫敦、并對她一見鐘情的波蘭革命者米哈依·伏尼契結(jié)婚。夫婦倆一起積極參與俄國流亡者組織的政治活動。莉蓮·伏尼契擔任了流亡者主辦的《自由俄羅斯》雜志的編輯,還出版了《俄羅斯幽默文集》,翻譯并介紹了果戈理和劇作家亞·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他們還結(jié)識了普列漢諾夫、赫爾岑等俄國著名進步人士,并曾一起到革命導(dǎo)師恩格斯家里做客。1897年,伏尼契的革命小說《牛虻》出版。此后伏尼契還創(chuàng)作過其他一些作品,但影響力遠遠不及她的這部處女作。據(jù)悉,伏尼契晚年僑居紐約期間,蘇聯(lián)文學(xué)界人士曾于1958年到她的寓所訪問,并架設(shè)放映機,為她放映根據(jù)小說《牛虻》改編的電影。1960年7月27日伏尼契在紐約寓所去世,享年九十六歲。尤為令人感動的是,1945年,伏尼契的孫子韓丁受《西行漫記》的影響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并面向西方讀者寫出了介紹中國革命的著名紀實作品《翻身》。1948年,伏尼契的孫女、原先在美國參與原子彈研制工作的科學(xué)家寒春及其后來的夫婿陽早,受宋慶齡基金會之邀來到中國,先后在延安、北京等地任教、工作,后專職從事農(nóng)業(yè)科技和奶牛業(yè)的研發(fā)。這位伏尼契的后人僑居中國逾六十年,2004年寒春獲得中國政府頒發(fā)的綠卡,成為第一位獲得中國綠卡的外國友人。雖然伏尼契本人無緣踏上中國的土地,但是韓丁和寒春——這兩位《牛虻》作者的后人,卻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三、對“牛虻”原型的分析長期以來,《牛虻》的讀者常常為小說中驚心動魄的革命故事、高尚完美的英雄人物、強烈的理想主義和奉獻精神所深深感染;同樣,讀者也會驚嘆于書中濃烈的傳奇色彩和大量富于悲劇性的動人情節(jié),如:狂熱的宗教熱情和隨之而來的背叛,親人的遺棄和欺瞞,旁人的白眼,戀人的誤解,愛情的追求與幻滅……所有這些,最后都可以歸結(jié)到對“牛虻”一詞的理解。因為“牛虻”既是體現(xiàn)全書主旨的書名,又是小說后半部中已經(jīng)變身為革命領(lǐng)袖的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說,“牛虻”是小說的核心意象和文學(xué)原型。一旦弄清楚“牛虻”一詞為何義,那么,牛虻其人為何人、《牛虻》一書為何書等一系列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臨刑前,牛虻曾留給瓊瑪一首小詩:“無論我活著,或者是死亡,我永遠都是,快樂的牛虻。”這首小詩,正是提供給人們解開“牛虻之謎”的一把鑰匙。牛虻一典,最早源自希臘神話中河神之女伊俄的故事。萬神之主宙斯愛上河神之女,由于懼怕天后赫拉的報復(fù),便將美女伊俄化身為一只白牛放逐于天河之濱。嫉妒成性的天后化身為一只牛虻去攻擊牛犢,使她顛沛流離。最后受盡磨難的伊俄來到非洲埃及,才恢復(fù)了人形。這里由天后化身的“牛虻”無疑充滿著“嫉妒與復(fù)仇”的意味,這暗合了小說的主旨,以及故事發(fā)展過程中“嫉妒與復(fù)仇”的相關(guān)情節(jié):早年身為大學(xué)學(xué)生的亞瑟出于對瓊瑪?shù)哪杏?、同為革命同志的波拉的嫉妒,在向神父懺悔愛情時,泄露了革命黨人的秘密而鑄成了終身大錯。同樣,“牛虻”一喻也隱含著后來的革命者牛虻以一系列頗為極端的方式,猛烈地攻擊曾經(jīng)對他隱瞞真實身份的生父蒙泰尼里神父、出賣過他的天主教會,以及因誤解而拋棄他的女友瓊瑪,以報復(fù)當初所遭受的蒙騙和侮辱,并重新找回早先失去的個人尊嚴。同時,“牛虻”的神話或多或少蘊含著一系列“變形”的母題,與此相呼應(yīng),在小說《牛虻》中,早先年輕英俊的亞瑟,十三年后變身為面目恐怖的神秘人物牛虻,無論是他的外表還是內(nèi)心都發(fā)生了驚人的變化。另外,他在海外流亡的歲月里不斷改變職業(yè)和身份;在回到意大利以后,他不斷喬裝改扮自己,以投身于各種充滿風險的地下革命活動。這種化身和變形,不僅使敵人對他真假莫辨,而且他當年的愛人和親人有時也無從分辨。這一系列包含在小說中的富有神秘性和悲劇感的浪漫情節(jié),不能說不是“牛虻”這一文學(xué)原型所賦予主題的應(yīng)有之意?;蛟S,人們更多的是愿意采用另一種“牛虻”的寓意來解釋作品,這就是蘇格拉底的“牛虻”。身為“西方哲學(xué)之父”,蘇格拉底也是一位著名的街頭演說家,他常常以一種十分奇特的方式向人們提問,以誘發(fā)人們自身所蘊含的知錯和糾錯能力,即理性。這無疑對當時的雅典統(tǒng)治者構(gòu)成了一種實際的威脅。于是,當局以“褻瀆神和毒害青年”兩項罪名,將這位七十歲高齡的麻煩制造者送上法庭。面對五百人的龐大法庭,蘇格拉底發(fā)表了最后的申辯。他說:人們之所以愿意與他交談,是因為神說他最有智慧。他的智慧來自于內(nèi)心的某種聲音。你要把它說成是神的聲音,那也未嘗不可。他進而為自己辯解道:如今,雅典如昏睡中的駿馬,他就是一只不斷叮咬它、使它警醒的牛虻!無論他走到哪里,不提出質(zhì)疑,他就活不下去。因為沒經(jīng)過省思的生活不值得過。審判的結(jié)果眾所周知,雅典這匹“昏睡中的駿馬”既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諒蘇格拉底這只奮不顧身、充滿智慧的“牛虻”。雅典人最終判處他死刑。通讀《牛虻》,人們不能不說,小說主人公其實就是一只蘇格拉底式的“牛虻”。在他身上,不僅體現(xiàn)出智慧、勇氣和飛蛾撲火般的執(zhí)著,更體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甚至在普通人看來多少有點另類的愛國主義情懷。而這些特點,恰好構(gòu)成后世西方知識分子最基本的品質(zhì),那就是:忠實于自我,獻身于真理,把知識當成美德,甚至不惜用生命加以踐行!在小說的結(jié)尾,主人公牛虻的慷慨就義,點燃了人們向往英雄主義激情的導(dǎo)火線;這和當年蘇格拉底的從容赴死一樣,構(gòu)成了“牛虻”這一文學(xué)原型內(nèi)在的一致性。當初蘇格拉底在獄中還告訴勸其逃亡的人們說:為活而活并不是目的,好好活著才是目的。在他看來,知善者必能行善——只要人們具有了正確的見解,必能采取正確的行動。所以他最終從容赴死、毫無眷戀地離開這個世界:讓我去死,讓你們?nèi)セ?。誰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同樣,在《牛虻》中,作為英勇的革命者,受盡一切酷刑、面臨死亡威脅的牛虻,在遺書里寫道:我心里十分清楚:那幫陷入泥淖的家伙,迫不及待地要秘密審訊,秘密處決我,這不僅使他們自己處于被動地位,而且還給我們一個有利的轉(zhuǎn)機。我還十分清楚:你們留下來的同志緊密團結(jié),猛烈地打擊他們,你們就一定會大有作為。至于我,我會像一個即將出門度假的孩子那樣,高高興興地走向院子。我已經(jīng)做了自己的本職工作,他們對我判處死刑,證明我完全盡了自己的責任。他們殺害我,是因為他們怕我。一個人能活到這樣,他還能再有什么心愿呢?面對行刑的劊子手,他嘲笑般吼道:“一旦到了懲罰你們的時候,我們用的不是這六支破舊的卡賓槍,而是大炮。”第一排槍沒有將牛虻打死,他又對那些劊子手喊道:“槍法太糟,弟兄們,再打一次!”這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烈場面和氣沖霄漢的英雄氣魄,深深地感動著讀者。當然,誠如某位翻譯家所提醒的,今天的讀者同樣不應(yīng)忽視下面與原型相關(guān)的三個問題:一是書中所描寫的宗教儀式、所渲染的宗教氣氛,其實都是作者用來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一種手段,不應(yīng)僅視其為游離或半游離的成分而加以忽略;其次,“牛虻”和蒙泰尼里都是神學(xué)研究者,他們在言談中引用《圣經(jīng)》原文,不僅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手段,也是唇槍舌劍、相互交鋒中的一種利器,因此盡可能找出這些宗教典故的出處,明白其確切的含義,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牛虻”是英雄,但畢竟還有不少缺點,那也只能隨他去,不要怕有損于他的形象。只有這樣,我們看到的牛虻才是一個真實的“牛虻”。馮羽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成功的小說,它描寫的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小說主人公牛虻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國志士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成為世界文學(xué)畫廊中一個突出的典型形象。作品令人信服地描述了牛虻的成長歷程,展示了他從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公子哥兒如何在黑暗現(xiàn)實的教訓(xùn)下覺醒,自覺投身到火熱的斗爭中,成長為一名堅強戰(zhàn)士的人生歷程。作品中另一主要人物蒙太尼利也塑造得十分成功,成為他那一類人物的深刻而典型的代表?!杜r担ń?jīng)典譯林)》是一部好書,內(nèi)容富于教育意義,語言風格別具特色。
作者簡介
作者:(愛爾蘭)?!だ颉し崞?(Voynich.E.L.) 譯者:古緒滿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第一章亞瑟坐在比薩神學(xué)院的圖書館里,正在仔細查閱一大沓布道文稿。這是六月里的一個傍晚,天氣很熱。為了讓室內(nèi)空氣涼爽,窗戶全都敞開了,百葉半掩。神學(xué)院院長蒙泰尼里神父停了一下筆,朝俯在文稿上那個滿頭黑發(fā)的腦袋看了一眼,目光中充滿了慈愛?!罢也坏絾幔H愛的?找不到就算了。那一節(jié)我一定得重寫。可能給撕掉了,害得你白白花費了這么多時間?!泵商┠崂锫曇舻统?,但圓潤而又響亮,像銀鈴一般純凈,聽起來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他像個天生的演說家,說起話來抑揚頓挫。他和亞瑟說話時語氣里總是飽含著殷殷的愛意。“不,神父,我一定要翻查到。你肯定是放在這兒的。即使你重寫,也絕不可能寫得跟原來的一模一樣?!泵商┠崂锢^續(xù)寫他的文稿。窗外,一只懶洋洋的金龜子,昏昏欲睡地微微作響,還有水果販子在大聲喊叫:“草莓子??!草莓子?。 蹦墙匈u聲凄清悲涼,沿著大街悠悠回蕩。“《論醫(yī)治麻風病人》,找到了。”亞瑟說著就穿過房間往神父那里走。他走起路來步履輕柔,家里那些有教養(yǎng)的親屬對此總是看不順眼。他生得瘦小,不大像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小伙子,倒像十六世紀人物畫里的意大利少年。他睫毛長長,嘴角靈敏,手腳纖小,全身上下處處顯得過于精致,輪廓過于清晰。他若是靜靜地坐下來,很可能被人誤以為是個穿著男裝的窈窕淑女??墒牵麆幼鞣浅l`活,那姿態(tài)會使人想到一只馴服的、沒有利爪的豹子?!罢娴恼业搅藛??亞瑟,要是沒有你,我可怎么辦?我向來丟三落四的。算了,我也不想再寫了。到園子里去吧,我?guī)湍阕鲎龉φn。你哪些地方不懂?”他們走出房間,來到了園子里。修道院的園子悄然靜謐,叢影朦朧。神學(xué)院的這些房子,原來是一所多明我會修道院。兩百年前,這片正方的園子裝飾得很整齊。黃楊樹栽得筆直,兩排樹木的邊緣之間,生長著一叢叢剪得很短的迷迭香和薰衣草。如今,栽培它們的那些白袍修士已經(jīng)長眠地下,被人們遺忘了,但是那些藥叢仍然鮮花盛開,盡管沒有人采它們合藥,可它們依然在柔和的仲夏夜晚散發(fā)著撲鼻的香氣。石板路的縫隙里雜草叢生,長滿了芫荽菜和耬斗菜;園中心的那口井也為羊齒葉和縱橫交錯的景天草所掩蓋。玫瑰恣意生長,舒枝展葉,蔓延過條條小徑;偌大的紅罌粟花在黃楊樹間盛開,艷麗奪目;生得高大的毛地黃,俯首于雜草之上;還有未經(jīng)修剪、從不結(jié)實的老葡萄藤,從那棵冷冷的枸杞樹枝上懸垂下來,始終緩慢地搖曳著茸茸的枝頭,像是有說不盡的哀愁。一棵夏季開花的大木蘭樹,從園子的一個角落里突兀聳起,濃密的枝葉猶如一座寶塔,到處點綴著乳白色的花朵。大樹旁安放著一條粗糙的木凳,蒙泰尼里就坐在那條凳子上。亞瑟在大學(xué)里讀的是哲學(xué),由于在一本書上遇到了疑難問題,這才來向“神父”請教。他雖不是神學(xué)院的學(xué)生,可是在他眼里,蒙泰尼里猶如一部大百科全書。亞瑟等那一段解釋明白以后,就說:“要是你沒有別的事,我就要走了。”“我也不想再干什么事了。你若是有空,我想你再待一會兒?!薄鞍。呛?!”亞瑟靠著大樹,抬起頭,透過陰暗的樹葉仰望著寧靜的天空,只見初露的星星閃爍著微弱的光輝。他那黑色睫毛下的深藍色的眼睛,像夢一般神秘莫測,那是他康沃爾郡的母親給他的遺產(chǎn)。蒙泰尼里趕緊把頭轉(zhuǎn)過一邊,以免和那雙眼睛相碰?!澳愫孟窭哿耍H愛的?!泵商┠崂镎f。“我無可奈何。”亞瑟說話時顯出有氣無力的樣子,神父立即有所覺察了?!澳悴粦?yīng)該這樣急著上大學(xué)。你因操勞護理病人,晚上又熬夜,已經(jīng)累壞了。我本該堅持一下,讓你得到一番徹底的休息,然后再離開里窩那?!薄鞍?,神父,那有什么用?母親一去世,我無法在那個凄慘的屋子里再待下去。裘麗亞會把我逼瘋的!”裘麗亞是亞瑟異母長兄的妻子,也是時時引起他苦惱的根源。蒙泰尼里溫和地回答說:“我并不是要你和家里人待在一起,因為我很清楚,那極有可能使你陷入不幸的境地。不過,我倒是希望你接受那位英國醫(yī)生朋友的邀請。如果你在他家里休息個把月,然后再去讀書,情況就會好得多?!?/pre>編輯推薦
《牛虻》描寫了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和1848年革命前夕意大利革命者為了意大利的獨立和統(tǒng)一所進行的一場斗爭。以主人公牛虻的人生坎坷經(jīng)歷為線索,敘述了他是如何由當初一個天真單純的青年轉(zhuǎn)變?yōu)橐粋€堅強的革命主義戰(zhàn)士的艱難歷程。作品感人至深,蕩氣回腸。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