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作者:葉兆言 頁數(shù):97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人之間鬧著玩,奇文共 欣賞,疑義相與析。文人不爭就不是文 人,但是一定要辨別是非,區(qū)分正邪,爭出勝負,希望“偉丈夫” 出來解決問題,結果就可能是壞事。有理不在聲高,有話好好說,文人玩政治,玩到臨了,被玩弄的恰恰是自己,魔瓶的木塞往往 由文人親手打開。《葉兆言作品集(套裝共4冊)》適合文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葉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他1974年高中畢業(yè),進工廠當過四年鉗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1986年獲得碩士學位。他80年代初期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總字數(shù)約四百萬字。他的主要作品有七卷本《葉兆言文集》《葉兆言作品自選集》以及各種選本。另有長篇小說《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花影》《花煞》《別人的愛情》《沒有玻璃的花房》《我們的心多么頑固》,散文集《流浪之夜》《舊影秦淮》《葉兆言絕妙小品文》《葉兆言散文》《雜花生樹》等。
書籍目錄
群鶯亂飛午后的歲月陳舊人物(增訂本)雜花生樹
章節(jié)摘錄
朱自清先生醉酒說英語 讀朱自清先生日記,有幾處小記錄讓人會心一笑。譬如喝醉 了酒,一向拘謹?shù)闹煜壬鷷犊愒~,對熟悉的朋友大說英語,這是地道的酒后“胡說”和出“洋相”。事后聽別人說起,朱先 生非常震驚,也非常羞愧。我們都知道朱先生是個認真嚴肅的 人,酒后失態(tài)本不足為奇,發(fā)生在他身上卻多少有些意外,仿佛 做鬼臉,如果是學童倒也罷了,沒想到私塾先生也變得調(diào)皮搗蛋 起來。三十年代初,朱先生以清華中文系主任的身份,去歐洲做 訪問學者,為此寫了《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傳唱一時。不 過我更喜歡他的日記,因為這類文字不為發(fā)表而作,可以讀到更 真實的東西。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五日的日記上有這么一段:一大早有人示我“文侯之命”,問文侯是指重耳否,余竟不 知所對,惶恐之至。即使最有學問的人,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惶恐之至”充 分說明朱先生做人的態(tài)度。在英國期間,因為英文程度不夠,朱 先生屢屢遭人自眼。不由地想起聞一多和郁達夫國外留學時的情 景,都說中國人出了國都愛國,但是留學的年齡階段不同,思想 情緒也不同。聞和郁在國外做學生時歲數(shù)還小,受人歧視,難免 孩子氣,因此也難免口號標語似的憤怒。朱自清已經(jīng)是清華的大 教授系主任,他所產(chǎn)生的情緒就要復雜得多。首先是學外國語言產(chǎn)生的自卑。年齡越小,學習語言能力越 強,反過來,年齡越大,能力越弱。但是年齡大了,理解能力更 強,于是弱和強的懸差,讓做事認真的朱先生無所適從。出國三 個月以后,朱先生第一次做了這樣的夢,他夢見自己“被清華大 學解聘,并取消教授資格,因為我的常識不夠”。這個夢很值得 讓人玩味,一個月后,他又一次做了類似的夢,“夢見我因研究 精神不夠而被解聘,這是我第二次夢見這種事了”。有趣的是這 種噩夢還在延續(xù),過了四年,早已回國的朱先生在日記中寫道:昨夜得夢,大學內(nèi)起騷動。我們躲進一座如大鐘寺的寺 廟,在廁所偶一露面,即為沖入的學生發(fā)現(xiàn)。他們縛住我的 手,譴責我從不讀書,并且研究毫無系統(tǒng)。我承認這兩點并愿 一旦獲釋即提出辭職。我想說的是,做學問的人老是自卑和自責,絕對不是什么壞 事,盲目自大才是可笑的。錢鐘書先生在小說((圍城》中,把出 國留學鍍金比喻成為種防止天花的牛痘,胳膊上有了那么一個 疤,做學問的便算功德圓滿。這個帶有諷刺意味的比喻雖然尖 刻,畢竟涉及到了要害。朱先生在日記中曾這樣勉勵自己,說現(xiàn) 在大學里的好位置,差不多已都被歸國留學生占滿了,像他這種 沒出國留學過的教授已是碩果僅存,必須自重,珍惜自己的機 會,要加倍努力。這絕對是當時的實情,留學猶如科舉時代的功 名,有沒有進士出身的身份至關重要。朱先生日記中,屢屢能看 到俞平伯先生鬧加薪,這讓朱先生很為難,作為好友,深知俞平 伯的學問,可是作為系主任,不能不考慮到資歷,只能讓俞一再 失望。俞先生出身北京大學,和傅斯年一樣,同為黃侃先生的 高足,又同是五四新青年,可是傅在國外留學多年,其地位和 待遇不知高出多少。一九二。年俞先生和傅斯年曾乘同一艘輪 船去歐洲闖蕩,到英國以后,傅先生留了下來,俞先生卻因為 留學費用不足,玩了一圈瀟灑回國,結果沒有洋學歷便成終生 的遺憾。朱先生在英國做訪問學者的時候,非常用功,像海綿一樣充 分吮吸著西方的養(yǎng)料,文學,哲學,藝術,交際舞以及各種客套 禮節(jié),無不一一虛心學習。值得指出的是,朱先生此時雖已和陳 竹隱女士訂婚,并沒有完婚,是地道的黃金王老五。在朱先生身 上,見不到今日成功人士的那種自以為是,他到了西方,沒有瀟 灑地趕快享樂人生,而是老老實實做學問,絲毫不敢怠慢。龐大 的西方像座高山一樣蠻橫地擋在他前面,他努力了,用功了,甚 至可以說奮斗了,但是結果卻是,越想更多地了解,越發(fā)現(xiàn)根本 不了解,越是崇敬,越是自卑。因此,在他的夢境中,沒有學問 被解聘也就不奇怪,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恐懼仿佛漏網(wǎng)的魚逃了 出來。自從進入近代以后,中國的學人對于西方總是崇敬與疑慮并 存。陳寅恪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中說: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 想,其結局當亦等于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 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于歇絕者。陳先生的意思,是說無論生搬美國的資本主義,還是硬套前 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在有著幾千年傳統(tǒng)的中國,都成不了大氣候。這道理大家多少也有些明白,陳先生在國外待過許多年,通許多 國語言,由他來指出這件皇帝的新衣最有說服力。問題在于,事 物總是有另一面,成不成大氣候是一回事,管用不管用又是另外 一回事。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外國的東西確實對中國起著決定作 用,這不僅表現(xiàn)在政治思想上,同時也反映在學術思想上。吳宓 先生在晚年的日記中曾說: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張毫未改變,即仍遵守昔年“中學為 體,西學為用”之說(中國文化本位論)。在我輩個人如寅恪 者,決不從時俗為轉移?!爸袑W為體,西學為用”本身就是一種時俗。趨時從俗有時 候免不了,只有程度的不同,就好像同樣喜歡外國的好東西,有 人關注先進的文化思想,有人留戀流行的實用小家電。不同的 人,對西學為用的“用”,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不由想起學術界 關于中國人種起源的討論,古文大師章太炎的《種姓篇》就認為 中國人的祖先源于古巴比倫人,另一位經(jīng)學大師劉師培也持差不 多的觀點。時至今日,這種胡亂認人做父的學術觀點聽上去怪怪 的,但是在一個世紀前,這其實是一些很有意義的思考,學術界 不僅懷疑中國人源于古巴比倫,而且還可能是古埃及古印度的 后裔。P001-005(《群鶯亂飛》)
編輯推薦
寫作是一樁很寂寞的買賣,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那不過古代詩人的想像和狂妄。時至今日,作為一個寫作者,能夠把想寫的文章寫出來,還能有幾個讀者愿意讀,知之,好之,樂之,就已經(jīng)是很幸運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