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江西美術(shù) 作者:倪瓚 頁數(shù):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品采用了“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前景汀樹兩枝,修竹幾叢,屋舍掩映其中,長松修竹,空亭無人,一奇石立于岸邊;遠景低嶺緩緩延伸,天真幽淡,中景一片空白,左側(cè)畫出一沙渚,在空寂蕭瑟的氣氛中增添了一份活躍。一切皆出以簡筆疏朗,自有一種空闊高曠的
境界。樹木兩枝,無故意的交錯與盤曲,樹梢有椏槎分布,老藤懸蔓,轉(zhuǎn)折主次,左揖右讓,絲絲分明;樹葉短筆斜擦,有松動之趣,樹干呈縱向,有上升之勢,坡石呈地道的折帶皴,疏而不簡,頗具質(zhì)感。這是倪瓚的獨創(chuàng)。
“一河兩岸”的三段平遠構(gòu)圖法,即近坡雜樹數(shù)株,遠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瓚慣用的手段。
倪瓚通過長期對太湖地區(qū)山水的觀察,形成了以濕筆勾皴打底,再輔以濕筆干皴的方法來表現(xiàn)土石的紋理特征,并巧妙地運用墨色變化來反映山石的體態(tài)。其畫山石時,大致是先畫出石形,作皴時,先橫后豎,拖鋒轉(zhuǎn)為側(cè)鋒,偃筆粗擦,相互交疊如折帶狀,然后再加濕筆皴擦,層層加深,逐漸現(xiàn)出背向,最后以淡墨略加渲染。整個過程筆道極簡,筆意枯峭而松潤,簡略而深厚。又間雜小斧劈皴、豆瓣皴、披麻皴而成,又有逆鋒、搶鋒之處,無論力度、速度均變化多端,給人以圓厚之感?!端赏ど缴珗D》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倪瓚成熟時期慣用的處理方法及繪畫技巧。
編輯推薦
《元四家(倪瓚1)》由楊東勝主編。作品采用了“一河兩岸式”構(gòu)圖,前景汀樹兩枝,修竹幾叢,屋合掩映其中,長松修竹,空亭無人,一奇石立于岸邊;遠景低嶺緩緩延伸,天真幽淡,中景一片空白,左側(cè)畫出一沙渚,在空寂蕭瑟的氣氛中增添了一份活躍。一切皆出以簡筆疏朗,自有一種空闊高曠的境界。樹木兩枝,無故意的交錯與盤曲,樹梢有椏槎分布,老藤懸蔓,轉(zhuǎn)折主次,左揖右讓,絲絲分明;樹葉短筆斜擦,有松動之趣,樹干呈縱向,有上升之勢,坡石呈地道的折帶皴,疏而不簡,頗具質(zhì)感。這是倪瓚的獨創(chuàng)?!耙缓觾砂丁钡娜纹竭h構(gòu)圖法,即近坡雜樹數(shù)株,遠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瓚慣用的手段。 倪瓚通過長期對太湖地區(qū)山水的觀察,形成了以濕筆勾皴打底,再輔以濕筆干皴的方法來表現(xiàn)土石的紋理特征,并巧妙地運用墨色變化來反映山石的體態(tài)。其畫山石時,大致是先畫出石形,作皴時,先橫后豎,拖鋒轉(zhuǎn)為側(cè)鋒,偃筆粗擦,相互交疊如折帶狀,然后再加濕筆皴擦,層層加深,逐漸現(xiàn)出背向,最后以淡墨略加渲染。整個過程筆道極簡,筆意枯峭而松潤,簡略而深厚?!端赏ど缴珗D》比較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倪瓚成熟時期慣用的處理方法及繪畫技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