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語文學本

出版時間:2004-10-01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李沖鋒 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課標語文學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朝向“珠峰”的艱辛攀登
      ——也談語文“學本”的理念與實踐
      
      張春田
      
      2004年由倪文尖主編的《新課標語文學本》“高中系列” 正式出版,這與《新課標語文學本》“初中卷” (共六冊)以及《新課標語文學本》“小學系列” 一起,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呈現(xiàn)出新式中學語文“學本”的示范形態(tài),也基本奠定了語文“課本”、“讀本”、“學本”三足鼎立的發(fā)展態(tài)勢。本文以《新課標語文學本》“高中系列”為主要對象,試圖討論語文“學本”范式的理念與實踐。
      近幾年,在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眾多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的熱情投入之中,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不斷向深入推進,特別是《語文課程標準》以政府文件形式頒布并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和實施,在變革舊有的“應試技術化”語文課程模式,強調語文的人文內涵和“立人”意義等方面,可謂拔轉航標,取得了明顯的收效。僅僅反映在語文教材和助學讀物上,以課標精神為指導,又各具特性的若干套新教材(“課本”)相繼問世,使得不同地區(qū)和學校有了更多的根據(jù)自己的實際來選擇可能性;而各種新式的“讀本”(比如廣西教育出版社的《新語文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走進經典》,還有《現(xiàn)代語文讀本》、《課外名篇》、《新人文讀本》等),更是層出不窮,百花齊放。如果說,原來的語文教育一潭死水的狀況,在很大程度上與語文教材的落后死板(尤以選文的陳舊、枯燥、單薄和概念化為人詬病)有著密切關聯(lián),那么,新教材在選文上普遍地吐故納新,以及大量讀本在浩瀚的語文海洋中披沙揀金,發(fā)掘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作品,顯然已經在選文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選文的脫胎換骨和重立經典,為語文教育的改善和“打造精神的底子”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選文的價值在讀本中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讀本多是根據(jù)選文內容來結構單元,對選文一般也不加處理,或者只有簡單的導言、結語。選文通常都有著濃烈的人文色彩,而不同讀本選文往往會露出編者的偏好印記??梢哉f,以選文為中心,低調對待或者干脆拋棄語文學習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寄希望于學生通過直接接觸語言材料,自主閱讀優(yōu)秀選文,逐漸發(fā)展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陶冶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這是大多數(shù)讀本編寫者們共有的理念,與中國古代文化教育中強調興會感悟和“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傳統(tǒng)恰恰合拍。而隨著讀本的普及,這一理念也很快傳播開來,并且已經澤惠了很多教材的編寫。然而,也有一些語文教材直接套用了讀本的樣式,基本上只有選文。這種教材的簡單化和隨意性所帶來的問題,在實踐中已經暴露得越來越明顯了。首先,當某種或幾種讀本作為課外讀物時,他們在語文素養(yǎng)上有所偏向(比如只重視精神涵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自由,還可以被接受;可是當絕大多數(shù)讀本一致發(fā)生這樣的傾斜,特別是當讀本事實上一定程度地進入了體制內,“以人文代替語文”的現(xiàn)象已經在教材和教學中形成氣候時,對這樣的偏向所可能存在的偏狹和遺漏(諸如,忽視了聽說讀寫等基本語文能力的訓練,語文在培養(yǎng)學生現(xiàn)代思維中的作用,還有語言的社會應用等),是不是應該有所質疑和反省呢?其次,由于課程內容本就顯得模糊,再加上對選文的功用沒有說明,缺乏基本的引導,往往教師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學生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們莫名其妙,學生們無所適從,在這種局面下,主動性變成了隨意發(fā)揮,往往語文課上熱鬧非常,可最后到底教了什么、學了什么,大家卻都很茫然。或許,一些天份或自學能力較好的學生通過類似自己“讀選文”這樣自然狀態(tài)下的摸索體悟,還能逐步發(fā)展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可是,對于更多數(shù)量在這方面資質或積累稍遜,需要在教材和老師的指導幫助下來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權利和要求是不是被忽視了呢?第三,讀本把“學”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長期的熏陶、浸染上,可這所要求的時間、心境和專一度,在今天社會的條件下,多少有些脫離實際。其效率和效果,也實在還需要經過認真調查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本”的出現(xiàn)正是針對讀本形態(tài)及其背后的集體無意識所作出的另一種嘗試和探索,說得更直接一些,也是另一種語文教育范式的試驗。所謂“針對”,不是一味排斥?!皩W本”有意繼承和吸收了讀本選文精彩的最大優(yōu)長。仔細翻看《新課標語文學本》高中系列的選文,就會對此有深切感受。古今中外,文言白話,文體語體,名家新人,經典名篇和時文佳作,思想深度和文字美感,提升的空間和貼近的態(tài)度,教育性與可讀性……在這樣多重維度的篩選中,選文的質量和新穎性得到了最大的保證。以一流讀本的選文標準來衡量,這套學本毫不遜色??梢哉f,選文的特別本身就是這套學本的一個亮點。比如,必修第一冊的“文化傳承 魯迅”單元,選擇的篇目是:《“這也是生活”》、《〈野草〉二章》(秋夜、過客)、《這個與那個》、《鑄劍》、《回憶魯迅先生》、《在酒樓上》。避開了習見篇目,力圖展現(xiàn)一個新的魯迅,又考慮到便于學生更易接近,在編選時顯然煞費苦心。又如必修第四冊的“感官開發(fā) 通感”單元,篇目是:《日光流年》(節(jié))、《外國現(xiàn)代詩二首》(應和、創(chuàng)作)、《談音樂》、《通感》、《從自然科學看“通感”》、《中國古代詩詞二首》(山中、揚州慢)。作者上有名家有新人,體裁上有小說有散文有詩歌,又有古今中外之別,或形象生動,或深刻透辟,卻又都是圍繞“通感”,可見出編者選文的精心。這在選修系列中同樣表現(xiàn)得特別突出,像《現(xiàn)代詩歌閱讀》中所選詩歌、《現(xiàn)代小說閱讀》中所選小說,與同類讀物相較,新意迭出,別開生面。
      選文上的精彩毋庸多言,因為這還只是在讀本層面上的繼續(xù)。學本意義主要還不在選文,而是落實在“學”(輔讀導學)上——努力讓學生“用選文來學”,著眼于新型語文知識的開發(fā)和語文學習方式的探索,在引導、啟發(fā)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上下功夫。通過對選文的有意味的結構性安排和多種樣式的點撥分析,以不同方式發(fā)揮不同類型選文(比如作為“例文”、“樣本”或者“用件”)的功能,以求達到“學”一“知”三的功效。具體體現(xiàn)在下述兩方面:
      一方面,學本編者遵循結構主義的思路,對語文素養(yǎng)進行了大膽而精心地分化,將之一拆為五:文化傳承、精神修養(yǎng)、現(xiàn)代思維、社會應用以及語文才能,并且強調五者不可偏廢,應全面發(fā)展?;\統(tǒng)地講語文素養(yǎng)而不分化落實,沒有意義;只側重語文素養(yǎng)的某個方面而忽視其余,也并不足取。這還只是第一層的“分”。進而,學本又在每一大素養(yǎng)方面再“分”,分成若干個基本范疇,然后根據(jù)中學教育定位和中學生學習成長的需要,從中提取一些重要范疇作為組編單元的抓手。舉例言之,在高中必修系列中,“現(xiàn)代思維”這一語文素養(yǎng)中,學本提取了對比與抑揚、具象與抽象、視角與視點、明暗與虛實等屬于運思方式的范疇來安排單元,這些分別是這幾個單元中重點培養(yǎng)的素養(yǎng)目標,這樣選文和點評時有的放矢,非常明確。學本還開發(fā)了一些非常有創(chuàng)造性的范疇,像日與黃昏、月與中秋、落花與芳草、雁、柳與梧桐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和戰(zhàn)爭與和平、家園與尋根、生與死等文學母題。這些與初中卷的相關范疇一起,試圖重新描畫文學圖景和建構學生看待文學、理解文學的方式。通過分化,對每一素養(yǎng)和下屬若干基本范疇,有了更清楚透徹的了解和研究,這樣,與某一范疇相應的新型語文知識的概貌也初步得以呈現(xiàn)(當然,遠不完整,還有待補充、修整和完善),這為將來構筑新型的中學語文知識體系、充實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乃至將語文由一個科目(subject)轉變?yōu)橐粋€學科(discipline)都打下了基礎。
      另一方面,學本不僅“分”,而且還嘗試盡可能的“析”。這在今天輕視知識、淡化講解的語境下,是需要一些勇氣堅持的。學本認為,雖然語文作為母語學習有它的特殊性,并且語文的實踐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確非其他學科可比,的確存在不可析的領域和時候,但是,“對不可言說的保持沉默”,并不意味著對可以說的也要沉默。許多語文學習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tài)度、習慣等,以及許多學界已經有透徹研究并形成共識的成果,還是可以分析、歸類和幫助學生習得的。更重要的是,只有通過不斷分析、講述可以說的部分,揭示新的閱讀理解方法和策略,把知其所以然的地方交代清楚,我們才能積累更多經驗,更加逼近不可說的領域。鑒于這樣的認識,學本的繼承和發(fā)展了“評點”的傳統(tǒng),依靠“精講”、“引讀”、“點擊”、“提示”等多種點撥評析的方法加以解說和引導。這種“析”,往往圍繞著素養(yǎng)目標展開,指出素養(yǎng)目標在文本中的體現(xiàn),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聯(lián)想甚至質疑、批判。有的是點破,有的是啟示,有的是調動學生的感受體悟,但都不是給出定解,更不勉強學生接受;而是在和學生對話,并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更深入地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表現(xiàn)在語言風格上就是娓娓道來,平易親切。此外,在轉化學術界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上,學本也作了一些可貴的努力。力圖在合適的情況下,縮短學術界與語文教育之間的距離。
      需要補充的是,讀本不“分”而學本“分”,讀本不“析”而學本“析”,這并不意味著“學本”忽視整體感知和探究性學習。恰恰相反,學本承認整體感知和探究性學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且是為之提供了基礎。局部和整體,習得和探究之間是辯證的。學本在局部和習得上,更多著力。但確實,“分”了之后,還有一個“合”的過程;“析”了之后,還有個“用”的過程。至于“合”和“用”能否真正實現(xiàn),就不是學本所能保證的了。換言之,學本只是提供了到達那些不太好學的方面的地圖和指南針,至于最終能否抵達,還是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而且必須自己親自去走??墒牵瑳]有這個地圖和指南針,摸索起來會更加艱難,抵達的希望會更加渺茫。
      應該說,作為課外讀物的形式,讀本與學本都有其正當性,他們之間是互相爭競又彼此補充的關系。在讀本中,讀的發(fā)生取決于學生的個體情況,有較強的隨機性;而在學本中,學的指向和方法相對具體明晰。不同情況的學生完全可以各有針對的進行選擇。關鍵在于,“讀”和“學”其實都聯(lián)系(或者說最終指向)“教”的問題,而從“教”的角度來看,讀本與學本背后的理念是有著很大差異的。在某種意義上,可謂是一種語文教育的范式之爭。讀本背后寄寓著一種“語文不可教,不必教”的集體無意識,而學本似乎更要探索語文可教、該教的可能與路徑。當然,學本的編者也承認,“語文有可教、好學的方面,也有不怎么可教、不太好學的方面,甚至還有不必教的方面”,為“不可教”留下了充分的空間和自由;但從其努力方向上來說,還是為重建“教”的意識,擴大“教”的領地,更新“教”的策略,收獲“教”的成效。
      這種“教”的理念在高中選修系列中可以看得更為清楚。編者直言,選修系列“是以進入課堂,成為校本教材為目標的”。“現(xiàn)代詩歌閱讀”、“現(xiàn)代小說閱讀”、“新聞閱讀”、“語文與思維”、“中國文化經典導讀”就是在開發(fā)、研制部分適合現(xiàn)代語文素養(yǎng)的語文選修課課程與教學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課程內容教材化”的努力。從教材內容設置到教材呈現(xiàn)方式,五本書各有特點。比如“小說閱讀”,不是大學中的小說理論的簡單下放,也不是依據(jù)文學史的經典小說鑒賞,而努力以“動態(tài)性還原”的策略,訴諸點評、問題與要點、導言等形式,幫助學生變革小說觀念,建構新的解讀模式。“新聞閱讀”,立足于中學生面對新聞時“怎么讀”的問題,圍繞著新聞的結構形態(tài)、主題類別、新聞閱讀中信息提取、事實與觀點的區(qū)分和辨別、批判性閱讀的姿態(tài)等,開發(fā)了一些閱讀知識和方法;改變了“文選型”的簡單樣態(tài),對選文的處理代替了選文本身,成為教材的重心。而“語文與思維”,內在的邏輯體系相當完整,教學活動的引入更為教材的動態(tài)化和教學化提供了條件。這些對于改變當下一些中學語文選修課課程目標模糊、課程內容混雜、教材匱乏、教學隨意的現(xiàn)狀,有著直接的價值。而將其示范作用滲透和輻射到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對教材編寫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產生實質性影響,并在此基礎上,為語文專業(yè)平臺的打造,和科學的課程與教學架構的建設提供一個契機,可能才是學本更大的意義所在。
      如果說,從1998年語文大討論開始,社會各界特別是一批知識分子對語文的“發(fā)言”,已經開辟了一個研討語文教育及其改革的公共空間,那么,現(xiàn)在,當語文改革也處于某種攻堅階段的時候,“從門外談進去”,就顯得尤為必要了。畢竟,語文改革不能僅僅停留在概念話語上,停留在常識層面和浪漫主義熱情上。語文更加需要的是“做”,是面對中國實際、面對語文中的真問題做扎扎實實的事情,包括一點一滴的專業(yè)化建設。不僅語文教育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要通過各種形式轉化、落實到語文教育的具體實踐之中,而且,更重要的,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更多感知語文的冷暖深淺,才能創(chuàng)造性地推動語文教育改革,最終重塑語文形象,完成語文的世紀轉型。
      “學本”是一個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從初中卷到高中系列,在這三年中,我見證了學本編者們在語文教育中的執(zhí)著探索;一定程度的親身參與,也使我切實感受到了攀登語文“珠峰”的艱辛,需要勇氣、智慧,更需要汗水、心血。可正是因為有對“現(xiàn)代教育、現(xiàn)代社會”、“全體學生、全面素養(yǎng)”的重視,有“語文是關系到千萬孩子成長的大事”的意識,有建立在反省和修正之上的確信和堅持,這樣一個團隊才會始終向上攀登,永遠不言放棄?!皩W本”還只是一個起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隨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語文教育改革中,實現(xiàn)從“誤盡蒼生是語文”到“語文科目和母語文化的長治久安”,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