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西南師大 作者:李力加 頁數(shù):352
Tag標簽:無
前言
源自現(xiàn)象的經驗和思想 尹少淳 在我的印象中,力加對現(xiàn)象學饒有興趣,言談之中也多有流露。眾所周知,現(xiàn)象學的鼻祖是德國哲學家胡塞爾,要理解現(xiàn)象學其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剔除其哲學的深奧,我們需要選擇的現(xiàn)象學的思想精髓包括對人所生活的世界的倚重,鼓勵回到事物的本身,倡導一種反思和分析的方法。“直面事物的本源”是現(xiàn)象學的著名觀點,而方法則是“加括號”,將一些影響我們直面事物本源的先在觀念、邏輯“懸擱”起來,以免在它們的遮蔽之下,難以尋找到“本源”的蹤影?! ×诱J識美術教學本質的方法的確偏重于現(xiàn)象而非一些先在的理論。深入課堂,對他而言是經常性的,通過將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受到觸動而獲得鮮活的感受和思想。他的幾本著作好像都非常注重對教學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而不是像一般理論家那樣做純粹的理論思辨,不是先確定理論框架和觀念,然后在現(xiàn)實中尋找“證據(jù)”或“案例”。這種關注現(xiàn)象的做學問的方法,對具有強烈操作性的美術教學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值得夸贊和推廣?! ∵@本《名師如何煉就名課(美術卷)》也延續(xù)了力加一貫的學術態(tài)度和學術方法?! 兴x擇的名師,依我的陋見,應該是屬于眾望所歸、認同度極高的教師。他們在教學一線辛勤經營了十幾年乃至于數(shù)十年,他們所有的思想和經驗都是勤勞和智慧的結晶。這些思想和經驗不是外加的,而是置身于教學情境中的發(fā)現(xiàn)、感悟和思考,而且每位名師的擅長、取向也不盡相同。有的任教于小學,有的供職于中學;有的長于教技法,有的長于教欣賞。但其共同點則是對美術教育的執(zhí)著、個人的聰慧和不斷反思與總結的態(tài)度。這些寶貴的思想和經驗局限于個人的范圍,其價值就難以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力加將這些名師的思想和經驗集結出版,也就完成了“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功莫大焉!而力加作為一名美術教育學者,以旁觀者的身份對這些名師的授課所做的相對客觀的點評與分析,則提綱挈領、切中肯綮,賦予了其更強的理論意味,讓分享的讀者范圍更大,同時讀者對名師的思想精髓和方法要領也能有更準確的把握?! 嵺`是理論在情境中的一種操作和運行過程,包含目標的設定、重點的安排、程序的設計、方法的選擇……而以敘述為主的方式展示實踐過程,使其更具形象性、直觀性。因此,也最具有模仿的可能性,榜樣的力量也就由此產生了。一位大學美術教師說過,一個班級如果沒有幾位在學習上的佼佼者,那么這個班級的整體學習就只會平平的;如果有幾位拔尖的學生,整個班級的學習水平就會得到提升。誠哉斯言!同樣道理,我們也需要一些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美術教學精英,只有這樣,中國美術教師的整體水平才會得到提升,中國美術教育的整體水平也才會水漲船高,得以提升?! ∈撬?! 2010年首日
內容概要
美術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課堂教學的歷練。在成長過程中,研究課堂教學是其主要任務。有了研究,教學自然就出彩,有了深入的研究,成為名師就水到渠成。 21位中小學美術名師的課堂教學案例集中在一起,以結集出版的方式呈現(xiàn)給全國的美術教師,使其分享名師們對中小學美術教學的理解,思考名師們對美術課堂教學的研究。李力加教授對課例的研究與思考更是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為美術教師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充足的精神源泉和實踐方向。
作者簡介
李力加,浙江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基礎美術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核心成員、美術子課題負責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少兒美術教育藝委會委員,浙江省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
書籍目錄
序言一 源自現(xiàn)象的經驗和思想序言二 致中小學美術教師1.挑戰(zhàn)自己——寫生書包 ——設置合理挑戰(zhàn),提升學生的自主表現(xiàn)能力 名師課堂——“挑戰(zhàn)自己——寫生書包”教學實錄(六年級) 教學反思——一次特殊的展示課 研究與思考——什么是課堂上的美術學科知識 2.線的情感和韻律 ——實現(xiàn)三維目標的綜合藝術課 名師課堂——“線的情感和韻律”教學實錄(七年級) 教學反思——怎樣上綜合藝術課 研究與思考——這樣的公開課,你喜歡嗎?! 3.水墨佛像 ——創(chuàng)造情境,提高學生美術表現(xiàn)能力 名師課堂——“水墨佛像”教學實錄(五年級) 教學反思——如何更好地讓學生進行水墨表現(xiàn) 研究與思考——三維目標下的創(chuàng)作與表達 4.表現(xiàn)生活——走進齊白石的國畫世界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美 名師課堂——“表現(xiàn)生活——走進齊白石的國畫世界”教學實錄(五年級) 教學反思——感知要素,鏈接生活,生成意義 研究與思考——鏈接與聯(lián)結 5.植物寫生 ——引領學生仔細觀察,提升寫生水平 名師課堂——“植物寫生”教學實錄(四年級) 教學反思——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 研究與思考——由表及里,知覺表達 6.我喜歡的吉祥物 ——在生活中尋找藝術,探究民族文化 名師課堂——“我喜歡的吉祥物”教學實錄(二年級) 教學反思——文化滋養(yǎng)天性,生活啟迪智慧 研究與思考——如何在與文化的對話中體驗 7.西溪印象 ——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學生的意象表現(xiàn)能力 名師課堂——“西溪印象”教學實錄(三年級) 教學反思——一次抽象畫教學 研究與思考——由意向到意象的轉化過程 8.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美術鑒賞 ——以學生為本,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名師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美術鑒賞”教學實錄(三年級) 教學反思——為你感動,為你自豪——我給學生當助教 研究與思考——回到學生本身的美術學習 9.好大一棵樹 ——改變兒童視知覺方式,落實教學目標 名師課堂——“好大一棵樹”教學實錄(一年級) 教學反思——教學設計要有目的性 研究與思考——如何看,是兒童造型表現(xiàn)的基礎 10.思想最重要一《杜尚的啟示》 ——理解大師,喚起學生知覺體驗 名師課堂一“思想最重要——《杜尚的啟示》”教學實錄(五年級) 教學反思——如何引領學生欣賞、評述 研究與思考——喚起知覺體驗的美術課堂學習 11.敦煌壁畫欣賞 ——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擁有現(xiàn)場感 名師課堂——“敦煌壁畫欣賞”教學實錄(八年級) 教學反思——如何“磨”課 研究與思考——以研究的方式教學 12.美術可以表現(xiàn)主觀情感 ——欣賞大師作品,在繪畫中表達情感 名師課堂一“美術可以表現(xiàn)主觀情感”教學實錄(八年級) 教學反思——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 研究與思考一由命題解釋走向思維認識 13.多彩的面具 ——理解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名師課堂一“多彩的面具”教學實錄(五年級) 教學反思——“多彩的面具”教學的三個度 研究與思考——傾情塑造心靈意象 14.現(xiàn)代主義美術鑒賞 ——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提高美術鑒賞能力 名師課堂——“現(xiàn)代主義美術鑒賞”教學實錄(高一) 教學反思——如何讓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研究與思考——在美術鑒賞課中開展好藝術批評 15.有趣的漢字 ——提高學生審美品位,促進學生情感生成 名師課堂——“有趣的漢字”教學實錄(五年級) 教學反思——巧妙展示,為學生營造藝術殿堂 研究與思考——喚起思維,激發(fā)情感 16.戲曲中的人物 ——營造氛圍,培養(yǎng)學生藝術默契 名師課堂——“戲曲中的人物”教學實錄(六年級) 教學反思——創(chuàng)生教材備好課 研究與思考——藝術默契與美術接受 17.橙色的畫 ——創(chuàng)造文化情境,讓學生熱愛生命 名師課堂——“橙色的畫”教學實錄(三年級) 教學反思——讓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學習美術 研究與思考——如何打造生命的態(tài)度 18.門神的故事——走進綿竹年畫 ——引領學生回歸生活,感悟文化 名師課堂——“門神的故事——走進綿竹年畫”教學實錄(初二) 教學反思——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研究與思考——回到生命本身的美術文化熏陶 19.后印象主義與西方現(xiàn)代派美術 ——對比分析,提高教學實效 名師課堂——“后印象主義與西方現(xiàn)代派美術”教學實錄(高二) 教學反思——如何在教學知識點多的情況下提高課堂實效 研究與思考——詳盡分析與轉化理解 20.風雨變奏曲——神奇的大世界 ——抓住機遇,讓學生感受大自然 名師課堂——“風雨變奏曲——《神奇的大世界》”教學實錄(一年級) 1 教學反思——在風雨中享受美 研究與思考——整體知覺,感受自然21.設計迷宮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快樂學習 名師課堂——“設計迷宮”教學實錄(四年級) 教學反思——美術課堂里的探究學習 研究與思考——設計生活,快樂成長 論證:美術課堂教學即研究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二、聯(lián)動發(fā)展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個體與圖像進行建構的過程,也是關聯(lián)圖像符號、關聯(lián)審美經驗、關聯(lián)情感體驗的過程。以自我的經驗、情感為基礎,融進教學語境,關聯(lián)、內化、生成圖像表達和意義,使聯(lián)動的過程成為學生感知喚醒、審美成長、生命感悟的過程?! ?.關聯(lián)符號 美術作品的解讀是由人文背景、創(chuàng)作語言、情感意義、美感形式以及各種美術要素組成的,教師要在各種美術要素中,提煉與觀察離學生最近的那個課堂活動節(jié)點,通過這個節(jié)點進行交流、體驗、實踐、解釋、判斷,使學生最終獲得美術欣賞教學的意義。在“表現(xiàn)生活——走進齊白石的國畫世界”一課的教學中,我從齊白石先生作品的構圖形式、表現(xiàn)內容和色彩表達三個方面出發(fā),分別讓學生體驗和感受齊白石是如何關注和表達我們的生活的,在構圖的情趣性、內容的鄉(xiāng)土性、色彩的民間性等方面解讀、體驗作品所蘊涵的生活化特性。以構圖上的對比來展現(xiàn)齊白石作品韻形式符號,學生通過對大小、多少、動靜、精致和粗獷的對比符號的發(fā)現(xiàn)。逐漸建構了自我的符號圖式,這在學生的體驗性作品中就可見一斑:有87%的孩子關注了形式符號的表達;在色彩表達的探究中,從整體性感受的獲得,到紅花墨葉的表達,學生對齊白石的色彩符號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下欣然獲得,同時,通過將色彩的特有表現(xiàn)風格與當?shù)氐拿耖g文化相關聯(lián),探詢紅花墨葉表達的生活源點,加強了對紅與黑的審美感知;在內容表現(xiàn)的發(fā)現(xiàn)中,學生在眾多作品共性的解讀中,建構齊白石所表達的審美形象的特點,同時參悟其內容的內在符號——通過對鄉(xiāng)村平凡物象的表達,體現(xiàn)齊白石的鄉(xiāng)心和童心。在這個審美形象到蘊涵意義發(fā)現(xiàn)的探究過程中,我更多地關注學生對物象的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符號建構?! ?.關聯(lián)經驗 在欣賞評述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介入整個學習活動中,鏈接其對審美客體的感知喚醒的通道,是實現(xiàn)新形象、新符號、新感知建構的重要因素。在“表現(xiàn)生活——走進齊白石的國畫世界’,的教學設計中,課堂情景導趣的環(huán)節(jié)就以學生的審美經驗為節(jié)點,以結構式、綜合化的生活場景圖像的呈現(xiàn),建立屬于孩子知覺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融入,如色彩知覺、形式知覺甚至是意義知覺等。同時,將學生的視覺發(fā)現(xiàn)以形象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有利于他們審美經驗的顯現(xiàn),有利于他們感知的傳達,也有利于他們之間的知覺互動?!拔野l(fā)現(xiàn)植物在陽光下高低不一的排列很有:意思”“植物排得很整齊,像三個一起上學的小朋友”“吊著的花盆很好看,有的地方花朵很多,有的地方很少”“簾子也很整齊”等交流就是學生審美經驗融人的表現(xiàn)。在探究建型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更是將這些已經獲得的感知經驗,用自己個性化的表達關聯(lián)起來,通過實踐性的體驗建立自己感知的整體性,將感知與圖像表達融為一體。所以,學生通過水墨的表達呈現(xiàn)個體的感知,具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價值,也是實現(xiàn)圖畫或圖式對話的基礎性載體,更是學生經驗介人的有效展現(xiàn)。在欣賞拓維、整合創(chuàng)生、評析悟美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活動中,我始終堅持學生經驗先人的原則,讓他們在經驗與圖像的對話互動過程中豐富經驗,甚至在延伸滋情的教學階段也關注學生的審美經驗,以學生的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建構作為本節(jié)課的結束,也作為下一個審美活動的開始,使其成為教學鏈中的又一個節(jié)點的發(fā)現(xiàn)和開始?! ?.關聯(lián)情感 阿恩海姆認為,表現(xiàn)性就在于結構之中,強調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主動性,關注喚起一種與作品的力結構相同的力的樣式,所以,欣賞者總是處于一種激動的參與狀態(tài),而這種參與狀態(tài)才是真正的藝術體驗。作品本身就凝聚了畫家自身的經驗、情感,成為其人格、經歷的寫照。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要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情導情、以情鏈情。在對齊白石的作品欣賞的過程中,對其將生活中的物象表達成藝術形象時采用加法分析的過程中,“加了什么,為什么加這些”成了學生情感體驗的開始,“加的小蟋蟀是畫家過去發(fā)現(xiàn)的,因為很喜歡,就畫入畫面中了,這樣就有了生機”,“可以看出畫家對花、蟋蟀是很喜歡的”。在對齊白石的作品表現(xiàn)的內容的解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從內容的符號中感受畫家的情感體驗,學生的感悟就會更有意義了:“我猜測畫家對農村有一種特別的情感,或者齊白石老爺爺原來就生活在鄉(xiāng)村?!薄氨憩F(xiàn)出齊白石老爺爺愛自己的家鄉(xiāng)啊!”“是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身在北京還想念自己的家鄉(xiāng)??!”在對色彩的解讀研究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意義生成 藝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是用符號來溝通的,但是符號所傳達的意義是富有歧義的,這為欣賞者對藝術形象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提供了心理基礎,也為學生審美感知的個性化建構建立了意義基礎。從作品背后看意義,其實是將欣賞者和審美客體進行對話的心理匹配的過程。在“表現(xiàn)生活——走進齊白石的國畫世界”的教學活動中,我從感知作品內容到分析作品形式,以及體驗性的表達感知,有意識地為學生的情感介入、意義發(fā)現(xiàn)提供建構載體,使學生與畫面形象、畫家心理有了很好的關聯(lián)和發(fā)展。在感悟圖像意境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對比性的體驗,獲得齊白石在畫面上的造境感受,更有了“涌動的生命,小蝌蚪這種小生命在水中游動,有生命的感覺”等這樣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和建構。在評析晤美階段,我設計了“齊白石爺爺為什么被授予‘人民的藝術家’的稱號”的問題探究,對于統(tǒng)整整個學習過程,起到了核心作用,既整合了學生的感知,又升華了學生對圖像意義的感悟?! 〗⒃趫D像對話基礎上的交流,帶給學生新的視覺思維和感受。在成就感的獲得過程中,感悟欣賞圖像背后最本質的意義,讓學生在個體的理解和感知的基礎上實現(xiàn)提升和內化,達到意義的關聯(lián)和生成?! ≡诒菊n教學中,對于生活表現(xiàn)的感悟和解讀有一定的設計,但我們還可以從其他的課堂節(jié)點進行聯(lián)動發(fā)展,比如,讓學生從齊白石作品的色彩表達中來體驗齊白石先生對生活的情感;從“色彩的發(fā)現(xiàn)——色彩的提煉——色彩的意義——生活意義的獲得”這樣的鏈式推進中,更深入地感知齊白石藝術表現(xiàn)的特點,感悟齊白石先生的藝術人生境界;也可以從構圖語言和意境表達上進行整體性、關聯(lián)性的欣賞感知。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