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

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勞思光  頁數(shù):1269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大家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過其獨特“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shù)千年中國哲學的內(nèi)涵,條分縷析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每一章節(jié)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nèi)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nèi)涵。該書80年代初在港臺出版,即以其對中國哲學的精深研究和新穎的詮釋而廣受好評,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為中國哲學界的重要人物。該書被公認為是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該書在港臺地區(qū)20多年來版行不斷,成為學者及大學生研究生必備書。本次在大陸出版,一仍其舊,全書共三卷四冊,110余萬字。勞氏早年肄業(yè)于北京大學,后在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任教,有著作多種行世。

作者簡介

勞思光(1927—),著名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歷任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東吳大學、華梵大學等校哲學教授。勞氏學問淵博,尤專精于中國哲學的研究,有著作十余種行世,影響廣遠。其《新編中國哲學史》問世二十余年,廣受學界推崇,以為該類著作之經(jīng)典者,再版不斷。

書籍目錄

一卷論中國哲學史之方法——中國哲學史序言    壹  已往成績之檢討    貳  中國哲學史的方法問題    叁  哲學史的任務(wù)與基源問題研究法      肆  中國哲學史的特殊問題第一章  論中國古文化傳統(tǒng)之形成    壹  略說古史資料及考證之設(shè)準    貳  古中國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發(fā)展        一  古民族之三集團      二  殷民族略考        三  結(jié)語    叁  殷周民族之關(guān)系及其盛衰      一  略論周民族之起源及發(fā)展      二  殷周關(guān)系        三  周初之政治形勢    肆  南北文化傳統(tǒng)之形成及影響        一  南方傳統(tǒng)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  北方傳統(tǒng)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  南北傳統(tǒng)與先秦哲學思想第二章  古代中國思想    壹  有關(guān)原始觀念之問題    貳  古代中國思想的重要觀念        一  《詩經(jīng)》中之“形上天”觀念      二  《易經(jīng)》中之“宇宙秩序”觀念      三  《書經(jīng)》中之政治思想    叁  附論原始信仰      一  人格天觀念      二  中國古代之“神鬼”觀念      三  “命”觀念第三章  孔孟與儒學    上  孔子與儒學之興起    壹  儒學之源流問題    貳  孔子之生平及其學說      一  孔子之生平      二  孔子之學說      三  孔門學派與孔子遺留之問題    下  孟子及儒學之發(fā)展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處    貳  孟子之學說      一  心性論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論第四章  道家學說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時代問題    貳  老子與《道德經(jīng)》中之思想      一  老子其人      二  《老子》其書      三  《道德經(jīng)》思想大要    叁  莊子與《南華經(jīng)》中之莊學      一  莊子其人與其書      二莊  子之思想第五章  墨子與墨辯    壹  墨子其人其書之時代    貳  墨子之思想      一  兼愛        二  天志與權(quán)威精神      三  尚同與國家論      四  非攻、非儒、非樂——墨子之文化觀      叁  墨辯      一  墨辯之時代      二  《墨經(jīng)》中所涉之邏輯問題與名家理論      三  《墨經(jīng)》中之邏輯理論      四  《墨經(jīng)》中所涉之知識問題第六章  荀子與儒學之歧途    壹  前言    貳  荀子之生平    叁  荀子之學說      一  性惡與師法      二  心與天      三  君與禮      四  “學”觀念與“正名”第七章  法家與秦之統(tǒng)一    壹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貳  韓非思想之特色及其傳承    叁  韓非子之思想      一  論治亂      二  論主權(quán)      三  “勢”與“明”      四  二柄與虛靜    肆  韓非之影響及其歷史意義第八章  名家與名學    壹  名家之立場及特性    貳  公孫龍子之理論      一  “指物”        二  “白馬”與“堅白”      三  “通變”與“名實”    叁  關(guān)于“名學”一詞之討論      一  胡、譚之說        二  先秦思想中“名”之用法  后  序    壹  關(guān)于胡、馮之書    貳  關(guān)于“天”觀念    叁  關(guān)于方法問題書目略錄    二卷……    三卷上……    三卷下……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書評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chǔ)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chǔ)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    勞思光先生的巨作《中國哲學史》是一部由中國古文化談至清朝干嘉學風為止之哲學理論。其書內(nèi)容完全是以中國傳統(tǒng)哲學理論為主。故在干嘉思想后就不采錄。因為,欲論干嘉以后,清末至民初之思想演變---包括哲學一面,則其背景必須兼取中西兩方,不能再以中國傳統(tǒng)為主。此所以本書作為《中國哲學史》。

編輯推薦

本書是當今著名哲學家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通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shù)千年中國哲學的內(nèi)涵,條分縷析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每一章節(jié)都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nèi)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nèi)涵。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針對馮先生的中國哲學史而寫的。內(nèi)容見解獨特,與馮先生的一起看會有不錯的體會。
  •   歷史最佳版本!沒有任何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遠超過馮氏之版本,其論《大學》《中庸》一節(jié)可以新近研究成果如《思孟學派新探》相補充,則更為完善。
  •   觀點新穎,比較有特色,和大陸的完全是兩種風格,適合研讀中國哲學的人看。值得推薦?。?!
  •   經(jīng)典書目,值得收藏,專業(yè)性、邏輯性都很強……
  •   值得一讀,值得推薦!
  •   書就內(nèi)容而言非常不錯,主要是賣家沒有保存好,封面有一點點臟,書頁也有點發(fā)黃。不過不影響使用,希望賣家要好好保存哈~
  •   應該是國內(nèi)的唯一版本吧
  •   深奧,研究得很細獨到!
  •   商品包裝一般,有回潮、嚴重皺褶。未找到開具的發(fā)票又無法聯(lián)系買家。
  •   勞先生這本書和大陸諸作語言體系不太相同,而且這本書比較深,適合研究生或有一定中哲功底的人閱讀,中哲入門不推薦此書。
  •   古今書店真坑爹,封皮太臟,買的都是二手書,這套書是處理書,也就二三元的,這里一路攀升賣到80多,真是黑心
  •   今天收到書了,賣家還贈送了一本《中國酒政》,雖然贈書是本老書,但還算有點意思。至于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那是經(jīng)典,此書為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05年出的版本,至今8年了,所以書看上去很有“歷史感”,呵呵。不過還是很喜歡,強烈建議想看哲學史的朋友購買此書。
  •   原創(chuàng)作品,花了很大的功夫,很有獨創(chuàng)性,這邊的人士是寫不出來的,浮躁的時代,將來也很難寫出來了.很慶幸買到了這部作品,而不是被格式化的頭腦搞出的東西.
  •   發(fā)來的書封面臟兮兮,其中一本封面嚴重破損,還沒有正式發(fā)票(店家沒有發(fā)票也不提前電話告知),最氣憤的是,向店家投訴,店家的態(tài)度還非常惡劣,不但不道歉,還動不動就威脅我“你什么意思?!大不了就退貨嘛!”,這是我有史以來在卓越上最差的一次購書體驗,我準備向卓越如實反映,請求卓越秉公處理,剔除這樣的不良店家,以免辜負消費者信賴和信心。也請廣大消費者警惕這個店家!
  •   正品,只是稍有點舊。
  •   雖然是舊書, 但是有塑封的, 封面不至于這么臟吧
  •      近讀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三卷本,有通透澄明之感,與大陸學者的哲學史著作大不相同。
       受意識形態(tài)禁錮,小平中興前的大陸哲學史著作,其目的只為建立黨性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統(tǒng)攝下的“嶄新”哲學類學科,于古代哲人的原意既無理解之興趣,更無溫情之敬意,直以筆墨做刀槍肢解破裂之。此亦可視為建國后的第一次重寫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的馬克思主義化。小平中興后,大陸學術(shù)自由略為恢復,加上流離港臺的新儒家之著述逐漸引入內(nèi)地,大陸學界又有了第二次重寫中國哲學史的沖動和行動。三十年來大陸出了不少中國哲學史,但令人滿意的近乎于無。主因有二,一為學養(yǎng)不夠,二為未脫意識形態(tài)束縛。這些著作大多仍以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等做框架來分析古人思想,距依古人原貌原意理解其自身甚遠,此即意識形態(tài)于中國哲學史研究之荼毒難于短期消散。另一問題在對觀港臺學者著述時至為明顯,即大陸著作對哲學史的理解支離破碎,于其整體脈絡(luò)缺乏認識,于具體哲人、著述、觀點之意義與價值無力判斷或判斷失當,甚至具體行文的文風亦破碎不忍卒讀。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既作于無意識形態(tài)網(wǎng)羅高壓的學術(shù)文化環(huán)境,算是在與民國一脈而承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對中國哲學史做的梳理與反思,更能顯出中國文化自身的發(fā)展特質(zhì)與未來路向。勞著開篇即在序言中指出過往哲學史著作的種種問題(胡適、馮友蘭之作難說價值,大陸建國后的著作更是不曾提及),并提出基源研究法,從中國哲學史自身的內(nèi)在問題和矛盾來梳理、理解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依此思路作出的中國哲學史,自是呈現(xiàn)出與大陸著作全然不同的氣象和識見。
       勞著以先秦為中國哲學思想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此自與多數(shù)論者相同,但秦漢以下千年,勞著皆視為中國哲學之蒙塵昏暗時期,則與大多數(shù)欲建構(gòu)一不斷“進步”之中國哲學史著作殊為不同。在勞氏看來,先秦哲學最大成就,一為孔孟所創(chuàng)立價值自覺之主體,二為老莊所開出無為靜觀之“情意我”超越境界。但秦漢之后,此儒道兩大根本內(nèi)核皆蒙塵不顯。漢代以陰陽五行為外殼的宇宙中心論解說儒學,并附加讖緯迷信之說,與孔孟原意毫不相干,徒以儒學之名自許。道家則流于應用層面之黃老之術(shù),為政治權(quán)謀所用,其提倡之超越境界實在無人注目。魏晉之后直至隋唐,儒學自是低沉,道家也只是供名士放浪形骸和術(shù)士養(yǎng)生保身做理論支持,與道家純粹精神層面的超越境界追求是十足的背離。佛教在此時期逐漸引入并興起,但作為一異質(zhì)文化,且持消極避世之核心觀念,自難擔當中國思想文化之正面力量。
  •     勞思光的哲學史是幾年前在國學論壇上征西大將軍推薦的東西。終于等到新版,買來一看,果然沒有令人失望。
      孔子寫得非常詳盡,感覺到資料非常豐富,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很多,也很新。
      老子寫得太簡單了,只寫了相生相克,而對于宇宙觀,道論等等基本上無視。莊子更夸張,讀完之后我覺得這書又把莊子寫成無用論,相對主義,而沒有從純粹哲學思辨的視野上看莊子,遺憾。
  •      樓上的觀點值得商榷,我覺得初學者更應將此書備在案頭,這樣可能更不容易走上歧路,很多哲學史其實是把人往偏了引。而勞先生這部書特點之一就是言之有據(jù),且邏輯縝密,你應該可以從中看出中國哲學的真精神,此外對中國哲學各階段發(fā)展的歸納闡述亦是精彩無比。另外,最近在看許倬云的萬古江河,別的不說,談到學術(shù)的部分顯得極為幼稚,令人失望。
      
  •   勞思光的書寫一樣是支離破碎,作為哲學著作是合格的,作為哲學史跟羅素的那本一樣不夠,至于樓主認為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既作于無意識形態(tài)網(wǎng)羅高壓的學術(shù)文化環(huán)境”本人也只能說樓主想當然了。
  •   勞思光的書畢竟是小眾化的成果,單就思想性而言,有雕琢于只言片語的精彩,但渾然一體之間卻有些支離破碎,結(jié)構(gòu)上也有些欠缺規(guī)整,雖然勞思光本人反對清儒訓詁的糾結(jié)于斷章取義,但勞先生自身的考證也是近乎苛責,不過囿于時代以及后來考古的新成果,該書吸收的畢竟有限。而且諸子學的研究有一以貫之的殷周淤積。此書初版在中文大學七八十年代,意識形態(tài)濃厚與否本身即是一悖論存在,港英時代香港主流社會價值觀傾向于英國保守主義,勞思光在這個中西文化沖突與交流嚴重失范的地帶,有著自身民族文化認同上的焦慮,他的中國哲學史也正是這種文化焦慮的產(chǎn)物,文中對原儒的推崇以及對新儒家的鄙夷正是這種理分而來的產(chǎn)物。這也不難理解他與新儒家的很多同仁觀念相左了。
  •   我反倒覺得老莊寫得好,說孔子不重視知識,難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   請問與三民書局舊版有什么區(qū)別?
  •   我覺得對孟子寫得也是不夠細致。而且性善論一部分寫得不是很易懂,有些地方就點了一下沒有把話說明白。
  •   讀完了第一冊和第二冊漢代部分。勞先生真是一腔儒家血。主觀情感非常強烈,強烈到讓人感到不舒服——“是不是忘記了客觀描寫的學術(shù)使命”?
  •   回復絲瓜,其實我沒看過舊版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