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吳曉明 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 (2012-09出版) 作者:吳曉明 頁數(shù):106
前言
德國詩人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倍嘧x書、讀好書對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成長中的青少年有著重要的塑造作用。正因為如此,本世紀初教育部即將一些中外名著推薦為中學(xué)生的必讀書目,與此同時,相關(guān)省份也把經(jīng)典名著閱讀納入了中考和高考命題的范圍。然而,當今多數(shù)中學(xué)生承受著繁重的課業(yè)負擔(dān),閱讀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盡可能多地準確掌握經(jīng)典名著的精深內(nèi)涵呢?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本套《經(jīng)典名著深度導(dǎo)讀叢書》,其目的就在于幫助廣大青少年讀者融會貫通,獲得一條領(lǐng)略古今中外名篇精髓的捷徑。 本叢書由名家名師聯(lián)合編著,融原著與導(dǎo)讀為一體。各章節(jié)均由“內(nèi)容概述”、“原文”、“深度導(dǎo)讀”、“練習(xí)測試”四部分構(gòu)成。其中,每一章節(jié)前的“內(nèi)容概述”著重介紹本章節(jié)的主要情節(jié)和中心議題,指導(dǎo)讀者從整體上把握本章節(jié)的內(nèi)容要點;“原文”經(jīng)梳理或刪減后,其情節(jié)更加緊湊,主題更加突出,更有利于讀者抓住情節(jié)的主要脈絡(luò)去領(lǐng)略思想者們卓爾不群的精神境界;“原文”后面的“深度導(dǎo)讀”,從“重點解析”、“寫法探微”、“名家集評”這三方面著手,幫助讀者站在名家與巨人的角度與高度去了解作品的思想精髓、作家的寫作技法,以及可能存在的考點、難點;最后的“練習(xí)測試”主要是為中考、高考服務(wù),力求做到讀與思結(jié)合,學(xué)與練同行,通過激發(fā)學(xué)生的思考力,使其在充分解讀的基礎(chǔ)上,獲得對名著文化意義的真正理解。 《經(jīng)典名著深度導(dǎo)讀叢書》為青少年學(xué)生升學(xué)考試和提高文學(xué)素養(yǎng)提供了最有用、最直接、最便捷的幫助。我們相信,通過閱讀,讀者不僅能夠在應(yīng)試中立竿見影,取得收效,而且能夠在反復(fù)品味中終身受益! 蘇州大學(xué)出版社
內(nèi)容概要
《經(jīng)典名著深度導(dǎo)讀:朝花夕拾》是魯迅1926年所作的回憶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雜志發(fā)表時總題目為“舊事重提”,1927年編輯成書,改為現(xiàn)名。魯迅在寫作這些作品時正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的嚴重壓迫。1925年他因支持學(xué)生運動,受到“正人君子”們各種“流言”的攻擊和誹謗。1926年3月18日,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xué)生,魯迅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大學(xué)任教,后又受守舊勢力的排擠。在這樣的處境中,魯迅曾說:“這時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里出土了?!薄督?jīng)典名著深度導(dǎo)讀:朝花夕拾》中的10篇作品,前5篇寫于北京,后5篇寫于廈門。雖然是回憶文章,但都反映著當時社會斗爭的痕跡。
書籍目錄
小引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jīng)》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nóng)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注意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文章圍繞長媽媽選擇了五個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變化為線索來組織文章,使長媽媽的品格風(fēng)貌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筆法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及名字的來歷,旨在說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為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著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tài),刻畫了她質(zhì)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著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許多規(guī)矩,如說人死為“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說這些“瑣碎之至”的規(guī)矩,意在說明長媽媽有著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zhì)樸的品質(zhì)和迷信的缺點。第13—18段,隨著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chǎn)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揭示了她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筆一轉(zhuǎn),寫了“我”對長媽媽產(chǎn)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jīng)》,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一一“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guān)心,體現(xiàn)了她熱情、仁慈、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而長媽媽高潔的靈魂也就在這“剝筍”式描寫里,在由表及里、由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地展現(xiàn):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質(zhì)樸、善良、慈愛的勞動婦女。作者在充分展現(xiàn)了長媽媽的品格風(fēng)貌之后,在文章結(jié)尾處以深厚的感情抒發(fā)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全文線索清晰,結(jié)構(gòu)上絕不平鋪直敘,是經(jīng)過精心構(gòu)思的。作者欲揚先抑,寫知道阿長謀害了“我”的隱鼠時,感情上是“憎惡”她;對于阿長的平常舉動,“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對于阿長所懂得的許多規(guī)矩,“我”也是“不耐煩的”;盡管在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時,“我”也曾“發(fā)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那后來也“逐漸淡薄”了;是因為阿長給“我”買《山海經(jīng)》,才真正“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甚至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結(jié)束,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后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寫法探微 善于抓住細節(jié)描寫人物。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于細微處見精神”,魯迅就是善抓細節(jié)的高手,他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細節(jié),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的個性。例如,文中寫長媽媽時,有這樣幾個生動的細節(jié):她在“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的時候,還要“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lián)u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表現(xiàn)了長媽媽的饒舌多事,愛說閑話;長媽媽夜間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經(jīng)旁人提醒以后,依然如故,“一條臂膊還擱在我的頸子上”,這似乎是涉筆成趣,其實表現(xiàn)了長媽媽的粗俗和不拘小節(jié);描寫吃福橘,“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于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寫出長媽媽的樸實和善良以及對“我”的關(guān)心和祝福;寫她買來《山海經(jīng)》時,“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來了!”這里,不僅看到一個衣著樸素、滿臉笑容的勞動婦女的外貌,而且聽到她那親切自然的言語,感受到她為孩子辦成一件事后內(nèi)心的無比喜悅。長媽媽饒舌多事、不拘小節(jié)、樸實、善良以及仁慈的性格在這些細節(jié)中刻畫得淋漓盡致,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效果。P18-20
后記
我在第三篇講《二十四孝》的開頭,說北京恐嚇小孩的“馬虎子”應(yīng)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謀,而且以他為胡人?,F(xiàn)在知道是錯了,“胡”應(yīng)作“祜”,是叔謀之名,見唐人李濟翁做的《資暇集》卷下,題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嬰兒日: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隋將軍麻祜,性酷虐,煬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fēng)而畏,互相恐嚇日: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zhuǎn)祜為胡。只如憲宗朝涇將郝王比,蕃中皆畏憚,其國嬰兒啼者,以毗怖之則止。又,武宗朝,閭閻孩孺相脅云:薛尹來!咸類此也。況《魏志》載張文遠遼來之明證乎?”(原注:麻祜廟在睢陽。部方節(jié)度李丕即其后。丕為重建碑。) 原來我的識見,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貽譏于千載之前,真是咎有應(yīng)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廟碑或碑文,現(xiàn)今尚在睢陽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們當可以看見和小說《開河記》所載相反的他的功業(yè)。 因為想尋幾張插畫,常維鈞兄給我在北京搜集了許多材料,有幾種是為我所未曾見過的。如光緒己卯(1879)肅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卅孝圖》——原書有注云:“卅讀如習(xí)。”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稱四十,而必須如此麻煩——即其一。我所反對的“郭巨埋兒”,他于我還未出世的前幾年,已經(jīng)刪去了。序有云: “……坊間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兒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訓(xùn)?!`不自量,妄為編輯。凡矯枉過正而刻意求名者,概從割愛;惟擇其事之不詭于正,而人人可為者,類為六門?!? 這位肅州胡老先生的勇決,委實令我佩服了。但這種意見,恐怕是懷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來已久的,不過大抵不敢毅然刪改,筆之于書。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圖》,前有紀常鄭績序,就說: “……況邇來世風(fēng)日下,沿習(xí)澆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擇古人投爐埋兒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腸為損親遺體。殊未審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跡。盡孝無定形,行孝無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難泥古之事。因此時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異,求其所以盡孝之心則一也。子夏日: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門問孝,所答何嘗有同然乎?……”則同治年間就有人以埋兒等事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于這一位“紀常鄭績”先生的意思,我卻還是不大懂,或者像是說:這些事現(xiàn)在可以不必學(xué),但也不必說他錯。 這部《百孝圖》的起源有點特別,是因為見了“粵東顏子”的《百美新詠》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孝,衛(wèi)道之盛心可謂至矣。雖然是“會稽俞葆真蘭浦編輯”,與不佞有同鄉(xiāng)之誼,——但我還只得老實說:不大高明。例如木蘭從軍的出典,他注云:“隋史”。這樣名目的書,現(xiàn)今是沒有的;倘是《隋書》,那里面又沒有木蘭從軍的事。 而中華民國九年(1920),上海的書店卻偏偏將它用石印翻印了,書名的前后各添了兩個字:《男女百孝圖全傳》。第一葉上還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范。又加了一篇“吳下大錯王鼎謹識”的序,開首先發(fā)同治年間“紀常鄭績”先生一流的感慨: “慨自歐化東漸,海內(nèi)承學(xué)之士,囂囂然侈談自由平等之說,致道德日就淪胥,人心日益澆漓,寡廉鮮恥,無所不為,僥幸行險,人思幸進,求所謂砥礪廉隅,束身自愛者,世不多睹焉。……起觀斯世之忍心害理,幾全如陳叔寶之無心肝。長此滔滔,伊何底止?……”其實陳叔寶模胡到好像“全無心肝”,或者有之,若拉他來配“忍心害理”,卻未免有些冤枉。這是有幾個人以評“郭巨埋兒”和“李娥投爐”的事的。 至于人心,有幾點確也似乎正在澆漓起來。自從《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論》出現(xiàn)后,上海就很有些書名喜歡用“男女”二字冠首?,F(xiàn)在是連“以正人心而厚風(fēng)俗”的《百孝圖》上也加上了。這大概為因不滿于《百美新詠》而教孝的“會稽俞葆真蘭浦”先生所不及料的罷。 從說“百行之先”的孝而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仿佛也近乎不莊重,——澆漓。但我總還想趁便說幾句,——自然竭力來減省。 我們中國人即使對于“百行之先”,我敢說,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太平無事,閑人很多,偶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本人也許忙得不暇檢點,而活著的旁觀者總會加以綿密的研究。曹娥的投江覓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載在正史,很有許多人知道的。但這一個“抱”字卻發(fā)生過問題。 我幼小時候,在故鄉(xiāng)曾經(jīng)聽到老年人這樣講: “……死了的曹娥,和她父親的尸體,最初是面對面抱著浮上來的。然而過往行人看見的都發(fā)笑了,說:哈哈!’這么一個年青姑娘抱著這么一個老頭子!于是那兩個死尸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來,這回是背對背的負著?!? 好!在禮義之邦里,連一個年幼——嗚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父親一同浮出,也有這么艱難! 我檢查《百孝圖》和《二百卅孝圖》,畫師都很聰明,所畫的是曹娥還未跳入江中,只在江干啼哭。但吳友如畫的《女二十四孝圖》(1892)卻正是兩尸一同浮出的這一幕,而且也正畫作“背對背”,如第一圖的上方。我想,他大約也知道我所聽到的那故事的。還有《后二十四孝圖說》,也是吳友如畫,也有曹娥,則畫作正在投江的情狀,如第一圖下。 就我現(xiàn)今所見的教孝的圖說而言,古今頗有許多遇盜,遇虎,遇火,遇風(fēng)的孝子,那應(yīng)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國的哭和拜,什么時候才完呢? 至于畫法,我以為最簡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僭本,這本子早已印人《點石齋叢畫》里,變成國貨,很容易人手的了。吳友如畫的最細巧,也最能引動人。但他于歷史畫其實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里,耳濡目染,最擅長的倒在作“惡鴇虐妓”,“流氓拆梢”一類的時事畫,那真是勃勃有生氣,令人在紙上看出上海的洋場來。但影響殊不佳,近來許多小說和兒童讀物的插畫中,往往將一切女性畫成妓女樣,一切孩童都畫得像一個小流氓,大半就因為太看了他的畫本的緣故。 而孝子的事跡也比較地更難畫,因為總是慘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兒”,無論如何總難以畫到引得孩子眉飛色舞,自愿躺到坑里去。還有“嘗糞心憂”,也不容易引人人勝。還有老萊子的“戲彩娛親”,題詩上雖說“喜色滿庭幃”,而圖畫上卻絕少有有趣的家庭的氣息。 我現(xiàn)在選取了三種不同的標本,合成第二圖。上方的是《百孝圖》中的一部分,“陳村何云梯”畫的,畫的是“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這一段。也帶出“雙親開口笑”來。中間的一小塊是我從“直北李錫彤”畫的《二十四孝圖詩合刊》上描下來的,畫的是“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這一段;手里捏著“搖咕咚”,就是“嬰兒戲”這三個字的點題。但大約李先生覺得一個高大的老頭子玩這樣的把戲究竟不像樣,將他的身子竭力收縮,畫成一個有胡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無趣。至于線的錯誤和缺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罵刻工。查這刻工當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時,是在“山東省布政司街南首路西鴻文堂刻字處”。下方的是“民國壬戌”(1922)慎獨山房刻本,無畫人姓名,但是雙料畫法,一面“詐跌臥地”,一面“為嬰兒戲”,將兩件事合起來,而將“斑斕之衣”忘卻了。吳友如畫的一本,也合兩事為一,也忘了斑斕之衣,只是老萊子比較的胖一些,且綰著雙丫髻,——不過還是無趣味。 人說,諷刺和冷嘲只隔一張紙,我以為有趣和肉麻也一樣。孩子對父母撒嬌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順眼。放達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愛憐的態(tài)度,有時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線,也容易變?yōu)槿饴?。老萊子的作態(tài)的圖,正無怪誰也畫不好。像這些圖畫上似的家庭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這樣一位七十歲的老太爺整年假惺惺地玩著一個“搖咕咚”。 漢朝人在宮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歡繪畫和雕刻古來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類的圖。宮殿當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卻偶然還有,而最完全的是山東嘉祥縣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記得那上面就刻著老萊子的故事。但現(xiàn)在手頭既沒有拓本,也沒有《金石萃編》,不能查考了;否則,將現(xiàn)時的和約一千八百年前的圖畫比較起來,也是一種頗有趣味的事。 關(guān)于老萊子的,《百孝圖》上還有這樣的一段: “……菜子又有弄雛娛親之事:嘗弄雛于雙親之側(cè),欲親之喜?!?原注:《高士傳》。) 誰做的《高士傳》呢?嵇康的,還是皇甫謐的?也還是手頭沒有書,無從查考。只在新近因為白得了一個月的薪水,這才發(fā)狠買來的《太平御覽》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著,倘不是我粗心,那就是出于別的唐宋人的類書里的了。但這也沒有什么大關(guān)系。我所覺得特別的,是文中的那“雛”字。 我想,這“雛”未必一定是小禽鳥。孩子們喜歡弄來玩耍的,用泥和綢或布做成的人形,日本也叫Hina,寫作“雛”。他們那里往往存留中國的古語;而老萊子在父母面前弄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鳥更自然。所以英語的Doll,即我們現(xiàn)在稱為“洋囡囡”或“泥人兒”,而文字上只好寫作“傀儡”的,說不定古人就稱“雛”,后來中絕,便只殘存于日本了。但這不過是我一時的臆測,此外也并無什么堅實的憑證。 這弄雛的事,似乎也還沒有人畫過圖。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內(nèi)有“無?!钡漠嬒竦臅R蝗铡队駳v鈔傳警世》(或無下二字),一日《玉歷至寶鈔》(或作編)。其實是兩種都差不多的。關(guān)于搜集的事,我首先仍要感謝常維鈞兄,他寄給我北京龍光齋本,又鑒光齋本;天津思過齋本,又石印局本;南京李光明莊本。其次是章矛塵兄,給我杭州瑪瑙經(jīng)房本,紹興許廣記本,最近石印本。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廣州寶經(jīng)閣本,又翰元樓本。 這些《玉歷》,有繁簡兩種,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調(diào)查了一切無常的畫像之后,卻恐慌起來了。因為書上的“活無?!笔腔ㄅ?,紗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盤,戴高帽子的卻是“死有分”!雖然面貌有兇惡和和善之別,腳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過畫工偶然的隨便,而最關(guān)緊要的題字,則全體一致,日:“死有分”。嗚呼,這明明是專在和我為難。 然而我還不能心服。一者因為這些書都不是我幼小時候所見的那一部,二者因為我還確信我的記憶并沒有錯。不過撕下一葉來做插畫的企圖,卻被無聲無臭地打得粉碎了。只得選取標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廣州本的活無?!猓€自己動手,添畫一個我所記得的目連戲或迎神賽會中的“活無?!眮砣?zé),如第三圖上方。好在我并非畫家,雖然太不高明,讀者也許不至于嗔責(zé)罷。先前想不到后來,曾經(jīng)對于吳友如先生輩頗說過幾句蹊蹺話,不料曾幾何時,即須自己出丑了,現(xiàn)在就預(yù)先辯解幾句在這里存案。但是,如果無效,那也只好直抄徐(印世昌)大總統(tǒng)的哲學(xué):聽其自然。 還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覺得雖是宣傳《玉歷》的諸公,于陰間的事情其實也不大了然。例如一個人初死時的情狀,那圖像就分成兩派。一派是只來一位手執(zhí)鋼叉的鬼卒,叫作“勾魂使者”,此外什么都沒有;一派是一個馬面,兩個無?!枱o常和陰無?!⒎腔顭o常和死有分。倘說,那兩個就是活無常和死有分罷,則和單個的畫像又不一致。如第四圖版上的A,陽無常何嘗是花袍紗帽?只有陰無常卻和單畫的死有分頗相像的,但也放下算盤拿了扇。這還可以說大約因為其時是夏天,然而怎么又長了那么長的絡(luò)腮胡子了呢?難道夏天時疫多,他競忙得連修刮的工夫都沒有了么?這圖的來源是天津思過齋的本子,合并聲明;還有北京和廣州本上的,也相差無幾。 B是從南京的李光明莊刻本上取來的,圖畫和A相同,而題字則正相反了:天津本指為陰無常者,它卻道是陽無常。但和我的主張是一致的。那么,倘有一個素衣高帽的東西,不問他胡子之有無,北京人,天津人,廣州人只管去稱為陰無?;蛩烙蟹?,我和南京人則叫他活無常,各隨自己的便罷。“名者,實之賓也”,不關(guān)什么緊要的。 不過我還要添上一點C圖,是紹興許廣記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并無題字,不知宣傳者于意云何。我幼小時常常走過許廣記的門前,也閑看他們刻圖畫,是專愛用弧線和直線,不大肯作曲線的,所以無常先生的真相,在這里也難以判然。只是他身邊另有一個小高帽,卻還能分明看出,為別的本子上所無。這就是我所說過的在賽會時候出現(xiàn)的阿領(lǐng)。他連辦公時間也帶著兒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隨學(xué)習(xí),預(yù)備長大之后,可以“無改于父之道”的。 除勾攝人魂外,十殿閻羅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邊,也什九站著一個高帽腳色。如D圖,1取自天津的思過齋本,模樣頗漂亮;2是南京本,舌頭拖出來了,不知何故;3是廣州的寶經(jīng)閣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龍光齋本,無扇,下巴之下一條黑,我看不透它是胡子還是舌頭;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頗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案桌邊去了:這是很特別的。 又,老虎噬人的圖上,也一定畫有一個高帽的腳色,拿著紙扇子暗地里在指揮。不知道這也就是無常呢,還是所謂“倀鬼”?但我鄉(xiāng)戲文上的倀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這一類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無對證”的學(xué)問,是很新穎,也極占便宜的。假使征集材料,開始討論,將各種往來的信件都編印起來,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頗厚的書,并且因此升為“學(xué)者”。但是,“活無常學(xué)者”,名稱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這里下一個武斷: 《玉歷》式的思想是很粗淺的:“活無?!焙汀八烙蟹帧?,合起來是人生的象征。人將死時,本只須死有分來到。因為他一到,這時候,也就可見“活無?!?。 但民間又有一種自稱“走陰”或“陰差”的,是生人暫時入冥,幫辦公事的腳色。因為他幫同勾魂攝魄,大家也就稱之為“無?!保挥忠云浔臼巧暌?,則別之日“陽”,但從此便和“活無?!彪[然相混了。如第四圖版之A,題為“陽無?!钡模瞧匠H说钠胀ㄑb束,足見明明是陰差,他的職務(wù)只在領(lǐng)鬼卒進門,所以站在階下。 既有了生魂人冥的“陽無?!保阋浴瓣師o?!眮矸Q職務(wù)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 做目連戲和迎神賽會雖說是禱祈,同時也等于娛樂,扮演出來的應(yīng)該是陰差,而普通狀態(tài)太無趣,——無所謂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將“那一個無常”的衣裝給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沒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從此也更傳訛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之所謂活無常,是陰差而穿著死有分的衣冠,頂著真的活無常的名號,大背經(jīng)典,荒謬得很的。 不知海內(nèi)博雅君子,以為如何? 我本來并不準備做什么后記,只想尋幾張舊畫像來做插圖,不料目的不達,便變成一面比較,剪貼,一面亂發(fā)議論了。那一點本文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一年,這一點后記也或作或輟地幾乎做了兩個月。天熱如此,汗流浹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為結(jié)。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寫完于廣州東堤寓樓之西窗下。
編輯推薦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記述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學(xué)歷程,追憶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fā)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記錄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歷程,生動描繪清末生活畫面,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經(jīng)典之作。在生命的長河里,露曦與朝暮更替交織,在看不清前進方向的時候,拾起腳下路邊的野花,裝進思想的背簍。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朝花夕拾-經(jīng)典名著深度導(dǎo)讀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