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1 出版社:徐根初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徐根初 編 頁數:242
Tag標簽:無
前言
如何看中國30年改革開放所走過的每一步?改革開放對中國發(fā)展和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中國下一個30年將如何發(fā)展?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從不同角度俯瞰、審視、分析、反思、總結30年所經歷的實踐,對于前瞻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中華戰(zhàn)略文化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及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定位,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由“中華戰(zhàn)略文化論壇”策劃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項目,集中對改革開放30年中10位中國著名前駐外大使、10位中國知名企業(yè)家、10位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總裁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的經歷、視角、感悟和期待,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生動、具體、豐富、形象的歷史畫卷,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騰飛與崛起的深刻變化,詮釋了下一個30年將面臨的更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本特別系列訪談的重要特點:①政策建議導向訪談;②被訪嘉賓經歷豐富、思想敏銳、見解獨到;③國別、行業(yè)具有代表性,行業(yè)涉及范圍廣泛,在企業(yè)性質方面包括國有、合資、股份制和民營不同類型;④在被訪30位嘉賓中,有10位是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xié)委員;⑤在被訪的20位中外企業(yè)家中,有8位博士,10位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總裁中,3位是上世紀80年代初留學美國并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另外7位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人士,大多都有在中國20年以上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經歷,見證了中國30年的巨大變化;⑥期待與展望是訪談的重點;⑦內容豐富,其中許多內容和照片真切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間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有些是第一次公開。
內容概要
如何看中國30年改革開放所走過的每一步?改革開放對中國發(fā)展和現代化進程起到了怎樣的作用?中國下一個30年將如何發(fā)展?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從不同角度俯瞰、審視、分析、反思、總結30年所經歷的實踐,對于前瞻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中華戰(zhàn)略文化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及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定位,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到來,都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伞爸腥A戰(zhàn)略文化論壇”策劃的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項目,集中對改革開放30年中10位中國著名前駐外大使、10位中國知名企業(yè)家、10位國際知名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總裁進行了深度訪談。他們的經歷、視角、感悟和期待,為我們提供了一幅生動、具體、豐富、形象的歷史畫卷,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騰飛與崛起的深刻變化,詮釋了下一個30年將面臨的更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本特別系列訪談的重要特點:①政策建議導向訪談;②被訪嘉賓經歷豐富、思想敏銳、見解獨到;③國別、行業(yè)具有代表性,行業(yè)涉及范圍廣泛,在企業(yè)性質方面包括國有、合資、股份制和民營不同類型;④在被訪30位嘉賓中,有10位是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xié)委員;⑤在被訪的20位中外企業(yè)家中,有8位博士,10位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總裁中,3位是上世紀80年代初留學美國并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另外7位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人士,大多都有在中國20年以上學習、生活和工作的經歷,見證了中國30年的巨大變化;⑥期待與展望是訪談的重點;⑦內容豐富,其中許多內容和照片真切記錄了改革開放30年間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有些是第一次公開。
書籍目錄
10位前駐外大使:1.中國正在勇敢地走向世界——專訪中國前駐印度大使程瑞聲先生2.國力是外交的本錢——專訪中國前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先生3.改革開放是近50年世界史上最具革命性的事件——專訪中國前駐英國大使馬振崗先生4.中國不是“泥足”巨人——專訪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先生5.21世紀將會更加美好——專訪中國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先生6.不能驕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專訪中國前駐埃及大使吳思科先生7.只有富強起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專訪中國前駐日本大使徐敦信先生8.改革開放有利于臺海和平發(fā)展——專訪中國前駐肯尼亞大使薛謀洪先生9.風云激蕩的外交30年——專訪中國前駐巴西大使原燾先生10.一切歸功于思想解放——專訪中國前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先生10位中國企業(yè)家:11.走向世界的“愛國者”——專訪北京華旗資訊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總裁馮軍先生12.做戰(zhàn)略型企業(yè)家,勇敢參與國際競爭——專訪青島啤酒集團董事長金志國博士13.三十年來家電王國,四百億元民營企業(yè)——專訪廣東格蘭仕企業(yè)(集團)董事長梁慶德先生14.國企改革真正促使我們思想解放——專訪中國新興鑄管集團董事長劉明忠博士15.改革之路不平坦——專訪北京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先生16.法治引領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專訪德恒律師事務所主任王麗博士17.從思維和概念上走向國際化——專訪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畏伍淑清小姐18.唱響中國機會——專訪新東方教育研究院院長徐小平先生19.改革是一代中國人的幸運——專訪杭州民生藥業(yè)董事長竺福江先生20.一個民族企業(yè)家的責任——專訪俏江南集團董事長張?zhí)m女士10位跨國公司中國區(qū)總裁:21.未來令人振奮,變化還將發(fā)生——專訪印度工商聯合會(中國)執(zhí)行董事兼印度信實集團(中國)首席代表阿都爾先生22.長野咣史的中國情緣——專訪日本日立(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長野咣史博士23.中國的變化令人振奮——專訪澳大利亞必和必拓(中國)總裁戴堅定先生24.保持政策持續(xù)性是改革開放的關鍵——專訪法國道達爾(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戴杰先生25.中國正在回歸常態(tài)——專訪瑞典(中國)商會主席兼瑞典斯堪尼亞銷售(中國)有限公司總裁何墨池先生26.中國改革開放道路不可逆轉——專訪德國寶馬集團大中華區(qū)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史登科博士27.黃浦江畔的沉思與展望——專訪美國英格索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宋振寧博士28.天容萬物,海納百川——專訪美國星巴克咖啡公司(中國)總裁王金龍博士29.中國,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專訪歐盟(中國)商會主席伍德克先生30.中國“智造”,惠及世界——專訪美國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亞勤博士
章節(jié)摘錄
10位前駐外大使:1.中國正在勇敢地走向世界——專訪中國前駐印度大使程瑞聲先生程瑞聲,上海人,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52年進入外交部工作,歷任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中國駐緬甸大使,中國駐印度大使,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副總干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高級顧問?,F任中印名人論壇中方顧問,中國南亞學會顧問,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委員。1979年,程瑞聲在外交部務虛會上提出調整外交方針,被媒體稱為“文革”后外交部" 吶喊" 第一人。之后,他上書力陳調整外交政策的八點建議。10多年后,閻明復同志在向他祝酒時說:“為你的兩篇文章,我向你敬酒祝賀?!碑敃r的駐俄大使武韜說:“你是改善中俄關系的有功之臣?!爆F在,這位年逾古稀的老外交家最擔心的是國內的社會公平問題。他說,印度人民黨也曾銳意改革,將GDP 年增長率搞到9%,但社會公平出了問題,結果失去了民意。這個教訓值得注意。中國正在勇敢地走向世界——專訪中國前駐印度大使程瑞聲先生7月8日下午4 點,我們趕到海淀南路外交部家屬院,在中國前駐印度大使程瑞聲先生的家里,采訪了這位從事外事翻譯和外交工作50年的老外交家。程大使曾擔任過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翻譯,對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充滿深情回憶,而對現實中的諸多社會問題則存有憂慮之心。欽佩鄧小平的勇氣中華戰(zhàn)略文化論壇(下稱論壇):作為職業(yè)外交家和國際問題專家,您對中國這3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感悟是什么?程瑞聲:我的外交生涯整整50年。1952年到外交部,2002年退休,剛好50年。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對這50年的感受,正如1949年毛主席莊嚴宣告的那樣,“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而現在,對這30年的改革開放,可以用一句話說,“中國人從此勇敢地走向世界了!”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建立了新中國,這是我們整個改革開放的基礎。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開放,走向繁榮富強之路,中國人從此走向世界。“站立起來”,“走向世界”,剛好是連續(xù)的。我覺得這個概括符合歷史事實。為什么說是“勇敢地走向世界”呢?我認為改革開放,除舊布新,很不容易。我是1934年出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15歲,當時已經懂事了。1950年,我參加了抗美援朝。可以說,見證了成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整個過程。改革開放剛開始時,我們那個時代過來的許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內,一時都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更不用說比我年長一些的解放前就為建立新中國流血奮斗的那一輩老干部,有的甚至對搞經濟特區(qū)痛哭流涕。為什么?認為一輩子奮斗,就是要把帝國主義的特權、租界消滅掉,現在又要搞這個,不是復辟了嗎?這就是我認為“勇敢”的意思。鄧小平如果沒有勇氣是做不了這件事的。我念一下改革開放初期我寫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那些對改革開放擔心的同志應該認識到,正是由于他們那一輩人流血奮斗,使國家贏得了完全的獨立和主權,才使他們曾反對過的那些東西的' 回來' 同過去有本質的不同?!庇^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比如說,我們過去對資本主義的發(fā)達國家怎么看?認為資本主義或者帝國主義一天天走向衰亡,社會主義一天天走向勝利。但我們看到,二戰(zhàn)后的資本主義有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再譬如,改革開放會不會犧牲獨立主權?我們這一代人都知道解放前上海外灘公園“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會不會重新出現?中國開放后會不會受到資本主義國際分工體系的制約?如何處理吸引外資與自力更生的關系?如何保護我們的民族工業(yè)?1997年,我把對此類相關問題的思考寫成了一篇文章,題為《中國在對外開放中的觀念更新》。當時,我參加中印兩國關于經濟改革的一個雙邊研討會,會議印發(fā)了這篇文章,印度人非常贊賞,還拿到印度全國發(fā)表。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比中國強,他們認為我們的觀念更新比他們快。論壇:看您的回憶錄,您在改革初期就同鄧小平同志有接觸,對他的思想有所了解。請談談您的一些認識。程瑞聲: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7月恢復工作后,很快就提出了改革開放的思想。我有幸于1978年1月陪鄧小平同志訪問緬甸,是最早零距離了解他改革開放想法的人之一。陪他出訪時,我是亞洲司副司長,主管東南亞外交事務,也擔任緬甸語翻譯。而他復出后,第一個訪問的國家就是緬甸,當時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有召開。訪問期間,有一天,韓念龍副外長和我陪他吃早飯,鄧小平同志先講了一些贊揚川劇的話。接著,他說要發(fā)展旅游事業(yè),中國地方大,名勝古跡多,要多開放一些城市,搞好旅游景點的建設,多辦一些旅游公司。這時,我就向鄧小平同志匯報,那是1976年,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華,我陪同他在游覽桂林時,他對我說,你們中國把旅游業(yè)好好抓一下,每年收入外匯至少可以是20億美元。當時我根本不信這個話。但鄧小平同志聽完我的匯報后,連連說道,好好搞幾年,肯定能達到,還可以超過20億美元。中國現在旅游業(yè)發(fā)展到了什么程度?最近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些數據。2007年,中國入境旅游的人數達到了132億人次,外匯收入是490億美元。這可是是李光耀講的20多倍!2007年國內的旅游人數是161億人次,其收入約7771億人民幣。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只有鄧小平這樣偉大的政治家,才有勇氣做出這樣的決斷。我們一開始對開放是半信半疑,顧慮很大。這種顧慮不是我一個人有,普遍都有。看看一些老干部的回憶錄,里面都有所記載。從八點建議到全方位外交論壇:您在外交戰(zhàn)線親歷了改革開放30年,這里面肯定有許多精彩和難忘的故事。程瑞聲:2005年,《黨史縱橫》雜志第7期有一個很長的報道,文章的題目是《文革后,外交部" 吶喊" 第一人》。這篇文章記述了我在1979年的一段經歷。1978年12月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使我深受啟發(fā)和鼓舞。與此同時,我感到,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我國在外交方面也有過一些重大失誤。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外交上的撥亂反正往往比國內工作要困難得多。國內工作只涉及中國自己,糾正錯誤相對容易。而外交工作是雙邊關系,涉及中國和對方國兩家,情況要復雜得多。在很多情況下,我方有錯誤,對方也有錯誤,甚至對方錯誤更多更大。有時,對方的錯誤又往往掩蓋了我方的錯誤,使后者不容易被察覺。同時,國內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和情緒,有時也會使問題變得更難以解決。正是這個時候,我看了1979年1 月18日至4 月3 日理論務虛會的一些內部文件。在這次務虛會上,對蘇聯問題有所涉及。在這種情況下,我感到,作為一名外交工作者,該是到了就蘇聯問題發(fā)表自己意見、講真話的時候了。論壇:1979年5月,外交部召開的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務虛會上,您關于蘇聯問題的發(fā)言和文章堪稱“重磅炸彈”,是這樣嗎?程瑞聲:我文章的核心是建議對蘇關系必須做調整。為了進一步闡述我對中蘇關系的觀點,我于1980年9月4日又給中央寫了一封“萬言書”,這份“萬言書”比我在國際形勢和對外政策務虛會上的文章更進了一步,主要就調整對蘇關系問題進行了全面探討,并就調整中國外交政策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建議的中心思想是大幅度改善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同時保持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良好關系。論壇:這應該講是一個從斗爭轉向合作的全方位外交方針的建議。程瑞聲:是的。現在,我們在十七大報告里看到了“全方位外交”這個詞。 我的“萬言書”送給中央主要領導后,當時并沒有得到答復。但我感到事情正在逐漸發(fā)生變化。當時建議調整外交政策的呼聲愈來愈高,其中有不少老同志,我的老上級、原駐緬甸大使李一氓也是其中的一位。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中蘇關系逐漸松動。中國和蘇聯的談判雖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但最終取得了重大成果。1989年5 月,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鄧小平同他舉行了歷史性會晤,中蘇實現了黨和國家關系的正常化。在戈爾巴喬夫訪華之前,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于1988年12月對中國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訪問。這次訪問,恢復了中印兩國領導人的互訪,成為中印關系的重大轉折點。展望與期待論壇:您對未來30年有何展望?程瑞聲:作為職業(yè)外交官,展望未來,我最想談一件事情:中印兩國的崛起正在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其意義可能遠遠超過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和美國的崛起。因為現在正處于全球化和高科技時代,這對國際局勢將產生深遠影響。中印兩個國家都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霸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目前,亞洲沒有一個全亞洲的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和印度可以聯合倡導、探索在亞洲建立一個涵蓋整個亞洲的區(qū)域性組織,至少可以先搞一個安全方面的組織。論壇:對未來有什么期待?或者說,中國在今后改革發(fā)展中還需要注意什么問題?程瑞聲:從中國和印度以及非洲來看,最重要的是在經濟發(fā)展之后,還要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比如說貧富懸殊,基尼系數過高,必須解決。2007年,印度人民黨認為印度GDP 的年增長率已經發(fā)展到了9%,大選一定能勝。但選民還是窮人多,結果人民黨下臺了。當然,兩國情況不一樣。印度人的革命精神不強。印度是等級森嚴的社會,而且有輪回轉世思想。你富就是前世給你帶來的富,我窮就得認命。因為印度社會信奉種姓等級制度。種姓是指職業(yè)世襲、內部通婚、不準外人參預的社會等級(身份)集團。種姓在古梵語中稱“瓦爾納”,意為“膚色”、“品質”;印地語叫“提” ,意為“種”、“出生”;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意譯為“種姓”,按照這種制度,每個人一出生就屬于一個特定的等級,職業(yè)也是世襲的,各等級間界限嚴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飲、同席而坐。印度社會分四大等級:“婆羅門”(僧侶)掌握神權,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tǒng)治者;“剎帝利”(貴族、武士),掌握政治、軍事實權,是古印度國家的世俗統(tǒng)治者;“吠舍”(農牧民、工商業(yè)者),多屬被剝削的小生產者;“首陀羅”(奴隸、雜工、仆役),是沒有任何權利的被壓迫、被剝削者。此外,還有大量的處于社會最低層的“不可接觸者”,這種制度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印度的種姓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發(fā)展,對整個社會起著極大的分裂作用,在今天的印度社會中仍有很大影響。我剛到印度,一次,我在院子里掃地,一位印度園丁飛快地跑過來奪走了我的掃帚,因為在印度人看來,掃地這種活計,只是下等種姓人干的。印度的民族主義、保護主義比中國強。他們的宗教意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自身的開放和發(fā)展。論壇:那么,您認為今后30年中國最應該把握的是什么?請用一句話來概括您對未來的期待與展望。程瑞聲:堅持基本路線100 年不動搖。有了這一條,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就一定會取得更大成就。一句話,要努力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2.國力是外交的本錢——專訪中國前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先生李道豫,祖籍安徽,生于上海,1952年進入外交部,歷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副代表,外交部國際司司長。1988年,任外交部部長助理、部黨委委員。1990年,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1993年,任中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F任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xié)會會長。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海灣戰(zhàn)爭、李登輝訪美、中美關系緊張,在一場場“危機外交”中,李道豫大使以其高超的國際形勢辨析能力、國際事務把控能力和外交談判藝術,為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唇槍舌戰(zhàn)、斗智斗勇。他跑遍美國50個州、遍訪100多位美國議員,向美國宣示中國。9月9日上午,秋雨剛過,空氣清爽,在北京阜外大街一座大廈里,這位精神矍鑠的資深外交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國力是外交的本錢——專訪中國前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先生中華戰(zhàn)略文化論壇(下稱論壇):您作為我國資深的外交家,是如何認識中國的改革開放的?李道豫:改革開放是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個階段,有段歌詞說:社會主義使中國人民消滅了剝削壓迫,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真正富起來。這個歌詞很通俗地講述了中國發(fā)展與改革開放的關系。從我國的外交角度講,改革開放使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方位外交的新時代。盡管我們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施和平發(fā)展外交政策,但是真正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大旗,把合作同和平發(fā)展并列放到外交政策的重要議程上,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改革開放給我國外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標,也形成了新的思想,現在很多外交新概念和新思想都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逐步形成的。中美關系:一波四折論壇:中美關系在改革開放之初,是如何打開局面的?李道豫:在改革開放這30年中,我們所處的國際社會可以說是風云變幻,國際形勢經歷了非常深刻的變化。我們成功地應對了這些挑戰(zhàn),特別是在一股股反華浪潮中,我們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國際聲望越來越高??陀^地講,改革開放給我國的外交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日益強盛的綜合國力。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帶來強大國力為后盾,我們應對國際上的這些復雜局面將會是非常困難的。《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是1978年12月16日公布的,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外交關系,正好與改革開放同步。因此,中美新時期的外交關系,是與改革開放同時起步的。論壇:中美關系在我國的對外關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美建交除了當時眾所周知的國際方面的因素外,我們國內的一些推動因素是什么?李道豫:外交政策是內政的延續(xù)。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縈繞于心的,就是怎樣為國內改革開放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改革開放本身是向國際開放,并且是全方位的。我們不僅需要國外的市場,還要吸收外國的資金和先進技術,而其主要來源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在這個意義上,中美關系成了我們?yōu)楦母镩_放營造良好國際環(huán)境的重要一環(huán)。如何發(fā)展中美關系,就不能不在改革開放時期對外關系中占有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所以中美建交的全過程都是我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親自掌握,正是由于小平同志的高瞻遠矚,使兩國正式建交順利完成。在建交之后的1979年初,中美關系第一件大事就是鄧小平同志訪美。那次訪問影響非常大,為中美關系初期的順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此之后,中美關系保持了10年的良好發(fā)展時期,雖然這10年當中也是困難重重。第一個困難就是卡特任滿,里根執(zhí)政。里根一上臺就在臺灣問題上給我們制造了麻煩,特別是在售臺武器問題上。經過我們與美方嚴正交涉,1982年8月17日,中美雙方經過磋商談判,終于就分步驟直到最后徹底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達成協(xié)議,并發(fā)表了《中美“八·一七”聯合公報》。這個事件之后,中美兩國之間雖然還有一些小的波折,但是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基本平穩(wěn),兩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和軍事等領域,逐步開展了各種廣泛的交流與合作。論壇:中美關系的發(fā)展一直很不平坦,您就任駐美大使親身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和危機?李道豫:中美之間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由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中斷了。1989年6月5日和20日,布什政府分別宣布對華制裁措施、中美高層來往中斷、軍事合作全部停止,經貿來往也受到很大的困擾。中美兩國關系跌入中美建交以來的最低谷時期。由于中蘇關系的發(fā)展,對美形成了一定的牽制,以及美國在解決海灣危機、實現柬埔寨和平等一系列重大國際和地區(qū)問題上需要中國的合作,布什政府又開始了推動兩國關系改善的進程。1990年底到1992年初,中美兩國之間逐漸恢復高層官員互訪,兩國關系逐漸得到改善。但是好景不長,美國國內因為總統(tǒng)大選期間黨派之間的競爭,為了維護共和黨的競選利益,1992年初,布什政府在知識產權、市場準入、勞改產品“出口”以及紡織品“轉口”貿易等多個問題上,對我國采取了強硬政策。當年9月,布什政府又公然允許對臺出售武器,嚴重傷害了中美兩國關系。但是,在兩國關系的晦暗背景下還有一點亮色,那就是布什總統(tǒng)在我們的“最惠國待遇”問題上,出于美國自身利益的考慮,接連否決了民主黨在國會提出的取消我國“最惠國待遇”的決議。
編輯推薦
《30人談30年》:中華戰(zhàn)略文化論壇系列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