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10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者:許枚 頁數(shù):1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吳昌碩臨石鼓文及其筆法》作者許枚,清代碑學興盛所帶來的法古風潮,使碑學一躍而至書法正統(tǒng)的地位,其間石鼓文再次重新成為熱門書體。大書法家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吳昌碩先生終身以石鼓文為臨摹研習的楷模,然而他之臨摹并不拘守成法,在對石鼓文書藝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重其形更取其神,獨創(chuàng)一格,自出新意。在用筆上他打破了數(shù)千年來篆書的藏頭護尾、粗細均勻的規(guī)范,以巨細不一、變化莫測的筆角來表現(xiàn)豐富的線務;在結(jié)體上他以參差錯落、疏密呼應的技法來替代平整的字形,開創(chuàng)了篆書的一代新風。其作品內(nèi)涵相當豐富,把我們引至一種高尚而美妙的境界。我常想,作為一個藝術大師,除了有其過人的膽識之外,他的成功之處還在于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博采眾長,學而能變,變而化神。
書籍目錄
前言代序吳昌碩與《石鼓文》《吳昌碩臨石鼓文》原帖《吳昌碩臨石鼓文》基本筆法圖解起筆行筆收筆《吳昌碩臨石鼓文》字形結(jié)構圖解左低右高左高右低左大右小左小右大上大下小上小下大上小下大中大外小中小外大左右均等左右三分上下平分上下三分長方形狀橢圓形狀上密下疏上疏下密內(nèi)密外疏內(nèi)外適宜揖讓呼應斜中求正向背呼應上覆蓋下上下舒展肩角圓勁疏密變化穿插迎讓同中異形同字異形偏旁揖讓因字造型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代序 讀許枚先生著述缶公石鼓文技法心得,暗暗稱佩。古人對《石鼓文》評述很多,唐韓愈《石鼓歌》云:「鸞翔風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顾未K軾在《石鼓歌》中稱它:「上追軒頡相唯喏,下輯冰斯同鷇彀?!股w論其文字兼有古今二篆筆意之神韻,學之不易,入之極難,故學篆者往往視為畏途而不敢就道,但昌碩先生則偏向畏途邁進,其膽識和毅力,決非常人所及,令人佩服之至。昌碩先生對藝術態(tài)度一貫要創(chuàng)新,對書法藝術亦然,所以他臨摹石鼓并不刻意于一筆一畫之摹仿,而是不斷以秦權量、瑯琊臺刻石、嶧山碑等等筆意化為己意出之,自己認為臨石鼓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在昌老八十歲時,曾在他六十余歲寫的石鼓屏條上如此長題道:「此予十余年前所作書,未署款,曩時用筆嚴謹之中寓以渾穆英英之氣,蓋正專力于泰山石刻、禪國山碑之間?!共显诹鄽q所書已卓然自成體系,但并不滿足于固有成就,依然孜孜不斷地精益求精,探索不懈,其精神實令人折服。許枚先生是對昌老藝術的崇拜者、熱愛者,他苦苦臨摹昌老的石鼓文,力求深索,數(shù)十年來,不斷提高心得,提高藝術境界,為了弘揚昌老石鼓文藝術,不惜化去許多時間與財力、物力,終于寫成這本著作,余佩服之余特撰文以示祝賀,聊表心意。 吳長鄴 九八年一月一日
編輯推薦
《吳昌碩臨石鼓文及其筆法》中吳昌碩先生正是這樣的實踐的,終于成為古往今來的書壇巨匠??梢赃@樣說,吳昌碩先生以獨特的慧眼和辛勤的耕耘為我們留下的了寶貴的藝術財富;而作為我們來說,也必須以獨特的社覺對吳昌碩臨石鼓文的技法進行深放研究,發(fā)揚光大,以求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但是至今吳昌碩臨石鼓文的技法的系統(tǒng)研究,據(jù)我所知,仍很稀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