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2-1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吳祥雄 頁數(shù):187
前言
序 田代武由懷化市民族事務(wù)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湖南侗族風情》一書,經(jīng)過編者的辛勤耕耘終于付梓面世了,這是我省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成果,也是湖南省百萬侗族人民的大喜事,我作為湖南侗族的一員,甚感欣慰!湖南侗族主要聚居在懷化市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會同及邵陽市的城步、綏寧等地,分布于全省83個縣。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幾千年來,侗族祖先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侗族文化,有些方面出類拔萃,像侗族建筑為世人所贊美;侗族大歌飲譽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沒有多聲部音樂”的歷史格局;侗族還是最早種植水稻、最早造林、最早從事紡織的民族之一等等。這些創(chuàng)造,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由于解放前侗族沒有完整的文字,侗族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而遺失變形,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許多民族文化受到?jīng)_擊,有的甚至逐漸消失。讓祖先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不在我們手中遺失,搶救民族文化的任務(wù),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逗隙弊屣L情》的出版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湖南侗族分為兩個方言區(qū),渠水流域為南部方言區(qū),沈水流域為北部方言區(qū),南北兩地風情既有共性,又各有精華。侗族風情豐富多彩,表現(xiàn)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樸、文明、典雅、風趣而且?guī)в袔追稚衩?,從飲食到居住穿著,從文學藝術(shù)到宗教信仰,從社會組織到社會生活和土產(chǎn),從體育到醫(yī)藥等等,浩如煙海,獨具特色。像侗款制度、“哆耶”歌舞、“為耶”社交、侗壘文學等等都是侗族特有的習俗。侗族居住區(qū)風光秀麗,山川秀美,全國旅游協(xié)會主席何若泉先生游覽通道萬佛山后留詩作贊:“北立張家界,南臥萬佛山,兩山皆俊秀,欲比高低難?!奔t軍通道轉(zhuǎn)兵革命紀念地、芷江抗日受降坊等歷史勝跡皆養(yǎng)于侗鄉(xiāng)。然而這些生動的民族文化資源卻鮮為世人所知,“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想起這些,心頭充滿憾意。歷史已進入21世紀,再讓這些寶藏默默掩埋,就愧對祖宗。弘揚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為民族的發(fā)展繁榮服務(wù)也就成為我們的又一職責,讓侗族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侗族,既是我們的心愿,也是本書的特色。以前也看過一些介紹湖南侗族的文章,但是像本書這樣系統(tǒng)介紹湖南侗族風情的還是第一次?!逗隙弊屣L情》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從飲食、居住、生產(chǎn)、服飾、節(jié)令、侗款、侗耶、侗壘、歌舞、信仰等13個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展示了侗族的習俗;下篇展示了侗族聚居地自然環(huán)境的山水、建筑等名勝。即使未到過侗鄉(xiāng),未了解侗族,閱完此書,也可以了然湖南侗族風情的概貌。想研究侗族,此書可以作為索引,引導(dǎo)您去游弋廣袤無垠的侗文化海洋。她既是一部民俗推介書,又是一部旅游導(dǎo)游書,可見編者的匠心獨具?!逗隙弊屣L情》以寫民族風俗為主,同時將民俗學、民族學、民間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熔于一爐,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是一本反映民族政策、宣傳民族政策的好書。參與本書寫作的作者,大部分是侗族,或者是長年在侗族地區(qū)工作的民族工作者,因而《湖南侗族風情》文字簡潔,文筆流暢,內(nèi)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資料翔實,原汁原味,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和可讀性。著書修志是一項艱苦的勞動,然而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湖南侗族風情》的出版面世,就是對著書者所傾注心血的最好回報,在此向作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對他們的奉獻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該書的編成出版,使我看到了民族工作者中藏龍臥虎,民族研究領(lǐng)域大有人才,看到了民族文化工作的廣闊前景,使我備感欣慰。一花帶來百花開,希望作者們再接再厲,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受主編委托,欣然命筆,是以為序。
內(nèi)容概要
侗族居住區(qū)風光秀麗,山川秀美,全國旅游協(xié)會主席何若泉先生游覽通道萬佛山后留詩作贊:“北立張家界,南臥萬佛山,兩山皆俊秀,欲比高低難?!?br /> 參與本書寫作的作者,大部分是侗族,或者是長年在侗族地區(qū)工作的民族工作者,因而《湖南侗族風情》文字簡潔,文筆流暢,內(nèi)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資料翔實,原汁原 味,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和可讀性。
書籍目錄
序
上篇 侗歌侗酒醉煞人
一 飲食
二 居住
三 生產(chǎn)
四 服飾
五 社交
六 人生風俗
七 節(jié)令
八 侗款
九 侗耶
十 侗壘
十一 歌舞
十二 體育
十三 信仰
下篇 山水生香掩侗城
一 山
二 水
三 人文景觀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二、男裝古時,侗族男子都著裙裝,現(xiàn)在一些比較偏僻的山區(qū)的侗族老人還保留一些傳統(tǒng):上衣無領(lǐng),右衽,袖窄衣短,筒式長裙,開襟于左,用長帶扎于腰部,頭圍長巾。每逢盛會,侗族老人必穿類似晚清時期的長袍馬褂服。侗族男子的傳統(tǒng)服飾一般分兩種款式:一是對襟窄褲式,二是右衽短衣寬褲式。對襟窄褲式這是侗族男子穿著較普遍的服裝,直領(lǐng),對襟,窄袖,對襟上的紐扣一般為布扣,隨年齡的不同而扣子的顆數(shù)和口袋的個數(shù)均有所區(qū)別,青壯年的衣扣有九至十一顆,口袋四個;小孩的衣扣一般為三至五顆,口袋兩個;老年人的衣扣五至七顆,衣袋三個。褲子一般為寬襠窄筒,老年人的褲筒相對要寬些,扎腳綁,長巾包頭,穿草鞋。青年的包頭卜往往都插一支長雉羽,以示其英俊勇武的雄姿。右衽短衣寬褲式上衣多為無領(lǐng),右衽,扣子五顆,釘銅扣或布扣,沒有口袋,下裝為寬襠寬簡便褲。侗布頭巾長丈余,繞頭包扎,呈盤狀。這種裝飾現(xiàn)在只在一些偏僻的山區(qū)和節(jié)日時才能見到,其款式風格有百越古族的遺風。羽翎制服通道侗族村寨,春節(jié)期間都要舉行蘆笙賽,蘆笙隊員都穿著一種滿飾花紋圖案、色彩鮮艷、羽毛團簇的百鳥衣,由于這種衣服是多種羽毛制成的,所以又叫“羽翎制服”。據(jù)說古時祖先在未識染織衣之時,常將獵獲的各種鳥羽制成衣服,以護體御寒。后人為了紀念祖先,因襲沿制,故又稱其為百鳥衣。百鳥衣的款式,具有東漢時一般男子所穿直裙的特征:直襟沿、肩圍、臂圍、臂端、袖口、胸前、后背部的補子,甚至前后整個下半幅都以侗錦鑲嵌并裝飾,尤其特別的是,在衣服的下擺處釘一圈繡花小綬帶,綬帶有十二至十五條不等,繞身一周,每條綬帶下端吊三簇串珠羽毛,形成三層三圈的花珠簾裙。跳起蘆笙踩堂時,裙帶翻飛,串珠閃光,羽絨飄飛,白羽團花,顯得輕盈活潑而又雄健瀟灑。武士裝是每年三月初“搶花炮”時,搶花炮隊員穿著的一種服裝。隊員都是頭盤紫色侗布巾,身穿紫色直領(lǐng)對襟上衣,用一丈多長的紫色侗巾為腰帶,腰帶兩頭吊垂至后跟的飄帶,下著挽至膝的白色筒褲,扎黑色繡花綁腿,腳穿黑布鞋。這種裝式緊束利落,黑白對比鮮明,既顯示出小伙子的威武剛強,義體現(xiàn)㈩小伙子們開朗瀟灑的性格。三、童裝侗族三歲以下兒童,不論男女,一般都穿小筒開襠褲,右衽衣裳,長至蓋膝。小孩服飾較有特色的是口水圍,即肩墊。圓形的可隨便轉(zhuǎn)動,以凋換被門水沾濕的地方。方形口水圍,四周用藍布鑲邊,則主要用來把小孩的衣服扎緊。長方形的口水圍,裝飾性較強,以兩個長方形連在一起,背面吊一排銅錢錢,一般是用織錦裝飾,藍布滾邊,整體造型巧妙而美觀,一般給兩三歲的兒童佩戴,走起路來,銅錢相互撞擊,丁當作響,活潑可愛。飾物侗族婦女飾品以銀飾和侗錦為主,大體可分為頭飾、耳飾、項飾及衣飾。侗族婦女所佩戴的銀器首飾,是其服飾風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便裝的首飾主要有頭簪、銀梳、耳環(huán)、手鐲。對襟裙裝式還有胸兜掛鏈,以及懸于背上的“S”形垂和人面銀砣等飾品。節(jié)日盛裝和婚裝的首飾更是品類繁多,形大質(zhì)重,造型精美。頭飾有頭花、頭釵、銀簪、銀梳等,最具特色的是插于發(fā)髻上的銀花,一般三至五支,每支成針尖狀,便于插在發(fā)髻上,針尾分三叉,每叉上綴裝著一二十個形如鳥、獸、蟲、魚、花草的銀片,叉頂上多有一展翅欲飛的銀鳳凰。此外,銀花上還吊著大小不等的紅綠絨球,與銀簪、銀梳一同佩賊時,錯落有致。丁當作響,五光咐—色,令人眼花繚亂。耳飾有耳環(huán)、耳墜、耳線等。耳環(huán)多用銀質(zhì)打造,分“滾環(huán)”、“圈環(huán)”、“套環(huán)”、“竹根環(huán)”和“葉環(huán)”。滾環(huán)用圓條卷成,義大義重,為耳環(huán)之最,有的重達二十克;圈環(huán)種類較多,有大有??;套環(huán)山方條卷成,在環(huán)上又套著由大到小數(shù)十個小圈;“竹根環(huán)”用塊形卷成,環(huán)廠節(jié)點突起,形似竹根;“葉環(huán)”為扁形環(huán)狀,上有數(shù)個似侗扣凸珠。耳線,一般為尚未成年女童剛穿耳時用。項飾銀項圈有四種:“棱”,用一根大棱柱f臣的銀條打成,兩端用細銀線圈繞,有套扣,直徑較小,為婦女平時所戴;“絞”,中間是四方形,兩端各分成兩股絞成反向繩狀;“細印”,此種項圈由三件構(gòu)成,一是圓形圓圈,二是扁形圓圈(形似縫衣用的頂針,但比其大些),把這兩者套進棱柱形圈上即成;“盤”,由三塊扁銀片組成,每塊寬五至八厘米,兩端連在一起,由內(nèi)向外用銀絲綁扎成盤狀,銀片上刻著飾紋,圈內(nèi)那一塊有一銀梳形突出,其下吊系銀花,有的還有“牛盤”,即在“盤”外加套上這樣三塊,內(nèi)外“盤”行的重達一千克至兩千克,直徑四十至七十厘米。婦女們盛裝時,這些龐大的銀飾將雙肩、胸部全部蓋住,頭不好轉(zhuǎn)動,行動不便,但能顯示一種莊重大方之美。手飾有手鐲、臂圈、戒指等。手鐲有多種,“捆”鐲為正四棱柱形銀條圈式,上鑲圓珠;“翠”鐲是較輕細的手鐲,形制優(yōu)美,飾紋精細,用琺瑯著色;臂圈是侗族較特殊的手飾,侗語稱“邦”,用銀片打成圓圈形,長約十六厘米,其上鑲珠繡花,能套住整個前臂;戒指,造型一般都像頂針,上面有一簡單的花紋,平時不戴,盛裝時戴上幾枚。發(fā)式近代侗族婦女的發(fā)式大致可分為四種:繞木梳盤旋于頭頂,梳偏髻于左側(cè)、前腦后。通道侗族婦女主要流行第四種或第一種與第四種的混雜體?,F(xiàn)代的青年女子大多改為漢族流行的發(fā)式。頭帕頭帕是侗族婦女頭上的首飾,既能御寒、防塵,又便于日常勞動。頭帕多為長方形,有織錦、挑花,也有無花紋的黑、白、藍三種單色的頭帕。衣飾侗族婦女喜歡在自己衣袖、衣邊、裙腳繡花或鑲上侗錦,作為衣飾。通道獨坡、播陽、地陽坪、團頭、牙電堡一帶的童裝,全都用侗錦裝飾。侗族過去沒有本民族文字,侗款產(chǎn)生的確切年代難以確證。據(jù)靖州舊志記載,侗款組織在唐宋之際已經(jīng)建立,范圍包括今湘黔桂三?。▍^(qū))毗連的全部侗族地區(qū)。宋人楊誨在《受降臺記》中記載:“淳熙三年(1176)靖州中洞姚民敖組織起義,環(huán)地百里合為一款,抗敵官軍?!保ā毒钢葜彪`州忐》卷十)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中載:“當?shù)匦U夷,彼此相結(jié),歃血誓約,緩急相援,名曰門(盟)款?!睆目钤~中汜述的“漢王(男頭領(lǐng))理事在巖穴,姝王(女頭領(lǐng))理事在石洞”,也可推知侗款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衰亡、父系社會確立,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確立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由于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私有制的產(chǎn)生,氏族與氏族之間矛盾紛爭趨多,村寨鄰里之間也有了偷、摸、搶等現(xiàn)象,為了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確保本民族的生存權(quán)和發(fā)展權(quán),侗族社會內(nèi)部產(chǎn)生了一種帶有軍事聯(lián)盟性質(zhì)的、以地域為紐帶的民間社會組織——款?!抖笨钇鹪础分姓f:“古時人間無規(guī)矩……村寨之間少禮儀,兄弟不和睦,腳趾踩手指,鄰里不團結(jié),肩臂撞肩臂,自家亂自家,社會無秩序,內(nèi)部肇事多,外患禍難息,祖先為了立款約,訂出侗鄉(xiāng)的規(guī)矩?!睋?jù)侗款記載,侗族歷史上,有過兩次較大的合款,一次是安化二年(歷代皇帝無此年號,據(jù)道光版《靖州直隸州志》卷二載:崇寧初復(fù)議開邊,于是安化上三州。疑是1102—1106年間,安化即受招安定之意,于是民間記事寫成“安化二年”)在雙江龍頭吉利,集三百款首、四百款長。一次是清乾隆年間,集貴州的從江、榕江、黎平,聯(lián)合廣西三江、湖南通道,集一百名款首合款(俗稱九十九公)。到了宋代,款組織在侗族社會十分活躍,款的組織形式已經(jīng)遍及今黔、湘、桂邊界的廣大侗族地區(qū)。南宋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渠陽蠻俗》中稱:靖州之地(含今湖南靖州、通道、綏寧、會同和貴州天柱、錦屏、黎平)“借牛彩于鄰洞者,謂之拽門款”。元代,中央封建王朝在侗族地區(qū)設(shè)置了十五個蠻夷軍民長官司或軍民長官司,多由當?shù)厥最I(lǐng)㈩任官員,邑子孫世襲其職,使侗族地區(qū)的款組織得到生存和發(fā)展。明清兩代,封建王朝對侗族地區(qū)采取“屯軍”、“圈地”、“改土歸流”等政策,激起了侗族人民的義憤,激化了款組織與地方官府之間的矛盾。這兩個朝代,不僅款組織的起款活動頻繁出現(xiàn),而且每次規(guī)模之大,延續(xù)時間之長,為歷史少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明洪武十一年(1378)的吳勉起義,洪武十八年(1385)他又一次組織規(guī)模更大的起義,“清康熙五年城步李癩作‘祟’于東,通道父老潘為‘禍’于西”,乾隆五年(1740)通道木瓜侗苗起義,次年湘、桂侗民起義等。侗款制隨著侗族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其變化的主要標志就是與官府的羈縻制度相聯(lián)系,被官府利用,為其服務(wù)。到明代,中央王朝對侗族地區(qū)直接統(tǒng)治加強,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以蠻制蠻,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款組織為其服務(wù)。明末清初形成里甲制和保甲制與侗款制并存的社會組織形式,里甲、保甲長依靠款首治理地方,村寨又以里甲、保甲名義應(yīng)付官府??罴s制在侗族地區(qū)一直延續(xù)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至今,款約意識在侗族地區(qū)仍有一定的影響。如老人協(xié)會、村規(guī)民約在侗族地區(qū)的發(fā)揮著較大的,就是款文化的一種延續(xù)。二、侗戲音樂侗戲的音樂,分為唱腔、曲牌、鑼鼓點子三大部分。唱腔有戲腔、哭腔、歌腔、客家腔。戲腔,又叫“平腔”或“胡琴腔”。它是侗戲唱腔中主要的部分,也是侗戲唱腔的標志,劇中若無此唱腔,就不成為侗戲。戲腔的結(jié)構(gòu)為上、下句式,起唱前有前奏,兩腔之間有過門,結(jié)束處有樂器演奏的尾句。上腔收腔及過門落“商”,下腔收腔及樂器演奏的尾句落“宮”或“徵”。有的戲腔每唱完一段結(jié)束時,常常接上一兩句“育嗬衣”的襯腔尾句,很有特色。戲腔源于漢族陽戲的“七字句”;“育嗬衣”的襯腔尾句,來源于漢族的彩調(diào)、花燈??耷?,也叫“悲腔”,在悲劇場景中,用于表現(xiàn)劇中人物遭遇種種不幸悲慘、痛苦的唱段。其節(jié)奏較自由,多為散板式,來源于琵琶歌;有的來源于祭祀歌;有的則是幾種歌腔融合運用,因而表達的情緒及風格均有不同,各有特色。歌腔,是唱腔設(shè)計者根據(jù)劇情的需要,而選用的侗族各種民歌,其中有琵琶歌、山歌、花歌、笛子歌、雙歌、木葉歌等等。客家腔,是在劇中用漢語演唱的漢族民歌。此類唱腔多用于劇中漢族角色的唱段。侗族稱漢族為客家,故叫這一類的腔調(diào)為“客家腔”。侗戲的曲牌有鬧臺調(diào)、轉(zhuǎn)臺調(diào)兩種。鬧臺調(diào),用于侗戲開始之前,以胡琴演奏,鑼鼓相伴,起著鬧臺吸引觀眾的作用。也可用于在演員表演、走過場的時候。各地的鬧臺調(diào)大體相同,曲調(diào)較短,根據(jù)劇情需要而反復(fù)演奏。轉(zhuǎn)臺調(diào),是演員進場、轉(zhuǎn)臺、走過場的曲調(diào),有的也用鬧臺調(diào)作為轉(zhuǎn)臺調(diào)。侗戲的鑼鼓多借鑒陽戲、桂劇、辰河戲等劇種的打擊樂曲牌或打法。三、戲班侗寨幾乎都有自己的業(yè)余侗戲班子。其中歌師、戲師是班子的組織、主持者,他們都是侗族中有一定文化,既熟悉侗語又懂漢語及文字的教師或民間藝師。每個歌師、戲師都保存著大量用漢族文字記“侗音”的戲劇腳本,并代代相傳。戲班成員均為本寨人,春節(jié)、農(nóng)閑或為了慶祝某一節(jié)日,就由歌師或戲師組織人員,成立臨時的戲班,教戲、排戲、演出。春節(jié)期間,各寨的戲班常常互邀演出。在湘西南有一塊方圓百余公里的區(qū)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沒有污染的神奇綠洲”。這里層巒疊嶂,叢林密布,一條清澈的小河在這密林覆蓋的青山中蜿蜒流淌,她就是巫水河。巫水河古稱雄溪,屬沅江“五溪”之一。她發(fā)源于城步苗族自治縣東境的巫山,沿途匯人一股股清涼鮮潔的山泉,經(jīng)城步、綏寧、會同等縣,奔流200公里,于洪江市匯入沅江。巫水河蘊藏著巨大的能源。從海拔1785米的發(fā)源地,到終點洪江,短短200公里,河流跌落1600來米。于百年來,巫水河巨大的能源藏在深山人未知,任憑江水空流逝。今天,巫水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水電站。僅在巫水河干流上就有白云電站、沉江渡電站、江口塘電站、溶巖電站等諸多中型水電站,在巫水河的百十條支流上也建起了百余座小型水電站。這里產(chǎn)生了全省第一個電氣化縣——綏寧縣。昔日靠煤油、松枝照明的苗寨侗鄉(xiāng),如今都亮起了“夜明珠”。各種電力加工機械搬進了大山,各種深加工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運出來,銷到了全國,銷到了世界各地。巫水河永遠呈現(xiàn)著勃勃生機。巫水河流域的森林生態(tài)保存特別完好,森林植物資源異常豐富,被林學家稱為樹種基因庫。巍巍群山,莽莽林海,古林參天,華蓋綿綿,奇花異果四時不謝,絕大部分地區(qū)長期保持著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這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樹木易于生長,雖屬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但熱帶植物、溫帶植物,甚至寒帶植物都在這里生長。這里有木本植物七百余種,主要野生經(jīng)濟植物六十多種,藥用植物六百余種,天然芳香植物一百三十余種。熱帶樹種東方古柯和樂東擬單性木蘭,在這里連片生長,蔥郁繁茂。寒帶樹種華榛等十幾種植物亦是繁殖連綿。一些樹種堪稱稀世之寶,它們在有些國家或地區(qū)已經(jīng)滅絕,甚至要到土層中去考古挖掘才能一見,在這里卻生長茂盛,數(shù)量可觀。這里屬國家保護的樹種有被譽為“中國桃心木”的毛紅椿,葉片形似馬褂的鵝掌楸,有穆桂英所用“降龍木”之稱的花櫚木,還有長苞鐵杉、山白果、任木、伯樂樹等23種。面積達4萬公頃的黃桑坪原始次森林旅游度假區(qū),森林覆蓋率高達90%,區(qū)內(nèi)景點繁多,處處古樹森森,氣候涼爽,山清水秀的花園角風景區(qū)一水紆藍,懸崖萬丈。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序 田代武由懷化市民族事務(wù)委員會組織編寫的《湖南侗族風情》一書,經(jīng)過編者的辛勤耕耘終于付梓面世了,這是我省民族文化工作的一大成果,也是湖南省百萬侗族人民的大喜事,我作為湖南侗族的一員,甚感欣慰! 湖南侗族主要聚居在懷化市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會同及邵陽市的城步、綏寧等地,分布于全省83個縣。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幾千年來,侗族祖先在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侗族文化,有些方面出類拔萃,像侗族建筑為世人所贊美;侗族大歌飲譽世界,改變了“中華民族沒有多聲部音樂”的歷史格局;侗族還是最早種植水稻、最早造林、最早從事紡織的民族之一等等。這些創(chuàng)造,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由于解放前侗族沒有完整的文字,侗族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隨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而遺失變形,特別是隨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許多民族文化受到?jīng)_擊,有的甚至逐漸消失。讓祖先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不在我們手中遺失,搶救民族文化的任務(wù),歷史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湖南侗族風情》的出版對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湖南侗族分為兩個方言區(qū),渠水流域為南部方言區(qū),沈水流域為北部方言區(qū),南北兩地風情既有共性,又各有精華。侗族風情豐富多彩,表現(xiàn)在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原始、古樸、文明、典雅、風趣而且?guī)в袔追稚衩?,從飲食到居住穿著,從文學藝術(shù)到宗教信仰,從社會組織到社會生活和土產(chǎn),從體育到醫(yī)藥等等,浩如煙海,獨具特色。像侗款制度、“哆耶”歌舞、“為耶”社交、侗壘文學等等都是侗族特有的習俗。侗族居住區(qū)風光秀麗,山川秀美,全國旅游協(xié)會主席何若泉先生游覽通道萬佛山后留詩作贊:“北立張家界,南臥萬佛山,兩山皆俊秀,欲比高低難?!奔t軍通道轉(zhuǎn)兵革命紀念地、芷江抗日受降坊等歷史勝跡皆養(yǎng)于侗鄉(xiāng)。然而這些生動的民族文化資源卻鮮為世人所知,“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想起這些,心頭充滿憾意。歷史已進入21世紀,再讓這些寶藏默默掩埋,就愧對祖宗。弘揚民族文化,充分挖掘利用這豐富的資源,為民族的發(fā)展繁榮服務(wù)也就成為我們的又一職責,讓侗族走向世界,讓世界認識侗族,既是我們的心愿,也是本書的特色。 以前也看過一些介紹湖南侗族的文章,但是像本書這樣系統(tǒng)介紹湖南侗族風情的還是第一次。《湖南侗族風情》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從飲食、居住、生產(chǎn)、服飾、節(jié)令、侗款、侗耶、侗壘、歌舞、信仰等13個方面較為系統(tǒng)地展示了侗族的習俗;下篇展示了侗族聚居地自然環(huán)境的山水、建筑等名勝。即使未到過侗鄉(xiāng),未了解侗族,閱完此書,也可以了然湖南侗族風情的概貌。想研究侗族,此書可以作為索引,引導(dǎo)您去游弋廣袤無垠的侗文化海洋。她既是一部民俗推介書,又是一部旅游導(dǎo)游書,可見編者的匠心獨具。 《湖南侗族風情》以寫民族風俗為主,同時將民俗學、民族學、民間文學、歷史學、語言學熔于一爐,具有較強的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實用性,是一本反映民族政策、宣傳民族政策的好書。 參與本書寫作的作者,大部分是侗族,或者是長年在侗族地區(qū)工作的民族工作者,因而《湖南侗族風情》文字簡潔,文筆流暢,內(nèi)容通俗易懂,圖文并茂,生動活潑,資料翔實,原汁原味,具有較強的可信度和可讀性。 著書修志是一項艱苦的勞動,然而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獲,《湖南侗族風情》的出版面世,就是對著書者所傾注心血的最好回報,在此向作者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對他們的奉獻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該書的編成出版,使我看到了民族工作者中藏龍臥虎,民族研究領(lǐng)域大有人才,看到了民族文化工作的廣闊前景,使我備感欣慰。一花帶來百花開,希望作者們再接再厲,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受主編委托,欣然命筆,是以為序。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