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轉身

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厲震林  頁數:329  
Tag標簽:無  

前言

厲震林教授的新作《電影的轉身——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是一部既有歷史回顧又具文化闡釋的電影專著。它不但對新時期以來的電影文化思潮、電影本體演變和電影產業(yè)狀況進行深入而精煉的分析,而且,對電影批評及電影實踐諸方面亦均有論述。這是一部具備多視點又實現(xiàn)整合性論述的電影文化著作,對20世紀80年代直至新世紀之初的中國電影現(xiàn)代化運動作出了獨特的、具有學術意義的闡述。厲震林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長期從事電影、戲劇理論教學和研究的學者。在演員文化和導演文化理論方面著作豐厚、自成一家。在電影和戲劇評論方面,亦多有成果、視野廣闊。這一切的理論造詣都跟他運用文化分析、文化闡釋的整合性研究方法有關。厲震林教授在本書中展現(xiàn)的既有多方面涉獵,又有貫穿性文化分析的電影論述,就是這一特點的證明。在論述中國電影第四代、第五代直至第六代導演的文化斷層和文化繼承的關系上,厲震林教授將作者論和電影語言論融會一爐,進行歷史文化審視和電影本體演變的綜合分析,既描述出了社會政治演變及意識形態(tài)轉型帶來的電影作者群體的歷史定位,也實現(xiàn)了電影語言革新在不同代際導演身上的歷史印記?,F(xiàn)代電影運動形成的思想主旨和電影藝術特點,歷來是思潮導向和語言革新共同匯成的;法國新浪潮如此,德國新電影如此,中國20世紀80年代電影現(xiàn)代化運動也是如此。厲震林教授的“電影的轉身”的立論,正反映了符合中國國情,又與世界電影歷次藝術運動大致相同的藝術規(guī)律。

內容概要

  厲震林教授的新作《電影的轉身: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是一部既有歷史回顧又具文化闡釋的電影專著。它不但對新時期以來的電影文化思潮、電影本體演變和電影產業(yè)狀況進行深入而精煉的分析,而且,對電影批評及電影實踐諸方面亦均有論述。這是一部具備多視點又實現(xiàn)整合性論述的電影文化著作,對20世紀80年代直至新世紀之初的中國電影現(xiàn)代化運動作出了獨特的、具有學術意義的闡述。

作者簡介

厲震林,1965年生,浙江省東陽市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余秋雨教授,是上海戲劇學院歷史上培養(yǎng)的第一位博士和中國歷史上培養(yǎng)的第位戲劇戲曲學博士后,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優(yōu)秀文藝人才獎”獲得者:2004年獲得教授任職資格,出版學術著作9部,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40余篇,拍攝的電視劇代表作品有《康熙王朝》等多部。曾任上海市寶山區(qū)文化廣播電視管理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黃河影視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獲得國家級和省市級各類學術和創(chuàng)作獎項三十余項,為復且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橫店影視職業(yè)學院等多所高校研究員、客座教授和學術委員,任多個國家級學會常務理事和琿事。

書籍目錄

序倪震/001第一章 電影導演論/001第一節(jié) “第四代”的新文化秩序及其易讀模式/001一、意識形態(tài)以及電影的自主思考/001二、創(chuàng)作視域的世界性情懷/004三、中庸策略選擇與它的文化密碼/007四、社會和歷史的橫向文化判斷/009五、人本意識與人本關懷/011第二節(jié) “第五代”的電影符號美學/012一、一種電影革命精神/012二、新質電影的“文化尋根”/015三、文化結構中的負面揭示/018四、“作者電影”的藝術制高點/021五、心理編碼和內在機制/023第三節(jié) “第四代”與“第五代”的文化圖譜/026一、社會文化場域下的藝術生長/026二、橫向與縱向的文化判斷/031三、價值取向的相異特征/034四、趨同結構與自述性的個人標識/037第四節(jié) “第六代”的邊緣文化游走以及“代際”之惑/039一、“難產”的一代/039二、獨立制片的文化圍墻/045三、夾縫時代的焦慮/048四、集體的突圍/051第二章 電影語言論/054第一節(jié) 色彩語言的超色彩與超經驗/054一、歷史寓言和色彩圖騰/054二、個人化敘事和灰色寫實/060三、全局化的奇觀色彩/063第二節(jié) 人文化和社會化的空間構圖/066一、空間構圖的破壞性重述/066二、全景與靜態(tài)的構圖/070三、新“城市電影”的局部構圖/074四、商業(yè)大片的非自然形態(tài)構圖/078第三節(jié) 文化、社會和工業(yè)的敘事體例/082一、“第五代”電影的寓言敘事/082二、“后五代”和“第六代”電影的狀態(tài)敘事/086三、新世紀電影的奇觀敘事/088四、敘事美學的時代指數/092第四節(jié) 游離情節(jié)的意識形態(tài)敘述方法/094一、一種斷裂與破碎的敘事形式/094二、象征與隱喻的全知全能段落/096三、游離情節(jié)與新的修辭術語/100四、接受美學的“文化電影”范型/103第五節(jié) 環(huán)境角色的符指寓言/105一、環(huán)境造型的敘事增值效應/105二、環(huán)境主題的幾種語言元素/107三、人類學與民俗學的哲學冥思方式/114第三章 電影表演論/117第一節(jié) 新時期電影的表演美學/117一、生活、日常和模糊的表演形態(tài)/117二、玩世寫實主義與情緒化表演/123三、東方圖譜與儀式化表演/128第二節(jié) 演員文化學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133一、理性化與倫理化/133二、明星戰(zhàn)略的觀念系統(tǒng)/137第三節(jié) 戲曲表演技藝與中國電影表演/140一、背景性和基礎性/140二、戲曲和電影的表演美學異同/142三、戲曲表演身體技藝的電影表現(xiàn)力/146四、表演文化的接通空間/150第四節(jié) 表演原理與表演哲學/152一、表演美學的文化出發(fā)點/152二、“強音”精神等級/154三、“側重”和“遇合”的表演準備工作/157四、一種潛臺詞的表演/160五、表演的獨立精神價值及其活動方式/163六、中國氣質的表演關學體系/166第五節(jié) 電影性別表演以及偶像經濟/168一、銀幕上的性別表演/168二、銀幕下的性別表演/178三、媒體的共謀/184四、偶像經濟與性別消費/185第四章 電影文化論/187第一節(jié) 電影的思想啟蒙與本體美學演變/187一、從人到心理再到文化的重新發(fā)現(xiàn)/187二、技巧美學、紀實美學和影像美學/190三、主題性與本體性的再度反思/192第二節(jié) 電影的人文模式及其東西方對話效應/193一、從邊緣到中心的電影語法模式/193二、偽民俗與古老中國人性/195三、非法的性與浪漫傳奇/200四、人文模式的固滯與挑戰(zhàn)/203第三節(jié) “電影新史學”的“審丑”文化批評/204一、權力“系譜學”的考古工作/204二、參與歷史排場的“畸形人”/208三、“邊緣人”的精神療救功能/211第四節(jié) 中國電影與奧斯卡/215一、奧斯卡哲學/215二、武俠大片的電影路線/218三、跨文化與共通性/222第五節(jié) 低成本電影的發(fā)展模式/226一、青年導演的跳板與翻板/226二、低成本電影的定義/228三、國外低成本電影的模式探索/230四、本土低成本電影的發(fā)展國情/235第五章 電影批評論/243第一節(jié) 新中國電影評論的兩種書寫方式/243一、時代訴求的顯話語書寫/243二、宏觀視野的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245三、個人話語的美學和政治姿勢/248四、“鏡子效應”與“空氣效應”/251五、電影評論的雙軌制/254第二節(jié) 電影理論與世界電影史/256一、電影理論的歷史穿透力/256……第六章 電影實踐論/279后記/328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四、“作者電影”的藝術制高點如果說“第四代”電影導演以趨同結構作為標志,“第五代”電影導演則以求異框架相標榜,形成“相當個人化的作品”。滲透于題材中的自述性,不論寫歷史事件或者現(xiàn)實事件,無不凸現(xiàn)出藝術個性和主體折射,使藝術形象烙刻著“第五代”電影導演心靈的印記,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作者電影”。這是基于特定時代的必然,標舉自我和張揚個性成為普遍的心態(tài)。“第五代”電影導演依據自己的實力,各自搶占藝術的制高點,去尋找只屬于他個人的銀色夢幻。陳凱歌的中原“尋根”首先舉旗,在這一片滋養(yǎng)過我們民族的土壤上,吐露著對大地母親的深深眷戀,而且,從《黃土地》中的翠巧或翠巧一家兩代人,到《孩子王》中的老桿或王七桶父子兩代人,對人的思索及民族之根的尋索愈益深化,顯示出哲理內涵的思辨風格。陳凱歌的電影,總置于一個大的政治背景下,在此基礎上演義出人的不幸、掙扎和抗爭,或隱或約地顯現(xiàn)出政治文化力量對普通人命運的制約作用。《黃土地》是兩千年封建政治文化迫害下的悲??;《孩子王》更置于“文革”的特殊政治背景,在極“左”的路線中,視文化如糞土,同時又以這糞土似的文化來壓抑人性;《霸王別姬》也把話語故事的時間界定在本世紀的各種政治風云之中,突出的如抗日、“文革”;《大閱兵》則是構架現(xiàn)代政治下人與環(huán)境、個體與“閱兵方陣”、個性與現(xiàn)代軍人素質等頗耐尋味的哲理問題。這種以政治為直接或相對直接的藝術描寫背景,體現(xiàn)了陳凱歌與眾不同的主題構架,可以稱之為政治文化電影。陳凱歌“文革”期間落難于云南,在政治強制不能亂說亂動的同時,卻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于是,和大自然悄悄對話。

后記

曾有一個傳說,二戰(zhàn)結束時,一支日本軍隊躲在一個山洞里,無論美軍如何誘降,他們拒不投降。后來,一個美軍士兵想出一個辦法,對山洞里的日軍喊道,如果你們投降,可以帶你們到好萊塢去玩。沒有想到,過了一會山洞里舉起了白旗。這個似真似假的傳說,在我的腦海里縈繞了二十多年。我想,這就是電影的魅力。而我自己,也是向電影舉白旗的人之一。高中時期,因為迷戀電影,中途改學文科,少學一年文科,考上了大學,否則,我應該是清華大學或者浙江大學等學校畢業(yè)的理科生;大學畢業(yè)以后,因為繼續(xù)迷戀電影,改行考上了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否則我應該是中央部委或者省級廳局的官員,或者是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以后,因為堅持走電影的道路,放棄了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工作的機會,來到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電影課程?!巴杲涷灐崩碚撜J為,一個人在一生中所發(fā)生的事情,不管它多么重大,都不能抹殺童年經驗的影響力量,只是人們很少意識到它的存在。我想,自己走上電影的道路,也應該與童年時期幾十遍地觀看《偵察兵》、《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等電影有關。它的具體情景,我在《童年方舟——厲震林劇作選》一書的“后記”中有著詳細描述。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密碼,甚至是一種神秘的文化宿命,使人別無選擇。在上海戲劇學院擔任電影教學工作,已經十六年了。教授過的學生,已經有多位成為中國影壇一線的電影明星。

媒體關注與評論

厲震林教授的新作《電影的轉身一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是一部既有歷史回顧又具文化闡釋的電影專著。它不但對新時期以來的電影文化思潮、電影本體演變和電影產業(yè)狀沉進行深入而精煉的分析,而且,對電影批評及電影實踐諸方面亦均有論述。這是一部具備多視點又實現(xiàn)整合性論述的電影文化著作,對20世紀80年代直至新世紀之初的中國電影現(xiàn)代化運動作出了獨特的、具有學術意義的闡述?!  哒?/pre>

編輯推薦

《電影的轉身:中國電影的現(xiàn)代化運動及其文化闡釋》是文匯藝術人文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電影的轉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