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災小鎮(zhèn)

出版時間:1997  出版社:遠流  作者:Ellery Queen  譯者:簡單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多災小鎮(zhèn),ISBN:9789573233640,作者:Ellery Queen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多災小鎮(zhèn)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9條)

 
 

  •     
      上大學的時候,別的系的同學都對我們中文系的有點兒羨慕,因為我們那會兒的主要任務就是看小說,甚至,有的人連小說都懶得看。有一段時間我和一位同學都迷上了福爾摩斯,倆人從圖書館借了全套的《福爾摩斯探案集》,看得五迷三道的,見什么都想推理一番。然而,卻又實在沒什么好推理的,也推理不出什么來,只有一樣,倒是挺成功,就是每遇一頭鮮面嫩的女同學,就“推理”道:“你今天洗澡了?”女同學不知何以有此一問,往往一臉緋紅,遲疑道:“怎么啦?”或者有那兇悍而識破了的,干脆就說:“關你屁事兒!”結果我倆都是大笑不止,甚是得意。
      之所以能有那么點兒“推理”,完全是因為我們學校所在的地方是個污染極嚴重的城市,大家一天到晚都是以黑鼻孔相對,一旦洗凈,那是相當明顯的。當然,后來我們很快就擺脫了福爾摩斯的糾纏,也并沒有想在這方面有什么樣的發(fā)展,倒是我哥在看了我借給他的書之后,一時興起,也寫了篇推理小說,發(fā)表在了一份發(fā)行量挺大的雜志上。再后來也零零星星地看過些推理小說,總是在解“謎”的那一部分,緊張兮兮地,一邊回憶情節(jié)一邊前推后測,有與作者合轍的地方了,往往就很竊喜。
      《災難之城》是我看的埃勒里?奎因的第一部小說,從這本小說我才知道他是“奎因”不是“奎寧”,也是從這本小說我才知道,其實推理小說并不全是純粹的消閑讀物,它可以是豐富的,它就是生活,其中的人物,也并不是如在電影幕布上一般虛幻,他們可以是真實的,他們就是你我。
      就像我跟同學發(fā)推理神經的時候一樣——其實那樣的“推理”結果,實在是每個人都可以看出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沒有停止過屬于自己的那份“推理”,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推理”而已。推理小說中的推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推理,差別只在于它是有意識的,而我們是無意識的。當一件事發(fā)生之后,如果它與我們有關,那么這樣的無意識“推理”自然而然地就會發(fā)生。假如把我們的“無意識”變成“有意識”,去關注發(fā)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時,這樣我們差不多就有點“偵探”的意味了。
      不過,我指的推理“生活”,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一部推理小說所呈現的東西。
      埃勒里?奎因并沒有把自己的作品當作簡單的、打發(fā)無聊的東西,因而,并不只是在故事情節(jié)上下功夫,還非常用心地去寫了故事發(fā)生地的人情生態(tài),非常用心地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有個性的人物,甚至,故事發(fā)生地的整個輪廓,那個“城”,在他簡潔的構畫下,也是非常清晰的,非常便于我們構想那么樣的一個背景,在那個背景下每個人物的一舉一動,以及,罪案的全部過程。奎因不只擅長推理,他還有他的文學追求。
      這個人為什么會殺人?當我們了解了每個人物的處境之后,我們將發(fā)現,那就是生活所致,是來源于人性最深處的對詭異生活的反抗,再深究,則是人讓生活產生了扭曲,生活又反過來讓更多的人產生了問題;當事情發(fā)生之后,每個被牽涉其中的人都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奎因告訴我們,他或她是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反應,這是人物本身性格的自然反應,而不是作者強加或任意安排的。能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水平。它不是憑空幻想,是對生活的洞察和反映。
      當然,看推理小說,樂趣還在于推理。作者會把線索,藏在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之中,然而那把解開謎底的鑰匙,卻始終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直到最后,才像剝筍一樣,讓你嘗到最里面的果實。我覺得,看這樣的書,雖然不一定會對人的思維產生積極的訓練作用,但起碼是對人的思維邏輯性和縝密度的一次檢驗。當你發(fā)現某一個不同尋常之處的時候,就是你的思維之網拉緊的時候。這樣的反應不只適用于對于罪案的推理,同樣也適用于對于作品和作者的檢驗。大師也并非就是鐵板一塊的,也是有漏洞的,就看讀者是否有心了。
      不合生活處,就是漏洞處。
      
  •     容我吐槽書的簡介
      
      1、“美國推理之父”埃勒里?奎因推理小說系列第一季!
      我打開百度,輸入“美國推理之父”,嗯,出來的果然不是埃勒里?奎因,范大爺你死不瞑目啊。
      
      2、埃勒里?奎因“國名系列”最新中譯本!
      我再次打開百度,輸入“國名系列”,嗯,出來的果然沒有這本《瑞典火柴之謎》。埃勒里?奎因你也死不瞑目啊。
      
      3、歷史上最偉大的偵探推理小說家!
      我又一次打開百度,輸入“最偉大的偵探推理小說家”,出來了這個:在歷次“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偵探推理小說家”的評選活動中,埃勒里?奎因榜榜有名。呵呵,剩下的幾位估計也死不瞑目啊。
      
      4、五次獲得美國推理小說的最高獎項“埃德加?愛倫?坡”獎!
      這個“五次”的說法不知道是哪個傳出來的,這次要查外國網站了,百度不靠譜,于是我打開了谷歌,找到了MWA的官網,是的,不用懷疑,無論你怎么算都不是五次,至于多少次自己去看看吧。這次連愛倫坡也死不瞑目啊。
      
      5、內贈書簽,集齊6張免費拿好書!
      雖然說是送書,貴公司能不能不要用平信送啊,之前說好送我的九尾怪貓都快一個月了怎么還沒有來啊,天天跑傳達室翻郵件傷不起啊,傳達室大爺都說估計丟件了,貴公司寄個掛號或者快遞不行么!?。∥疫€沒死啊更不能瞑目啊。
      
  •     埃勒里認為“妻子”不是指諾拉從而排除諾拉為吉姆謀殺對象是不嚴謹的。 埃勒里最初的立論來自于信是吉姆在紐約寫的,那時諾拉還不是他的妻子,從而得出結論信里的“妻子”指的不是諾拉。這當然是一種可能。但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合情解釋:吉姆寫這三封信的時候已經準備回萊特鎮(zhèn)向諾拉求婚了,而他求婚的目的就是為了婚后不久即謀害諾拉以謀得她從祖父那里繼承的遺產(書里沒有明確的說諾拉知道這筆婚后生效遺產的存在,但是帕翠西婭知道(P86),那么還沒有結婚跡象的帕翠西婭都知道,沒理由曾經第二天要結婚的諾拉會不知道,而吉姆知道這筆錢的存在可能是在他們第一次即將結婚前諾拉展望幸福生活的時候無意中向他透露的)。寫這三封信的目可以用埃勒里的解釋“他是希望這三封信能表明他是無辜者”(P303)。這時信里的妻子指的當然就是諾拉,而信也是謀害諾拉計劃的一部分。如果吉姆向諾拉求婚失敗呢,那也沒有關系,信不派上用場,計劃終止就是。就像在埃勒里的演繹中,吉姆計劃中的謀殺前妻也沒能執(zhí)行,信也沒用上。
      
      
      這個推理結果的問題在于,如果信是準備作用于諾拉的,那吉姆即使最后不使用,也會對它的去向格外關注,即要么真的寄出,要么徹底銷毀,最起碼不會那么久沒有注意到裝信的箱子已經被動過,信已經被拿走(諾拉已知悉)。有一個勉強能自圓其說的說法,由于吉姆固執(zhí)任性的姐姐羅絲瑪麗執(zhí)意要來萊特鎮(zhèn)作客,并且時間早于第一封信的日期,吉姆的信已經用不上了。而他經濟情況的惡化(壓力也可能來自于他芝加哥的情人專欄作家羅貝塔)已經逼迫他一方面要到處借貸抵押一方面必須抓緊時間下手,心煩意亂的吉姆把信的問題略過了。(信本來倒也算藏的深入)
      
      
      他按原計劃在感恩節(jié)和圣誕開始下手。而諾拉沒有當時舉報他是因為她看到信后心里充滿痛苦和迷惑。這是什么?可能只是他一時沖動的邪念(也許不是針對她的?)最好是他的某種古怪的行為藝術吧。所以她一定要親身的經歷一下的(當然做了一定的防備,如備下了解毒藥),兩次之后她確定了吉姆是要慢慢給她下毒以謀害她!所以她裝作維護他的樣子,讓吉姆感覺不到她在懷疑他,讓他繼續(xù)他的行動,讓一切都在新年的晚上真相大白。而那晚,連上帝也厚待她,她不用自己去承受身體上的痛苦了,羅絲瑪麗把她的摻了砒霜的酒要了過去。。。吉姆害死了自己的姐姐。。。
      
  •     “我們面前的問題既不是理性的也不是感性的,而是法律的?!眰商酵评硇≌f《災難之城》中,作者借作品人物之口說出了這樣的觀念。當我讀之于此為之一振,因為有一種感受似曾相識,其蘊含的是凌駕于言語語義之上的文化問題。忽而我聯想到許多在接受層面與之相通的作品,甚至跨越到另外一種類型小說門類——科幻小說。不過作為一篇正經的書評文章,我首先要例行公事的完成對小說整體的介紹任務。
      《災難之城》是埃勒里?奎因(曼弗雷德?班寧頓?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二人合用的筆名)極為重要的作品之一。1942年發(fā)表之后,立刻引起美國推理小說界的轟動,被譽為埃勒里?奎因模式的締造之作,并為埃勒里?奎因走出創(chuàng)作低谷立下汗馬功勞??梢钥吹奖姸嘞嚓P評論稱此篇作品完成了奎因小說從解決心智游戲到哲人偵探的轉變。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從小說內容看,顯然與通常推理小說一樣,由作者精心設計、布局。也或許因為作品是二人合力而成,從故事的推理邏輯上看更加的嚴絲合縫,絕對禁得起反復推敲。小說開始于一位名叫埃勒里?奎因的偵探推理小說作家兼?zhèn)商降娜藖淼饺R特鎮(zhèn)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先是奎因先生租住了被鎮(zhèn)中居民稱之為“兇宅”的房子,而后房子的女主人諾拉意外發(fā)現三封自己新婚丈夫寫給他姐姐卻尚未未寄出的信,信落款的日期皆是將來的時間,而內容更令其驚恐不已,日期是第二年新年的信里寫到諾拉在當天死了。事情總不能按照知情人所期待的方向發(fā)展,越是想逃避什么,慘劇卻越是接二連三的發(fā)生。終于在一切看似塵埃落定之時,真相大白于讀者面前了。
      小說幾個懸念環(huán)扣進行,一池靜水微風吹皺一般,一波又一波若即若離的吸引著讀者往下讀去。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懸念卻未能一一得以解決,同時作者在敘事中,似乎有意讓讀者漸漸淡忘上一個疑問。跟隨著全文的進度,會忽然發(fā)現作者對這些接二連三的懸而未決之事保持事過則剪口不提的態(tài)度,使得通篇小說會有種踏入熱帶雨林的感受,步入越深就越迷霧重重,甚至已然忘記了來路。
      同時,小說亦有其不足之處,主人公奎因先生從踏入萊特鎮(zhèn)的第一步便已經表現出與整個故事的不協調。在故事中奎因先生幾乎是一個多余的角色,他只好時而扮演讀者的眼睛,時而扮演故事的推動力,奎因先生的眼成為了讀者的探知器,嘴成為了作者的第二敘事手段。僅此而已。
      但這一切無論優(yōu)劣皆非《災難之城》最能吸引我之處。恰恰相反,正如本文開篇所言,我被小說中那些作者借人物之口所表達出的,或許只有異域文化圈的人才能清晰看出的觀念所吸引。再重新揣摩一下本文開頭引用的句子,若只將《災難之城》稱之為偵探推理小說,未免不淹沒了它的時代特色,可以說這是一篇充滿了法制浪漫主義情懷的作品。不與否認的是奎因從不屑于誤導讀者,并以“挑戰(zhàn)讀者”的方式在情節(jié)敘事中與讀者一決高下,然而在《災難之城》中占據了舉足輕重位置的內容是一場激烈的法庭對決。被告的所有有罪證據全靠在法庭上一一指出,被告律師自然從中抽絲剝繭找出不合邏輯、不合常理之處,破壞供詞的成立性,最終由陪審團裁決。無論在《災難之城》中這樣一場耗時許久的法庭論戰(zhàn)如何結局,它的存在已經代表了一種文化。以前很疑惑偵探推理小說為什么多以偵探精確縝密的推理作為結尾,而罪犯聽后便俯首認罪再無反抗。認真思索了《災難之城》之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原因正在于作者預設了偵探說出的推斷(包括掌握的證據)其一完全符合作案因果事實,其二再無邏輯上的漏洞可尋,一旦公之于法庭,陪審團將會毫無懸念的為其定罪。也就是說在這樣的法制體系下邏輯可以戰(zhàn)勝一切。當然,即便是現實中的西方社會也未必真能如此。因此我稱這是一種極具時代特色的法制浪漫主義情懷。
      二戰(zhàn)期間,西方社會籠罩在絕望與驚慌之下。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之后,西方剛剛建立起來的本引以為豪的“新文明”,眼看即將土崩瓦解,絕望、無奈、猜疑之中,一股浪漫情懷卷土重來,有一批樂觀的文人開始重新審視支撐西方“新文明”的雙子塔,甚至對其頂禮膜拜。兩大支柱便是:法制主義、科學主義。特別是在美國,似乎所有美國人都相信只有科學才能救地球,只有法制才能整頓世界。實則真假,筆者不欲在此多以論述,只是為了展現那個年代絕望中的樂觀情懷。
      然而將其放入中國的文化視野中,則將發(fā)生有趣的變異。在中國,法制主義、科學主義皆不是通過長期思考以及自我斗爭而得來的。晚清的梁啟超等人振臂一呼,開始大量翻譯西方的偵探推理小說和科學幻想小說。一石擊起千層浪,頓時一股熱潮席卷文壇。不過清末民初的中國文人無心細嚼慢咽這些外來的思想,只是將其視為救國的利器而已。因此當使用者發(fā)現某處不甚完善時,這些驟然出現的新事物面臨的只有被遺棄的命運,不必期待得到主動的改進。或許這就是歷史規(guī)律的最終解釋,也或許存有些許什么遺憾,但時光自然是一去不復返了,任何事物皆將成為歷史。
      翻回頭再看《災難之城》,當小說帶有濃烈法制主義味道進入我們固有的文化視野中時,小說搖身將變成我們的高清窺鏡,引領我們身臨其境般的去玩味那個美國曾經的年代,體會那些早已不可能擁有的切身之感。這種感受可能是一種狂熱,卻又是陌路的悲歌,絕望的空想。無論到底如何去形容,它們早已一去不復返,在東方還是西方,只有小說像瑞士銀行一樣,為我們保留著最后一點情感的儲蓄?!稙碾y之城》中蘊含了那個年代那個國度的一切。
      
      2009-12-4夜
      京
      
  •     好好的一個周六,全給毀了,又變成一個木球事兼球木事的夜晚。一天看了三本馬修,報應啊。
      還有人跟這咧著大嘴叉子談故事情節(jié),青春,美國小鎮(zhèn),你敢不敢再惡心我一會
      
      就是起點騙錢也不是這樣的,真的,麻痹麻痹。倒數二十頁之前全是狗屎,畫個圈圈詛咒你,詛咒你?。。。。。。。。。。。。。。。?!
  •     被這本書真的感動了,讀到了最后真相大聲的吶喊一聲。
      不知道該怎么寫,感觸很多,思緒很復雜的讀完的,明白了真相,去不情愿的相信事實,已經完完全全的超出了推理的范疇,向大師致敬!
      諾拉,哦...不...
  •     這小說是萊特鎮(zhèn)的首部曲,如果想看看奎因的全部系列就看看吧。
      
      如果是純推理迷就略過吧
      
      謎題一亮出來就基本被猜出來了
      
      倒是人情世態(tài)描繪得很精妙
      
      而且,有一個問題沒有解釋出來:大女兒對二女婿的幫助覺得沒有什么心理根據。
  •     隔了15年重讀災難之城,感覺果然不一樣。
      
      以前年輕氣盛,只喜歡極本格的作品,這種成熟點的作品反而讀起來很困難,多虧了這種心理,讓我15年后完全忘了劇情,幾乎等于在讀新書了……
      
      然后發(fā)現自己仿佛在讀東野圭吾的書……
      
      并不是城里發(fā)生災難,而是整個城市就是個災難。
      
      小說里揭露了一種人類的劣性基因,但是又弘揚了真善美,奎因老頭子們就是這么慢慢變成熟的。
      
      以上觀點純屬廢話,現在聊點個人感興趣的東西。
      
      自從國名系列開始,通過JJ的話我們知道奎因結婚后搬去了意大利的荒郊野地定居,現在問題來了,奎因的妻子是誰?
      
      許多人不喜歡感覺完全像是同人小說一般的《紅桃4》,可正是此書里那個奎因把到了妹……而且還是極品宅女,按照宅女的性格,結婚后去無人之地隱居倒是也在情理之中,當然純屬個人猜測,沒有查找過相應資料。
      
      不過對于大多數奎因迷來說,災難之城里那段戀情更加深刻,畢竟此時的奎因更加成熟,所以不像紅桃4里那種充滿喜劇感的情況出現。
      
      個人比較喜歡紅桃4的原因就在于這種喜劇感……當時讓我笑了半天。
      
      依然純屬廢話一堆,看個樂子就行了。
  •     以前一直有個印象是阿加莎是在艾勒里之前的作家,所以看到《兇鎮(zhèn)》情節(jié)和《破鏡謀殺案》類似時,就想當然地以為是前者抄襲后者,還寫了評論批評,但后來被指正《兇鎮(zhèn)》的寫作時間更早,現在看來倒可能是阿加莎抄襲艾勒里了。
  •     我的評論很短
      比巴斯的Y的悲劇雖然也是EQ的作品
      而災難之城與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更重的人性的分析
      很喜歡那個埃勒里,紳士的男人
      
  •     看完了,終于耐著性子看完了全書,整體感覺就是差強人意。哲人?哲理?總體感覺還不如《紅桃4》,那個雖然故事老套,可是這個……大家仁者見仁吧。
  •      如果把一本推理小說當成一個智力游戲,不外乎猜兇手,猜手法,猜動機。一般來講猜兇手都是我們最喜歡的類型,但說到底我們猜的還是手法和動機。而這本書的兇手,可以說一目了然。
       就像大家公認的真理,最有可能是兇手的人肯定不是兇手,從看到三封信的地方起我們就可以排除吉姆·海特。當然事情也可能走向另一個方向,就是兇手是吉姆而猜手法。不過仔細想一下便知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信和書揭示出手法——砷化物,毒殺——是一個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事。
       事實都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如同一顆顆散亂的珍珠。羅斯瑪麗飲下含砒霜的酒死去,所有不利證據直指吉姆之時,毫無疑問,兇手只能是諾拉·萊特。因為奎因先生當晚的細心觀察,我們根本沒有可能懷疑吉姆。我想奎因先生更是應該在當時就看出來。他之所以猶豫,我想,是那三封信的先入為主造成的印象。
       一開始就相信那三封信的人們遇到難題:吉姆計劃謀害諾拉,諾拉謀害了羅斯瑪麗。需要猜的只剩動機。只有極其敏感的人才會發(fā)現剛才那個難題的第一句話是不成立的。
       但是仍然蹊蹺。三封信沒有年份,沒有署名,而以“我妻子”代替。如果那時吉姆真的結婚,為什么不寫他當時妻子的名字上去。啊,奎因先生給我們留了這么明顯的疑問,我們當時就該成為“極其敏感的人”。
       真的,珍珠一顆一顆都在我們面前,甚至不需要后來搬書那套解釋,任何蹊蹺都是線索。
       我們有理由懷疑羅斯瑪麗的真實身份。我認為本書存在的一個問題在這里顯得很重要。
       書中提到,吉姆在一個早晨收到一封信后臉色顯得很蒼白,他回到書房,燒掉了這封信。奎因先生發(fā)現沒有被燒掉的寄信人姓名:羅斯瑪麗·海特。
       問題是,這個女人,也就是奎因后來推斷的、并非吉姆真的姐姐羅斯瑪麗·海特的前妻,為什么要在信封上稱呼自己為“羅斯瑪麗·海特”呢。
       按照奎因的推理,這個女人打算前來敲詐吉姆,那么改變身份、封口什么的事情應該是在吉姆的回信中才向她提出。所以在后來簽收單據的時候,奎因看到她簽的是羅斯瑪麗·海特是正常的。如果這個女人想隨便用一個名字,為什么會“恰巧”和吉姆真的姐姐同名呢?
       這是很關鍵的地方。且不說燒信正好漏掉寄信人這種關鍵部位的戲劇性,如果名字換成別的什么,那么她的身份一開始就暴露了。
       另外的一個問題是,諾拉在懷孕期間中了三次毒,怎么會生下一個健康女嬰呢。
      
  •     曾幾何時,和我們在一起痛快玩樂、閑談風云的玩伴,忽得搖身一變,穿起西裝、打著領帶,人模人樣地對你談起他工作生活中的逸聞趣事。又或是對兒時百玩不厭的游戲嗤之以鼻,轉而糾纏于所謂金錢、事業(yè)以及愛情的話題。每當回首之時,曾經無比熟悉的朋友都會突然變得陌生,原本愛不釋手的玩具也會終究心生厭倦。這就是成長的煩惱嗎?
      可《災難之城》中的埃勒里?奎因,確確實實地感受到了成長中的陣痛。充滿典型美國風情的萊特鎮(zhèn),本是他尋找的一處僻靜之地,供安心寫作之用。但是,埃勒里出場的地方,無一例外會發(fā)生兇殺案。這一次的萊特鎮(zhèn)之旅,埃勒里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案件中,而更為嚴重的是,他還卷入了愛恨糾葛中……
      《災難之城》之前的埃勒里,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熱衷于智力游戲的推理小說家,雖然他破解了一個又一個案子,但在讀者心中,埃勒里就像是個活潑的大男孩,愛好廣泛,頗有超脫萬物的態(tài)度。對自己個人情感的問題,埃勒里似乎不以為意,無動于衷?;蛟S他真的還沒有長大,還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還可以心無旁騖地專注于破案,享受邏輯辨證過程中的快樂。但1942年出版的《災難之城》,既是埃勒里作品的轉折點,也是埃勒里成長過程中的轉折點。
      這樣的轉型,無論對李和丹奈兩位作家,還是對小說中的埃勒里來說,都是全新的挑戰(zhàn)。黃金時代注重解謎的推理小說,盛極而衰,詭計大量消耗,已經極難推陳出新。埃勒里長大了,他要面對的是更加廣闊的世界,要直面的是成長過程中的愛恨糾葛。他在萊特鎮(zhèn)結識了萊特一家人,并且與約翰?萊特的三女兒帕特麗夏暗生情愫。但與此同時,這個家庭一直籠罩著不詳的陰影。三年前,諾拉的未婚夫吉姆離家出走,卻在此時重新出現,但時過境遷,現在的吉姆還是昔日的吉姆嗎?在這本小說里,謎團和邏輯辯證已經不再是主軸,取而代之的是對人性的關注。埃勒里也在這本書中,從一個符號成長為活生生的人。
      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他不是解謎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痛的男兒。與帕特麗夏的相識確是始料未及,但好感互生也屬順理成章。埃勒里不知所措嗎?是的,他不知所措,他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這段感情。童話故事里,王子和公主往往終究成眷屬。每個人都渴望有一段童話般的愛情,如果結局不美滿,原因有可能是兩個人不合適,也有可能是相逢的時間不對。埃勒里還沒有學會如何去愛,他的高傲把他的愛意牢牢地束縛在心中,他對案件契而不舍的追查,與其說是執(zhí)著于解謎游戲的愛好,倒不如說是用調查案件來麻醉自己。埃勒里游走在愛與痛的邊緣,萊特鎮(zhèn)對他而言,恐怕是一處不能言說的傷。
      但是,埃勒里和萊特鎮(zhèn)的牽絆,才剛剛開始。從某種程度來說,李和丹奈是殘酷的,他們讓埃勒里長大成人,擁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卻又不給埃勒里一個完美的結局,反而讓埃勒里次次與心中所愛失之交臂。在很多讀者眼里,埃勒里是神一般的存在,擁有無懈可擊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從這本書開始,我們也能看到埃勒里充滿人情味的一面,他也會為愛情而煩惱,也會沮喪失落,硬繃著面子用不屈的尊嚴來掩飾心中的傷痛。人生之路,數不盡的坎坷,但埃勒里既然已經選擇踏上萊特鎮(zhèn),那他生命中必須經歷的成長陣痛,遲早會到來。正如你我一般,埃勒里要努力面對新的生活,所有的愛與痛,都沉淀在這個極有特色的萊特鎮(zhèn)上,埋下讓埃勒里永難忘懷的伏筆。
      
  •     據說這是奎因系列的轉型之作,被提升到里程碑這樣的高度,這很讓我好奇,帶著猜測昨夜一直看到4點多。我的體會是值得。真的是一部看到視力模糊都不愿意丟手的好故事。圍繞一個相對封閉的典型美國小鎮(zhèn),這開始的故事并不血腥,甚至不象推理小說。節(jié)奏緩慢的讓你不自覺的就滲進去,那個滿口歐美經典的奎因不見了,以智成狂的奎因不見了,而那種模糊的愛戀也讓我覺得有新鮮感。不過誰讓他是名偵探呢,走到什么地方都有案子發(fā)生。而這次他是旁觀者,是參與者,也是解答者。而他的存在可以讓讀者對這故事的發(fā)生充滿期待。(我惟獨不明白為什么奎因要去這小鎮(zhèn)。)其實在看到一百來頁的時候,我已經猜出誰是兇手,只是沒那么堅定自己的判斷,不過勉強堅持到解答的一刻,結果自然沒有讓我失望。
      這是一個標準的小城風云,安靜平淡的生活,甚至一個普通的外來者都可以掀起波瀾,可以想象當兇殺案發(fā)生的時候該是什么局面吧,真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呵呵。從消失3年的萊特家二姑爺回來開始,到三封信的出現,一直延續(xù)到命案的發(fā)生,也就是吉姆·海特的姐姐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毒死。當兇案發(fā)生以后鎮(zhèn)子里的人就如同打過雞血,口沫飛濺,人言可畏看來美國也不能免俗啊。在這里我才明白為什么開始奎因要花費那么多筆墨去描述這小鎮(zhèn)的風土人情,這巨大的反差,這原本淳樸的人們的轉變看的我目瞪口呆。人與人不再親切,不再和諧,指責與猜忌讓這小鎮(zhèn)失衡。失去距離感的小鎮(zhèn)變化的充斥邪惡庸俗的氣息,人性之惡可見一斑,我開始明白兇在何處了。在這樣一個近乎失去理智的小鎮(zhèn),想讓案件真情大白,首先就要面對那些控制失去基本判斷力的鎮(zhèn)民,怎么控制這就得看奎因的那只筆了。以往常常見到的邏輯推理在這故事里沒有那么生硬的安排進去,更多還是關于人性轉變的再理解,朋友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鎮(zhèn)民之間,我想這也許是奎因本身在突破自己,將那種為破案而破案的模式轉變?yōu)樘剿鞒匠R?guī)解迷的境界,這轉變讓災難之城市少了一份緊張刺激,多了份舒緩和深入。我更關注這失去平衡的小鎮(zhèn)怎么去恢復原狀,當然這只是奢望,聽說兇鎮(zhèn)有5部呢。
      裝楨其實我不太滿意,就象下午朋友聊天說的:看之前沒真相,看之后沒品相。確實如此。雖然說是送一本冊子,可是意義不大,價格也定的偏高了,總不能一本冊子能值10塊錢吧。從價格的角度來說也算比較兇了。本以為M100是午夜文庫值得驕傲的里程碑,沒想到做的還是這么粗糙。至于翻譯到是不錯,看的比較順暢。書里有2個明顯讓我不能理解的地方,一是美國人打麻將?二是萊特家的用人開篇就說是南美人,可是為什么在后面又成了立陶宛人?
  •     萊特鎮(zhèn),一座古老,而又遠離喧嘩的美國小鎮(zhèn),在迎來了一位自稱是埃勒里·史密斯的作家后,它的平靜被打破了。
      盡管沒有人知道這位埃勒里·史密斯來自何方,寫過什么書,但是,像所有遠離都市的小城鎮(zhèn)一樣,僅僅是“作家”這一頭銜,便在當地引起了轟動。他的房東——鎮(zhèn)上最有地位的萊特一家為他的到來興奮不已,而整個小鎮(zhèn)的上流社會和知識階層則由此引發(fā)了“巨大的轟動”,甚至連埃勒里暫時的鄰居——埃米琳,也因住在他的旁邊而成為小鎮(zhèn)男女羨慕的對象。甚至連文具店里的精致文具都因為埃勒里的來到而變得忽然暢銷。因此,盡管埃勒里很喜歡萊特鎮(zhèn)那未被工業(yè)文明所污染的藍天白云,以及鎮(zhèn)上濕潤的樹葉和忍冬花的氣息,卻不得不期盼著從這座好客的小鎮(zhèn)上“失蹤”。
      如果說埃勒里·史密斯的到來,讓萊特鎮(zhèn)由平靜而變得沸騰的話,那么,緊跟其后的另一位男人的到來,則讓這場小鎮(zhèn)的歡樂盛宴達到了高潮。他,就是萊特夫婦的二女兒諾拉的丈夫——吉姆。盡管在這座小鎮(zhèn)上,萊特家族憑借著悠久的歷史和顯赫的地位,高高地位于上流社會的頂端,卻并沒有因此而更比其他人幸福。他們的大女兒洛拉,在一場失敗的婚姻之后開始酗酒,并離群索居;二女兒諾拉,她鐘愛的丈夫竟然在婚禮的前一天失蹤了,而為他們所建的婚房也被說成是兇災。于是,小鎮(zhèn)上的這一既古老而又顯赫的家族,從此便生活在了內心的陰霾和人們的流言蜚語中。而現在,浪子吉姆回來了,與諾拉冰釋前嫌,還舉辦了婚禮。這一切,使得萊特鎮(zhèn)這座小城,看上去是那么熱情好客、溫情脈脈。
      但是,在萊特夫婦的大女兒洛拉的口中,萊特鎮(zhèn)卻是“愛饒舌的,壞心腸的,偏狹的……偉大的美國泥淖!……他骯臟不堪——是污穢的孕育之地。”而伴隨著諾拉與吉姆的蜜月歸來,洛拉的詛咒也似乎在一一應驗。
      先是諾拉發(fā)現了吉姆寫給他姐姐的三封信,分別預言了自己的生病、病重和死亡,而且時間分別即將來臨的11月28日、12月25日和1月1日。事情的發(fā)展果然是按照那三封信的預言所進行的,11月28日,諾拉生病了;12月25日,諾拉的病加重了。但在1月1日那一天,預言卻出了岔子,諾拉并沒有死,死去的卻是吉姆遠道而來的姐姐。
      而伴隨著這起奇特案件的,則是小鎮(zhèn)上排山倒海般的閑言碎語。由于許多條線索都將兇案的兇手指向了吉姆,因此萊特鎮(zhèn)上的人們紛紛把矛頭指向了他。人們到處在傳:吉姆既賭博又酗酒,還到處借錢,并和妻子大吵大鬧!而當萊特一家出于常情拒絕相信吉姆是殺人犯,并百般為之辯護時,也立刻成為了全鎮(zhèn)人的敵人。原本高朋滿座的家里,幾乎被所有的親戚朋友避而遠之。他們的房子上被“義憤”的人們涂寫了咒罵的話語,甚至僅僅是走在路上,都會受到人們的攻擊和謾罵。更別提幾乎全美國的媒體蜂擁而至,來對這一案件的主人公口誅筆伐了。一時之間,人們的道德優(yōu)越感井噴了,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對萊特一家大加指責,而且義正辭嚴、慷慨激昂。至于為吉姆,為萊特一家辯護的人,則不啻為大眾的叛徒、惡德者的走狗了。直到最后,諾拉死于難產,吉姆越獄而死于車禍時,萊特一家都未能在萊特鎮(zhèn)恢復往日的正常生活。
      很顯然,作為埃勒里·奎因成熟時期的作品,《災難之城》一書雖然同樣是一部以犯罪和解謎為線索的推理小說,但作者想探討的內容,卻很明顯已不再是其“國名”系列和“悲劇”系列中的“不可能犯罪”及其解答。案件發(fā)生后,奎因,也就是作品中自稱作家的“埃勒里·史密斯”不但沒有向過去那樣,興致勃勃地協助警方和檢方查找兇手,甚至故意地隱瞞了三封預言信這樣的重大證據。而同時,在獲知真相后,他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得意洋洋地向大家宣布。相反,他堅定地站在了萊特家的一邊,而甘愿忍受大眾對自己的攻擊。難道是因為他愛上諾拉的妹妹帕特西亞,被愛情所盲目嗎?但這又何以解釋他最終成全了帕特西亞和鎮(zhèn)檢察官卡特的愛情呢?
      而在這種看似矛盾與反常的行為之外,埃勒里·奎因卻用了很大的篇幅向我們描繪了萊特鎮(zhèn),這座典型的美國小鎮(zhèn)的種種風情,從一開始初到小鎮(zhèn),“不論看到什么,奎因先生都喜歡”,到案件發(fā)生前,洛拉對小鎮(zhèn)的惡毒評論,直到最后,小鎮(zhèn)人們的眾口鑠金、自私惡毒,仿佛是一幅筆法拙劣的風光畫,從遠處看,似乎景色宜人,而越近看,則越見不堪,距離的美感讓小鎮(zhèn)顯得溫情脈脈,但一旦沒有距離,那股溫情便成為了惡毒。
      這聽起來,有些殘酷,更顯得悲觀。但當我讀到書中鎮(zhèn)人們對萊特一家的品頭論足時,卻不禁回想起了一些兒時往事:那時,我外祖母一大家子在一座縣城的東頭,叫東關。大人們聊天時,說到最多的便是北關的XX家做生意了,西關的XX家娶媳婦了,南關的XX家老人病死了,等等等等,議論起來時的那種神態(tài),那種語氣,仿佛這個小小的縣城就是一個小小的院子,誰干了什么都一清二楚。而且,口氣中也往往不是帶著不屑似的遺憾,便是帶著同情似的興奮。真真假假的嘖嘖聲、悲悲喜喜的哄笑聲不時地爆發(fā)出來。我們這些小孩也聽得津津有味,偶爾插嘴問一兩句沒聽明白的地方,換來的回答卻是一聲斥責:去!寫作業(yè)去!大人的事兒小孩兒聽啥?
      現在,當這些遠去的畫面一幕幕地翻上心頭時,我卻驚異地發(fā)覺,雖然是一中一西,一實一虛,卻是同樣小鎮(zhèn)、同樣的人心。
      也許正是因為此,對于奎因來說,案件本身早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死者已然安息,活著的人則要繼續(xù)滿載希望地生活下去,難道一個人悲劇還不夠,非要把它變成所有人的悲劇嗎?
      念及此處,我以為成熟期的奎因,實在少了幾分賣弄,而多了幾分對于眾生的悲憫。這不禁讓我懷念起“悲劇系列”的主人公哲瑞·雷恩,那位偉大的莎士比亞詮釋者和演繹者,以及洞悉一切的智者。他的精神,在這一刻,附著在年輕的奎因身上!
      而此時此刻的奎因也許不會想到,從此之后,他將與這座同時給了他快樂和失落的小鎮(zhèn)結下難解之緣,在未來的歲月里,他一次次地再度踏上這片遠久而又遙遠的土地。
      是為風云初記!
  •   想法挺有意思的,但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和實際發(fā)生的事情呢。比如:
    1. 如果死的羅斯瑪麗是真姐姐,怎么解釋她和吉姆的爭吵?并且爭吵的內容讓諾拉不安?別忘了真姐姐是不知道謀殺計劃的,只是一個被利用的證人而已。
    2. 如果羅貝塔是吉姆貪得無厭的情人,那么兇案發(fā)生后她應當積極撇清自己和吉姆的關系,犯不上連工作都丟了去維護他,還幫助他逃跑。
    所以我還是覺得書中的推理是最符合情理的。
  •   太久了都忘了得看看再琢磨琢磨。我這個就有一點好處(自夸了,哈哈),就是對于毒酒去向的解釋比較通順。如果按照奎因的路子,諾拉要對羅斯瑪麗下手,但是毒酒是在諾拉自己手上,她怎么能保證羅斯瑪麗會取得并喝下這杯毒酒呢?一宗謀殺案,而且還是帶有報復心理的謀殺案,它的計劃是不可能倚賴于一種偶然的(當然在實施的過程中可能由于偶發(fā)事件而影響它的進程)。但是奎因除了讓諾拉手拿毒酒,沒有給出她做的任何準備,這種撞大運的寫法太偷懶了,也很不嚴謹。(阿婆有一個思路類似的詭計,就寫的合情理、也圓滿的多)
  •   對的,我讀書的時候就一直在兇手是吉姆還是諾拉之間搖擺,在最后一章之前兩者都是可能的,只不過最后一章的故事隨作者安排了,換成樓主這個也不無不可,只不過缺少了推理小說的翻轉效果而已。 樓上的問題只要作者稍作安排都可以給出解釋的,并非板上釘釘的證據。
    只能感嘆再也不是推理至上的奎因了。
  •   呃。。。翻電腦發(fā)現怎么還有這么篇書評沒有見過光。。。好神奇,貼上來吧。
  •   居然這么一本正經你真的是傘姐嗎!
  •   喂!我什么時候不正經過呀??!
  •   妖怪快把我們又萌又不正經的傘姐吐出來!
  •   只有小說像瑞士銀行一樣,為我們保留著最后一點情感的儲蓄。
    這就是小說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所在啊,梁老師好煽情!
    8過不足之處那點不太同意,“外來者”看到“兇鎮(zhèn)”上發(fā)生的事情,這個外來者不能說是多余吧,作者本來就是要講這么個故事啊。
  •   好文藝的書評啊
  •   我有七龍珠和圣斗士星矢,你看不?適合你!
  •   我頂p哥!
  •   小諾拉怎么會健康呢,都早產了那么久
  •   書里好像沒把她寫得有啥不健全的呀
  •   根本不用寫,就像此書里也沒寫過誰去上廁所啊。
  •   愛與被愛,都是人生的幸福,每個人都要用平和的心去對待。
  •   對待愛的方式不一。。。。。。
  •   我有個不明白之處,不知道你能不能幫我解答:諾拉在實施犯罪的時候,她是怎么確定吉姆第一個妻子會搶那杯酒,諾拉在被搶之前已喝下一點,要是第一個妻子(以妻子代替好了)不喝,又或者自己找到其他的酒,雖然作者用了文字游戲,說諾拉剛好在旁邊,可是在之前已喝下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諾拉是如何保證自己在喝下酒的同時,詭計又能實施?
  •   只是內容簡介?我原本想找些大眾觀點。
  •   立陶宛是歐洲的( ⊙ o ⊙ )??!
  •   新星的人回復我說是原文如此。我不知道是不是埃勒里·奎因真的錯了,哈哈
  •   我也一直覺得那個本贈送的小冊子確實多余,偵探書+矯情小冊子=不倫不類。
  •   問題是那小冊子根本就不值那個價
  •   我當時買書的時候猶豫猶豫猶豫,·就是因為那個不值錢的小冊子~
  •   那冊子就是杯具,幸運的是書還能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