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梁穎 人民出版社 (2009-06出版) 作者:梁穎 頁數:213
前言
早在2002年,本書作者梁穎讀博士學位的第一年,她剛一進校,我們初見面,她就向我談了她要把本書的選題作為博士論文的最初構想。雖不成形,但方向有了。當時這個選題尚不為人所看重,哪里像現在,成了許多社科基金項目的選題,據說有不少人在做。當時檢索全國現當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尚無人做這個題目,唯有一篇評論文章有過大致思路。這不奇怪。當時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雖然已在文壇上獲得很大聲譽,但批評界多熱衷于把他們拆開來看,孤立地看,研究他們獨異的個性,認為能分辨出他們的不同,才是明智的,有眼光的;卻很少想到,在多維的視角下若拿他們做比較,將會引出怎樣豐富深刻的話題。作為梁穎的導師,也作為三位作家的好友,我當即大力肯定了她的想法。我認為這三位作家既有“異”也未必沒有“同”,無論研究他們的“異”或“同”,都可以深化我們對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現狀和發(fā)展前景的認識,也可以對辨認文學史上鄉(xiāng)土敘述的演變軌跡有一定價值。在具體操作上我還想到,路遙雖去世,但找陳、賈二位提供資料應該是不會有問題的,做起來也方便。事實也正是這樣。此后我參與主編了“中國新時期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把《賈平凹卷》的具體編選任務分配給了梁穎。她完成得很好,得到賈平凹的首肯。扎實、充分的資料占有為她后面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年讀博,梁穎始終咬住這個選題不放,她幾乎閱讀了路、陳、賈三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上千萬字,這還不算多如牛毛的評論文章,這其中她所付出的勤奮和心力可想而知。
內容概要
《三個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對路遙、陳忠實、賈平凹三位作家文學活動的共性諸如充滿生命質感、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關注弱勢群體的底層立場、平民立場、文化烏托邦的相似想象、相近的讀者觀等進行了歸納。對三位作家在中國當代文學中曾經達到的文學高度進行了較為客觀公允的評價:認為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既是“十七年”文學的遺響,又出現了新時期文學的一些新的質素,在文學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陳忠實的《白鹿原》在當代歷史題材長篇小說中率先從人性、生命意識的角度思考民族秘史及其文化命運;賈平凹的“商州系列”反映了他的早半拍的文化尋根直覺;《廢都》開了中國當代文學商業(yè)化寫作和男性寫作的先河?!度齻€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還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分別論析了地域文化對他們氣質個性、文化心理、文本風格的陶鑄作用、生命體驗對他們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他們在人文關懷方面的不同側重點、時代推衍給他們文本帶來的種種藝術新變以及這些新變所具有的意義?!度齻€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對路遙作品的苦難意識、人民性與底層立場、道德理想主義光輝、崇高感和“修辭姿態(tài)”給予極高評價,對陳忠實《白鹿原》在當代歷史敘事中所具有的罕見的真實感和“復調”風格予以肯定,對賈平凹后期創(chuàng)作在審美追求上的種種變遷進行了分析歸納。最后,《三個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不回避三位作家創(chuàng)作中存在的局限與不足,勾勒了他們共同的文學運動軌跡:高峰即是終結,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認為以他們?yōu)榇淼泥l(xiāng)土作家目前所面臨的創(chuàng)作危機與困境,緣于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現代意識與批判立場的空缺;缺乏創(chuàng)造性整合形式技巧的能力;對生活經驗的過分依賴;經典情結向商業(yè)意識的滑動?! 度齻€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不僅僅滿足于找出所謂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而且致力于將比較的結果上升為文學經驗和文學規(guī)律的總結,并以此三人的文學活動為個案,折射當代中國文學發(fā)展中帶有普遍性的若干問題,思考中國當代文學曾有的經驗和得失,以期對中國當下文學的健全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簡介
梁穎(1970—),女,陜西咸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曾在《文藝爭鳴》《南方文壇》《西北大學學報》《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序內容摘要第一章 引論第一節(jié) 選題原因、研究方法及其價值第二節(jié) 批評精神:揚棄酷評、諛評,追求客觀批評第三節(jié) 多樣性中內在契合的文學共性第四節(jié) 曾經的文學高度及其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意義第二章 地域文化與文學書寫第一節(jié) 自然地理分野與精神氣候差異第二節(jié) 地域文化及其文學書寫慣性第三節(jié) 鄉(xiāng)土詩意與當下文壇西化寫作的“無根”狀態(tài)第三章 生命體驗與人文關懷第一節(jié) 生命體驗與心靈化寫作第二節(jié) 苦難意識、人民性與作家的濟世情懷第三節(jié) 現實關懷、終極關懷與妥協的寫作第四節(jié) 寫作的力量與靈魂救贖第四章 時代推衍與藝術新變(一)第一節(jié) 歷史敘事中罕見的真實感和“復調”風格第二節(jié) 文本中的時間觀與藝術思維第三節(jié) 傳統文化與敘事維度的豐饒第四節(jié) 時代推衍:文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前提第五章 時代推衍與藝術新變(二)第一節(jié) 路遙、陳忠實、賈平凹創(chuàng)作內驅力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賈平凹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身份認同第三節(jié) 時代推衍:文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前提(續(xù))第四節(jié) 無名語境下邊緣化寫作的得與失結語附錄一:中國當代鄉(xiāng)土敘事的式微與終結——以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為例附錄二:多重維度的寫作——賈平凹訪談錄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引論第一節(jié) 選題原因、研究方法及其價值選題原因自現代文學發(fā)生之初起,鄉(xiāng)土文學便以它驕人的實績壓倒性地雄霸文壇,這種強勁的走勢貫穿性地延續(xù)到了新時期。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都市代替鄉(xiāng)村成為文學想象的中心,都市文學勃興,鄉(xiāng)土文學式微。都市敘事熱衷于對當下日常生活經驗的書寫,但這種書寫在全球化語境下,在時尚文化的強大同化力面前,更多西化經驗而非本土經驗,而且因為所涉鏡像千篇一律和文本的不斷自我復制而被詬病為“西化寫作”和“模式化書寫”。同時,隨著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的整合功能弱化,個人化寫作成為可能。這樣的寬松氛圍一方面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極大的自由,使文壇形成多元共生的復調結構,但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意識逐漸成為時代共名,大眾文化咄咄逼人,漠視底層人民疾苦,絕少考慮作家與廣大人民的血肉聯系,缺乏人文關懷,視個人的言說自由和經濟收益高于一切的欲望化寫作、私人化寫作等風起云涌。這些所謂的新潮寫作視野狹小,耽于一己悲歡,對西方文化缺乏批判意識,以虛幻的想象遮蔽現實的苦難,放棄了作家作為人類良心在文本中的出場,使文學變成了金錢的奴隸和自說白話的工具。 不管是西化寫作,還是欲望化寫作、私人化寫作,其消極影響都是不言而喻的,這些寫作不僅與以批判眼光審視國民靈魂與劣根性的“五四”文學傳統形成分裂,也與富有人文精神和現實關懷、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新時期鄉(xiāng)土文學形成鮮明對比,而且缺乏個性和原創(chuàng)性,而這些,恰恰是文學最為致命和不可原諒的缺失。陜西是中國當代鄉(xiāng)土文學的重鎮(zhèn),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構成了陜西文壇三足鼎立的奇特景觀。他們均為具有全國影響的作家,文學活動很有個性特點,而且三位作家隨時代推衍而出現的藝術新變,恰好與中國當代文壇從一元意識形態(tài)化寫作到多元化寫作、從群體話語到個性聲音、從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到對感官享樂的沉溺的整體發(fā)展趨勢共振。三位作家都曾取得輝煌的文學成就,現在同樣面臨著創(chuàng)作的危機與困境,這樣的文學運動軌跡與中國當代鄉(xiāng)土文學的運動軌跡又基本重合。目前,對這三位作家的單獨研究已趨于飽和,但系統的比較研究較少。因此,全面、系統地比較他們的異同,深入分析這些異同產生的原因,首先能加深對他們的認識;其次,可以把他們的創(chuàng)作活動納入到當代中國文壇的宏觀背景下,以他們?yōu)閭€案,探究鄉(xiāng)土文學曾經的輝煌和當下的困境產生的深層原因,思考他們寫作范式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總結一些富有啟示意義的文學規(guī)律,期望能為如何建構具有本土特色的理想文學形態(tài)提供一些參考意見。最后,本書絕不是為比較而比較,而是追求文學研究的當下性和現實意義,因此,希冀在針砭文壇不良風氣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研究方法及其價值本書的研究,從大的方面來說,屬于比較研究。在具體的批評操作中,采用社會歷史分析方法中泰納的環(huán)境、種族、時代三元素說加以改進,兼取文化批評、文化人類學等批評方法,綜合運用,注意方法的互補,從地域文化、作家氣質個性、生命體驗、時代遷衍等多維視鏡對他們進行比較。對文學不做簡單的政治、道德判斷,采取客觀、求實的態(tài)度,最大程度地進行分析和闡釋。盡量避免面面俱到,只對一些重要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不懈追問。由于這些問題均較復雜,而為了分析論證的清晰,只能對所涉及的問題按照章節(jié)的次序逐一論述。在本書的整體結構中,既有外部批評,又有內部分析;既有差異指認,又有共性抽繹;既有細微分析,又有整體評價;既注意到時間因素對文學整體演化的巨大推動力量,又不忽略空間因素對作家文化心理結構和藝術個性形成所起的內隱模塑作用,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使他們的“特別性”得到明晰的分辨和觸目的凸顯。由于三位作家均著述頗豐,為批評者提供的研究空間相當廣闊,而本書篇幅有限,因此筆者采用了一種比較經濟的結構方法:在最為核心的第三至五章中,每章各突出一個作家,抓住這個作家最為明顯的主體和藝術特征加以論述,將其他兩位作家圍繞這一主題與之進行對比,從而得出令人信服的見解和觀點,同時也避免了機械的、板滯的“三國演義”式的行文局限。當然,差異中有共性,共性中有差異,這些都將在筆者細膩的批評過程中依次得到展現,但筆者并不滿足于進行簡單的比附,僅僅找出所謂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也不是孤立地對他們進行評價和判斷,而是努力將比較的結果上升為文學經驗和文學規(guī)律的總結,以此三人的文學活動為個案,將他們的文學運動軌跡和整個當代文壇的發(fā)展主潮聯系起來,折射出當代中國文壇發(fā)展的若干問題,思索中國當代文學曾有的經驗和得失,在此基礎上為中國當代文學的健全發(fā)展提供藝術資源和理論引導,這便是本研究課題最大的價值所在和筆者夢寐以求的批評理想。第二節(jié) 批評精神:揚棄酷評、諛評,追求客觀批評有人說,20世紀90年代以來,是批評失語的時代。這句話并不準確。若是說在大眾傳媒影響日盛的背景下,媒體批評進入文學批評空間的中心,學院批評遭“遮蔽”,專業(yè)批評的聲音日益微弱,或許更為準確些。大眾傳媒不僅改變了文學批評的固有格局,對批評主體重新進行了揀選,而且,極大地沖擊了文學批評以往的批評模式和言說方式,“適應于大眾傳媒盡可能接觸最大數量受眾的需要,那種富于刺激性和沖擊力,聳人聽聞、吸引眼球的語言方式受到極大的鼓勵,其極端便是所謂的‘酷評’和‘艷評’的走俏。相應的,文本細讀、微言大義式的批評,長線的、歷史總結式的批評,注重學理規(guī)范、講究技術法則的批評,則無可逆挽地受到大眾傳媒的排斥”①?!翱嵩u”的特點是“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以秋風掃落葉般的粗暴橫掃批評對象,在自己抓住的那“一點”上,極盡夸張渲染之能事,漠視文學批評的學理性與應有分寸,為了制造轟動效應將文學批評事件化、現場化、新聞化?!翱嵩u”本質上屬于“過度批評”。實際上,大眾傳媒不僅是“酷評”產生的根源,也直接催生了另一極端的批評方式:“諛評”?!罢樤u”的特點是為了制造文壇的神話事件和焦點、熱點話題,放棄批評家最為寶貴的批判立場和人格尊嚴,曲意奉承,使批評的良知和價值全面淪陷?!罢樤u”造成的后果是給平庸之作戴上桂冠,使真正的佳作湮沒無聞。它不僅愚弄讀者,也出賣自己,而讓人觸目驚心的是:當代文壇“諛評”大行其道,批評家熱衷于制造“虛假繁榮”,把批評所應承擔的使命與社會道義懸置不提,使批評家的批判立場、質疑精神嚴重匱乏,這不能不說是批評家的失職和文壇的遺憾。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批評者喜歡對文學作品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價,這并非是說批評家不能從道德這個維度來要求作家和判斷一部作品的優(yōu)劣,而是說,文學作品是復雜的存在,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因而也需要我們從社會學、文化學、人性、情感、審美等多維角度對它進行分析,而不是僅僅進行道德上的裁決,因為文學批評并不簡單等同于道德審判。基于以上原因,我所追求的客觀批評,與前文所說的酷評、諛評和道德批評都不盡相同。它追求批評標準的客觀公正,同時也向往批評質量的“上乘”,它或許是我學術生涯中始終都難以企及的目標,但卻可以作為理想,成為我衡人論文的一種尺度。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也是一種發(fā)現,它的最高境界是批評者與作家的“文心相通”。批評者只有調動自己所有的生命體驗與學術積累,才有可能與作家“文心相通”,從而順利解開文本中的謎團與人性密碼。我以為,這種意義上的“客觀批評”,應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內涵:批評的客觀化。在分析文本時,批評者當然應該“知人論世”,因為對作家生平事跡和氣質個性的了解,有助于批評者更加深刻和到位地理解作品,但追求客觀批評的批評者不會簡單地在作家其人和其文之間劃等號,因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并不等于作品的閱讀效果,作家個人的品性也常常與其文本的品性有著巨大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批評者在分析文本時應該秉持一顆客觀公正的心,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不以偏概全,摒棄那種為了追求片面的深刻和一時的轟動,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惡劣批評習氣。批評的學理化。一切判斷都是建立在學理分析的基礎之上,不作隨意的臆測與假想,有時也會“大膽假設”,但必須在“小心求證”之后再得出自己的結論。批評者與作家“文心相通”之后,會有很多感悟與妙得,但批評不能滿足于此,批評者還須將這些感悟用邏輯抽象、概括、歸納,上升為理性的認知,這便是批評的科學與理性精神。
后記
這本著作是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不斷補充、修改、完善后收獲的結晶。本書從選題、撰寫開題報告到正式動筆,耗費了我很多心血。因為是三個人的文學比較,又不能處處平均用力,因此,結構上極難把握,頗費周折。最后考慮再三,就形成了現在這個總——分——總的結構。寫作中我遇到的困難的確很大:三位作家尤其是賈平凹,創(chuàng)作速度之快,產量之豐,在中國當代作家中鮮有其匹者,光是閱讀文本就會耗費很多精力。況且,有關三人,尤其是陳忠實、賈平凹的評論文章,又是那么多不勝數,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我既要瘋狂地、大量地占有資料,又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能淹沒在資料里超拔不出,我的論點必須建立在學術史的基礎之上,但也必須發(fā)出個人的聲音。現在,當我冷靜下來回顧我的論文,實事求是地說,在觀點的追新求異和論點的穩(wěn)妥、學理化方面,我更傾向于后者。也許這篇論文沒有多少“酷”評、“怪”評,但一點一滴都是從扎實的資料梳理和學理思維中得來,我盡力了,也無愧于一個批評者的客觀、公正和良知。
編輯推薦
《三個人的文學風景:多維視鏡下的路遙、陳忠實、賈平凹比較論》不僅僅滿足于找出所謂的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而且致力于將比較的結果上升為文學經驗和文學規(guī)律的總結,并以此三人的文學活動為個案,折射當代中國文學發(fā)展中帶有普遍性的若干問題,思考中國當代文學曾有的經驗和得失,以期對中國當下文學的健全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