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史鐵生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我與地壇》,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國當(dāng)代著名作家史鐵生著。是史鐵生文學(xué)作品中,充滿哲思又極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納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兩部分注重講地壇和他與母親的后悔,對于中學(xué)生來說,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優(yōu)秀文章。地壇只是一個載體,而文章的本質(zhì)卻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過程,以及對母親的思念。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畢業(yè)。1969年去陜北農(nóng)村插隊,三年后雙腿癱瘓轉(zhuǎn)回北京?;鼐┖笤谝患医值拦S做臨時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yǎng)。1979年始有小說、散文、劇本等作品發(fā)表。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命若琴弦》、《老屋小記》;散文《我與地壇》、《好運設(shè)計》、《病隙碎筆》;中篇小說《關(guān)于詹牧師的報告文學(xué)》、《中篇1或短篇4》;長篇小說《務(wù)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等。

書籍目錄

我與地壇
記憶與印象1
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
消逝的鐘聲
我的幼兒園
二姥姥
一個人形空白
叛逆者
老家
廟的回憶
九層大樓
記憶與印象2
重病之時
八子
看電影
珊珊
小恒
老海棠樹
孫姨和梅娘
M的故事
B老師
莊子
比如搖滾與寫作
想念地壇
秋天的懷念
合歡樹
“忘了”與“別忘了”
我的夢想
“文革”記愧
好運設(shè)計
我二十一歲那年
紀(jì)念我的老師王玉田
散文三篇
電腦,好東西!
歸去來
悼路遙
相逢何必曾相識
黃土地情歌
一個人和一頭牛
告別酈英
故鄉(xiāng)的胡同
悼少誠
外國及其他
無題
康復(fù)本義斷想
“安樂死”斷想
對話四則
隨筆十三
減災(zāi)四想
游戲·平等·墓地
三月留念
“嘎巴兒死”和“雜種”
隨筆三則
記憶迷宮
神位官位心位
無答之問或無果之行
墻下短記
愛情問題
復(fù)雜的必要
足球內(nèi)外
上帝的寓言
私人大事排行榜
說死說活
無病之病
在家者說
在友誼醫(yī)院“友誼之友”座談會上的發(fā)言
“透析”經(jīng)驗談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與地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史鐵生和地壇的緣分來自于他年輕時一場重大的變故,我與史鐵生的地壇的緣分來自我
      周期性的情緒低落。雖然我從《我與地壇》當(dāng)中獲得過很多慰籍,乃至心情不好的時候
      我總會對自己說,去翻翻看《我與地壇》吧,可是我絕不贊同把這本書和心靈雞湯畫等
      號。
      
      我認(rèn)為心靈雞湯的特點是寡淡,幾小勺人生感悟,兌上些似是而非不咸不淡風(fēng)花雪月的
      漂亮話,再好的幾湯也成了涮鍋水?!段遗c地壇》恰好相反,濃縮了一個驟然失去健康
      的青年,而且本來就是一個思想充滿活力特別熱愛閱讀和思考的青年,在失去行走能力
      之后的15年間枯坐在一個荒蕪的古代園林里對生死,自然,命運,時間,輪回和信仰的
      思考。有人說大部分人寫作都是在和讀者的對話,而《我與地壇》則是史鐵生的自言自
      語。我很喜歡這個說法,因為他文字的真誠樸實,的確像一個人的喃喃自語。不過我覺
      得《我與地壇》更像史鐵生和上帝的對話,從迷茫開始,到詢問(很多時候是質(zhì)問),
      到哀求,到試探,終于倒可以平靜的討論,最后達(dá)成諒解乃至妥協(xié)。因為這樣的諒解和
      妥協(xié)是來自于謹(jǐn)慎又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以及在極端的孤寂當(dāng)中才能有的對這個世界
      的細(xì)致體驗觀察,其中凝聚的力量,決不是網(wǎng)絡(luò)上雪花飛舞般的心靈感悟可比擬的。
      
      《我與地壇》是本很好讀的書,確切的說,不是一本書,它的篇幅大概就是部中短篇小
      說的長度。說到它的好讀之處,請允許我對史鐵生的文字魅力表達(dá)一下欽佩:他用兩三
      萬字尋微探幽般討論人生最終極的問題 -- 生命的意義,為什么活著,怎么活著。對于
      這種可以稱作裝逼利器的問題,他的文字里沒有任何故作深奧。而哪怕在描述人生中最
      大的不幸,最令人愕然的轉(zhuǎn)折,最深刻的悔恨,最無法平息的傷痛的時候,你也從《我
      與地壇》中看不到任何聲嘶力竭。
      我覺得僅僅用克制之類的寫作技巧來形容史鐵生的文字,是很不公平的。他的確是克制
      ,不過他的克制是來自錘煉,不是咬文嚼字的錘煉,是在和命運的對話過程中,通過不
      知疲倦的自省獲得的哀而不傷,謙卑,以及面對未知的未來的勇敢和坦誠。長達(dá)十五年
      的對人生最沉重的難題的苦苦思索凝聚而成的文字,卻如此溫和平易,恬淡優(yōu)美,我覺
      得這些對于史鐵生來說“不是別的”,這是他的“罪孽和福祉?!?br />   
      史鐵生在地壇的十五年,有三個問題交替來騷擾他陪伴他,“第一是要不要去死,第二
      是為什么活著,第三是干嗎要寫作”。我相信除了第三個問題,每個神志清明的人在生
      命的某一段時間都考慮過這些,但是如果你要真跟自己或別人投入地討論這兩個問題,
      那一定是場傷筋動骨的討論。大學(xué)的時候有個別的系的同學(xué)休學(xué),據(jù)說是神經(jīng)出了問題
      ,傳言滿天飛,我恰好是這個同學(xué)的好基友的好基友,原來他所謂的神經(jīng)出的問題,不
      過是無法停止思考為什么活著,思考得太投入,夜不能寐,很苦惱,就跑到水房里去唱
      歌,如此夜復(fù)一夜。
      
      我聽到這件事的反應(yīng)跟周圍很多朋友一樣,覺得這位同學(xué)真的有點神經(jīng)病,這種問題,
      不要說想不明白,想明白了又能如何。還好,史鐵生比較幸運,或者說比較不幸,他失
      去雙腿的時候跟我那位同學(xué)差不多歲數(shù),在最有理由沒心沒肺的年齡里,恰好什么沒心
      沒肺的事兒都不能做,剩下的只有苦苦思索,所以他每天到地壇去鉆牛角,也不會有人
      說他是神經(jīng)病。作為讀者,我就是單純的幸運了。我在人到中年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很想討論
      一下這兩個問題的時候,發(fā)現(xiàn)茫茫人海,能和我討論這些問題的人不超過三個,而其中
      兩個已經(jīng)失卻聯(lián)絡(luò)了。還好有史鐵生,還好有他和他的地壇,他們就像一個老朋友,對
      我說,來,咱們聊聊這些問題吧,不要害怕,你不是神經(jīng)病,你不會走到死胡同,因為
      雖然“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然而回避和躲藏不是唯一的出路。
      
      史鐵生還說,你可以逃避一場旅行,但是你卻不能逃避生命這一場緩慢孤獨的旅程。
  •      對于平凡人來說,生命是一個了然無際的抽象的概念,我們難以感受它的存在。只有當(dāng)我們自己在鬼門關(guān)走了一圈,親身經(jīng)歷過那種險些失去的感覺之后,才會開始去思考生與死的關(guān)系,才會開始去尋找生命的意義。
       史鐵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相信,在他坐上輪椅之前,他從來沒有覺得,生與死之間,竟只是一轉(zhuǎn)念的距離。畢竟,他只是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正是年少輕狂的時候,他有他的雄心壯志,只是,二十一歲,那改變了他一生軌跡的一年,悄悄地降臨,壯志未酬,卻已永遠(yuǎn)被束縛于輪椅之上。那段時間,毫無疑問,他痛不欲生,滿院的陽光,卻被關(guān)在了窗外,他能看到的,只是醫(yī)院病房那個小小的角落。家人不知道,朋友不知道,他曾經(jīng)在病床的后面,藏下了一卷電線,差一點,他就結(jié)束了自己。他曾經(jīng)說過,他的“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在寫作”,自此之后,對于醫(yī)院,他是三進三出,先是雙腿癱瘓,而后患了腎病,又因腎病惡化為尿血癥,靠透析維持生命。我們應(yīng)該說他命途多舛還是生不如死,只能說,上帝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上帝剝奪了他成為一個健康人的權(quán)利,卻給予了他成為作家的天賦。
       到底是什么拯救了史鐵生?
       有人說是地壇,地壇給予了他靜靜思考的空間。這是因為史鐵生最著 名的的作品是《我與地壇》,無數(shù)人被他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思考力所感動。在那里,他見到了歡快玩耍的小孩子,見到了認(rèn)真練習(xí)的青年,見到了相濡以沫的老人,雖然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過客,但這讓他知道,生命的意義在于珍惜。其實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屬于他的逃不掉的苦難,而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付出自己所有的勇氣去跨越它,才能獲得重生。但也是這種思想,在給了他希望的同時,也形成了纏繞他一生的宿命論的思想,正如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了四百多年。”說不清這種宿命的思想是好是壞,摻雜著些悲觀,流露著些豁然,卻是他在經(jīng)歷過對生的絕望之后一種無法避免的矛盾的心態(tài)。
       有人說是寫作,寫作成為了他繼續(xù)活下去的理由。但是他曾經(jīng)在一篇隨筆里寫過,“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你明白了這一點,是在一個挺滑稽的時刻,那天你又說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個朋友勸你:你不能死,你還得寫呢,還有好多好作品等著你去寫呢。這時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說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蛟S,這只是他尋找生命的意義的第一步——生命的意義,在于有事可做。這件事,不僅僅是你的職業(yè),抑或你的家庭,而是你愿意為之奉獻一生,奉獻所有精力與熱情的事。在那遙遠(yuǎn)的古代,有人把科舉入仕,衣錦還鄉(xiāng)當(dāng)做那件事,于是,為及第而寒窗苦讀,為升遷而不擇手段成為了他生命存在的意義;在那紅色的年代,有人把革命當(dāng)做那件事,于是,為革命而奮斗成為了他生命存在的意義。只是,我們都要記住,我們并不是因為它而存在,而是因為我們要活下去,要有意義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而必須有事可做——有意義的事。
       也有人說是宗教,宗教給予了他精神的支柱。史鐵生的散文中,無處不滲透著宗教的精神,無處不體現(xiàn)著他對宗教深刻的思考,他曾有這么一段話:“人生最根本的兩種面對,無非生與死。對于生,我從基督精神中受益;對于死,我也相信佛說?!边@說明,他從來沒有真正皈依于某個宗教,他只是把宗教精神當(dāng)作他的信仰,作為他對生命感到無助彷徨之時的一份依靠。正如他的朋友評價說:“史鐵生證明了神性,卻不想證明神?!弊诮虒τ谒麃碚f,并不是一種徹底的依賴,他從來不去隨大流地完成某種形式,比如說燒高香,祈禱之類的,他從來只把他對宗教的思考放在心底。他希望,通過上帝尋找到某種生的希望,把自己從絕望崩潰的邊緣拉回來;他希望,通過佛說了卻塵緣的欲望,在大徹大悟中學(xué)會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波瀾,僅此而已。
       生與死,是史鐵生散文永恒的主題。從這個大主題中,牽引出無數(shù)小小的話題,關(guān)于寫作,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友誼,關(guān)于回憶。我們不能說史鐵生在這短短三十年的思考中看透了生與死,畢竟這是個太宏大的主題,人類終其一生都無法對它大徹大悟,但是,我們都很慶幸,他在這種思考中尋到了一種自我解脫的方式,讓他的思想從疾病的牢籠中解放出來。生命在他的一轉(zhuǎn)念中得到了延續(xù),生命在他的努力中尋到了意義。無須任何深刻的哲理,無須任何條條框框的說教,因為他的經(jīng)歷,他思考的過程本身,就能帶給我們最深的感動,最大的教益。
       最后,我想以他的幾句詩,表達(dá)我最深的敬意:
      
      午后,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出,往日
      已歸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
      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中
      生死同一
      
  •      我看的版本是MOBI,除了最為有名的《我與地壇》外,還收錄了史鐵生先生的《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有關(guān)廟的回憶》《答自己問》《秋天的懷念》《死國幻記》《病隙碎筆》《作品鑒賞》
       整體感覺很好。但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和《死國幻記》。前者由視牛引出了在陜西清平灣插隊的歲月,記錄了和破老漢一起放牛的日子,記錄著那時的鄉(xiāng)土人情,讀著時候有股很舒服的感覺。而后者則讓我想起了錢鍾書先生的《魔鬼夜訪錢鍾書》,當(dāng)然錢老豐富的閱歷和隨處的幽默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不過《死國幻記》也有其特點,他一反常態(tài)作者以一個有著“欲望”的鬼混的身份,在一個沒有欲望,四處安詳?shù)牡鬲z游蕩,最終引導(dǎo)原先的鬼混們重新有了欲望,自己也從病床上醒來做結(jié),內(nèi)容是探討了欲望對于生活的意義,但是形式很特別,可以一學(xué)。
       而《我與地壇》通過我與地壇的故事,講述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記敘了這15年來在地壇中經(jīng)歷過的那些人那些事。《有關(guān)廟的回憶》則是通過作者以前去過的廟宇的變遷和重修,感慨了童年的消逝和時代的變遷,而后者更是作者的側(cè)重?!洞鹱约簡枴穭t是發(fā)表了自己對于文學(xué)、文壇等的一些看法,那段關(guān)于純文學(xué)、嚴(yán)肅文學(xué)、通俗文學(xué)的講述很令我佩服,至少給我普及了這一常識。(純文學(xué)——思考著人本的困境,不以社會制度的異同而有無;嚴(yán)肅文學(xué)——關(guān)注點與社會制度相關(guān);通俗文學(xué)——娛樂需要,滿足好奇)《秋天的懷念》太早就讀過了,感覺一般吧。
       整體而言,史鐵生的思想我還是比較認(rèn)可的,他的記敘文的敘事風(fēng)格我也不排斥。以后可以試著多讀讀類似的文章,畢竟中國當(dāng)代散文和小說我的閱讀真的是太少了。
  •      每天晚上睡前看完 了這本書,讀的很多時候都沒讓你感受到作者是一個腿有不便的人。
       書中讓人閃淚光的時候很多,比如母親多次叫他出去看花或者散步,等到他答應(yīng)之時,母親高興的情景,母親總是為了子女,想想自己的母親何嘗不是這樣。
       書中描述了簡單的情節(jié),都是生活當(dāng)中的平常的細(xì)節(jié),所以每個人生活的時候都不要總是想東想西,享受生活中的每個情節(jié),就是在認(rèn)真的活著,哪來那么多時間憂愁
  •     散文要寫得深刻還要寫得好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能做到的作家不多,史鐵生是其中一個。
      這本書是史鐵生的散文精選集——盡管里邊收錄的《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向來被定義為短篇小說,還拿過小說類獎項,但我還是認(rèn)為它是一篇散文。
      史鐵生是最有資格述說苦難的人。他20多歲的時候插隊下鄉(xiāng)做知青,結(jié)果癱瘓著回來,后來又患了腎病,最后發(fā)展成尿毒癥,終身離不開透析儀器,最后在2010年的時候腦溢血離開人世。對有這樣遭遇的一個人來說,活著是一件比死還要艱難的事情。就像史鐵生在他最著名的一篇散文《我與地壇》里寫的那樣,他每天每天在想為什么不去死。21歲雙腿突然再也沒有知覺,他一定無數(shù)次想過去死,但生存是人的本能。在本能與痛苦的交鋒下,他比任何人都需要一個活著的理由,最后他知道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彼劳鼍拖褚活w別人搶不走的糖果,他要留著慢慢去品嘗。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對于無法排解的事情,今天想通了,明天也許又會想不通,心緒如此往返波折。史鐵生大概一輩子都在思考著相同的問題,在這本書的另外幾篇文章里,生與死、活著與苦難的意義是不變的主題。
      一個人最偉大的就是,他自己明明遭受苦難,卻還能看見與同情別人的苦難。這本書沒有沉浸在個人的哀思中,史鐵生用平淡的語氣述說自己的思想,同時觀照別人的生命與遭遇。不哀不傷也不自憐,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痛苦中寫出生的希望。
      最殘酷的事情是,成就文學(xué)藝術(shù)的,往往是痛苦的人生與多舛的命運。如果一定要尋找正面的解答,那只能將所有的不好看做命運賦予的使命。所以,若你生來不是紅顏,亦做不了天才,又無力成就事業(yè),還沒有跌宕起伏的遭遇,那可能就是上天的另外一種厚愛。
      
  •     經(jīng)常在冬天笑我"志堅",在我說多年后重讀史鐵生《我與地壇》后,脫口而出的“志堅”,加深了從史鐵生純樸的文字中讀懂"志堅",對生命、對世間萬物的真情摯意,還有母親最純真的愛。
  •     早聽說史鐵生的文字有力量,當(dāng)讀到《我與地壇》時還是被震撼到了。單說《我與地壇》這篇,對園中景色的描寫是那樣細(xì)致,而且包括了聲與色,動與靜,各個角度,各個方面,的確是在園中長時間觀察與思考的人才感受得到,寫得出的。文中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對母親的深深愧疚,是只有經(jīng)歷過那樣痛苦經(jīng)歷的人才能體會到的。雖說文字能夠傳達(dá)的東西有限,但即便是我所能感受到的十分之一也足以讓我受到洗禮,促使我對自己的生命做一番審視。
      
      其他文章沒有《我與地壇》這般令人震撼,但也都是只有經(jīng)歷過鬼門關(guān)的人才能寫出的深思之作。
  •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的結(jié)尾提到了梵高給提奧的信中有這樣的話:
      “我是地球上的陌生人,這兒隱藏了對我的很多要求”
      “實際上我們穿越大地,我們只是經(jīng)歷生活”
      “我們從遙遠(yuǎn)的地方來,到遙遠(yuǎn)的地方去,我們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德國有一個作家寫的《文森特梵高的一生》這樣說:
      “進入他的身體,被緊緊包裹,給人一種既置身天堂又被詛咒的感覺”
      準(zhǔn)確說這并不是用來形容梵高和提奧,而是用來形容梵高與他接觸的下層婦女的感受。
      總的來說這都讓我對梵高和提奧的通信非常感興趣,希望以后能讀到他們之間的信件們。
      又及,雖然我沒看完《文森特梵高的一生》,但無論是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還是這個都很值得一看的。
  •     對于史鐵生,只是從高中課本里知道他雙腿殘疾,然后知道《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三篇,后來又不知在哪里看到一種說法“史鐵生是用生命在寫作”,然后史鐵生這個名字就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印象。某一天,在書城里看到《我與地壇》這本書,翻了幾頁,那樸實的文字馬上引我入迷,于是買了書,準(zhǔn)備細(xì)讀之。。。
  •     在我很小的時候,總是聽到大人們在討論時間,而那時的我總覺得,就像我們在談地點一樣,時間這個詞后面也應(yīng)該對應(yīng)一個在某一位置存在的具象?!睍r間是什么?”“時間在哪里?”,我總是不經(jīng)意間會向大人問及這些問題。而大人們總會回應(yīng)我:“我們沒有時間”。
      
      對于那時的我來說,時間只不過是一個概念,是一團無從接近的虛渺的飄動,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但這虛渺并不是無,這飄動也未必?zé)o從感受。
      
      在大約十年以前的一個冬日的午夜,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時間的存在。
      
      記不清當(dāng)時具體是什么日子,只覺得那天晚上很冷,五六級的北風(fēng),拍打著窗臺,發(fā)出呼呼的聲音;月光異常的狡黠明亮,讓黑夜好似白晝;墻上掛著的鐘表好像一直在午夜兩點種徘徊,間或發(fā)出滴答滴答的聲音。
      
      我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無論如何也無法入睡,我感到異常的害怕,害怕這樣的北風(fēng)、月光、鐘聲會裹挾著我進入一種萬籟俱寂的虛無和死亡之中。而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到了時間的存在:時間是北風(fēng)的呼嘯、是月光的傾注、是時鐘的游走……
      
      因而,在那個失眠的午夜,時間對于我,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冰冷、抽象的概念,我似乎觸摸到了時間的溫度、聽到了時間的隱語,看到了時間的具象。毋寧說,時間不只是某種從我身邊飄動的東西,而就是我的生命。棄我而去的不是日歷上的一個個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歲月;甚至也不僅僅是我的歲月,而就是我自己。
      
      知道這一點后,我開始害怕黑夜,開始害怕北風(fēng),月光以及鐘聲。這些時間的映像讓我倍感孤獨。我感覺過去的自己就是一個孤兒,他被無情地遺棄在過去的歲月里。當(dāng)黑夜襲來,那個過去的自己就會出現(xiàn)在那個遙不可及的時間里,形單影只而又四下張望。我能夠依稀看到他,但是我無法觸及他并把他領(lǐng)回。我大聲呼喚,但是我的聲音到達(dá)不了他的耳中。我不得不承認(rèn),時間即使存在,有溫度、有聲音、有具象、但你仍無法接近他,無法回應(yīng)他,無法向他訴說你的感覺、心境、想法。時間源于虛無,虛無本就無所指、無所應(yīng)。一切形式的交流在虛無中都會失去了意義。
      
      與時間的交流的不可得,最終就會有孤獨感的存在。
      
      今夜,我再一次看到了時間,我也再一次感到了孤獨。
      
      
      
      
      
      
      
      
  •     不僅僅來自《我與地壇》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br />   史鐵生一生都在夢里,卻又在一生直面現(xiàn)實,他在生與死的思索里半夢半醒的呢喃。他的生命,即使一場無比現(xiàn)實的夢。
       那時我?guī)讱q?也許是十四歲。那年我豆蔻,史鐵生搖著輪椅緩緩向我走來,不悲不喜,帶著看透生命的從容。他走在天邊,坐在夕陽之下,想他那白衣白裙的小女孩穿行過無聲的森林,想那溫柔的日與夜、驕傲的黎明,想那在薄暮時分被晚霞燃燒得極盡燦爛的天穹,想那嬉笑跑過的孩童、蹣跚相扶的老者,想輪椅摩擦地面發(fā)出細(xì)碎的囈語,想書頁翻動的“沙沙”,想昨日那對老夫妻今日是否還穿著米色的上衣,想狗的吠叫,想他生命黑暗深處又深處的下一個天明。他搖著輪椅在地壇踱著年輪,黑色的車輪尋覓昔日的軋痕,透過萬籟蒼茫他窺視到了生命碟唼背后的深度真相,詩的金剛石的火雨一齊飄落,春去秋來,他只有童年與老年。
       由苦難生不甘,由不甘生悲憤,由悲憤發(fā)思索,由思索領(lǐng)哲理。
       他就這樣路過我的生命留下巨大的空洞與傳說,無關(guān)愛與恨亦無關(guān)笑與淚,干凈得讓人心碎。我十四歲光年目睹這番光景,定會為之落淚。
       也許是囿于經(jīng)歷,也許是源于思想的幼稚率薄,我總與那生與死的跨度間隔閡著思想的半個鴻溝,卻亦總能觸動于其中深埋的情。他躲在地壇的深處,躲在母親的視線背后窺視溫暖的殘像。時間被記憶拉扯得亙古不絕,母親迷茫而慌亂的腳步圈住了大半個春秋。由毀滅美而塑造美,由領(lǐng)略死而領(lǐng)悟死,或許也只有當(dāng)痛徹心扉的失去擦肩而過才終能領(lǐng)悟那滴著血的擁有。當(dāng)那迷茫而慌張的腳步化為了文字,變成了書,寫給了無數(shù)哭泣的夜與永恒,那是他的慰藉,亦是他的致歉,而且他知道,母親不會怪他。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龍應(yīng)臺《目送》中那經(jīng)典的結(jié)尾:我慢慢地,慢慢地明白,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你在今生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yuǎn)……他用他的背影告訴你,不用追。
       四十六年生命白駒過隙,他人已去,死后捐出所有的器官。生而為人,一無所有地來到這世上,去經(jīng)歷磨難,去感知歡樂,去愛,去痛,然后再把這一切都留在世上再一無所有地離去。我看著他,像看到某種無聲的渴望,看到了一種掙扎,一種反抗,一種振翅,一種飛翔,罷了罷了,至少最終我看到了,人,應(yīng)當(dāng)怎樣去生活。
  •      《我與地壇》是作家史鐵生的作品,當(dāng)我第一次拿起它時,只想著硬著頭皮將此書讀完便好——這是語文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yè),絲毫不曾料想,這真實的作品字字見真情。書,讀到一大半時,似覺得有所偏題;讀完最后一頁,才發(fā)現(xiàn),開頭與結(jié)尾都緊扣地壇,也許中間部分,是史鐵生先生在地壇內(nèi)的思緒吧。
       作者是著名的,書是真切的,二者是融為一體的。書中有哀傷、凄涼,也有幽默與搞笑,也許先生并不是想要表達(dá)此意,定是我未能理解。史鐵生,也有幸福快樂的童年,也有活蹦亂跳的時光,可雙腿卻在“人最狂妄的年齡”失去了用武之地?!皟鹤拥乃型纯?,到母親那兒都是要加倍的?!笔疯F生的母親,真是要承受世上最大的痛苦啊。對于兒子的煩躁,她能理解;對于孩子的暴躁,她能容忍。作為母親,為自己施加了這么多壓力,甚至臨死時說的最后一句話,還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先生一直想寫些什么,一直得到眾人的支持,而他的首篇小說發(fā)表時,母親已經(jīng)離開人世。他,最終沒有給母親回報。
       在我的記憶中,史鐵生一直在說死與不死,他人問我此書怎樣時,這便是我的回答。
       之前,老師給我們做過一篇閱讀理解,便是書中的《秋天的懷念》。當(dāng)時,不知背景,讀得十分迷糊,再讀此文,方才明白。此篇雖為我的最愛,可并不是記憶最深,或許是因為篇幅太短吧。
       《記憶與印象1》和《記憶與印象2》是書中最長的兩篇,記憶也格外深。坐在輪椅上,回想過去,回想童年與青春,一片美好——仍能跑跳。讀來便知,先生的童年,真是他腦海中最不可侵犯的了?,F(xiàn)代的科技生活那么美好,我都對他的童年充滿向往,更別提他本人,可兒時的事,想做都做不了了。書是連環(huán)畫,是電影,當(dāng)你捧讀時,一張張圖就會浮現(xiàn)在腦海里?!芭c朋友的嬉戲”使讀者快樂,而先生寫作時,定不是此想法,他是在襯托自己如今生活的困難與悲傷吧!
       史鐵生先生說過:“歷史的每一瞬間,都有無數(shù)的歷史蔓展,都有無限的時間延伸。我們生來孤單,無數(shù)的歷史和無限的時間因而破碎成片斷?;ハ嗦駴]的心流,在孤單中祈禱,在破碎處眺望,或可指望在夢中團圓。記憶,所以是一個牢籠。印象是牢籠以外的天空?!笔堑?,當(dāng)人沉醉進記憶時,便無法自拔;而單是印象,就只留給人一片藍(lán)天,任人們信手涂鴉。
       這就是作者與地壇內(nèi)心的交流。同樣是記事,卻似抒情一般唯美。
  •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么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zhuǎn),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還可以用藝術(shù)形式對應(yīng)四季,這樣春天就是一幅畫,夏天是一部長篇小說,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詩,冬天是一群雕塑。以夢呢?以夢對應(yīng)四季呢?春天是樹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細(xì)雨,秋天是細(xì)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凈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煙斗。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人真正的名字叫欲望。
      
      我在這園子里坐著,園神成年累月地對我說: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
      
  •      準(zhǔn)確地說,這并不是所謂評論,不過是讀完后的一些零碎感觸。
      ………………………………………………………………………………
      
       “13年6月10日”。鄭重地在扉頁寫下名字與日期,字跡看著卻仍很幼稚。(現(xiàn)在也好不到哪去……)真正翻動這本書卻已記不得是什么時候,第一次接觸鐵生的文章更早在擁有這本書之前了——小學(xué)課本里的《秋天的懷念》。只是那時完全沒什么感觸,反而因為厭惡老師的課,很長時間見“史鐵生”這個名字便避而遠(yuǎn)之。
        后來再次買他的書又是出于什么動因呢?記得買時對這個作家已有一種模糊的敬重,但那敬重——某種程度上——來自他身體的殘疾所令人聯(lián)想到的“勵志”因素。在最開始會有這種看法,現(xiàn)在的我能夠理解,但仍感到很抱歉。
        
      
      
       一.
        高三的時候,有天翻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時看到一篇“滿分作文”,是對鐵生逝去的追念。然后默默將其中那句“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背诩垪l上,用水杯壓在桌角,最后不見蹤影。
        幾個月后,初讀《我與地壇》,讀首章同名文章,敬畏于那回蕩于地壇亙古不散般的嗩吶,無比渺小地畫著波浪線,做著死亡與輪回的思考: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dāng)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的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dāng)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看完這最后一句,感覺一口氣已經(jīng)憋了很久,慢慢吐出來。合上書頁,然后又突然想到什么,再翻開下一頁——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br />     余下整面的留白。
        
        
       如今再翻書頁,留白已被自己彼時的感想填滿——
        “第一次看到此篇,是在翻‘五三’備戰(zhàn)高考時,深為感動。如今再看,已非關(guān)什么所謂身殘志堅,只是觸動于鐵生作為一個人對生命、世界的思考與體悟。無所謂利益,只是單純的意義求索。這種清明的狀態(tài),對我而言,本身便充滿美感。
        我們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愚昧。這一輩子,大概不外乎保持、深化、出離三種變化。這讓人想到那句玩笑話:‘究竟是做一只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蘇格拉底?!K格拉底或許還不至于痛苦,但自己時常想到一些制度、現(xiàn)象,想到某些事物的深面或意義問題,便會感到迷茫,甚至危險,仿佛一腳臨于深淵。會隱約感到一些為大眾所熟識、尊重的道德、價值,在某些層面或時刻,不堪一擊。若真如此,長久來引以為信仰的東西傾塌,確實讓人驚恐無措。這恐怕也是我們對一些哪怕不那么合理,甚至荒唐的‘規(guī)則’順從、漠視,以使其成為社會常態(tài)的原因——出于對利益的執(zhí)著、對變化的厭煩與恐懼、對安全感的訴求。
        什么是真相?柴靜說:‘真相就是無底洞的那個底?!履险f:‘真相只有一個?!瘺]錯,但要得到那個真相有時卻是千難萬難。如同《所羅門》,對同一個事件,不同的當(dāng)事人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會做出千差萬別的敘述。哪一個才是真實?抑或所有的都是真實?歷史上又有多少人、事如此?是安穩(wěn)地生活在一撥撥未必都含惡意的謊言中,還是試著去找正確答案?我相信自己會始終選擇后者,但不知它是不是一個適于生活的選擇。
        心里有太多的疑問,‘有用’的,‘沒用’的。暫且就沒啥邏輯地記到這里吧。或許某年再翻開這本書,看到這些句段,有些問題,已在心中有了答案。
        2013.9.1”
        
      
      
        二.
        本想高考結(jié)束的暑假將這本書慢慢讀完。發(fā)生了太多事,再翻開書頁,已是在非我所理想的大學(xué)的思修課堂上。
        感謝思修老師。雖然本來就冠冕的課被您上得完全沒有營養(yǎng),每次課還要花近半小時展現(xiàn)家庭、學(xué)位優(yōu)越;半小時數(shù)落睡覺、看雜志、玩手機的同學(xué)……但您對我在課上完全不聽課,毫不遮掩地寫材料、看其他書真是極其寬容,使得思修成了我每星期最期待的課。大概是因為學(xué)期初的那次《我心目中的大學(xué)》的演講給您的印象還不錯吧。==
        也是一次思修課,讀到《墻下短記》?!坝腥说牡胤揭欢ㄓ袎??!幢鼐湍芴用?。墻永久地在你心里,構(gòu)筑恐懼,也牽動思念。”
        墻,到底指的是什么?
        “哲學(xué)家先說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現(xiàn)在又說是語言創(chuàng)造了人。墻是否創(chuàng)造了人呢?語言和墻有著根本的相似:開不盡的門前是撞不盡的墻壁。結(jié)構(gòu)呀、結(jié)構(gòu)呀、后什么什么主義呀……啦啦啦,啦啦啦……游戲的熱情永不可少,但我們?nèi)栽谒谋诘膰柚?。?br />     思修老師剛好在說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主義的解構(gòu)云云。緊接著讀到此段,有意思。
        對理論、對架構(gòu)的研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其意義。但與之相對的,我們對于人性、對于重要內(nèi)心世界的忽視,真是讓人感到諷刺。
        
        
       三.
        很多事情,確實不是我們所想的簡單二元對立。太多的因素混雜,太多的視角糾纏。抽絲剝繭,你又要去哪里找那能貫穿始終的絲線?
        記得以前讀過關(guān)于一位歷史學(xué)家的段子。已記不清他叫什么名字,是哪國,什么時期的人。他長久以來一直不斷的搜集史料,唯從實情地編撰史詩巨著。然而有一天,他去見一位在監(jiān)獄工作的朋友,在等朋友時恰巧觀察到了獄內(nèi)兩位囚犯發(fā)生沖突的全過程。不久,朋友與他會和,邊走邊抱怨著剛剛兩位棘手的囚犯又在鬧事。對象是同一件事,朋友的敘述卻與歷史學(xué)家的觀察大相徑庭。這件事極大地動搖了歷史學(xué)家對自己工作意義的看法,最后將手稿付之一炬。
        
        在極長的《記憶與印象Ⅰ》里,讀到這樣一段文字:
        “一路上我想,那么文學(xué)所求的真實是什么呢?歷史難免是一部御制經(jīng)典,文學(xué)要彌補它,所以看重的是那些沉默的心魂。歷史慣以時間為序,勾畫空間中的真實,藝術(shù)不滿足這樣的簡化,所以去看這人間戲劇深處的復(fù)雜,在被普遍所遺漏的地方去詢問獨具的心流。我于是想起西川的詩:
        我打開一本書,/一個靈魂就蘇醒……/我閱讀一個家族的預(yù)言/我看到的痛苦并不比痛苦更多/歷史僅記錄少數(shù)人的豐功偉績/其他人說話匯合為沉默”
        這段話某種程度上回應(yīng)了我長存于心的“終極問題”之一。歷史的恢宏巨流非經(jīng)少數(shù)人的虔誠、理性分析即可逆轉(zhuǎn),那么當(dāng)大潮已色變,我們對本真的忠誠與不斷探求究竟起自何處,意義何在?
        提了出來,卻不知如何作答,甚至是何處尋答——意義是個多么宏觀的詞,該何從談起?
        又或者,我早已找到了自己的意義。他們存在于我的思想、我的所為,不過難言明而已。
        如此想來,安穩(wěn)、堅定不少。
        
        
       四.
        去過北京兩次,一次跟團,體會了一回人擠人;一次自己策劃,跟著朋友蹭住,玩了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只是兩次都未到地壇。有時會想,那個曾經(jīng)有鐵生輪跡的地壇,究竟是什么樣子。想想罷了,倒也沒有去的沖動,怕去了以后發(fā)現(xiàn)被改造了的地壇已不再有鐵生筆下的那種氣度。那“當(dāng)年的地壇”。
        “有人跟我說,曾去地壇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與地壇>去那兒尋找安靜。……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恰如莊生夢蝶,當(dāng)年我在地壇里揮霍光陰,曾屢屢地有過懷疑: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現(xiàn)在我看虛空中也有一條界線,靠想念去邁過它,只要一邁過它便有清純之氣撲面而來。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br />     去地壇尋找安靜,莫如在安靜中尋找地壇。其間主張與馬克斯.奧勒留《沉思錄》內(nèi)“凝神一顧”之語異曲同工。環(huán)境的空寂無聲無法撫平因蒙昧、因欲望而起的躁動不安。真正的寧靜,自在人心。
      
        
       五.
        午后,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出
        往日已歸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
        在時間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六.
       “13年12月16日”留在封底的時間。如今距看完這本書也有些時日了。
        
         2014.1.9.
  •     記得語文老師教到這一課說,這篇散文教了五年,每年讀一次都有新的感受。
      是啊,當(dāng)我再次讀起《我與地壇》,從頭讀到尾之后……如果你的一生之中一年讀一次也肯定會給你深深的沉思和懺悔。《我與地壇》確實是每年都該讀一遍的。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朔后來采訪時說不朽沒有意義。有人說沒有不朽。不知道你怎么看,反正我現(xiàn)在覺得《我與地壇》有永久的生命力。但他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只留給后人。
      某天,一個朋友說她去了地壇,那時我好像在加班,心里咯噔了一下。
      王開嶺說:輪椅上的那個年輕人,起身走了。
      
      2014-1-12 23:20:54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3103
      博客:http://JackRubbish.com/
      夢千尋書社(正在制作):http://MengQianXun.com/
      
  •     前年的冬天,史鐵生突發(fā)腦溢血逝世,沒有多少人提起。
      他的很多作品是無價的,《我與地壇》是我最喜歡的作品,每讀一次就感動一次。
      史鐵生永遠(yuǎn)地閉上了雙眼,但他的靈魂和思想還留在這里。
      
      原文地址:http://jackrubbish.com/blog/archives/13542
      博客:http://JackRubbish.com/
      夢千尋書社(正在制作):http://MengQianXun.com/
      
  •     1.人的故鄉(xiāng),并不止于一塊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種遼闊無比的心情,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種心情一經(jīng)喚起,就是你已經(jīng)回到了故鄉(xiāng)。
      2.循著不同的情感,歷史原來并不確定。
      3.眺望越是美好,越是看到自己的丑弱;越是無邊,越看到限制。
      4.丑弱的人和圓滿的神之間,是信者永遠(yuǎn)的路。
      5.此岸永遠(yuǎn)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記憶與印象1》
      
      為一個給定的結(jié)論找理由是一件無論如何都可以辦到的事。
      ——《“文革”記愧》
  •     勵志書,由于癱瘓后什么也干不了,一個人想不通事情,看書+發(fā)呆是常用語打發(fā)時間的手段,也是一條讓人成長的好手段;其母親真是母愛博大,為他付出很大,擔(dān)心很多,真到了史鐵生條件好些時,母親也走了,他后悔慚愧,沒能讓母親放心的走、沒能讓母親稍微過點好日子。
  •     1.小時候語文課本的文章,在某人的推薦下買了這本來讀,總體感覺很不錯。2.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xué)家,很樸實的一位,可能跟個人的喜愛感受有關(guān),不過我是蠻喜歡的。3.作為散文合計,讀起來很舒服,或許這就是散文的效果。
  •     1.其實人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因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2.只要還能哭就還有救,只要還能哭就有哭夠的時候。
      ——《命若琴弦》
      
      歷史都不過是一個故事,一個傳說,由一些人講給我們大家,我們信那是真的是因為我們只好信那是真的,我們情愿覺得因此我們有了根,是因為這感覺讓人踏實,讓人愉快。
      ——《原罪·宿命》
      
      1.夢想如果終于還是夢想,那也是好的,正如愛情只要還是愛情,便是你的福。
      2.這盼望有時候?qū)崿F(xiàn),更多的時候落空,但實現(xiàn)與落空都在意料之內(nèi),都在意料之內(nèi)并不是說都在盼望之中。
      3.浪與水,它們的區(qū)別是什么呢?浪是水,浪消失了水卻還在,浪是什么呢?浪是水的形式,是水的信息,是水的欲望和表達(dá)。浪活著,是水,浪死了,還是水,水是什么?水是浪的根據(jù),是浪的歸宿,是浪的無窮與永恒吧。
      4.我也是一個浪,誰知道會是光陰之水的幾十年之浪?這人間,是多少盼望之浪與意料之浪呢?
      ——《老屋小記》
      
      1.味道甚至是難于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
      2.我甚至現(xiàn)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到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3.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
      4.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
      5.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6.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7.時間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離開你,一刻也不想離開你可時間畢竟是不早了。
      ——《我與地壇》
      
      秘密,不信你去慢慢推想,它是趣味的爹娘。
      ——《墻下短記》
      
      一個人長大了若不能懷戀自己童年的癡拙,若不能默然長思或仍耿耿于懷孩提時光的往事,當(dāng)是莫大的缺憾。
      ——《好運設(shè)計》
  •     很樸實的文字,有溫柔卻充滿力量,有悲觀的現(xiàn)實卻也同樣存在美好的細(xì)節(jié)。
      這不是小說,在我眼里,是一篇紀(jì)實的充滿真情的日記。我與地壇,地壇的15年穿梭的人生,冷酷卻溫情。
      史鐵生講到母親的時候,描述的每一個細(xì)節(jié)都會讓我為之動容,畫面感讓我眼睛濕潤。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yīng)。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
      “曾有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的轉(zhuǎn)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海上尋找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jīng)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br />   作者自知這倔強冷酷而殘忍,而我呢?我自己不同樣是這樣虛偽、自私而殘忍嗎?
      十五年里,常伴的陌生人有一對夫婦。鐵生從青年走到中年,那對夫婦從中年走向老年。有一位熱愛唱歌每天堅持唱歌的小伙子,有一位飲酒的老頭卻獨具特色,有一位上下班經(jīng)常經(jīng)過的中年婦女,有一對保護弱智妹妹的哥哥。作者用很細(xì)膩很有感知的心去體味這一切。這種視角很現(xiàn)實,有悲觀,殘忍,卻是生活,卻一樣能看到生活的詩意和愿景。
      有童年的純真,有青年的追夢,有中年人的長跑,有與友人的交情,有家人的牽絆,有老年人的攙扶。這些,都很真,我看到作者的心,很真。身體殘疾的鐵生,遭遇了很多磨難,有三個問題一直牽絆著他“第一個是要不要去死?第二個是為什么活?第三個,我干嘛要寫作”,這里面講到了很多反思。最令我震撼,最震驚的結(jié)論是這樣一句“這時候,你忽然明白了,你說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去寫作,或者說只是因為你還想活著,你才不得不去寫作”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準(zhǔn)備活著回去,悲觀的世界依舊是能活得慷慨。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且夫天下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無竭,是造物者之不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我只要求真,我依舊軟弱,我還有些過分的懶惰,我有些弱點,很多的缺點。會因為一本書流淚,會聽著音樂到處奔騰,會看著動漫沸騰,會對部分現(xiàn)實大罵不已,最重要的,我有勇氣去解剖自己,采取行動去改善自己。而絕大部分人害怕看到自己,幻想真是不錯的麻醉劑。我處在和約翰克里斯多夫一樣的年紀(jì),與他一樣對味。見他媽的教條去,先把刀指向自己。你只有沉浸,用心,真誠的對待你的每一份經(jīng)歷,我想真理在于真實的經(jīng)歷和不斷的批判與自省。
      畢淑敏的文字是屬于溫柔細(xì)膩的文字,就像溫柔的女子用簡單的經(jīng)歷跟你娓娓道來,她的溫柔里藏著利劍。鐵生的文字,就是一場厚重的人生觀禮,讓你沉浸其中,有輕松的詼諧卻依舊是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下,可是這現(xiàn)實里看到了向陽的詩意。
      我很幸運,當(dāng)我遇到疑問、痛苦、挫折、失敗的時候,有無數(shù)前人的經(jīng)歷在跟我對話。有一個晚上,我跟姐夫聊天,我問他如何去說服一名客戶,他說不要去說服任何人,銷售一件東西本身就是一場共鳴,與你比你有閱歷有經(jīng)歷的人做生意,只要保持最真的你,任何人都影響不了你的決定那已經(jīng)非常非常棒。你覺得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現(xiàn)在對于你來說,就是勇敢的去經(jīng)歷,去碰壁,不要著急。我猛然驚醒,姐夫的這些話其實我以前都從書本上看到過,這就是生活中的學(xué)習(xí)。我現(xiàn)在需要經(jīng)歷,沉浸其中,經(jīng)歷。
      “我愛我?guī)?,更愛真理”,共勉?br />   
  •     本書中的《我與地壇》這篇散文真是非常的贊。
      
      史鐵生先生的文筆很靜,又有對生命的深思熟慮,顯得厚重?!段遗c地壇》這篇分為7部分,有單純對地壇的描寫、有對我在地壇中的活動的描寫、有對母親尋兒的描寫、有對園中人的描寫,涵蓋了親情、緣分、命運、時間等等的主題,讓人感動不已、慨嘆不止。尤其是對母親部分的描述,我讀時真是眼淚橫流哇。
      
      力薦第一篇的《我與地壇》
      PS.中學(xué)課本中有節(jié)選
      
  •       要是史鐵生沒有失去雙腿,或許他至死也不會思考他的“精神家園”。想起了哲學(xué)上所言的終極境況,這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人確實遙遠(yuǎn),但我們可以假設(shè)一種場景把自己推向精神或生理上的深淵再問一問自己“我們會如何呢”,有些人經(jīng)歷了悲劇會更加熱愛這個世界,有些人卻會厭棄這個世界。
        我又想起了把生命交給鐵軌的海子,誰能比較二者孰優(yōu)孰劣呢?我們從小到大受到了太多關(guān)于樂觀、自信、昂揚向上的教育,仿佛但凡遇到些人生的灰暗就都得像史鐵生這樣才好。我不太能理解那些以自殺終結(jié)的人,川端康成也說“死是拒絕理解的”,但誰又不能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歸宿?生與死哪個才更有意義呢?
        我并不試圖傳播負(fù)能量,只是想對我們一貫以來否定的那些人、那些事多些理解。讀完這本書的哪個周末,我去雍和宮,路過了地壇,猶豫再三還是沒有進去,一些東西或許是僅僅存活在文字間的。
  •     我很喜歡《我與地壇》,從高中時就喜歡,高三時,每次感覺失去信心或沮喪時,我就拿出語文書來讀《我與地壇》,每次讀完都會重新獲得力量與信心。之后又讀了他的《我的遙遠(yuǎn)的清平灣》《命若琴弦》,都很喜歡?,F(xiàn)在上了大學(xué),從學(xué)校圖書館借了一本,可是不小心弄丟了,哪位好心人有這本書且無污損,我有另一版本的《我與地壇》,愿不愿意跟我交換一下
  •     每次看史鐵生的文字總是不能自已地淚如雨下。也許是他對生命和生活的淡然處之打動了我,也許是他在撕心裂肺的絕望后燃起生生不息的希望感染了我,也許是他樸實無華的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 史鐵生,他的存在,總有一處渲染到我的生命。
      
      看他的文章,就像是面對面地在聽他在傾訴,很平淡無奇的語氣,像是在講述一個與自己無關(guān)的很久遠(yuǎn)的老故事??粗矍暗奈淖?,似乎就像是看到他那張從容淡然的臉一樣,內(nèi)心平靜卻又無法平靜地洶涌澎湃。他用平淡無奇的語氣把我?guī)нM他的回憶里,又用戲謔動情輕松的把人從他的故事里牽引出來。然而,我卻一次又一次地陷進他的過往里,難以走出。在他身上,我總是容易想到這樣一句話“當(dāng)我在抱怨我的鞋子不夠漂亮的時候,我突然發(fā)現(xiàn)街角的小女孩沒有腳。”看吧,這樣是不是覺得自己還是備受上帝寵愛的??墒沁@樣愚昧的自我安慰往往不能滿足我貪婪的內(nèi)心。我也想像他那樣成功閃耀;我也想像他那樣內(nèi)心平和波瀾不驚;我也想像他那樣能用文字打動人,激勵人……然,這些我都做不到,是不是太失敗太不幸。這樣的問題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答案。因為我還有愛我的母親,她還能看著我鬧,聽著我笑。不管我有多糟糕,她依然不會否認(rèn)我半句。她也一直是希望我能安然過生活,僅此而已。就像史鐵生的母親從來不指望他有多成功一樣,只要他好好活著,所有的苦難她來承擔(dān)。我常常想,比起他的病痛,他最大的遺憾,悔恨,悲痛,便是他母親的突然離開。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親?!段遗c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內(nèi)心,暴躁的脾氣,虔誠的祈禱,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掙扎,更多的就是對母親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對人生無望的茫然;對生命無常的絕望;對上帝不公的控訴變本加厲地把氣撒在母親身上。以至于母親的突然離開讓他更悲傷無措。他肯定恨極了他的母親。因為她走得太早;因為他還沒來得及淡然對母親說話對她笑;還沒來得及驕傲地對她說一句:看,我雖然沒有了雙腿,可我依然為自己碰撞出來一條路。他肯定也恨極了自己,為什么覺悟那么遲。為什么沒有好好對她。為什么不能早一些讓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著。
      
      盡管有那么多的悔恨,那么多的不甘,那么多的祈禱,他卻不會再宣泄不滿了。他學(xué)會了在被命運玩弄這一出戲里,反轉(zhuǎn)演出,跟命運玩鬧得很好。在他的《好運設(shè)計》里,他用詼諧的語句把人生設(shè)計得一帆風(fēng)順。健康的體魄,聰明的頭腦,姣好的容貌,學(xué)業(yè)事業(yè)風(fēng)生水起。這是不是我們所有人想要的美好人生。這樣的幸福會不會使自己心靈安定。不能吧。因為不能,他又設(shè)計了種種小痛苦或小困難,克服之后,才有了苦盡甜來的踏實的幸福感。生活里是不是順順利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才會有幸福感呢。很顯然,并不是。在他能淡然接受這樣的困頓之后,還能以這種積極樂觀的詼諧來引導(dǎo)我們好好生活,好好看待挫敗,不公,生活,生命。
      
      “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dá)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男摹毕袷窃谒奈淖掷锏玫搅酥厣粯?,我又在絕望的內(nèi)心里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這也是自己為什么那么留戀他的原因。
      
  •   跟作者很相像,“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八歲的時候就被這句話打動,之后每每心情低落的時候就會翻出這本書再讀一遍。
    《我與地壇》啟發(fā)了我開始對生活、生命的緣起與歸去不斷地追問和思考,直到遇上了自己的信仰?!恫∠端楣P》里有對宗教、神性和信仰的探討,有對文革、對現(xiàn)狀的深刻反思?!斑@便是人人都需要懺悔的理由。發(fā)現(xiàn)他人之丑惡,等于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之丑惡的可能,因為是已經(jīng)需要懺悔的時刻。這似乎有點過分,但其實又適合國情?!备矣谥泵嬲嬲淖晕?,勇敢地割舍過去人性之罪惡,擁抱未來人性之光明,安住于當(dāng)下的生活,才不虛于人間一游。
    “第一是要不要去死,第二是為什么活著,第三是干嗎要寫作”。佛陀已告知我們宇宙的真相,告知了生命輪回不息的原因。諸多高僧大德、圣賢名人都依從佛法的指導(dǎo),范仲淹、曾國藩、林則徐、周恩來、喬布斯等等,愿更多的人們親近佛法,從中學(xué)習(xí)智慧,究竟解脫!
    南無阿彌陀佛!
  •   再論孤獨~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