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劉長春 主編 頁數(shù):342 字數(shù):535000
前言
現(xiàn)代社會突發(fā)災難性事件發(fā)生的更加頻繁,在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極大不便的同時,也嚴重威脅到了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同時,由于通信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突發(fā)事件已經(jīng)不僅僅只影響到一個局部區(qū)域,而是開始影響跨區(qū)域、跨國界的人群,影響的層次也從物質形態(tài)延伸到了精神層面。中國開始重視應急管理應該始于2003年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SARS時期。之后,更多的災難性事件又相繼發(fā)生。2008年初發(fā)生在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影響的人數(shù)就超過一個億,直接受災省區(qū)達到19個之多,間接受影響的人群則遍及全國所有的省市區(qū);5·12汶川特大地震更是令世人震驚,已造成9萬余人喪失了生命,各種不同程度的受傷者更是難以計數(shù);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則已使百萬家庭受影響,而由此引發(fā)的人道主義后果更是難以預料。在這樣的局勢下,國家和社會對于高效應急管理的需求愈發(fā)強烈。災難本身的“魅力”在于其未知性。因此,應對災難的應急管理所涵蓋的范疇主要就是不完全信息條件下的動態(tài)臨機決策問題。而之前特別被重視的預案編制,體制、機制、法制的設計等都屬于應急管理的基礎性鋪墊內容,并不能涵蓋應急管理的全部。那么,應急管理的學科基礎是什么?技術基礎是什么?主要內容包含什么?相應的支撐技術又包括哪些關鍵部分?這些都是值得理論界和實踐部門認真研究并深入探討的問題。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在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已經(jīng)持續(xù)了很長時間。2008年“兩院”又共同組建了一支“應急管理創(chuàng)新團隊”。河南大學也在2007年9月11日成立了應急管理研究所。上述幾個機構的成員經(jīng)過四年多的潛心研究,對現(xiàn)代應急管理的概念、內涵、外延、內容、體系、應用以及實踐均做了深入細致的探討,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現(xiàn)代應急管理理論體系。除了“一案三制”這些比較貼近實踐的內容之外,主要還包括一套完整的機理分析方法,動態(tài)應急管理方法與技術,面向災難避防和快速恢復的“可挽救性、可恢復性、可減緩性”度量與評價方法,基于Web挖掘技術的突發(fā)事件對公眾心理沖擊的定量分析方法,應急管理中的資金支持策略,用于應急管理的資源布局、配置、調度、存儲以及補償方法等多個方面。作為本書撰寫主體的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和河南大學應急管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目前已經(jīng)在應急管理領域發(fā)表了40余篇學術論文,主編了目前中國第一個應急管理領域的專業(yè)性電子學術期刊——《應急管理匯刊》。該刊發(fā)行4年共17期,已經(jīng)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此外還舉辦了近10次各類國際和全國性的應急管理學術研討會,參加了30余次國內外應急管理研討會,主辦的應急管理研究網(wǎng)(http://emr.casipm.ac.cn)訪問量也已經(jīng)超過8萬次。團隊還主持和參與了多個科研和實踐項目,目前,以上的成果已經(jīng)或正在產(chǎn)生較好的社會效益。本書就是這個聯(lián)合研究團隊四年來在應急管理學術研究和應用實踐上的一個總結與提煉,全書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引論。首先介紹了突發(fā)事件的基礎概念,從突發(fā)事件的定義、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xiàn)以及類型出發(fā),給出了現(xiàn)代應急管理的定義,并對我國當前應急管理領域存在的“八多八少”現(xiàn)狀進行了整理和分析,最后簡要介紹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情況。第二章介紹了現(xiàn)代應急管理的基礎知識。從風險的概念開始,探討了現(xiàn)代應急管理的學科基礎和相關概念,并從烈度、時間、空間等不同尺度出發(fā),探討了應急管理的內涵與外延。
內容概要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生物產(chǎn)品分析與檢驗基礎知識、飲料酒的分析與檢驗、發(fā)酵食品的分析與檢驗、醇酮類發(fā)酵產(chǎn)品的分析與檢驗、有機酸的分析與檢驗、氨基酸的分析與檢驗、酶制劑的分析與檢驗、糖類物質的分析與檢驗、維生素的分析與檢驗、核酸類物質的分析與檢驗等。每章附有技能訓練實例和復習思考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便于教學使用。 本書主要用做高等職業(yè)院校生物技術及應用、微生物技術及應用、食品生物技術、工業(yè)分析與檢驗、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等相關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作為有關企業(yè)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和職業(yè)技能鑒定的培訓教材。
書籍目錄
第1章 生物產(chǎn)品分析與檢驗基礎知識 1.1 常用玻璃器皿及儀器的使用 1.1.1 常用玻璃器皿的使用 1.1.2 常用的儀器設備 1.2 溶液的配制 1.2.1 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1.2.2 溶液的配制 1.3 培養(yǎng)基的配制 1.3.1 培養(yǎng)基的種類 1.3.2 培養(yǎng)基的主要成分 1.3.3 培養(yǎng)基的制備 1.4 無菌操作 1.4.1 消毒與滅菌 1.4.2 常用的滅菌方法 1.4.3 常用的消毒方法 1.4.4 影響滅菌與消毒的因素 1.4.5 微生物的接種和培養(yǎng) 1.5 生物產(chǎn)品分析的基本方法 1.5.1 滴定分析法 1.5.2 稱量分析法 1.5.3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1.5.4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1.5.5 氣相色譜分析法 1.5.6 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法 1.5.7 電位分析法 1.6 誤差和檢驗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 1.6.1 誤差 1.6.2 定量分析結果的數(shù)據(jù)處理 復習思考題第2章 飲料酒的分析與檢驗 2.1 飲料酒感官指標的檢驗 2.1.1 白酒感官評定方法 2.1.2 黃酒感官評定方法 2.1.3 果酒感官評定方法 2.1.4 啤酒感官評定方法 2.2 飲料酒理化指標的檢驗 2.2.1 白酒、果酒、黃酒中總酸的測定 2.2.2 白酒中總酯的測定 2.2.3 白酒中酒精度的測定 2.2.4 白酒中乙酸乙酯和已酸乙酯的測定 2.2.5 白酒中氰化物的測定 2.2.6 果酒、黃酒中氨基酸態(tài)氮測定 2.2.7 果酒中的滴定酸、揮發(fā)酸的測定 2.2.8 果酒、黃酒中的二氧化硫的測定 2.2.9 果酒中干浸出物的測定 2.2.10 黃酒中氧化鈣的測定 2.2.11 果酒、黃酒中還原糖的測定 2.2.12 啤酒中酒精度的測定 2.2.13 啤酒中原麥汁濃度的測定 2.2.14 啤酒中雙乙酰的測定 2.2.15 啤酒中總酸的測定 2.2.16 啤酒中苦味質的測定 2.3 飲料酒中微量元素的檢驗 2.3.1 白酒中鉛的測定 2.3.2 白酒中錳的測定 2.3.3 葡萄酒中鐵的測定 2.3.4 啤酒中銅的測定 2.3.5 啤酒中鉛的測定 2.4 飲料酒中微生物的檢驗 2.4.1 果酒、黃酒中細菌總數(shù)測定 2.4.2 果酒、黃酒中大腸菌群的測定 2.4.3 果酒、黃酒中霉菌的測定 2.4.4 啤酒中細菌總數(shù)的測定 2.5 飲料酒檢驗技能訓練實例 訓練1 白酒中總酸的測定 訓練2 果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測定 訓練3 白酒中總酯的測定 訓練4 白酒中氰化物含量的測定 訓練5 黃酒中氧化鈣含量的測定 訓練6 啤酒中雙乙酰的測定 訓練7 葡萄酒中鐵含量的測定 ……第3章 發(fā)酵食品的分析與檢驗第4章 醇酮類發(fā)酵產(chǎn)品的分析與檢驗第5章 有機酸的分析與檢驗第6章 氨基酸的分析與檢驗第7章 酶制劑的分析與檢驗第8章 糖類物質的分析與檢驗第9章 維生素的分析與檢驗第10章 核酸類物質的分析與檢驗附錄主要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第1章生物產(chǎn)品分析與檢驗基礎知識1.1常用玻璃器皿及儀器的使用1.1.1常用玻璃器皿的使用1.容量瓶的使用容量瓶是用來準確測量容納液體體積的量器。它是一種帶有磨口玻璃塞的細長頸、梨形的平底玻璃瓶,頸上有標線。當瓶內液體在所指定溫度下達到標線處時,其體積即為瓶上所注明的體積數(shù)。容量瓶有5、25、50、100、250、500、1000、2000mL等多種規(guī)格,它主要用于直接法配制標準溶液和準確稀釋溶液。1)使用前的準備容量瓶在使用前要試漏和洗滌。試漏的辦法是將瓶中裝水至標線附近,左手塞緊塞子并將瓶子倒立2min,用濾紙片檢查是否有水滲出。如不漏水,將瓶直立,再將塞子旋轉180。后,倒立2min再檢查是否有水滲出。洗滌的方法一般是先用自來水洗滌、蒸餾水洗凈后即可。污染較重時可用鉻酸洗液洗滌,洗滌時將瓶內水盡量倒空,然后倒入鉻酸洗液20~30mL,蓋上瓶塞,邊轉動邊向瓶口傾斜,至洗液充滿全部內壁。放置數(shù)分鐘,倒出洗液,用自來水、蒸餾水淋洗后備用。2)定量轉移溶液如果是用固體物質配制標準溶液,應先將準確稱量好的固體溶質放在燒杯中,用少量蒸餾水或溶劑溶解,然后一手將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底端靠近瓶壁,另一手拿著燒杯,讓燒杯嘴靠緊玻璃棒,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流下。溶液流完后將燒杯沿玻璃棒向上提,并逐漸豎直燒杯,將玻璃棒放回燒杯,但玻璃棒不能碰燒杯嘴。用洗瓶沖水洗玻璃棒和燒杯壁數(shù)次,每次約5mL。將洗滌液用相同方法定量轉入容量瓶中。如果是把濃溶液定量稀釋,則可用移液管或吸量管直接吸取一定體積的溶液移人容量瓶中。
編輯推薦
《生物產(chǎn)品分析與檢驗技術》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高職高專生物類專業(yè)教材系列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