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4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鄭健 等主編 頁數(shù):216
內(nèi)容概要
鄭健等編著的《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學》是《全國高等院校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之一,全書內(nèi)容共8章,基礎篇主要介紹中醫(yī)學對腎的生理功能及腎臟疾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同時介紹了西醫(yī)學腎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腎臟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見的檢查診斷技術;臨床篇主要介紹了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繼發(fā)性腎臟疾病、腎小管.間質(zhì)性疾病、尿路感染以及腎衰竭等常見腎臟疾病的中西醫(yī)診斷、鑒別診斷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及臨床思路。
《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學》可供全國高等院校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學生使用,也可供從事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學臨床、教學與科研的人員閱讀參考。
書籍目錄
總前言
前言
基礎篇
第一章 腎臟的生理病理
第一節(jié) 中醫(yī)學對腎臟病生理病理的認識
第二節(jié) 西醫(yī)學對腎臟病生理病理的認識
第二章 腎臟病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
第一節(jié) 水腫
第二節(jié) 高血壓
第三節(jié) 貧血
第四節(jié) 蛋白尿
第五節(jié) 血尿
第六節(jié) 膿尿
第七節(jié) 尿量異常
第八節(jié) 尿道刺激征
第三章 腎臟病常見的檢查診斷技術
第一節(jié) 尿液檢查
第二節(jié) 腎功能檢查
第三節(jié) 腎臟病相關的免疫學檢查
第四節(jié) 腎臟影像學及放射性核素檢查
第五節(jié) 腎臟病理學檢查
臨床篇
第四章 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
第一節(jié) 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的臨床分型
第二節(jié) 急性腎小球腎炎
第三節(jié) 慢性腎小球腎炎
第四節(jié) 腎病綜合征
第五節(jié) 隱匿性腎小球腎炎
第六節(jié) IgA腎病
第五章 繼發(fā)性腎臟疾病
第一節(jié)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性腎炎
第二節(jié) 糖尿病腎病
第三節(jié) 紫癜性腎炎
第四節(jié) 高血壓腎病
第五節(jié) 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
第六章 腎小管·間質(zhì)性疾病
第一節(jié) 急性間質(zhì)性腎炎
第二節(jié) 慢性間質(zhì)性腎炎
第三節(jié) 腎小管性酸中毒
第七章 尿路感染
第一節(jié) 膀胱炎
第二節(jié) 急性腎盂腎炎
第三節(jié) 慢性腎盂腎炎
第八章 腎衰竭
第一節(jié) 急性腎衰竭
第二節(jié) 慢性腎衰竭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中醫(yī)腎內(nèi)科常用方劑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1.腎與膀胱兩者相為表里,共同調(diào)節(jié)水液?!端貑枴ち?jié)臟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逼洳卣骊幎⒃?,只宜固藏,不宜泄,所以腎病多虛證。在多種腎臟疾病中,其辨證主要為腎的精氣不足和陰陽虧虛。而膀胱與腎互為表里,主要功能為儲存津液,化氣行水,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出焉?!庇捎诎螂椎膬δ蚣芭拍蜃饔弥饕蕾囉谀I的氣化和主水,腎氣不化而影響膀胱之氣化,是膀胱虛證的病機,在腎臟疾患中,與膀胱病機相關的主要為濕熱蘊結的膀胱實證。(1)精氣不足: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夫精者,生之本也”。腎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跋忍熘狈A受于父母,即《靈樞·本神》所說:“生之來,謂之精”?!昂筇熘眮碓从谒戎珰猓ㄟ^臟腑化生而藏之于腎,即《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跋忍熘敝挥胁粩嗟玫健昂筇熘钡某漯B(yǎng),腎中精氣才能充盛。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機體的生、長、壯、老、已,也決定多種腎臟疾患的發(fā)病及預后和轉(zhuǎn)歸。如多囊腎及其他遺傳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等與遺傳因素有關的腎臟疾病,中醫(yī)病機均認為其與先天精氣不足相關。而多種腎臟疾病所見的蛋白尿、血尿、遺精、遺尿、腎性骨病、腎性貧血等病證均與腎中精氣不足,精微不固密切相關。腎的精氣不足可因幼年精氣未充,稟賦不足;或因老年精氣衰退;或因房室不節(jié),耗傷精氣;或因久病,精氣虧耗而致。其病機可分精氣不足及腎氣不固兩方面:腎藏精,主生長發(fā)育及生殖。腎精不足,則生長發(fā)育遲緩,影響“天癸”及生殖,并可出現(xiàn)早衰、滑精、陽痿、性功能減退等病證表現(xiàn)。而腎藏精,主骨生髓,腎精不足則髓海空虛,失于充養(yǎng),可見智力減退、兩足痿弱。且精血同源,精血互生,腎精不足則無以生血,而致血虛,導致臟腑、經(jīng)絡失于濡養(yǎng)、榮潤,從而導致面色蒼白、頭暈、心悸、乏力等血虛表現(xiàn)。腎氣具有封藏和固攝作用,腎氣不足,封藏失職,精氣流失于下,導致遺尿、遺精、蛋白尿等病理表現(xiàn)。而腎失固攝,則小便清長、多尿、血尿、尿有余瀝。若腎氣不足,腎府經(jīng)絡失于充養(yǎng),可見面色淡白、腰脊酸軟、聽力減退、耳鳴耳聾。(2)陰陽虧虛:腎之陰陽為全身陰陽之根本,兩者互生,相互制約,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導致腎中陰陽虧虛的病因與引起腎精不足的原因相同,或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于充養(yǎng)。腎陰虧虛,相火亢盛,可致陰虛內(nèi)熱或陰虛火旺,臟腑經(jīng)絡失于充養(yǎng),可見形體消瘦、頭昏眩暈、耳鳴耳聾、腰膝酸軟、少寐健忘、齒松發(fā)脫、遺精、早泄、經(jīng)少、經(jīng)閉、舌紅少苔、脈細。腎陽不足,則藏精主水功能失司,主要為生殖功能減退及水液代謝障礙。腎陽不足,無以溫煦,則腰膝酸軟、性欲減退、畏寒肢冷、精神委靡、夜尿頻多、動則氣促、發(fā)槁齒搖、脈沉細無力。而陽虛失于氣化,無以蒸騰為水,水濕內(nèi)聚,泛溢肌膚,或停留胸腹,或凌心犯肺,則見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如泥、腰腹脹滿、尿少甚至喘促不能平臥。由于腎陽與腎陰是其他各臟陰陽之本,腎之陰陽功能失調(diào),則可導致其他臟腑功能失調(diào)。如腎陰虧虛,水不涵木,則可導致肝陽上亢,甚則肝風內(nèi)動,可見眩暈、耳鳴等證;腎陰耗傷,陰不濟陽,虛火上越,心腎不交,可見虛煩不寐、心悸健忘、潮熱盜汗、夢遺等證;金水相生,肺失腎陰滋養(yǎng),肺腎陰虛,可見咽燥、干咳、潮熱、盜汗等證。此外,腎陽不足,無以溫煦脾陽,健運失司,則可見五更泄瀉、下利清谷等證;心失腎陽之溫煦,血行無力,可見心悸、脈遲、汗出、肢冷、氣短等證。由于陰陽互生互長,病理改變時,則可出現(xiàn)陰損及陽,陽損及陰,終至陰陽兩虛。反之,其他臟腑的陰陽失調(diào),日久累及于腎,損耗腎之陰陽,則為“久病及腎”。(3)膀胱濕熱:由于膀胱經(jīng)脈絡腎,與腎互為表里,腎之氣化,影響膀胱之氣化,以維持儲存及排泄尿液功能正常。反之,膀胱之病變,也可影響腎之氣化。導致膀胱濕熱的病因可由過食辛熱肥甘之品,或嗜酒太過,釀成濕熱,下注膀胱;或下陰不潔,穢濁之邪侵入膀胱,釀成濕熱。膀胱濕熱,氣化不利,則小便灼熱、頻數(shù)、刺痛;而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血從下溢,則見血淋、尿血;而濕熱蘊結,無以分清泌濁,精微下泄,則見蛋白尿、尿濁、膏淋;濕熱蘊結,尿液受其煎熬,日積月累,結成砂石,則為石淋。膀胱濕熱久而不愈,耗傷正氣,或加之年老久病,勞累過度,房室不節(jié),則可導致脾腎虧虛,病證由實轉(zhuǎn)虛或虛實夾雜。
編輯推薦
《中西醫(yī)結合腎臟病學》是全國高等院校中西醫(yī)臨床醫(yī)學專業(yè)規(guī)劃教材之一。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