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著 頁數(shù):295 字數(shù):457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內(nèi)蒙古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上機房營子與西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qū)n}報告。通過對上機房營子遺址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及西梁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諸遺存的發(fā)掘與研究,為赤峰地區(qū)考古學文化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陰河、英金河流域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的起源與性質(zh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本書可供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以及相關專業(yè)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陳國慶、張全超
書籍目錄
目錄第一章 概述歷史沿革與地理環(huán)境(一)歷史沿革(二)地理環(huán)境第二章 上機房營子遺址一、遺址發(fā)掘概況二、層位堆積與文化分期(一)層位堆積(二)文化分期三、紅山文化遺存(一)遺跡(二)遺物四、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一)遺跡1.灰坑(窖穴)2.房址3.陶窯4.灰溝5.雙重石圓圈6.門址(二)遺物1.陶器2.石器3.骨、角、牙器4.蚌、貝器五、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一)遺跡1.灰坑(窖穴)2.房址3.墓葬4.灶(二)遺物1.陶器2.瑪瑙3.綠松石4.石器5.骨器6.角、牙、銅器7.蚌、貝器8.玉器第三章 西梁遺址一、遺址發(fā)掘概況二、石城的布局三、地層堆積四、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一)遺跡1.石圓圈房址2.土坑石砌窖穴3.石臺建筑(二)遺物1.陶器2.石器五、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存1.石堆2.墓葬第四章 結(jié)語一、紅山文化的性質(zhì)與年代二、夏家店下、上層文化的性質(zhì)與年代三、夏家店下、上層文化的關系四、生業(yè)模式的探討五、上機房營子、西梁和三座店石城址的比較六、陰河、英金河流域石城址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一)石城址分布規(guī)律(二)營造方式及功能(三)石城的起源附表附表一 上機房營子遺址灰坑(窖穴)、灰溝統(tǒng)計表附表二 上機房營子遺址房址、灶址統(tǒng)計表附表三 上機房營子遺址墓葬統(tǒng)計表附表四 上機房營子遺址陶窯統(tǒng)計表附表五 西梁遺址遺跡統(tǒng)計表附錄附錄一 上機房營子遺址夏家店上層文化時期人骨研究附錄二 上機房營子遺址出土陶器的XRF分析研究附錄三 上機房營子遺址的植硅體分析附錄四 上機房營子遺址石制品原料巖石學分類鑒定及統(tǒng)計附錄五 上機房營子遺址孢粉分析附錄六 上機房營子遺址動物遺存初步分析后記Abstract插圖目錄圖一 上機房營子遺址位置示意圖圖二 上機房營子遺址石城內(nèi)遺跡分布平面圖圖三 上機房營子遺址石城外遺跡分布平面圖圖四 上機房營子石城址及探方位置示意圖圖五 T0101西壁剖面圖圖六 T0502北壁剖面圖圖七 T0706南壁剖面圖圖八 T2東壁剖面圖圖九 Y1平、剖面圖圖一○ Y1石窯箅平面圖圖一一 Y1出土陶器平面圖圖一二 Y2平、剖面圖圖一三 紅山文化陶筒形罐圖一四 紅山文化筒形罐圖一五 紅山文化筒形罐圖一六 紅山文化筒形罐圖一七 紅山文化陶器圖一八 紅山文化陶器圖一九 紅山文化陶器圖二○ H8平、剖面圖圖二一 H84平、剖面圖圖二二 H23平、剖面圖圖二三 H91平、剖面圖圖二四 H152平、剖面圖圖二五 H59平、剖面圖圖二六 H131平、剖面圖圖二七 F6平、剖面圖圖二八 F9平、剖面圖圖二九 F10平、剖面圖圖三○ Y3平、剖面及剖視圖圖三一 G1平、剖面圖圖三二 雙重石圓圈平、剖面圖圖三三 Q1平、剖視圖圖三四 夏家店下層文化彩繪陶圖三五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三六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三七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三八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三九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四○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圖四一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二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三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四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五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六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器圖四七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玉器圖四八 夏家店下層文化骨、角器圖四九 夏家店下層文化骨、牙、蚌、貝器圖五○ H2平、剖面圖圖五一 H9平、剖面圖圖五二 H37平、剖面圖圖五三 H38平、剖面圖圖五四 H39平、剖面圖圖五五 H72平、剖面圖圖五六 H81平、剖面圖圖五七 H88平、剖面圖圖五八 H93平、剖面圖圖五九 H115平、剖面圖圖六○ H163平、剖面圖圖六一 H166平、剖面圖圖六二 H139平、剖面圖圖六三 H170平、剖面圖圖六四 H175平、剖面圖圖六五 H19平、剖面圖圖六六 H178平、剖面圖圖六七 06H2平、剖面圖圖六八 06H7平、剖面圖圖六九 H47平、剖面圖圖七○ H42平、剖面圖圖七一 H138平、剖面圖圖七二 H5平、剖面圖圖七三 H77平、剖面圖圖七四 H32平、剖面圖圖七五 H122平、剖面圖圖七六 H96平、剖面圖圖七七 H70平、剖面圖圖七八 06H16平、剖面圖圖七九 H56平、剖面圖圖八○ F2平、剖面圖圖八一 F7平、剖面圖圖八二 M1平、剖面圖圖八三 M5平、剖面圖圖八四 M6平、剖面圖圖八五 M7平、剖面圖圖八六 M2平、剖面圖圖八七 M10平、剖面圖圖八八 Z1平、剖面圖圖八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九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九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碗圖九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九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九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盅圖九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盅圖九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紡輪圖九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紡輪圖九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紡輪圖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餅圖一○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一○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石器圖一○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斧圖一○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帶孔環(huán)狀石器圖一○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環(huán)狀石器圖一○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大石餅圖一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磨棒圖一一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不明石器圖一一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磨石圖一一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一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一二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鑿圖一二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鑿圖一二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鏃圖一二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匕圖一二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一二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一二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一二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飾圖一二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一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錐圖一三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角器圖一三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角、銅器圖一三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牙、蚌、貝器圖一三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玉器圖一三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玉器圖一三六 西梁遺址位置示意圖圖一三七 西梁石城址及遺跡分布平面圖圖一三八 T110南壁剖面圖圖一三九 F1平、剖面圖圖一四○ F3平、剖面圖圖一四一 F4平、剖面圖圖一四二 F6平、剖面圖圖一四三 F7平、剖面圖圖一四四 H1平、剖面圖圖一四五 ST5平、剖面圖圖一四六 ST7平、剖面圖圖一四七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石器圖一四八 夏家店下層文化石、陶器圖一四九 SD1平、剖面圖圖一五○ M2平、剖面圖彩版目錄彩版一 上機房營子遺址遠景、紅山文化陶窯彩版二 紅山文化陶筒形罐彩版三 紅山文化陶筒形罐彩版四 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陶窯、陶器彩版五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石、骨器及上層文化灰坑彩版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彩版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瑪瑙、綠松石、石器彩版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彩版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彩版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角、銅器彩版一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蚌、玉器彩版一二 西梁遺址全景、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彩版一三 西梁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灰坑彩版一四 西梁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石臺、陶器圖版目錄圖版一 上機房營子遺址近景、紅山文化陶窯圖版二 紅山文化陶窯、陶筒形罐圖版三 紅山文化陶筒形罐圖版四 紅山文化陶筒形罐圖版五 紅山文化陶器圖版六 紅山文化陶器、夏家店下層文化灰坑圖版七 夏家店下層文化房址、陶窯、陶器圖版八 夏家店下層文化陶、石、玉、骨、角器圖版九 夏家店下層文化骨、蚌、貝器及上層文化灰坑圖版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灰坑圖版一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房址、墓葬圖版一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器圖版一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陶、石器圖版一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版一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版一六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器圖版一七 夏家店上層文化石、骨器圖版一八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一九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二一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二二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二三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器圖版二四 夏家店上層文化骨、角、牙器圖版二五 夏家店上層文化蚌、貝、玉器圖版二六 西梁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石臺及陶、石器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第一章概述 歷史沿革與地理環(huán)境 (一)歷史沿革 依據(jù)《赤峰市志》記載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到1955年12月31日,今赤峰市北部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4旗和林西縣;南部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和寧城、赤峰、烏丹3縣及赤峰市屬熱河省。1954年4月,改翁牛特旗為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 1952年5月28日,赤峰市、縣合并,稱赤峰縣;1953年4月,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東部區(qū)行動公署在烏蘭浩特建立,授權昭烏達盟領導扎魯特旗,9月扎旗又劃歸東部區(qū)行政公署直屬。 1956年1月1日~1983年10月9日,今赤峰市全境稱昭烏達盟,轄阿魯科爾沁、巴林左、巴林右、克什克騰、翁牛特、喀喇沁、敖漢7旗,林西、寧城、赤峰3縣和赤峰市,縣級單位凡11個。 1956年1月1日熱河省撤銷,其所轄敖漢、喀喇沁、翁牛特3旗,寧城、赤峰、烏丹3縣劃入昭烏達盟,昭烏達盟人民委員會由林東遷駐赤峰。同年3月6日,撤銷烏丹縣,其所轄地域并入翁牛特旗,6月1日翁牛特旗人民委員會由烏敦套海遷駐烏丹。 1958年10月20日撤銷赤峰縣,設立赤峰市,原赤峰縣所轄地域劃為赤峰、初頭朗、紅山、平莊4個市轄區(qū)。1962年5月18日,調(diào)整赤峰市,增設赤峰縣。新設赤峰縣以原赤峰市的多數(shù)農(nóng)村人民公社為基礎,再從翁牛特旗劃出官地、崗子、臺子、東山、大碾子5個公社組成;調(diào)整后的赤峰市由南新街、三中街、西屯、永巨4個城市公社,穆家營子、榆樹林子、五三、紅廟子4個農(nóng)村公社,平莊、建昌營2個城鎮(zhèn)公社組成。 1969年7月5日,昭烏達盟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劃歸遼寧省。 1979年7月1日,昭烏達盟由遼寧省劃回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1983年10月10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銷昭烏達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其所轄地域與原昭烏達盟所轄地域同。新建立的赤峰市設3區(qū),管轄7旗2縣,即:紅山區(qū)、郊區(qū)、元寶山區(qū);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寧城縣。 (二)地理環(huán)境 赤峰市地處大興安嶺西南段、燕山北麓、內(nèi)蒙古高平原與西遼河平原的復合截接部位。高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種地形俱全,以山地丘陵居多。高平原(含益合公玄武巖臺地)占13.5%;山地(中低山區(qū))占59.1%;丘陵(含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臺地)占14.2%;平原(湖沖積平原、河谷沖積平原)占13.2%??傆^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由西西北向東東南漸降,構成三層階梯:大致由南西而北東一線的七老圖山脈―益合公熔巖臺地―克什克騰西部平原―黃崗梁―北大山―小罕山―烏蘭壩―大罕山等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區(qū)構成第一階梯;中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中游地帶―東南部努魯兒虎山脈等海拔10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區(qū)構成第二階梯;第三階梯則為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下游,烏力吉木倫河中游地帶海拔280~400米的西遼河上游平原和興安嶺南段波狀平原。全市最高點為介于赤峰市郊區(qū)、克旗、河北省圍場縣之間的大光頂子山,海拔2067米。最低處為海力圖―東伙房―天合隆一線,海拔280米左右,相對高差1790米。河流基本順自然地勢自西而東,匯入西遼河入海,水流湍急,落差較大。 山地,按其形態(tài)和高程大致分作兩個地貌單元。其一,大興安嶺西南段―七老圖中低山地:最高海拔2067米,最低海拔900米,一般海拔1000~1200米。山多尖頂狀、長梁狀,山頂多鋸齒狀,近山頂多峭壁,山坡平直,溝深谷窄且多狹谷、障谷。 谷內(nèi)堆積亂石灘和倒石錐。脊線多為北東、北北東向,局部為東西向。由侏羅系火山巖及燕山期花崗巖組成。為全市最高分水嶺。其二,大興安嶺西南段―努魯兒虎低中山地:最高海拔1630.4米,最低海拔600米,一般海拔700~900米。山頂多圓狀、渾圓狀且平直不連續(xù),凸坡、山谷較寬,多呈“U”字形。沖溝發(fā)育,密度3~10條/平方公里。主要由前震旦系變質(zhì)巖、侏羅系凝灰質(zhì)砂礫巖、燕山期花崗閃長巖和第四系黏性土組成,為全市第二分水嶺。 丘陵,指大興安嶺西南段和赤峰―敖漢黃土臺地丘陵(含坡積―洪扇裾、山間谷地)而言。最高海拔853.1米,最低海拔320米,一般海拔400~600米。丘多饅頭狀、長梁狀、渾圓狀,丘頂平寬散立,凸坡一般高出地表10~15米。個別達100米,長軸方向一般為北東向。丘間洼地寬淺,一般海拔450~500米。沖溝發(fā)育,多為“V”字形,一般切深5~10米,密度2~4條/平方公里。局部積水成濕地、沼澤或小湖泊。山麓斜坡地帶有坡積―洪積扇裾。山間谷地多呈樹枝狀,有水溪川流。由第四系亞黏土、亞砂土和沙礫卵石組成。 平原,包括沖積―湖積平原和河谷沖積平原。地勢開闊,崗地、洼地相互平行排列,起伏較大,一般海拔300~370米,沖積―湖積平原為西遼河上游平原。最高海拔401.3米,最低海拔277.7米,個別山峰達900米以上。地勢遼闊坦蕩。起伏不大,崗地、洼地相間。由第四系沖積―湖積粉細沙土和灰黑色亞黏土組成;河谷沖積平原:由河漫灘、沖積階地構成,多狀樹枝狀、條帶狀。河床位于最低洼地帶,一般主谷中河床寬50~100米,最寬400~500米,支谷一般小于20米左右。河漫灘位于河床兩側(cè),富存地下水資源。沖積階地多呈條帶狀分布在主谷和較大支谷中。漫灘、階地以陡坎相接。主要由第四系沖積亞砂土、粉細砂、砂礫石組成。 高平原,指克旗西部高平原和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而言。克旗西部高平原:最高海拔1588.2米,最低海拔1220米,一般海拔1225~1330米。地勢遼闊,其上內(nèi)陸河湖發(fā)育,南部為沙丘覆蓋,北部屬熔巖臺地。主要由更新統(tǒng)沖積―湖積灰黑色亞黏土,粉細沙、湖沼堆積草炭及火山熔巖組成;益合公玄武巖臺地高平原:地勢開闊,其上多饅頭狀、長梁狀孤丘,一般高出地表100~500米。沖溝發(fā)育,溝深谷窄。沖溝切深一般40~100米,最深200~260米,溝內(nèi)有流水,溝頭有泉點。由第三系漸新世玄武巖組成。 沙地,全市有三大片沙地。東片分布于西拉木倫河中下游與老哈河下游之間,屬科爾沁沙地西緣。由沙坨、沙沼、草甸組成,植被稀疏;西片分布于克旗白土井子―達里諾爾一線以南,屬渾善達克沙地一部,由固定和丘間“塔拉”(甸子地)組成,植被良好;南部在英金河―老哈河一帶,呈斷續(xù)條狀沙地。 赤峰市境內(nèi)共有大小河流308條,分別屬內(nèi)陸水系、灤河水系、大凌河水系、烏力吉木倫河水系、西拉木倫河水系、老哈河水系、教來河水系。 第二章上機房營子遺址 一、遺址發(fā)掘概況 遺址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松山區(qū)初頭朗鄉(xiāng)上機房營子村北約0.5公里的山坡上,東南距初頭朗鄉(xiāng)6公里,距赤峰市約50公里。遺址處于陰河北岸的山坡上,東經(jīng)118°35′,北緯42°22′,海拔787米(圖一;彩版一,1)。 2005年7~11月,為配合內(nèi)蒙古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lián)合對上機房營子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領隊教師為陳國慶、張全超,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吉林大學2003級考古專業(yè)學生20人,此外吉林大學2005級研究生16人、日本留學生1人、韓國留學生1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師生6人也參加了短期的考古發(fā)掘。 主要發(fā)掘區(qū)位于石城址內(nèi)北部地勢較平坦處,2005年布東西向5米×5米探方6排,共62個,編號為2005NCSCST0101~T0816,其中T0306~T0308、T0406~T0408、T0506~T0508為現(xiàn)代塋地,T0601~T0711為堆土區(qū)(圖二;圖版一,1)。 在東城墻外約25米處布南北向5米×5米探方1排,共7個,編號為2005NCSCST1~T7(圖三)。69個探方發(fā)掘面積1725平方米、擴方面積38平方米、解剖“馬面”面積70平方米、城墻面積16平方米、石堆面積84平方米、壕溝面積4平方米,本次實際發(fā)掘面積1937平方米。揭露出灰坑和窖穴178個、房址10座、墓葬10座、陶窯3座、灶3個、溝1條、雙重石圓圈1座。出土石、陶、銅、玉、骨、角、牙、貝、蚌等器物1125件。 2006年9、10月,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lián)合對上機房營子遺址再一次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領隊教師為陳國慶、張全超,參加發(fā)掘工作的有吉林大學2004級博物館專業(yè)學生19人,期間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2004級博物館專業(yè)的師生也參加了發(fā)掘。 2006年的發(fā)掘區(qū)是在2005年發(fā)掘區(qū)內(nèi)的堆土區(qū)又布東西向5米×5米探方2排,共20個(其中堆土區(qū)的東端T0601~T0603、T0701~T0703為現(xiàn)代塋地),編號為2006NCSCST0604~T0613、T0704~T0713,實際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揭露出灰坑和窖穴21個。出土石、陶、骨、角、牙、貝、蚌等器物91件。 兩次共發(fā)掘面積2437平方米,揭露各類遺跡227個,出土器物1216件。 對整個石城址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統(tǒng)進行了測繪和局部解剖。石城依山勢而建,平面布局呈不規(guī)則形,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100~22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圖四)。城的東西兩側(cè)為陡坡或10余米深的溝壑,城址的東、西、北均為石塊壘砌的石墻,最南端外臨陡直的斷崖,僅在西部壘砌有石墻。部分石墻已遭破壞。西側(cè)有并行的兩道石墻,外墻北端已缺失,現(xiàn)為沖積溝;內(nèi)墻保留較好,二者相距約17米。外墻設有5個“馬面”,內(nèi)墻設有3個“馬面”。北墻外挖有壕溝。北墻向南約65米處還建有一道東西向的石墻,其中部有一凹缺,推測應為門址。缺口兩側(cè)有高出地面的石堆,當為門垛。東墻僅存北半部,在東墻外的山坡上發(fā)現(xiàn)有數(shù)十座墓葬,多數(shù)為土壙石板墓,另有少量土坑墓,墓葬均被盜。
編輯推薦
《赤峰上機房營子與西梁》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著,陳國慶主編,可供考古學、歷史學、民族學以及相關專業(yè)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