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編 頁數:42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水下考古學研究(第1卷)》為水下考古學及相關研究領域的綜合性學術刊物,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負責編輯出版,刊登與水下考古學及相關研究領域、且未曾以其他文字發(fā)表之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卷首語 張威 水下考古學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 張威 水下考古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與成果 趙嘉斌 閩海鉤沉——福建水下考古發(fā)現與研究二十年 栗建安 福建水下考古發(fā)現與相關問題初探 羊澤林 水下考古工作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 吳春明 高科技探測方法在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中的應用 馮雷 朱濱 丹江口水庫湖北淹沒區(qū)水下文化遺存初探 鄧啟江 17世紀臺灣海峽荷蘭東印度公司沉船形態(tài)與分布 王瑜 澎湖馬公水下考古與馬公港歷史探索 陳信雄 從古瓷看香港史:屯門與元朗(9~15世紀) 鄭培凱 李果 粱寶鎏 尹翠琪 黃慧怡 范夢園 15~16世紀景德鎮(zhèn)青花瓷外銷調查——大航海時代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 林梅村 論閩南地區(qū)宋至清代瓷器的海外市場 孟原召 初議軍持 柳青 韓國出土明代瓷器的初步研究 (韓)曹周妍 船舶遺存重構的實驗考古學方法——以清初趕繒船為例 許路賈浩 浙江象山明代古船研究及復原初探 王靜 編后記 約稿啟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1973年,福建省泉州市的文物部門在泉州后渚海灘發(fā)現l艘木質古代沉船。翌年,由福建省與泉州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組成的“泉州灣古船發(fā)掘領導小組”組織對這艘沉船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泉州灣古船的出土遺物有一批船貨(香料)和船上用品(陶瓷器、木牌簽、銅錢與銅器、玻璃器、印刷品、編織物及象棋等)以及甲板以下保存基本完整的木質古船船體,該沉船的考古發(fā)掘報告認定這艘海船的年代為南宋時期。雖然這艘古船是埋藏在海灘上、發(fā)掘所使用的是陸地田野考古方法,但由于它是一艘古代海船,表明福建海域確實保存有古代沉船,反映的是水下文化遺產的重要信息。因此可以說,泉州灣宋代海船的考古發(fā)掘,是福建地區(qū)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的先聲。 大約與泉州灣宋代海船考古發(fā)掘同一時期,福建連江縣筱埕鎮(zhèn)定海村的漁民們在定海灣打撈海底沉積的貝殼以運到外地燒制建筑用的石灰。他們在使用改裝的船用抓斗作業(yè)時,撈起了一些木質船體構件以及一批晚唐至清代各時期的陶瓷器(青瓷、白瓷、青白瓷、醬黑釉器、青花瓷等)、金屬器(銅銃、鐵炮、錫器)等。福建各級文物部門隨即在當地展開調查,并限制該海域的貝殼撈掘活動,加強了對當地水下文物的保護。由于采取了這些水下文物保護措施,為此后福建海域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 1987年,我國建立了水下考古學科,在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現綜合考古部)內設立了水下考古學研究室,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協調、組織全國的水下考古工作。 1989年9~12月,中國國家文物局在山東省青島市舉辦了“中澳合作首屆全國水下考古專業(yè)人員培訓班”,來自北京、山東、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地區(qū)文博單位的共計11名文物考古專業(yè)人員,接受了澳大利亞水下考古學家和潛水教練們三個多月的授課與訓練。在此期水下考古培訓班學習與訓練的后期階段,為了尋找和確定水下考古實習的地點,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東南亞陶瓷研究中心的授課老師保羅?克拉克(Paul Clark):于二1989年11月來到福建,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福建省、福州市文物部門的陪同與協助下,前往福建省連江縣筱埕鄉(xiāng)定海村海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最終選定該海域白礁附近發(fā)現的南宋沉船遺址(后定名為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為本屆培訓班學員的水下考古實習地點,由此正式揭開了福建海域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序幕。
編輯推薦
《水下考古學研究(第1卷)》為水下考古學及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論文集刊,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編印,擬定期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