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社會工作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張李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09出版)  作者:張李璽  頁數(shù):361  
Tag標簽:無  

前言

200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獲得了快速發(fā)展,開辦社會工作專業(yè)的院校急劇增加,每年有近萬名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習。與之相關,具有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各方面的教師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F(xiàn)實向我們提出了編寫社會工作系統(tǒng)教材的任務,加上1988年以來我國的社會工作教育已有十多年的發(fā)展,較早進入這一領域的教師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積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決定集中各校資深教師編寫社會工作專業(yè)系列教材。這一計劃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支持,也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一貫支持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的香港凱瑟克基金會也慷慨資助了這一項目,并將其納入“2001-2006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計劃”。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組織高校社會工作教師協(xié)作努力,于2006年出版了作為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主干課程的8種教材,并獲得了社會工作專業(yè)師生的好評。實際上,在上述主干課程教材編寫之初,我們在咨詢國外專家關于課程建設的意見時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國際上社會工作專業(yè)的教學已經(jīng)轉向“以問題為中心”。他們已經(jīng)開始圍繞問題,用整合方法組織教學和進行實習。但是,我國社會工作專業(yè)教育的“后發(fā)展”特點,使得我們不可能在尚不了解社會工作基本方法的情況下跳到社會工作教育和實踐的“整合模式”。然而,國外社會工作教育發(fā)展的經(jīng)驗使我們認識到。

內容概要

  《婦女社會工作》是由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組織編寫的社會工作實務系列教材之一。《婦女社會工作》由一批主要講授婦女社會工作課程、具有豐富實踐經(jīng)驗的高校教師集體編寫而成。該書體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二是社會性別的視角。為促進婦女社會工作在理論和實務上的結合,《婦女社會工作》在闡述了什么是婦女社會工作,它的歷史與發(fā)展、理論與方法等問題之后,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依據(jù)相關的婦女權益法規(guī),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務女性的問題。全書涵蓋了四個部分:理論、實務、案例以及關于婦女的重要綱領性文獻。這樣的寫作體例,意在以密切結合實際的案例討論,促進對婦女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希望《婦女社會工作》能成為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很好的教科書,也可以成為從事婦女工作的社會人士的閱讀教材。

作者簡介

張李璽,1953年生,女,教授、博士,陜西延川人,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現(xiàn)任中華女子學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1992-1993年,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和凱珀拉努學院做訪問學者,2002年獲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學位。2001年被評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全國婦聯(lián)“九大”執(zhí)委;曾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張李璽長期從事婦女學教學和性別研究工作,致力于男女平等及女性全面參與社會發(fā)展。曾先后出版了《女性學心理學》、《角色期望的錯位:性別關系與婚姻沖突》等專著,在中外雜志上發(fā)表了《父權制的復蘇和中國婦女的回應》、《婦女的經(jīng)驗和婦女心理》等多篇中英文論文。并主持和參與了“農(nóng)村婦女受教育狀況”、“中國城市流動女性人口狀況”、“面向二十一世紀女性高等教育研究”等部委課題和國際組織資助的課題。現(xiàn)兼任中國婦女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副會長,《亞太地區(qū)社會工作雜志》(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和《反對對婦女暴力》(Violence against Women)兩本國際英文雜志的中國編委;聯(lián)合國發(fā)展署社會性別項目高級顧問和中(國)加(拿大)婦女法項目高級教師。曾受邀出席聯(lián)合國47屆婦女地位委員會專家論壇、國際婦女學跨學科大會亞洲地區(qū)城市會議等國際會議并做主旨發(fā)言。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婦女社會工作概述第一節(jié)  婦女社會工作的緣起第二節(jié)  婦女社會工作的界定第三節(jié)  婦女社會工作的價值原則第四節(jié)  婦女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探索第二章  婦女社會工作的理論基礎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第二節(jié)  女性主義理論第三節(jié)  社會性別主流化第三章  婦女社會工作方法第一節(jié)  婦女社會工作方法的知識基礎第二節(jié)  婦女個案工作第三節(jié)  婦女小組工作第四節(jié)  婦女社區(qū)工作第四章  中國婦女問題分析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性別分析第二節(jié)  社會變遷中的中國婦女(1840年至今)第三節(jié)  中國婦女的現(xiàn)實境遇第五章  婦女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第一節(jié)  基變社會工作理論第二節(jié)  性別與發(fā)展理論第三節(jié)  婦女賦權理論第四節(jié)  婦女與參與式發(fā)展理論第六章  反貧困與農(nóng)村婦女服務第一節(jié)  對女性貧困化現(xiàn)象的理論解釋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介入第三節(jié)  案例分析與討論第七章  再就業(yè)與城市婦女服務第一節(jié)  城市下崗女工的現(xiàn)實困境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介入第三節(jié)  案例分析與討論第八章  流動婦女與打工妹服務第一節(jié)  社會流動中的婦女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介入第三節(jié)  案例分析與討論第九章  反家庭暴力與婦女服務第一節(jié)  對家庭暴力的相關研究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介入第三節(jié)  案例分析與討論第十章  生育健康與婦女服務第一節(jié)  生育健康是婦女的一種權利第二節(jié)  社會工作的介入第三節(jié)  案例分析與討論第十一章  發(fā)展中的婦女社會服務第一節(jié)  和諧性別關系視野中的婦女服務第二節(jié)  婦女服務機構和內容的多元化第三節(jié)  構建性別敏感的婦女社會工作附錄一  案例案例一  青年女性就業(yè)問題個案分析案例二  青年女性就學問題個案分析案例三  單親成長小組案例四  山陽健康教育實踐項目附錄二  重要綱領性文獻文獻一  《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2001-2010年)》文獻二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文獻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1.女性問題的公共化由于性別歧視以及科技發(fā)展本身的局限性,傳統(tǒng)社會中婦女更多地局限于家庭等私人領域,相應地,婦女問題更多體現(xiàn)為私人問題,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關注。但是,當今時代男女平等的思想越來越深入,婦女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與男性平等共處的機會越來越多,大量婦女走出家門參與到了社會化大生產(chǎn)之中。這一方面促進了男女的真正平等,但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大量女性問題的產(chǎn)生。與傳統(tǒng)婦女問題比較起來,當代婦女問題不僅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而且,這些問題更多地體現(xiàn)為公共問題,比如女性的教育問題、就業(yè)問題、退休問題、婚外性關系問題等,事實上,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了女性自身的發(fā)展,而且進一步影響到了男性以及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與和諧。2.女性問題的差異性有些人不贊同發(fā)展婦女社會工作,主要是基于這樣一個假設:男人和女人都隸屬于人這個屬性,婦女和男人在本質上沒有根本性差異,所以,婦女的問題和男人的問題可以用一種共同的方法來解決。婦女的問題比如教育、就業(yè)、犯罪等問題已經(jīng)包含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矯正社會工作、戒毒社會工作等專項社會工作之中。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假設,因為它完全忽視了女性與男性的差別,相應地,也完全抹殺了女性問題的特殊性。很顯然,這個假設更多地是建立在男性社會的性別歧視基礎之上的。在傳統(tǒng)的男性社會中,女性更多地是屈從于男性,因此,女性的聲音被淹沒了,女性的形象被遮蔽了,女性的問題也被理所當然地同化了。根據(jù)女性主義的研究,與男性比較起來,女性發(fā)出的是不同的聲音,女性展示的是不同的形象,女性遭遇的是不同于男性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夠簡單地以男性的眼光來審視女性,不能夠用在男性中證明成功的方法來處理女性的問題,而應該開發(fā)出專屬于女性的工作理念、工作原則、工作目標、工作方法和工作內容。3.婦聯(lián)工作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婦聯(lián)承擔了我國婦女工作的幾乎所有內容,在集體主義為主導的傳統(tǒng)社會中,在婦女群體同質性很強的社會中,在婦女的需求相對單一化的時代中,婦聯(lián)曾經(jīng)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當今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同質社會逐步為異質社會所替代,社會分化越來越明顯。這種分化同樣也表現(xiàn)在婦女群體中,如今的婦女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樣化、層次性特征,而且婦女自身的需求也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樣,所有這一切都使傳統(tǒng)的帶有強烈行政色彩的婦聯(lián)感到極不適應,無法真正滿足婦女群體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這就要求引入新的工作理念,創(chuàng)造新的工作方法。而婦女社會工作就是為婦女度身定做的一種有效的專業(yè)工作方法,這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都已經(jīng)得到了明證。

后記

參與本書寫作的幾位老師,都有講授婦女社會工作課程和參與婦女社會工作實踐的豐富經(jīng)驗。在接受了社會工作教育協(xié)會委托的編寫本書的任務后,全體合作者形成的一個共同想法,就是要在書中體現(xiàn)出兩個特點:一是理論和實務的結合,二是社會性別的視角。為促進婦女社會工作在理論和實務上的結合,本書在闡述了什么是婦女社會工作,它的歷史與發(fā)展、理論與方法等問題之后,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依據(jù)相關的婦女權益法規(guī),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務女性的問題。全書也因此涵蓋了四個部分:理論、實務、案例、關于婦女權益的綱領性文獻。這樣的寫作體例,意在以密切結合實際的案例討論,促進對婦女社會工作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希望我們的這種嘗試能對涉獵這個領域的同仁們有所幫助。這本教材突出了社會性別的分析視角。近十年來,隨著婦女問題研究者的推介,“社會性別”(gender)概念迅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作為一個全新的分析視角,“社會性別”把“婦女問題”帶出了“婦女”的圈子,成為各個社會領域中性別平等理論與實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婦女社會工作領域中,“社會性別”這一概念的引入和實踐,有助于人們反思:是否同樣的社會政策對男女兩性會帶來不同影響?是否在關注各種婦女問題的同時,更應關注這些問題背后的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方面的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是否在關注兩性的共同參與和收益時,更應關注賦權女性和共享權利?在這本教材中,我們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服務婦女”的理念和主題,嘗試建立一個以性別平等、和諧發(fā)展為核心的婦女社會工作知識架構;強調婦女社會工作并不片面關注女性的權益,而是在兩性平等的基礎上尊重性別差異和性別分工,在兩性合作的前提下實現(xiàn)各自的尊嚴、價值和權利。由于幾位作者來自不同的高校,又都承擔著較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大家直接交流和討論的機會并不多。所以盡管寫作意向一致,但各個章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對案例的討論都有所欠缺。

編輯推薦

《婦女社會工作》是“普通高等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實務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共分11個章節(jié),在闡述了什么是婦女社會工作,它的歷史與發(fā)展、理論與方法等問題之后,進一步探討了如何依據(jù)相關的婦女權益法規(guī),運用社會工作的方法、技巧去服務女性的問題。全書涵蓋了四個部分:理論、實務、案例以及關于婦女的重要綱領性文獻。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婦女社會工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教材用的,還不錯,歸納總結的還行
  •   很好有幫助!推薦推薦
  •   如能不局限于“婦女”會更好!但總的來說,作為教材還是不錯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