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張西平 頁數:71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以古希臘、羅馬對中國的認識為開端,從地理大發(fā)現、傳教士入華著手,從認識和想象兩個角度,從互動與交流的視野,梳理歐洲早期關于中國知識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動。作者認為互動的交流,相互的影響,共同的創(chuàng)造,這是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點,并基于這樣的認識將傳教士在中國的整個活動和寫作都納入了歐洲早期漢學的歷史,從而,將中國明清之際的中國天主教史和歐洲早期漢學的發(fā)生放在一個歷史的平臺上,給這一時期的歷史研究一個全球化的視野。
作者簡介
張西平,男,漢族,河南溫縣人,中共黨員,教授?,F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亞非學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漢語教育史國際研究會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宗教學會和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國際漢學》主編,《國外漢語教學動態(tài)與研究》主編,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書籍目錄
導言第一章 西方早期的游記漢學第一節(jié) 希臘時代西方對中國的認識第二節(jié) 羅馬時代西方對中國的認識第三節(jié) 中世紀時代西方對中國的認識第四節(jié) 《馬可·波羅游記》第五節(jié) 《馬可·波羅游記》的思想文化意義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與傳教士人華第一節(jié) 地理大發(fā)現的時代第二節(jié) 耶穌會人華第三節(jié) 道明我會進入南部中國第三章 羅明堅的漢語學習第一節(jié) 羅明堅在華簡史第二節(jié) 羅明堅的漢語學習第三節(jié) 羅明堅的漢語學習成就第四章 利瑪竇的適應路線:“合儒易佛第一節(jié) “幽棲即是家,春色任天涯“的西洋奇人第二節(jié) “作者有西賢,異地同心理”的西洋友人第三節(jié) “潛心修德,以昭事上帝”的獨行人第五章 紫禁城里的西洋漢學家第一節(jié) 大西洋國的遠客——利瑪竇第二節(jié) 欽天監(jiān)的洋監(jiān)正——湯若望第三節(jié) 康熙的西洋近臣——南懷仁第四節(jié) 大清國的外交官——傳教士漢學家第六章 歐洲天文學和數學在中國的傳播第一節(jié) 西洋歷法在中國的傳播第二節(jié) 歐洲天儀器在中國第三節(jié) 西方數學在中國的傳播第七章 傳教士漢學家們送給中國的新禮物:世界地圖第一節(jié) 利瑪竇的《山海輿地全圖》第二節(jié) 西方地理學在中國的傳播第三節(jié) 來華耶穌會士與中國地圖的西傳第八章 身懷絕技的傳教士漢學家:西方物理學傳人中國第一節(jié) 西洋物理學與機械學的傳人第二節(jié) 紅衣大炮與明清歷史的變革第三節(jié) 西洋自鳴鐘與中國近代鐘表制造業(yè)第九章 傳教士漢學家們所帶來的西洋藝術第一節(jié) 紫玉鳳唳簫,煙竹龍吟笛——西洋音樂在中國第二節(jié) 迥出西洋臣,丹青照中華——西洋繪畫在中國第三節(jié) 金碧熒煌五彩合,珠簾繡柱圍蛟螭——西洋建筑在中國第十章 西方社會思想及文學在中國第一節(jié) 傳教士對西方社會文化的介紹第二節(jié) 西方文學在中國的傳播第三節(jié) 西方宗教哲學在中國第四節(jié) 中國文人對西方宗教思想的反映第十一章 天主教在明清之際的發(fā)展第一節(jié) 明代天主教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 清順康時期天主教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 清雍乾時期天主教的發(fā)展第十二章 傳教士漢學家介紹的西學與明清之際中國文化思想變遷第一節(jié) 傳教士漢學家所介紹的西學與晚明思想的演進第二節(jié) 傳教士漢學家所介紹的西學與清初思想的變遷第三節(jié) 傳教士漢學家所介紹的西學與中國的文藝復興第四節(jié) 傳教士漢學家所介紹的西學在中國遭遇到的反對第十三章 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漢學家的漢文寫作成就第一節(jié)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的漢文寫作第二節(jié) 明清時期對傳教士漢文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第三節(jié) 民國期間中國學術界對傳教士漢文文獻的收集與整理第四節(jié) 當代中國學術界對傳教士漢文文獻的收集和整理第十四章 禮儀之爭與中國文化西傳第一節(jié) “禮儀之爭”的內容第二節(jié) “禮儀之爭”的過程第三節(jié) 中國和梵蒂岡的文化沖突第四節(jié) 中國文化西傳第十五章 衛(wèi)匡國與巾國文化西傳第一節(jié) 衛(wèi)匡國:傳教士漢學的奠基人之第二節(jié) 衛(wèi)匡國與明清鼎革史西傳歐洲第三節(jié) 向歐洲展現中國:《中國新地圖集》第四節(jié) 《中國上古史》對歐洲的思想意義第十六章 《中國圖說》與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第一節(jié) 基歇爾和他的《中國圖說》第二節(jié) 大秦景教碑與中國文字西傳第三節(jié) 《中國圖說》對南明王朝的報道第四節(jié) 歐洲“中國風”的第一頁第十七章 柏應理與中國儒學西傳第一節(jié) 柏應理生平與著作第二節(jié) 柏應理在中國的活動第三節(jié) 柏應理在歐洲的活動第四節(jié) 《中國哲學家孔子》的基本內容第五節(jié) 《中國哲學家孔子》的變異性第十八章 來自東方的書信(1)第一節(jié) 法國耶穌會士來華第二節(jié) 法國來華耶穌會士的漢學研究成就第三節(jié) 《中國近事報道》的漢學研究價值第四節(jié) 《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第十九章 來自東方的書信(2)第一節(jié) 《中華帝國全志》的出版第二節(jié) 《中華帝國全志》對中國文學的介紹第三節(jié) 《中華帝國全志》對中國宗教的介紹第四節(jié) 對《中華帝國全志》的評價第二十章 索隱派漢學家——白晉第一節(jié) 索隱派的思想淵源第二節(jié) 白晉生平第三節(jié) 白晉的著作第四節(jié) 康熙與自晉的《易經》研究第二十一章 索隱派漢學家——馬若瑟第一節(jié) 馬若瑟生平與著作第二節(jié) 馬若瑟的漢語研究第三節(jié) 馬若瑟對中國典籍的翻譯及影響第四節(jié) 馬若瑟的索隱派思想第五節(jié) 馬若瑟索隱派思想的反響及評價第六節(jié) 馬若瑟的布道章回小說:《儒交信》第二十二章 傳教士漢學與歐洲本土漢學的互動第一節(jié) 傳教士漢學家的漢語學習和研究第二節(jié) 德國早期漢學四杰:基歇爾、米勒門采爾巴耶爾第三節(jié) 英國漢學的發(fā)軔:約翰·韋伯第二十三章 漢學的興起與歐洲近代思想的變遷——萊布尼茨的漢學研究第一節(jié) 萊布尼茨與《中國近事》第二節(jié) 萊布尼茨與禮儀之爭第三節(jié) 萊布尼茨的《論尊孔民俗》第四節(jié) 萊布尼茨的中國哲學研究第二十四章 法國專業(yè)漢學的建立第一節(jié) 法國世俗漢學的奠基人:黃嘉略第二節(jié) 十八世紀法國漢學兩巨頭:弗雷萊和傅爾蒙第三節(jié) 西方第一位專業(yè)漢學家雷慕沙參考書目人名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魯布魯克這本書無論在向西方世界介紹蒙古人方面,還是在介紹契丹人方面都比柏郎嘉賓的書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從前者來說,柏郎嘉賓僅僅參加了貴由的登基典禮,和大汗的實際接觸并不多。而魯布魯克在蒙哥大汗身邊生活近一年,有更多的接觸機會,對蒙古帝國的內部情況介紹的就更為細致和深入。例如,他說,蒙哥有一個妃子叫昔林納,她信仰基督教,還為蒙哥生了一個孩子。蒙哥曾陪同她一起到教堂做禮拜。蒙哥的長子有兩個妻子,他本人也對基督教很尊敬。蒙哥的第二個妻子叫闊臺,她生病后傳教士曾給她治過病。甚至在他的游記中還說蒙古大汗貴由是被拔都害死的,中國學者何高濟認為,這個記載是關于貴由死因的唯一材料。從后者來說,他對契丹的介紹有兩點大的進步:第一,他明確指出“契丹”就是西方在古代所講的“絲國”。他說:“還有大契丹,我認為其民族就是古代的絲人。他們生產最好的絲綢(該民族把它稱為絲),而他們是從他們的一座城市得到絲人之名?!雹隰敳剪斂说倪@個發(fā)現對西方的文化歷史記憶來說很重要的,正像學者們所指出魯布魯克的一個貢獻在于“在歐洲人中他第一個很準確地推測出古代地理學上所稱的‘塞里斯國’和‘中國人’之間的關系,即一個國家和它的人民”③,“他把西方一度中斷的中國形象的傳統又承繼上了”④,從而有了想像。契丹和當年的絲國是一樣的富足,所以“城墻是銀子筑成,城樓是金子”。
后記
這本書是我在2000年時申請的教育部的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的成果,一晃八年多過去了。本來在2005年就可以結項,但總想把新的材料放進去,這樣就拖了下來。后來我發(fā)現自己是不可能在這樣一本書中將歐洲早期漢學史全部寫出來,到歐洲各個國家的圖書館跑得越多,就越加深我這樣的認識。學術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總是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來作的,只要在這里為后人提供了一個超越自己前進的階梯,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這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書寫完時看到了美國學者孟德衛(wèi)的(David E.Mungello)的《1500-1800中西方的偉大相遇》(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1500-1800)中文版出版,這是本好書。近三十年來,孟德衛(wèi)教授是這個研究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他的《神奇的土地》(Curious Land: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ns of Sinology)不久也會問世。孟德衛(wèi)教授的研究和西方另一些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對來華耶穌會士的研究是放在中西文化互動中把握的,而不是將其僅僅歸于一種中國天主教史的研究。這樣一個視角實際上是對長期來在這個研究領域中以天主教為中心的研究模式的糾正,無論是以傳教士為中心,還是轉向以中國教徒和文人為中心,都是以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為研究重點,其實質在于中國對于基督教的接受和反應。這樣的研究無疑是重要的,特別是對于中國天主教史以及中國近代文化和思想變遷研究。
編輯推薦
《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作者認為互動的交流,相互的影響,共同的創(chuàng)造,這是16-18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點,并基于這樣的認識將傳教士在中國的整個活動和寫作都納入了歐洲早期漢學的歷史,從而,將中國明清之際的中國天主教史和歐洲早期漢學的發(fā)生放在一個歷史的平臺上,給這一時期的歷史研究一個全球化的視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