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朱熹、孟慶祥、馬麗娟、 張玉春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03出版) 作者:朱熹 等 著 頁數(shù):524
前言
中華民族之所以如此久遠地屹章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具有獨特的、悠久的民族文化。如同黃河長江,跨千山,匯萬水,橫越五千春秋,一條河道,一脈相承,最后終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明巨淵。中華傳統(tǒng)蒙學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條支流,它們雖然形式和特色有所區(qū)別,但其歷史發(fā)展趨向、社會理想,以及自然愿望、人文精神都是共通的。蒙學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周秦時的蒙學教材,在注重識字的基礎(chǔ)上,已開始實施自然、社會、歷史諸方面的知識教化。周朝的貴族子弟之學、“保傅之教”,應看作蒙學教育的發(fā)端。周宣王的史官所著的《史籀篇》應看作最早的初等蒙學教材。秦代另有三位高官也參與到蒙學教育之中,李斯編寫了《倉頡篇》七章,趙高編寫了《爰歷篇》五章,胡毋敬編寫了《博學篇》七章,始開蒙學教化一代風氣。至春秋,孔子等人開創(chuàng)私學,使蒙學教育從周朝貴族的高堂走向民間,不分貴賤,“有教無類”??鬃铀┙痰牧嚰安糠值浼?,把蒙學教育推向更高的國學階梯,社會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高等蒙學。漢代蒙學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閭里塾師不但將上述秦代三書合為一編作為教材,仍名《倉頡》,并斷六十字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有司馬相如的《凡將篇》、史游的《急就篇》,也成為優(yōu)秀的蒙學教本。揚雄還編寫《訓纂篇》以續(xù)解《倉頡篇》。漢代除廣泛施行初等蒙學教育外,民間又成立多所高等蒙學學校,施用經(jīng)學教材,以繼承孔子儒學教育。魏晉南北朝時期,蒙學教育有了更大發(fā)展,出現(xiàn)很多初等蒙學圖書,一些著名學者也參與進來,如蔡邕著《勸學》,束皙著《發(fā)蒙記》,顧愷之著《啟蒙記》,周興嗣著《千字文》,都屬精品之作,而其中《千字文》不但成為歷代書家必書法帖,更是千古蒙學傳統(tǒng)教材。又有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被后人推為家訓之祖。南北朝時期,從朝廷到地方,各類學校林立,講學之風盛行,有關(guān)四書五經(jīng),甚至諸子的講解或著述,更是多不勝舉,其所撰書籍惜多已失傳。唐代的蒙學教育已進入全盛時期,所編蒙學教材在注重識字的基礎(chǔ)上,開始以道德教育為主線,輔以自然、社會、歷史諸方面的知識。其初等蒙學教育,除繼續(xù)使用前代教材外,又新編了許多名言諺語、故事韻語、雜抄一類著作,其中《太公家訓》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唐代是詩歌的黃金時代,個人的才識往往以吟詩賦詞為標準,科舉考場都以詩考為主卷,高等教育教材中,已有當代詩歌選本《文場秀句》面世。宋代的蒙學教材已由原來的綜合性讀物向分類專編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的“三千百”已成為固定教材。宋代性理之學盛行于世,又產(chǎn)生許多倫理教育的新書,如《性理字訓》、《名賢集》、《增廣賢文》,還產(chǎn)生一些有關(guān)名物歷史的新書,如《龍文鞭影》。尤其是《幼學瓊林》,版本既多,注者更加繁細,直至清代都是蒙學范本。而詩歌方面的教材,更開亙古新風,《神童詩》、《千家詩》、《唐詩三百首》,以及四書五經(jīng),都成為高等蒙學的重點教材。綜上,這些教材對元明兩代都有深遠影響。而清代是一個政治風云激蕩的時代,世界正在大踏步邁進,而執(zhí)柄者卻龜縮在閉關(guān)自守的昏聵之中。清代末年,傳統(tǒng)蒙學逐漸由盛旺而走向衰落。由于清朝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屢戰(zhàn)屢敗,割地賠款,在全國民情激憤中,人們都在思索一個問題,中華民族向何處去?可惜這個思索竟然長達百年。他們首先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原因,有些人罵生養(yǎng)自己的祖宗,罵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最后竟然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潑掉,傳統(tǒng)蒙學和國學都被推進歷史的垃圾堆中。新中國成立以后,傳統(tǒng)蒙學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拔幕蟾锩敝?,傳統(tǒng)蒙學被稱為“反攻倒算的反動讀物”。只有改革開放之后,人們才從歷史的迷霧和現(xiàn)實的誤會中清醒過來,終于認識到傳統(tǒng)蒙學和國學讀物同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研究傳統(tǒng)蒙學文化對研究中國教育發(fā)展史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通過對蒙學演變歷程的研究,不但可以掌握大量教育史資料,還可以探討古代有關(guān)教學規(guī)律、方法、手段,對當今中小學,乃至大學的教材編寫,教法運用,甚至道德教育、知識傳授,都會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傳統(tǒng)蒙學重視知識教育,在對自然、社會、歷史知識傳授的同時,往往灌注一定的思想內(nèi)容和道德教育,僅以初等蒙學《三字經(jīng)》為例,全書很短,后人卻評價說:“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jīng)書一貫通?!痹儆小队讓W瓊林》,天文地理、君臣之道、家教人情、典章制度,甚至鳥獸花木,各方面知識幾乎無所不包。每個對句都隱含著是非評判,美惡贊毀,把知識教育和道德培養(yǎng),緊密融合為一體,學子受益必定匪淺。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為高等蒙學教材,后人譽之為家訓學之祖??梢钥隙ǖ卣f對現(xiàn)代家教會有許多啟發(fā)教育作用。讀過此書的入都會深深感嘆上起自春秋先祖顏回,中至于顏之推,下及于唐代顏真卿,顏氏家風及歷代所出名人事跡,令人歌而泣之。傳統(tǒng)蒙學能夠利用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注意音、形、義的奇妙的表達方式,許多讀物多采用韻語,以使文章瑯瑯上口,容易記憶。多采用對句,以使詞義交互貫通,相較輝映,自成異趣。傳統(tǒng)教材《三字經(jīng)》,三字成句,文淺而意長;《千字文》,四言葉韻,多用常用字,且無一重復。代代傳習,家喻戶曉,已成社會大眾讀物?!肚Ъ以姟冯m說選材尚有缺陷,但其中五言七言律詩絕句,都對句工穩(wěn),整齊規(guī)范,平仄準確,尾韻諧和。蒙學教材多出于名人大家之手,其中學者文人占一大部分,如司馬相如、揚雄、班固,蔡邕、束皙、朱熹、王應麟、周興嗣等。另外還有一些高官也參與教材編寫。如:李斯、趙高、胡毋敬、史游等。這不僅能提高教材聲譽,引起社會重視,而且即或是高官,也都是博通古今的學問家,對于教材的編寫質(zhì)量自不待言,都是有保障的。古人對人類心理的某種把握,并不亞于現(xiàn)代人。傳統(tǒng)蒙學重視少年兒童的心理特征,他們根據(jù)年齡特點,初等教材都淺顯易懂,形象具體,活潑生動,切合實際。又大量選編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作為教學內(nèi)容。這種編輯主旨很容易引起學習情趣,在歡樂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道德,效果肯定是巨大的。傳統(tǒng)的蒙學教材,各代雖然有所不同,但都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性。那些在教育實踐中效果良好的內(nèi)容都能盡量保持穩(wěn)定。同時又要根據(jù)社會的需要,因時而變,進行適當?shù)男抻啠趴梢员3謨?yōu)秀蒙學教材的穩(wěn)定地位。三蒙學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滋生的新根,傳統(tǒng)文化撫育了蒙學文化的成長,蒙學文化不但反過來營養(yǎng)了傳統(tǒng)文化,并使其更加枝繁葉茂,殖育新生。它們共同植根于中華民族這一塊土地上,因此古代蒙學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太多的共同特質(zhì)。中國古代先哲在典籍中說:對于宇宙萬物來說,人在自然、社會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具備無可比擬的功用。六書中的“大”字,就是人體正面的象形,其上面加一橫,才是“天”字。所表現(xiàn)的意思是說:天地之間,人為最大。歷代典籍即使論述政治變化、戰(zhàn)爭勝負,甚至自然災異,天相違和,無論任何事情,都是在談?wù)撊藨蕴烊牒弦坏暮暧^意識,啟迪學子去認識天、地、人這一整體,使其知古今、明人倫、愛自然、講道德,從而學會如何做一個好人。儒家學說認為天道即人道,知天更要知人,這種人本思想在蒙學中都有廣泛體現(xiàn)。例如《三字經(jīng)》開首四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再有《名賢集》、《千字文》,更不要說《顏氏家訓》一類歷代家訓著作了,人本思想如一條紅線貫穿全書。古代的人本思想與當代“以人為本”的觀念,原本是一種繼承關(guān)系。如今提出構(gòu)建“和諧社會”,必須這樣說,如果我們不肯從傳統(tǒng)文化及蒙學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增強進取力量,就不可能締造出完美的未來?!兑捉?jīng)》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就是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勤奮、拼搏、自強不息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生動寫照。中華民族歷盡滄桑及劫難,然而民族沒有被消亡,歷史沒有被截斷,子孫綿延不絕,生生不患。其原因除了我們具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底蘊之外,與這種勤奮、拼搏、自強不息的民族思想所產(chǎn)生的凝聚力量,經(jīng)由歷代蒙學殷殷不斷的播散,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可以說,蒙學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維系同心作用。中華民族崇尚道德,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在《論語》中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原則。孟子繼其后,歷代儒者都提出了道德對家庭、社會、人生的重要作用。蒙學教材更突出了儒家學說中的道德意識和倫理標準。到宋代程朱理學產(chǎn)生后,蒙學教材中的道德觀念尤為明顯。蒙學首要講究修身養(yǎng)性,認為人才發(fā)展、家業(yè)成敗、社會善惡、國家興亡,都與個體修養(yǎng)有直接關(guān)系,這種思想在歷代蒙學教材中隨處可見。勸學勵志在蒙學中也占有很大分量,《荀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一些專題論述,蔡邕還為蒙學專寫《勸學》一卷,《幼學瓊林》、《顏氏家訓》也都設(shè)有勸學章節(jié)。勸學勵志不但是少年兒童讀書學習的內(nèi)容,同時也間接告誡天下人要重視勸學勵志教育。儒家思想認為忠孝是大德,是立家立國的根本,是人類道德的核心,其他各種道德觀念,例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都是圍繞忠孝這一核心提出來的。“為臣者忠,為子者孝”的思想在蒙學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叭V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又說:“父子恩,夫婦從。兄綱友,弟綱恭。長幼序,友與朋”。再者,《孝經(jīng)》專談孝道,古人認為忠孝二者,以孝為先。歷代帝王多以孝心自詡,以孝字自號,以孝道教化執(zhí)政。主張寬厚恕道,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之一。孔子在《論語》中就反復強調(diào)恕道,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強調(diào)寬厚是人道的重要內(nèi)容,主張“泛愛眾”?!墩撜Z?子張》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又講“報怨以德”。這種寬厚恕道的思想更是廣泛存在蒙學教材之中,如:《弟子規(guī)》中,從“己有能,勿自私”開始,直至“報怨短,報恩長”一段,都是講如何寬以待人。再者,《朱子家訓》、《忍經(jīng)》等等蒙學著作都有這方面記述。當今,如何引導學生面對紛紜復雜的現(xiàn)實,如何構(gòu)建和諧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zhàn),甚而在世界頹廢情緒中,我們應立身于何處?以及世界文化思想走向如何?這些都是非常嚴肅的時代課題。我們認為傳統(tǒng)蒙學圖書如同天然的母乳,有著不可替代的哺養(yǎng)價值,無異是社會不斷前進必須汲取營養(yǎng)的源泉之一。蒙學圖書中固然有一些消極、沒落的思想內(nèi)容,對于這些記述,首先要有歷史眼光,既要做縱向的批評,又要做橫向的剖析,萬不可當頭悶棍,要記取逝年的沉痛教訓。例如忠君思想、中庸之道、富貴觀念,如今看來某些方面是可批可駁可笑的,然而在當時確是合理的存在,有些思想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激發(fā)生存能力,凝聚各方力量,都曾有過極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也必須注意,隨著時代的前進,其中有一些思想不但失去原來的正面意義,甚至成為今天社會前進的絆腳石,如宿命思想、烈婦觀念、輕民意識、狹隘的民族心理,這些并不難看出來,也是必須嚴肅批判的。近年來,我們邀集各高校有關(guān)教授學者,組成《中華傳統(tǒng)啟蒙寶庫》的寫作班子,全書集二十余部蒙學典籍,分十書出版。因人力時間所限,其中脫誤之處肯定不少,恭請大家指正。
內(nèi)容概要
自漢代起,就有以《春秋》諸經(jīng)為“大經(jīng)”,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為“小經(jīng)”的提法。宋代大學者朱熹對“小經(jīng)”進行集注并合編在一起,稱為《四書》之后遂定,并成為儒家傳道、授業(yè)的基本教材,不少封建朝代并以“四書”、“五經(jīng)”開科取士。幾千年來,《四書》在我國廣泛流傳,其中許多語句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如今,它仍是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必讀書。
作者簡介
作者:(宋朝)朱熹 編者:孟慶祥 馬麗娟 張玉春
書籍目錄
大學大學章句序大學章句附錄:大學(《禮記》原文)中庸中庸章句序中庸章句論語論語序說論語卷之一學而第一為政第二論語卷之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論語卷之三公冶長第五雍也第六論語卷之四述而第七泰伯第八論語卷之五子罕第九鄉(xiāng)黨第十論語卷之六先進第十一顏淵第十二論語卷之七子路第十三憲問第十四論語卷之八衛(wèi)靈公第十五季氏第十六論語卷之九陽貨第十七微子第十八論語卷之十子張第十九堯日第二十孟子孟子序說孟子卷之一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卷之二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孟子卷之三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孟子卷之四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孟子卷之五萬章章句上萬章章句下孟子卷之六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孟子卷之七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子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眾人之所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遠于人。若為道者,厭其卑近,以為不足為,而反務(wù)為高遠難行之事,則非所以為道矣。)《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睨,研計反?!稹对?豳風-伐柯》之篇???,斧柄。則,法也。睨,邪視也。言人執(zhí)柯伐木以為柯者,彼柯長短之法,在此柯耳。然猶有彼此之別,故伐者視之,猶以為遠也。若以人治人,則所以為人之道各在,當人之身,初無彼此之別。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蓋責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遠人以為道也。張子所謂以眾人望人則易從是也。)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違,去也,如春秋傳齊師違轂七里之違,言自此至彼,相去不遠,非背而去之之謂也。道,即其不遠人者是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嘗不同,則道之不遠于人者可見。故己之所不欲,則勿以施之于人,亦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謂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是也。)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造造爾?。ㄗ映嫉苡阉淖纸^句?!鹎?,猶責也。道不遠人,凡己之所以責人者,皆道之所當然也,故反之以自責而自修焉。庸,平常也。行者,踐其實。謹者,擇其可。德不足而勉,則行益力;言有余而切,則謹益至。謹之至則言顧行矣,行之力則行顧言矣。造造,篤實貌,言君子之言行如此,豈不造造乎?贊美之也。凡此皆不遠人以為道之事。張子所謂以責人之心責己,則盡道是也。)
后記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既是古代蒙學的必修課程,也是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本次整理,以朱熹集注本為藍本,配以譯文,這樣既可保存朱熹章句的全貌,便于儒學研究者的研究,又可達到將四書普及的目的。原文部分因已章次分明,故引號省略不用,如“子日”、“仲尼日”、“對日”《詩》云等等,加冒號后徑出正文;朱注以小字號別之;注間層次以“○”符別之,以便閱讀。譯文盡量忠實于原文,又盡量通俗易懂。譯文撰寫參考了各家成果,參以己見,謹致謝意,恕不一一。朱注標音,一仍舊貫,以存原貌。因時間倉促,學力有限,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本書由張玉春、馬麗娟兩位統(tǒng)稿,馬麗娟撰寫文字十二萬字。
編輯推薦
《白話四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