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3 出版社:上海世紀(上海人民) 作者:顧錚著 頁數(shù):28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在視覺文化領域,尤其是攝影理論及攝影藝術史,作者都有無可置疑的權威性。多年來他在這個領域教學、研究及寫作,同時,又親身實踐于攝影,并策劃多個富有影響力的視覺藝術方面的展覽。這本書,集結了他多年來撰寫的關于視覺藝術的批評文章。而一篇專業(yè)的、觀點鮮明的文章,其學術含量,對讀者的沖擊力,作者在其中耗費的心血,一點不亞于一本書。??作者文字、觀點的犀利。比如,他對紀實攝影的回顧,通過對陸元敏、解海龍、張新民、侯登科、劉錚等中國紀實攝影師及其作品的描述分析,提出什么才是紀實攝影,攝影的真實是什么,紀實攝影必須承擔什么樣的職責等問題。他從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的文本入手,分析其電影美學與納粹精神的內(nèi)在牽連;從日本二戰(zhàn)時的兩本雜志《日本》和《前線》著手,揭露日本攝影師是如何運用攝影蒙太奇及攝影報道,來為日本軍國主義張目。在他筆下,我們會感嘆于,克萊因如何從一個先鋒的、具有獨立性的攝影師,為商業(yè)社會所籠絡和收買;也會認識到三毛形象,在建國前后,是如何為意識形態(tài)左右,發(fā)生變化。我們能讀到作者對世界一流攝影大師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經(jīng)惟等的作品及人格精辟的見解及其中傳承關系,而對本雅明、桑塔格等關于視覺藝術理論的梳理也對攝影實踐具有意義。
作者簡介
顧錚,1959年生于上海,現(xiàn)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畢業(yè)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yè),獲學術博士學位。學術興趣:20世紀現(xiàn)代藝術、當代中國紀實攝影、視覺文化與圖像傳播研究、攝影史學。著有《國外后現(xiàn)代攝影
書籍目錄
當代中國的攝影實踐 在現(xiàn)實與記憶之間:1990年代的中國紀實攝影 城市中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 “攝影,就是你的私生活;私生活,就在你的攝影中!”——中國私攝影論 為底層的視覺代言與社會進步——為張新民《包圍城市》所序現(xiàn)代性、先鋒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 在藝術與政治之間:里芬斯塔爾的電影美學 民族主義及其變種軍國主義——以二戰(zhàn)時期的日本“國策宣傳攝影”為例 格奧爾格·格羅斯:動亂年代的藝術家 從先鋒藝術的角斗士到消費文化的制造者——關于攝影家克萊因的“轉向” “激浪者的藝術史的鷹隼” “照片就是我們”——國外攝影文化小史記憶、身體、意識形態(tài)與戰(zhàn)爭 記憶·身體·女性神話——關于劉錚的攝影 激活記憶,為了民族的自我救贖——論邵逸農(nóng)、慕辰的攝影 戰(zhàn)爭影像與記憶的政治學——日本當代視覺文化中的記憶、身體、種族與社會性別 “視奸”的構造:“寫狂人”荒木經(jīng)惟的攝影 意識形態(tài)如何俘虜流浪兒三毛反思當代視覺文化 落空的“上海精神”——2000年上海雙年展印象 由《生活》畫報再度??氲降摹∩虾#骸拜p而易舉”?——近百年攝影圖像中的上海
編輯推薦
《當代視覺文化研究·熱風學術:現(xiàn)代性的第六張面孔》是對現(xiàn)代視覺文化的研究,全書分為四部分,具體內(nèi)容有:在現(xiàn)實與記憶之間:1990年代的中國紀實攝影、城市中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為底層的視覺代言與社會進步——為張新民《包圍城市》所序、在藝術與政治之間:里芬斯塔爾的電影美學、從先鋒藝術的角斗士到消費文化的制造者——關于攝影家克萊因的“轉向”、激活記憶,為了民族的自我救贖——論邵逸農(nóng)、慕辰的攝影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