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姚春鵬 編 頁數:341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樣性,高師政教專業(yè)所承擔的培養(yǎng)任務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除了要培養(yǎng)中學政治課師資外,還要承擔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培養(yǎng)人才,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但是目前高師政教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課程內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教材體系老化、教材內容重復、師范特色不鮮明、針對性和時代感不強、課程內容穩(wěn)定性不足等問題。能否使課程設置和教材內容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相適應,關乎政教專業(yè)自身的發(fā)展和完善,關乎青年一代核心價值觀念的培育。為了加強山東省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專業(yè)建設,我們根據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新形勢下高師政教專業(yè)課程體系建設研究》的規(guī)劃設計,選擇了目前已經開設但沒有合適教材或者應該開設而又沒有教材的課程,組編了本套“高師政教專業(yè)系列教材”--《中國近代史綱》、《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綱》、《中國傳統(tǒng)經典文獻導讀》、《國外馬克思主義概論》、《教師職業(yè)技能與訓練》、《教師職業(yè)道德》、《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教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理論與實踐》。
書籍目錄
前言
序
儒家經典導讀
《論語》選
《大學》選
《孟子》選
《中庸》選
道家經典導讀
《道德經》選
《莊子》選
佛教經典導讀
《百喻經》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壇經》選
《維摩詰經》選
《肇論》選
宋明理學經典導讀
《太極圖說》
《西銘》
《識仁篇》
《顏子所好何學論》
《定性書》
《仁說》
《大學問》選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孟子和告子在這里辯論的是仁義內外問題。在這場辯論中,告子作出了妥協,承認仁是內在的,但堅持義是外在的?! 叭蕛攘x外”說在戰(zhàn)國時期非常流行,郭店簡以及《墨子》、《管子》等著作中都有所反映,幾乎形成了一個思潮。在回答仁內的原因時,告子說:“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告子認為,仁的實質在于親親之愛的情感,因此,我愛我弟,而不愛秦人之弟,這是很自然的仁的情感,因此是內在的。至于義內的原因,告子說:“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薄伴L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绷x的倫理實質是敬長,而這種敬長的倫理要求是由彼長于我這個客觀的事實決定的,就像白之所以為白也是由事物具有白這種客觀屬性決定的。而敬長作為義的實質,不僅尊敬秦人之長,也尊敬我之長,這恰恰皆是基于幼必尊長的人類客觀倫理要求。而孟子對仁內之說并沒有表示反對,對義外之說則極力反對。他以“嗜炙”之心進行了論證。他認為喜歡吃秦國人的烤肉和吃自己的烤肉沒有區(qū)別,這說明喜歡吃肉之心是內在的,由此類推,仁義也是內在的,不可能是外在的。如果認為仁義是外在的,豈不是認為喜歡吃肉之心也由外而引起?孟子堅持仁義皆是由人內心產生,是人固有的道德情感,這種觀點則是鮮明的。孟子認為告子“未嘗知義”(《孟子·公孫丑上》)。 總結告子與孟子的這四場辯論,可以發(fā)現,告子認為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無所謂善與不善;人的行善以及其他的仁義行為,不是天生的本性所必然趨向的結果,是要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在后天才形成的。孟子則提出,人性是善的,而且它本來就有向善的趨勢,人固有仁義禮智,不是外在力量所施。 【原文】 孟子日:“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薄 咀g文】 孟子說:“仁,是人的本心;義,是人的大道。放棄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尋求,真是悲哀??!”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