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學史

出版時間:2005-1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  頁數(shù):52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近十幾年來,文化的研究異?;钴S,傳統(tǒng)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與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禮”之勢。有一批學者專心于此事:創(chuàng)辦專門的刊物,編寫專門的書籍,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gòu),召開專門的研討會等等,成績十分顯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幾種,專門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門別類的專著更是為數(shù)不少。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探討、論述老子學說發(fā)展歷史的著作。  一部《老子》,字不過五千,卻擁有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其內(nèi)容涉及到自然、社會、人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故歷來受到社會的重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研究、注釋、闡發(fā),由此而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悠長的學術(shù)流派,同時也就構(gòu)成了一部老子學說史?! 〔煌臅r代,不同的學者,對《老子》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誠如宋元之際的杜道堅所言:  道與世降,時有不同,注者多隨時代所尚,各自其成心  而師之。故漢人注者為“漢老子”,晉人注者為“晉老子”,唐  人、宋人注者為“唐老子”、“宋老子”。以后自然也就是“明老子”、“清老子”、“近代老子”、“當代老子”了。這如此眾多的“老子”與作為原典的《老子》之間,可以說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而正是這種聯(lián)系與區(qū)別、繼承與發(fā)展的長久交織、演進,組成了老學發(fā)展的歷史,且賦予了它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書 第一節(jié) 老子其人  一、眾說紛紜的老子  二、關(guān)于《史記》記載的老子  三、先秦文獻中的老子 第二節(jié)《老子》其書  一、《老子》的作者  二、《老子》成書的時間  三、《老子》的版本 第三節(jié)《老子》的基本思想  一、“道”的各種意義  二、“道”的各種特性  三、如何領(lǐng)會和應(yīng)用《老子》的思想 第四節(jié)《老子》的思想淵源  一、《老子》的述古  二、《老子》對古代思想的總結(jié)和發(fā)展  三、“承先啟后”的《老子》第二章 老學的初興 第一節(jié) 急劇變化的戰(zhàn)國時代  一、時代特點  二、士的活躍  三、百家爭鳴 第二節(jié) 和老子有關(guān)的人  一、老聃的弟子及向他問學的人  二、關(guān)尹、列御寇、楊朱  三、莊子 第三節(jié) 稷下黃老及其他  一、稷下學宮  二、“學黃老道德之術(shù)”  三、與黃老思想有直接和間接關(guān)系的人  四、《文子》第三章 秦漢時期的老學 第一節(jié) 時代特點  一、國家的大一統(tǒng)  二、政策的大統(tǒng)一  三、思想的大融合 第二節(jié)《老子》的流傳及其影響  一、《老子》流傳概況  二、《老子》理論在政治學術(shù)方面的影響  三、《老子》思想流行與道教的產(chǎn)生 第三節(jié) 嚴遵在老學中的地位  一、嚴遵其人及其著作  二、虛無自然的哲學思想  三、“無為”、“守分”的社會政治思想 第四節(jié)《老子河上公章句》   一、《河上注》的時代問題  二、用“氣”化學說充實“道”的概念  三、“致太平”的社會政治思想  四、《河上注》的養(yǎng)生論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老學 第一節(jié) 動蕩的時代  一、政治與經(jīng)濟  二、思想文化 第二節(jié) 老學研究概況  一、研究《老子》的人及其著作  二、《老子》與玄學的關(guān)系  三、《老子》理論在政治學說中的運用  四、《老子》思想在人生哲學方面的運用  五、老學與道教的關(guān)系  六、老學與佛教的關(guān)系 第三節(jié) 王弼對老學的發(fā)展和貢獻  一、正始之音與王弼  二、王弼的《老子注》  三、王弼的老學體系及對老學的發(fā)展  四、王弼在政治思想上對老學的運用 第四節(jié) 葛洪的道教理論對老學的轉(zhuǎn)化  一、葛洪與《抱樸子內(nèi)篇》  二、葛洪對《老子》“道”的轉(zhuǎn)化  三、葛洪對《老子》“貴柔”、“去私”等思想的轉(zhuǎn)化 第五節(jié) 張湛對老學的運用和發(fā)展  一、《列子》的真?zhèn)渭捌渑c道家學說的關(guān)系  二、張湛的《列子注》  三、張湛在哲學思想上對老學的運用和發(fā)展  四、張湛在政治學說上對老學的運用  五、張湛在人生哲學上對老學的運用第五章 唐代的老學 第一節(jié) 盛唐氣象  一、完備的封建統(tǒng)治  二、開放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  三、三教互補與三教合流 第二節(jié) 老學研究概況  一、研究《老子》的著作  二、《老子》與道教的關(guān)系  三、《老子》理論與內(nèi)在權(quán)威的建構(gòu)  四、《老子》思想在政治學說中的運用  五、韓愈的非《老》 第三節(jié) 成玄英援佛釋《老》  一、援佛釋《老》的前提和運用  二、關(guān)于修身治心的探討 第四節(jié) 唐玄宗的老學思想  一、關(guān)于“理國”的理論探討  二、關(guān)于“理身”的理論探討 第五節(jié) 王真以《老子》言軍事  一、王真與《道德經(jīng)論兵要義述》  二、王真對《老子》“無爭”、“貴柔”等思想的轉(zhuǎn)化  三、王真以《老子》言用兵之道 第六節(jié) 杜光庭以三教思想釋《老》  一、杜光庭的老學著作  二、以三教思想解釋《老子》  三、關(guān)于“煉心”的理論  四、關(guān)于“煉形”的理論第六章 宋元時期的老學 第一節(jié) 思想研究的新變化  一、思想研究的本體化傾向  二、本體范疇的衍射與士大夫文化  三、統(tǒng)治者的導向與思想家的分化 第二節(jié) 老學研究概況  一、《老子》研究者及其著作  二、老學研究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王安石的老子論  一、道之本末論”  二、論道的性質(zhì)  三、相對統(tǒng)一的辯_i疋思想  四、圣人有為成物論 第四節(jié) 蘇轍的老子思想  一、論道的性質(zhì)  二、論對道的認識 第五節(jié) 朱熹的老學思想  一、老子本意論:老子學術(shù)思想的基本精神  二、老子體用論:虛靜無為的本質(zhì)所在  三、大道受生論:谷神玄牝受物生物  四、批評與肯定兼顧的態(tài)度  五、老子的道與朱子的理 第六節(jié) 吳澄的老學研究

章節(jié)摘錄

  一、論道的基本性質(zhì)  在分析以上問題之后,可以說,司馬遷《史記》中關(guān)于老子的記載本身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人們說有矛盾,是因為忽略了司馬遷的某些用辭用語。有些是傳說的材料,然而他對于傳說是經(jīng)過了考證的,既有肯定的結(jié)論,也有存疑的記載?! ∪?、先秦文獻中的老子  先秦文獻中關(guān)于老子的記載,主要是《莊子》、《韓非子》和《禮記.曾子問》。由此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展開了許多討論?! 〔簧偃苏f,《論語》、《墨子》、《孟子》中都沒有提到老子,因而老子是否有其人?是不是與孔子同時的人?就值得懷疑了。這種看法顯然是不妥當?shù)?。古代有些東西,有一條可靠的材料就可以說它有,但要說沒有,那就很不容易。因為古代的許多文獻都不是完整的,或多或少都有佚失,脫誤和竄改的地方也不少。至于提不提到某人,也可能還有其他原因,不能因為沒有提到,就否認其人的存在。《孟子》書中也沒有只字提到莊子,《莊子》書中也沒有只字提到孟子,難道可以說沒有莊子或孟子嗎?iS#t",《論語》中提到老子沒有,也是一個疑問,《述而》中的“竊比于我老彭”,或謂老彭即老子,或謂是老子與彭祖?! ≈饕倪€是《莊子》一書的記載,否定老子及其與孔子同時的人認為,其他記載都是受了《莊子》的騙,而《莊子》是“寓言十九”,而“寓言’’是不可靠的。這個問題值得說一說?! ∈紫?,應(yīng)弄清楚“寓言”二字的意思?!肚f子·寓言》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郭象注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标惞膽?yīng)先生認為‘‘非”是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老學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熊鐵基,1933年4月生,湖南常德人,著名歷史學家、道家道教文化研究專家?,F(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wù)院特殊津貼。1956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學院,1958年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班畢業(yè)。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攻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尤其致力于道家文化的研究。
    《中國老學史》主要內(nèi)容包括:老子其人其書、老學的初興、秦漢時期的老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老學、唐代的老學、宋元時期的老學等。近十幾年來,文化的研究異常活躍,傳統(tǒng)思想文化重新受到社會的重視,其中,道家、道教思想文化的研究大有與儒家思想文化的研究“分庭抗禮”之勢。有一批學者專心于此事:創(chuàng)辦專門的刊物,編寫專門的書籍,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gòu),召開專門的研討會等等,成績十分顯著。道教史已出版了好幾種,專門的道家思想史也有了,分門別類的專著更是為數(shù)不少。但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專門探討、論述老子學說發(fā)展歷史的著作。
  •   本書還可以,想了解《老子》的流變,不妨一看。
  •   熊鐵基主編: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   這是我們專業(yè)課老師推薦的,對了解老學發(fā)展源流很有幫助,還沒有看完,但感覺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熊鐵基老師很有名啊~好書!
  •   書出的有點早 歷史的條貫還算清晰 內(nèi)容還沒細看
  •   想報華師研究生,沖著熊老師名頭買的,書不錯,就是紙張不好。
  •   本書從老子其人其書開始,一直寫到魏源的老子本義,還附有《20世紀老子研究資料簡目》,可以說是了解老子之學的一個很好的地圖。按時代寫來,每一時代都對最重要的老子研究成果做個案研究,線索清楚,重點突出。只是不脫我們一般研究的思維模式,每一時代前的時代背景交行有點為交待而交待,與老學貼得不是那么緊。
  •   書是老師推薦的,內(nèi)容很不錯,講述老學的研究發(fā)展很詳細。但書質(zhì)量很差勁,是當當買過最不滿意的,紙薄,書脊膠易開裂。
  •   還算不錯,作者對老學、道學有一定功力,但就本書的題目而言,內(nèi)容顯然無法和題目相匹配,涵蓋不了題目的大范圍!
  •   學校老師出的書,果斷支持一下!
  •     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xtiejiping.htm
      世紀之交的道家研究--讀《中國老學史》與《近現(xiàn)代的先秦道家研究》
      洛陽大學 東方文化研究院 張京華
      80年代初,專門研究道家的新著僅有詹劍鋒、張恒壽、曹礎(chǔ)基、陸欽、陸永品等數(shù)家,間接的研究著作也僅有王明、湯一介、熊鐵基等有限的
      
      幾種,所以熊鐵基的《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是認真地讀了,啟發(fā)不少,至今念念不忘。1995年7月,由熊鐵基及
      
      馬懷良、劉韶軍二人合著的《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為《中國學術(shù)史系列》之一,熊鐵基撰一二三章及前言)出版,在京似較
      
      少見,所以晚些時候在圖書館中才見到,銘記于心。1997年7月值該書第二次印刷,購到手,遽讀之,卻不想有失所望。
      
      唐代劉知幾論學有才學識三長之說,據(jù)此則論,著書立說首在識見,辟出新意,次在征引淵博,體例完備,再次則文筆優(yōu)長,雅致可觀,否則
      
      便是無益于人。中外比較重要的學術(shù)史著作,梯利的《西方哲學史》重在體例的完備與材料的周詳,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重在見解的獨特與
      
      文筆的優(yōu)雅,梁啟超、錢穆的清及近代學術(shù)史其實都意在極宏觀的瞻望,所以辟見疊出。
      
      由此而審該書體例。該書共7章,第一章老子其人其書,最后一章明清時期的老學,便覺體例有失。因為誰都知道學術(shù)史中最重要的一段是近現(xiàn)
      
      代(其實如該書能論及國外特別是日本的老學研究,亦為學界所期待),而該書至清代便嘎然而止,只是半截子。從該書的結(jié)束語及附錄看,
      
      作者對近現(xiàn)代的道家研究是不熟悉的。
      
      而且既然是老學史,應(yīng)是從老子身后說起,不必論老子本身,何況如論老子本身甚至不是一兩本書所能說得清的,而該書卻投入了1/7的篇幅,
      
      可謂多余。其實熊鐵基在該書前言中已明確界定說:"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研究、注釋、闡發(fā)(老子),由此而形成了一個龐大且悠長的
      
      學術(shù)流派,同時也就構(gòu)成了一部老子學說史。" 又說:"既然是老學史,主要內(nèi)容自然是講歷代文化人物對老子思想的理解和闡發(fā)。"可是正文
      
      中卻沒有這樣安排。
      
      同樣,在從戰(zhàn)國到明清各章的敘述中,該書均用1/3至1/6的篇幅首先辟專節(jié)論各時期的時代背景,如第二章第一節(jié)《急劇變化的戰(zhàn)國時代》分
      
      三目講時代特點、士的活躍和百家爭鳴,都是極大的專題,相信讀者均有詳亦不詳、略又不略的感覺。
      
      然后我們又讀《老子其人其書》這一章,所述并非作者自己對老子本身的看法,而是略述近現(xiàn)代學者的觀點,如引用了羅根澤所排列的關(guān)于老
      
      子其人的29種意見。于是我們知道該書后半截沒有近現(xiàn)代部分,其實還是為這一章所奪。
      
      接著我們又細讀這一章第二節(jié)第三目論《老子》的版本,在講述《老子》的版本之前,首先講述研究版本的重要,然后又講述《老子》的注釋
      
      本,而于重要的馬王堆帛書卻不能有充分的討論,體例仍是駁雜。
      
      又細讀此章第三節(jié)第三目"如何領(lǐng)會和應(yīng)用《老子》的思想"部分,書中說:"關(guān)于哲學、政治等方面的思想討論得很多,……就不說它了。且從
      
      爭論較少的方面來說說?!日f說經(jīng)濟思想?!僬?wù)劽缹W思想。"眾所周知老子的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哲學、政治方面,該書對此避而不談,
      
      而僅談經(jīng)濟與美學方面,對一部"老學史"而言可謂未得其大體。
      
      再審該書識見。學說史不同于專門的研究,盡可以介紹學者之說,但是務(wù)必要完備周到,廣征博引,以便利讀者。該書前二章從框架到正文及
      
      引文多與學者雷同,而且間或在注中說明,我們覺得都無不可。但是這雷同卻是只限于兩三家,死盯住兩三本書不放,那么如果說該書有獨到
      
      的識見,我們是不敢茍同的。
      
      該書第一章題為《老子其人其書》,這一"結(jié)構(gòu)"直接搬用了詹劍鋒的《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其第一章第
      
      一節(jié)《老子其人》,第二節(jié)《〈老子〉其書》,結(jié)構(gòu)完全同于詹書。詹書第一編《老子其人其書及其學派》,第一章為《老子其人》,第二章
      
      為《老子其書》。此章第三節(jié)《〈老子〉的基本思想》大致由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價》(中華書局1984年出版)所附《老子哲學系統(tǒng)的形成
      
      》一文化來,第四節(jié)《〈老子〉的思想淵源》又由詹書第三章《老子的傳授與演變》化來??傊湟欢?jié)與詹書一二四章結(jié)構(gòu)及排列次第均
      
      同,只是其中又插入了由陳文化來的一節(jié)而已。
      
      該書的結(jié)束語說:20世紀的老學研究"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課題","為使讀者對這一時期的老學狀況有個基本了解,我們采用'附錄'的形式,列出
      
      有關(guān)的書目,以供大家參考"。但是細看附錄的"三、不詳出版單位與時間"部分,基本上是照錄陳書附錄三的參考書目。陳書的參考書目一律不
      
      列出版單位和時間,故該書只得稱"不詳"。
      
      再審該書內(nèi)容。該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共三目,其中的"一、眾說紛紜的老子"系因襲詹書第一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老子在孔墨后的由來》而來,文中
      
      論述韓愈、葉適、錢穆之說,包括原文的引用都原于詹書。其中的"二、關(guān)于《史記》記載的老子"系因襲詹書第二節(jié)《從〈史記〉驗證老子其
      
      人》而來,所引《老子列傳》全文及《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原文全同于詹書。其中的"三、先秦文獻中的老子"系因襲詹書第三節(jié)《
      
      從〈莊子〉驗證老子其人》和第四節(jié)《從儒家經(jīng)籍驗證老子其人》又加以合并而來,其中先述莊子,首先分析"寓言"的含義,再分析"耆艾"的
      
      含義,統(tǒng)計《莊子》書中稱引孔子有42處、稱引老子有19處、記載孔子與老子發(fā)生關(guān)系有8次,全同詹書。其后述儒家經(jīng)籍,首先引《韓詩外傳
      
      》,然后引《禮記·曾子問》,最后引《孔子家語》之《五帝》篇和《執(zhí)轡》篇,也全同詹書。詹書于《曾子問》引文有4段,該書則說"其中
      
      有四節(jié)記敘孔子引老聃的話,現(xiàn)引兩節(jié)如下"云云。
      
      第一章第二節(jié)也有三目,其中的"一、《老子》的作者"首先列舉錢穆、郭沫若、劉節(jié)的觀點,與詹書第二章第四節(jié)《〈老子〉書是誰著的?》
      
      完全相同。詹書中說:"劉節(jié)說:'《老子》書是《丹書》。'"該書則改為:"此外也還有說'《老子》書是《丹書》'的。"然后該書在正文中明
      
      確表示贊同詹書的見解,因之對詹書成果便有直接的引用。詹書最后一段專論《老子》與環(huán)淵的關(guān)系,贊同郭沫若之說,該書也在這一目的最
      
      后部分照錄了,而且連贊同郭沫若說的態(tài)度也都相同。該書同時又據(jù)郭著《青銅時代》中的《老聃、關(guān)尹、環(huán)淵》一文補入了大段引文,其實
      
      這樣做是與前文已略述郭說相重復的。其中的"二、《老子》成書的時間"首先是列述馮友蘭、羅根澤、梁啟超之說,包括對三人原文的引用都
      
      全同于詹書第二章第二節(jié)《戰(zhàn)國以前無私人著作么?》,然后同前一目的做法一樣,再次直接引用了詹書的成果。
      
      第三節(jié)仍為三目。其中的"一、'道'的各種意義"提出道的意義首先是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其次是講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第三是講生活的準則,
      
      全同于陳文的"一、'道'的多種意義"一節(jié),節(jié)中包括"(一)實存意義的'道'"、"(二)規(guī)律性的'道'"、"(三)生活準則的'道'"三個小目。
      
      其中的"二、'道'的各種特性"提出道的特性是:1、自然,2、無為,3、虛靜,4、柔弱,5、不爭、不先,全同于陳文的"三、自然無為、虛靜
      
      、柔弱"一節(jié),節(jié)中包括"(一)'自然''無為',(二)'虛''靜',(三)'柔弱''不爭'"三個小目,該書只是將陳文的第一目和第三目一分為二
      
      ,又在"不爭"前加入相類的概念"不先"而已。其中的"三、如何領(lǐng)會和應(yīng)用《老子》的思想"專論老子的經(jīng)濟與美學思想,論美學部分唯詳引錢
      
      鐘書《管錐編》,其他學者均忽略不談。
      
      第四節(jié)仍是三目。其中的"一、《老子》的述古"首先列《老子》引古人之說,引有5處原文及2處《左傳》,其次列《老子》引《詩》《書》之
      
      說,全同于詹書第二編第五章《老子哲學的思想淵源》的第一節(jié)《老子的述古》。其中的"二、《老子》對古代思想的總結(jié)和發(fā)展",論老子的
      
      思想淵源有:1、道為萬物之本原觀念的明確提出;2、"無為"等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3、關(guān)于辯證的觀念,基本上同于詹書第五章第二節(jié)《老子
      
      哲學范疇探源》,節(jié)中包括"(1)道為萬物本原的觀念,(2)天之道,(3)辯證的觀念"三個小目,該書僅以"無為"替換了詹書的"天之道"一
      
      目而已。其中的"三、承先啟后的《老子》","承先啟后"一語即用詹劍鋒說,同時仍直接引用了詹書的成果。
      
      第二章《老子的初興》第二節(jié)《和老子有關(guān)的人》共有三目。其中的"一、老聃的弟子及向他問學的人"據(jù)《莊子》認為老子弟子有庚桑楚、柏
      
      矩、陽子居3人,問學于老子的有崔瞿、士成綺和孔子3人,全同于詹書第三章第一節(jié)《初期老學》的前半部分。其中的"二、關(guān)尹、列御寇、楊
      
      朱"和"三、莊子"亦即詹書上節(jié)的后半部分,詹書于此節(jié)明確論述說:"據(jù)《莊子》書,老聃的弟子只有三人,……據(jù)《莊子》書,問學于老聃
      
      者亦有三人,……老學初期有關(guān)尹、列御寇、楊朱(?),其后有莊周。"此外,該書論述莊子部分主要參考了張恒壽的《莊子新探》(湖北人
      
      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第三節(jié)《稷下黃老及其他》共四目。其中的"一、稷下學宮"與"二、'學黃老道德之術(shù)'"系因襲詹書第三章第二節(jié)《稷下黃老學派》。其中的"三
      
      、與黃老思想有直接和間接關(guān)系的人",直接關(guān)系指慎到等,間接關(guān)系指申不害、韓非,系因襲詹書上節(jié)及第三節(jié)《本于黃老的申韓學派》。唯
      
      此節(jié)的"四、《文子》"部分結(jié)合1973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竹簡概述文子的思想,并引柳宗元、孫星衍說進行分析,提出應(yīng)對文子有特別的注意
      
      ,是該書前二章較新穎的部分。但該書又認為"《文子》一書在西漢初年肯定是存在的,成書時間,或者是戰(zhàn)國末年,或者是秦末漢初。因此說
      
      是老子弟子之作是不可靠的,或者是文子的數(shù)傳弟子所記,或者是戰(zhàn)國末年黃老派依托文子而作",較之目前學術(shù)界通行的看法已顯保守,似有
      
      修訂的必要(參李學勤《試論八角廊簡〈文子〉》及《〈老子〉與八角廊簡〈文子〉》)。
      
      最后審該書文筆。該書在文筆上亦多有失推敲,僅舉數(shù)例:
      
     ?。ㄒ唬┰摃谝徽碌谝还?jié)《老子其人》部分,于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注文中轉(zhuǎn)引張默生《莊子新釋》原文,而張默生為近代學者,其《莊
      
      子新釋》1948年由上海濟東印書社出版,1993年又由齊魯書社出版補校本,不難尋見,由陳書轉(zhuǎn)引,可謂不宜。
      
     ?。ǘ┑谝徽碌谌?jié)《〈老子〉的基本思想》部分,于腳注中說明引用《老子》原文均據(jù)陳鼓應(yīng)注釋本,而陳書則以王弼注本為主,該書不能
      
      直接引用王弼本,可謂不宜。
      
      (三)附錄《20世紀〈老子〉研究資料簡目》部分錯誤較多,僅舉數(shù)例:(1)30年代書目部分于同頁上僅隔2行有劉其宣《老子學案》,又有
      
      劉其定《老子學案》,顯然重復且其一有錯,應(yīng)作劉其宣是對的。(2)建國后部分有《哲學研究》編輯部編《老子哲學講座集》,中華書局
      
      1959年出版,應(yīng)作《老子哲學討論集》是對的。此事影響及重要性人所皆知,尤不應(yīng)有誤。(3)建國后部分有張默生《老子章句新釋》,成都
      
      古籍書店1988年出版,此處實為翻印單位與時間,應(yīng)作重慶東方書社1943年初版是對的。(4)不詳出版單位與時間部分有劉矛和《新解老》,
      
      應(yīng)作劉才和是對的。
      
      由此反觀《中國老學史》的出版目的,思忖其"定位",如果說是便于初學的,則初學者閱讀諸多的《老子》注本譯本方且不及,恐無暇閱讀專
      
      門的學術(shù)史;如果說是針對專門研究的,則該書于才學識三長均不能體現(xiàn),恐不足以嘉惠學林。該書畢竟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老子學說史(前此有
      
      郎擎霄、劉其宣、王恩洋、胡汝章四種《老子學案》,均非嚴格的老子學說史),時值世紀之交,看到這樣一部書,不能不使人生嘆。
      
      與此大約同時,我們讀到了高峰的新著《大道希夷--近現(xiàn)代的先秦道家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為《近現(xiàn)代的先秦諸子研究
      
      叢書》五種之一)。這本看似不足為奇的小書,不意著實令我驚異了許久,大有"閱人多矣,無如君貴"之感。特別是作者位卑人輕,而又多年
      
      扶疴,能有此著,實在是不小的貢獻。而我初讀此書時的感覺也非??晒郑踝x一過竟不知所云,完全陷在驚異之中,不知其原于何門何派,
      
      旨意何在。觀其人,有司馬遷所謂留侯之容;讀其言,時時透些禪家話語。隔些天再讀,始覺其邐邐有致,旨意深遠,如幽燕老將,氣韻深沉
      
      ,想來非要讀之再三不可的。明末清初北方顏李一派學者師友相勸勉,有"積學待用"一語,看得出此書于文字背后是有多年覃思在的。
      
      此書導言外共5章。第一章論清末民初道家研究,自乾嘉古文學派、桐城學派、常州今文學派,到康有為、寥平、嚴復、劉師培的新詮釋,再到
      
      章太炎、王國維、胡適的會通西學。第二章論西方思潮影響下的道家研究,自二三十年代以疑古派為中心的論爭,到馬其昶、馬敘倫、高亨的
      
      考釋,再到梁啟超、馮友蘭、金岳霖、鐘泰的西方式哲學研究。第三章論道家與道教,自劉師培、蒙文通、王明的道藏整理,到許地山、傅勤
      
      家、劉咸忻以及陳寅恪、湯用彤、陳垣的道教史研究,再到陳攖寧、劉仁航對仙道思想的闡揚。第四章論馬克思主義的道家研究,自關(guān)鋒、馮
      
      友蘭、湯一介、任繼愈等關(guān)于唯心與唯物的爭論,兼及建國后至80年代前朱謙之、鐘泰、馬敘倫、李泰芬等的考訂疏證。第五章論80年代以來
      
      直到1996年的當代多元化道家研究,自李澤厚、湯一介、馮友蘭、陳鼓應(yīng)的哲學解讀,到張舜徽、徐梵澄、劉笑敢、崔大華的綜合詮釋,再到
      
      李學勤、李零的考古學與古文獻學的最新論證。由涉獵的內(nèi)容與引用的材料看,可知此書對道家研究中最重要的近現(xiàn)代這一段給予了全面的評
      
      論,在這一點上它恰是《中國老學史》的一個補充,補充了《中國老學史》所最應(yīng)當論述而沒有論述的部分。
      
      此書于才學識三者俱有可稱,但其最重要的價值還不在體例、材料與文筆,而在識見上。如這套叢書的總序所說,在漫長的中國學術(shù)史上真正
      
      稱得上百家爭鳴的時代只有二個,一在先秦,一在近現(xiàn)代,近現(xiàn)代的百家爭鳴是在引入西方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背景下對先秦學術(shù)的重新認識。就
      
      此揣摩叢書的目的,并非僅僅要對20 世紀的學術(shù)史作一總結(jié),而且是對20世紀重新認識的重新反思。通觀全書,書中對于以往單純肯定的西方
      
      現(xiàn)代科學的引進、新文化運動、疑古思潮、社會發(fā)展史觀與學術(shù)研究的互動,都有辯證的分析。書中隨處都有一些透出希冀又抱持遺憾的評述
      
      ,如說:"以道家一系在中國古代學術(shù)思想史中的地位言,或者應(yīng)該有一部完整梳理先秦道家學統(tǒng)的大著,但至今尚未見到。"(14頁)"原始道
      
      家的道論到了莊周有較大發(fā)展,這是近代以來專治道家思想者早已注意到的。然而,論及前后間視域的差異及其境界的轉(zhuǎn)換,有關(guān)的立論卻多
      
      不愜意。"(21頁)"近年來,隨著考古學古文獻學的發(fā)展,尤其是帛書道家文獻的出土,關(guān)于先秦道家學術(shù)的一些看法--從梁啟超、顧頡剛至
      
      劉節(jié)--已被證實是不恰當了。然而,將古代學術(shù)對象化的'科學方法'仍是今天學術(shù)界的主流,其極端有一頑固的直線進化論觀念,只從事材料
      
      的歸納、分類、判斷,于古人之所思一無洞見,大道竟至于晦暗不明了。"(110頁)"這幾十年里,學術(shù)風氣似仍稍嫌浮躁,治國學的尤其如此
      
      ,紛紛以趨新為騖;雖然同為一訓詁、考據(jù)之事,似乎總不及乾嘉諸儒的沉潛篤實。有疏落于時代主流以外、用心學術(shù)而有所得的,往往不甚
      
      見重于學林。"(132頁)"'中國哲學'這一系的先秦道家研究,一方面,經(jīng)由西方哲學諸多概念、范疇的梳理,擺脫了前此容易沾染的顢頇籠統(tǒng)
      
      的毛病,思致、理路皆趨于比較邃密、有條理;另一方面,原初的道論亦因此失去了其內(nèi)蘊的生生大義,重生、善生、利生,皆非近代西方哲
      
      學概念所能范圍的?!?0、30 年代治道家乃至中國哲學的前賢,確有貽誤后人的地方。……在以后中國哲學研究中,諸如本體、現(xiàn)象、心、
      
      物等等重要概念,迄今尚未有一規(guī)范、嚴格的界定。今天討論熱烈的'道家哲學',仔細看有時竟是一大渾淪。"(136-139頁)"從胡適、梁啟超
      
      、馮友蘭等等到郎擎霄,皆以老、莊之'道'為破有神論者而予以特別的贊揚;這是現(xiàn)代中國信奉直線進化論的一種思潮,以為有神論或者說宗
      
      教是落后了,與科學的發(fā)展不相侔,遂有意高揚道家思想這方面的成就,以示數(shù)千年道統(tǒng)的文明燦爛。……這么一種詮解本身無可指摘,但內(nèi)
      
      中所含的義趣,實出于對西方文明的根柢與境界所知不深。"(154頁)"嚴格而論,對于中國古代社會的性質(zhì)及分期問題,前此種種說法皆有可
      
      商榷的余地;其弊在簡單比附西方歷史學的結(jié)論,與哲學研究同。"(213頁)"兩千多年的道統(tǒng)之持續(xù)的'生生'未嘗真正引起多少重視。……繼
      
      承了近代以來認真'考古'精神的先秦道家研究,到80年代又成一派興盛景觀。然而,不可否認,這么一種研究未曾在整體上真正超過30年代的
      
      所見、所得;具體的考證、訓詁受觀念的局限,不能進一步開拓境界從而建立起一重勝義,確實讓人感到些許遺憾。"(265頁)"晚清以降,一
      
      些以考古著稱的學者,囿于抽象的'科學'態(tài)度,其考證過程及所得,反倒有悖于真正的史學精神,致使眾多古典湮沒無聞達近百年。于今思之
      
      ,真可謂'不亦悲乎'了。隨著馬王堆帛書以及眾多相關(guān)文獻的出土,'走出疑古時代'大約是以后古文獻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295頁)這些見
      
      解言人所未嘗言,見人所未嘗見,確是多年來不常有的。
      
      21世紀已經(jīng)來臨,貞下起元,國學中正有一些重要的領(lǐng)域即將出現(xiàn)重大突破。在此方面,有關(guān)道家的研究是最引人注目的。通過近幾十年湖南
      
      長沙馬王堆、山東臨沂銀雀山、河北定縣八角廊、安徽阜陽雙古堆、湖北江陵張家山、湖北江陵郭店等大批戰(zhàn)國秦漢竹簡帛書的出土,以及李
      
      學勤等學者的整理研究,先秦道家的真實面貌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得到了重新描述:首先,《老子》、《文子》、《莊子》、《曷 冠子》等一
      
      批道家典籍得到了基本肯定;第二,對于道家學術(shù)的史官淵源與老子之前的黃帝學淵源進行探索并得到初步認同;第三,對于道家學說在先秦
      
      時期的廣泛影響有了新的認識,道家思想實際上為其他各家學說興起的一個共同背景;第四,在老子與孔子、道家與儒家的關(guān)系方面,老子年
      
      長于孔子,道家的形成早于儒家的形成,孔子既從古史官一系的典籍《周易》受到道家的影響,又直接問學于老子,不僅道家與儒家的同源而
      
      非互絀關(guān)系需要重新解釋,而且先秦儒家的真實面貌也得以重新澄清。總之,先秦道家學術(shù)的地位和價值必須予以重新確定。
      
      由此反觀《近現(xiàn)代的先秦道家研究》一書,作者撰著此書的價值,最重要的就是對于即將到來的21世紀的道家研究,具有極好的"點醒"作用。
      
      (原刊《學術(shù)界》〔合肥〕2000年第5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