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作者:提爾曼·阿勒特 頁數(shù):150 譯者:孟翰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人世間從未有任何一個姿勢比它帶來更大的災難,人世間也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像納粹政權一般,將一個問候形式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作為社會改造的手段。這是因為通過一聲聲“德意志”問候,無論是行走在街上,坐在辦公室,聚在朋友圈內(nèi),還是獨自在家,每個人對法西斯的態(tài)度都昭然如揭。 在本書中,提爾曼·阿勒特追尋著這個災難性姿勢的印跡,探究它誕生、散播的方式及其背后真實的意義,展示出反抗意志與之周旋的創(chuàng)造力。在他的筆端,我們窺見了這一災難得以萌生的社會基礎,同時,我們也認清了這一災難在后來的德國身上投下的長長的陰影。
作者簡介
提爾曼·阿勒特,1948年生,現(xiàn)任法蘭克福大學(美因河畔)社會學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微觀社會學和家庭社會學。1998年他的論文《家庭一對一種生活形式的牢固性的實倒研究》由柏林/紐約的德格瑞,特出版社出版。憑借此書,他取得了大學教職,并于1999年榮獲專門授予杰出社會學研究威果的“克里斯塔·霍夫曼·里夫獎”。
書籍目錄
前言:一則日記一、給開始一種形式二、問候是最初的付出三、德國人是如何問候的四、希特勒問候語:喬裝的誓言五、希特勒問候語的由來和不信任感的產(chǎn)生六、當下性的價值喪失和問候的內(nèi)在接受七、一個災難性姿勢留下的長長陰影感謝詞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三、德國人是如何問候的問候的習俗是人類共同體歷史發(fā)展形成的文化財富。它們同專屬于某一代人或某一職業(yè)的規(guī)則密切相關,存留于這些規(guī)則狹小的適用空間內(nèi),存留于一覽無遺的微觀社會里。在這個小社會中,人與人通過問候獲得歸屬上的保證;例如礦工之間的問候語“平安出礦”,充分描繪出工作場所不可預測的危險,在這里無疑構成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再例如,有人晚上走進北德奧登堡地區(qū)的一家小酒館,他同別人打招呼時,用的仍然是白天的問候語“Moin-Moin”(你好)。這個問候語中包含著“日安”的祝福,本身源自低地德語“mooi”一詞(意為美麗、美好)。在經(jīng)歷了方言化的演變之后,它已經(jīng)變得面目全非,如果你不是當?shù)厝?,一定不認得。這個詞的時間含義已經(jīng)變得十分中性化,既可以用來表達太陽的高度,也可以用來指示月亮的高度,不再用來反映特殊的社會歸屬。此外,問候行為中包含一種“成員資格”,它同某個地區(qū)性其同體息息相關。不論是有意為之,還是因為傳統(tǒng)的束縛,地區(qū)性問候語同適用于更廣泛空間內(nèi)的其他問候習俗之間,總是存在明顯的區(qū)分。誠然、也有某些問候語最終突破了本來狹小的適用范圍。在20世紀拉開序幕時,不同問候語在社會舞臺上呈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參見第70頁上圖)從清楚地表明被問候者固有身份的“主任,你好”、“教授先生”、“市長先生”等等,到對社會地位諱莫如深的中性問候語“你好”,可謂不一而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