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P.蒂利希 頁數(shù):123 譯者:唐蓓
Tag標簽:無
前言
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美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之一。原籍德國。191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任德軍隨軍牧師。戰(zhàn)后在柏林、馬堡、萊比錫、德累斯頓、法蘭克福等大學講授神學和哲學。1933年因受法西斯迫害移居美國,曾先后在紐約聯(lián)合神學院、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任教。1965年病逝。蒂利希著述甚豐。除主要著作《系統(tǒng)神學》之外,還有《存在的勇氣》、《圣經(jīng)宗教和對最終實在的探索》、《愛、權(quán)力和正義》、《新的存在》、《信仰的動力》、《文化神學》、《永恒的現(xiàn)在》等。蒂利希的哲學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不同哲學的混雜物。在他的著作中??梢哉业綒v史上各種不同思想的影響: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斯多亞主義、新柏拉圖主義、奧古斯丁和阿奎那的神學、斯賓諾莎關(guān)于自我肯定的思想、謝林的神秘主義、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以及尼采的權(quán)力意志、薩特關(guān)于自由選擇的思想,特別是海德格爾關(guān)于此在的生存論分析等,但總的看來,蒂利希哲學思想的基調(diào)是基督教新教與存在主義的結(jié)合?!洞嬖诘挠職狻烦蓵?952年,是一本專論勇氣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選擇“勇氣”來作他的論題,是因為他認為這一概念能夠突出地揭示出人類的處境;通過對“勇氣”的深入開掘,可以把“存在一本身”(being-itself)的結(jié)構(gòu)加以敞開,但這樣一種勇氣,正如作者所說,已經(jīng)超出了倫理學的范疇而進入了本體論的領(lǐng)域。
內(nèi)容概要
什么是勇氣?概言之,就是不顧非存在的威脅而對存在進行自我肯定?!洞嬖诘挠職狻烦蓵?952年,是一本專論勇氣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選擇“勇氣”來作他的論題,是因為他認為這一概念能夠突出地揭示出入類的處境;通過對“勇氣”的深入開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結(jié)構(gòu)加以敞開,但這樣一種勇氣,正如作者所說,已經(jīng)超出了倫理學的范疇而進入了本體論的領(lǐng)域。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P.蒂利希 譯者:成窮 王作虹保羅·蒂利希(1886-1965)是美國著名哲學家、神學家,當代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其哲學不是單一的,而是各種不同哲學的綜合,但總的基調(diào)是基督教新教與存在主義的結(jié)合。
書籍目錄
中譯者序第一章 存在和勇氣第一節(jié) 勇氣和堅毅:從柏拉圖到阿奎那第二節(jié) 勇氣和智慧:斯多亞學派第三節(jié) 勇氣和自我肯定:斯賓諾莎第四節(jié) 勇氣和生命:尼采第二章 存在、非存在和焦慮第一節(jié) 焦慮的本體論第二節(jié) 焦慮的類型第三節(jié) 焦慮的歷史分期第三章 病理性焦慮、生命力和勇氣第一節(jié) 病理性焦慮的性質(zhì)第二節(jié) 焦慮、宗教和醫(yī)學第三節(jié) 生命力和勇氣第四章 勇氣和參與(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第一節(jié) 存在、個性化和參與第二節(jié) 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的集體主義和半集體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三節(jié) 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的新集體主義表現(xiàn)形式第四節(jié) 民主順從主義中的作為部分而存在的勇氣第五章 勇氣和個性化(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第一節(jié) 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和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第二節(jié) 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的浪漫主義和自然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第三節(jié) 作為自我而存在的勇氣的存在主義諸形式第四節(jié) 當代存在主義和絕望的勇氣第六章 勇氣和超越(接受“被接受”這一事實的勇氣)第一節(jié) 作為存在的勇氣的源泉的存在之力第二節(jié) 作為理解存在一本身的鑰匙的存在的勇氣索引附記又記
章節(jié)摘錄
那種與智慧的勇氣相沖突的便是欲望和恐懼。斯多亞派提出了一種深刻的焦慮理論,這種理論也使我們想起新近的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恐懼的對象就是恐懼本身。塞內(nèi)加說:“畏懼之外無所畏。”而愛比克泰德(Epictetus)說:“因為可怕之物并不是死亡和苦難,而是對死亡和苦難的畏懼?!蔽覀兊慕箲]替所有的人和物戴上了可怕的面罩。如果我們揭下這些面罩,那么,這些人和物的本相就顯露出來,它們給人的畏懼也就消失了。甚至對于死亡也是如此。既然我們的生命每一天都要被奪走一部分——既然我們每一天都處于死亡之中,終止我們生存的最后那一刻本身并未帶來死亡;它僅僅完成了死亡的過程。與這最終時刻相聯(lián)系的恐怖只是一種起于想象的東西。當把我們投射給死亡的恐怖面罩摘掉后,恐怖也就消失了。那制造了面罩并將其戴在人和物之上的,是不受我們控制的欲望。塞內(nèi)加預示了后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學說,不過弗洛伊德理論的內(nèi)容要比前者廣泛得多。弗洛伊德區(qū)分了兩類欲望,一類是受限制的自然欲望,另一類起于錯誤的意見,是不受限制的。其實,這類欲望并非不受限制。在其正常的性質(zhì)上,它要受客觀需要的限制,因而是一種可以得到滿足的欲望。但人的有歪曲變形能力的想象能超越客觀的需要(“一旦迷途,你的漫游就失去限制”)與任何可能的滿足。正是這種想象而不是欲望本身,才產(chǎn)生了一種“不理智的死亡傾向”。不顧欲望與焦慮而對人的本質(zhì)存在肯定,就在創(chuàng)造快樂。受塞內(nèi)加的激勵,盧西留斯(Lucillus)把“學會怎樣感受快樂”作為他的課題。他所指的快樂不是那種因欲望滿足而產(chǎn)生的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是一種“嚴肅的東西”;他指的是一種心靈的幸福,這種幸福是“超越任何處境的”??鞓钒殡S著對我們本質(zhì)性存在的自我肯定而不顧來自我們內(nèi)部各種偶然因素的阻礙約束。快樂是那種肯定人自己真正存在的勇氣的情緒表現(xiàn)。這種勇氣和快樂的結(jié)合,使勇氣的本體論特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如果只是從倫理學角度去解釋勇氣,則它與具有自我實現(xiàn)性質(zhì)的快樂之間的關(guān)系就蔽而不明了。在對人的本質(zhì)性存在作自我肯定的本體論行為中,勇氣與快樂正相吻合。
編輯推薦
在《存在的勇氣》中,作者以勇氣的名義探討和力圖解決人的異化與異化的消除這一歷史的重大課題,并對與其相關(guān)的個體本身、個體與整體的關(guān)系、人與世界的分裂等問題進行了獨特的探討,突出地揭示了當代社會人類的困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