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國楨 頁數:664
Tag標簽:無
前言
拙作《林則徐傳》于1981年4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至20世紀末共印刷了5次。1999年2月18日,我為《林則徐傳》增訂本重印寫了下面的后記:林則徐面對的那場鴉片戰(zhàn)爭,把中國拖進內憂外患的苦難深淵,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才完全洗刷它強加給中國的恥辱。從林則徐開始,無數仁人志士的百年求索,也就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遺產。當我們準備穿越世紀之門,邁進21世紀之際,人民出版社決定重印拙著,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我是以嚴肅的態(tài)度寫作這本書的。努力發(fā)掘塵封的史料,重建當年的歷史圖像,當然體現我的主體意識,包括揮之不去的民族情結。但我不認為這是在編造神話,更不是附勢媚俗的戲說,而是力圖提供詳盡的史實讓人們去思考,盡管我所做的還不盡如人意。林則徐的政治選擇、處理復雜矛盾的困惑和失誤,我們無須為尊者諱,但他高尚的心靈,那是不容玷污的。這是我女兒楊蔚生前留給我的啟示,我現在把這句話奉獻給讀者,同時把重印此書作為我對她永恒的懷念。林則徐一生經歷豐富。人們可以從許多側面去認識。以此書作引導,讓人們走進林則徐的感情世界,去體會和借鑒,是我的初衷和期盼。這次重印,改正了一些錯誤,至于進一步增補,要看今后有沒有機會了。轉眼十年多過去了。中華大地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偉大祖國和平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走到復興之路一個新的轉捩點,林則徐又一次引起人們的熱議,給了我與時俱進、重新修訂的機會和動力。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林則徐大傳》,是拙作《林則徐傳》的擴充版。
內容概要
中國人曾經創(chuàng)造出璀璨的文明,直至清代中期,中華文明依然以其深度與廣度享譽世界。然而,榮光似乎在鴉片戰(zhàn)爭之時戛然而止,作為當時的能臣與大吏,林則徐以一身之力,將士大夫的操守與事功表露于內憂外困的應對之中。著者青年時代即著手林則徐研究,古稀之年依然鐘情于此,現今將海內外相關文獻盡數吸收,以凸顯這位先哲略含悲情的人生際遇。語言簡潔生動,圖片講究精美,以便于讀者貼切地理解這位先驅者及那段民族心酸史。
作者簡介
楊國楨,1940年3月生,福建龍巖人。現為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海洋發(fā)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海洋大學985工程海洋發(fā)展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講座教授,1985年至今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主編。1987-2006年任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1994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政協(xié)第七、八、九、十屆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期從事明清史、中國社會經濟史和中國海洋歷史文化研究,先后應邀赴京都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研究、講學。主持“明清福建地區(qū)經濟史研究”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著有《林則徐傳》、《陳嘉庚傳》、《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fā)展史》、《東溟水土——東南中國的海洋環(huán)境與經濟開發(fā)》、《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fā)展理論和歷史文化》等,編有《林則徐書簡》、《清代閩北土地文書選編》、《閩南契約文書綜錄》,主編有《明清福建社會與鄉(xiāng)村經濟》、《林則徐全集》、“海洋與中國叢書”、“海洋中國與世界叢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家居閩海 一、“夢中親見鳳凰飛” 二、求學鰲峰書院 三、從初次歷練到進士及第 四、買舟北上第二章 京師七年 五、居京不忘憂患 六、“讀書東觀,視草西臺” 七、“書自柳顏入,白將堂堂旗” 八、典試江西、云南第三章 林青天 九、外官難做 十、“求通民情,愿聞己過”第四章 管領江淮河漢 十一、催工淮上,布政關中 十二、重浚小西湖,雅集龍樹院 十三、一歲建藩三省 十四、總司豫東河工第五章 拯救積貧積弱的改革 十五、首次經手夷務 十六、撫循蘇垣,理漕賑災 十七、大興江蘇農田水利 十八、澄清三吳吏治 十九、斷獄一洗滯案l 二十、整頓江南科場積弊 二十一、兩署兩江總督、兩淮鹽政 二十二、“不改鄉(xiāng)音改鬢須”第六章 在禁煙運動的激流中 二十三、白銀漏海外,鴉片蔓字內 二十四、弛禁還是嚴禁? 二十五、總制荊湘 二十六、“圣主憂時事可爭” 二十七、奉命使粵禁煙第七章 “春雷欺破零丁穴” 二十八、林欽差初露鋒芒 二十九、鴉片盡數呈繳! 三十、“四圍山響虎門風” 三十一、虎門銷煙第八章 具結和懲兇的斗爭 三十二、具結與反具結 三十三、林維禧案的交涉 三十四、巡閱澳門與九龍前哨戰(zhàn) 三十五、談判的破裂第九章 戰(zhàn)爭陰云與粵海沖突 三十六、英國決定挑起戰(zhàn)爭 三十七、交火穿鼻洋、官涌山 三十八、留鎮(zhèn)兩粵,以守為戰(zhàn)第十章 抗戰(zhàn)的艱辛和憂憤 三十九、戰(zhàn)爭終于來了 四十、被禁煙啟釁的讒言打倒 四十一、遞上辭官表第十一章 “傲霜花艷嶺南枝” 四十二、羈滯羊城,聽候查問 四十三、琦善的如意算盤 四十四、道光帝又想打了 四十五、無奈虎門血 四十六、休戰(zhàn)第十二章 鎮(zhèn)海軍營生活 四十七、離粵赴浙 四十八、“雖身為冷官,猶不忘王事” 四十九、削職遣戍伊犁l第十三章 曲折的赴戍途程 五十、“不辭京口月,肝膽醉輪困” 五十一、改役東河,朝夕駐壩 五十二、“衰齡病骨,風雪長征”第十四章 瀚海龍沙荷戈人 五十三、謫居惠遠城 五十四、“炎州回首劇傷神” 五十五、籌劑西陲屯墾 五十六、“敢憚鋒車歷八城” 五十七、“萬里窮邊似一家” 五十八、徘徊哈密、吐魯番第十五章 從陜甘到云貴 五十九、秉鉞隴中,移旌西寧 六十、撫陜使者 六十一、總督滇黔,揮師迤西 六十二、整頓邊政礦務 六十三、“更起樓臺待月明” 六十四、養(yǎng)疴求退第十六章 東歸故里 六十五、匹馬過黔山,扁舟入湘江 六十六、養(yǎng)疴百花洲第十七章 最后的日月 六十七、神光寺風波 六十八、出師未捷身先死第十八章 “青史憑誰定是非” 六十九、朝野嘆惜,備極哀榮 七十、“萬口褒譏輿論在”附錄一 林則徐世系表附錄二 林則徐生平大事年表附錄三 《林則徐傳》自序附錄四 《林則徐傳》修訂感言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林賓日年幼時,因父親長年在外,生活不繼而失學,十三歲始赴塾讀書。由于家庭中落的刺激,他醉心舉業(yè),不甘“以貧廢學”。既冠,與里中杰士游,出入敦社、誠交社和綿充山堂講學談藝,所業(yè)益閎。他參加過府試,因為突遭母喪,不克終試。此后,他不得不“自食其力”,出外當私塾先生。待父親死后兩年,即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他才靠自己“舌耕”的積蓄建立小家庭。又汗積兩年,在左營司巷典來一間小屋,一面繼續(xù)苦讀經書,冀望通過科舉仕途,取得功名富貴,重振門庭,“心力交瘁,猶苦志讀書,終夜不寢”,因此得了眼病。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即三十歲那年,他縣試第一,考上秀才,第二年經過歲試,補為廩生,頗負時譽。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他參加鄉(xiāng)試,因“第三場病目未與”,沒有考中舉人。當私塾先生,收入不很豐裕,當時僅夠分期償還父親積欠的債務,廩生的津貼,當然不足于養(yǎng)活一家,因此在林則徐出生以后,妻子和他們先后養(yǎng)育的八個女兒,都必須從事女工,剪扎“象生花”,“大者成樹,其小至一莖一葉,皆濯濯有生意,歲可易錢數十緡,遂資其值,以佐家計”,“半饑半寒,遷就度日”。大概是因為林則徐位列清朝名宦的緣故,時人有意隱諱他的家世,牽強附會地把他家和赫赫有名的“閩中甲族”——福州東林聯系起來,說他“家傳五尚書”,是簪纓世胄、官僚貴族后裔。最早為林則徐寫傳的金安清,也煞有介事地渲染說:“林氏自唐后即為閩中甲族,前明科第尤盛,史稱其三世五尚書,皆以清德著?!薄叭牢迳袝?,指明成化至萬歷間的林瀚一門。林則徐青少年時代在一本讀書札記上寫道:瀚為南兵尚,庭機為南禮尚。庭機子熑,字貞恒,禮部尚書;熑弟烴,南京工部尚書。瀚次子庭柙,先為南工尚。所謂三代五尚書是也?!叭牢迳袝笔谰娱}縣濂浦。據《濂江林氏族譜·天順壬午修譜序》稱“稽我遠祖,五代間自固始入閩,卜居斯鄉(xiāng)”,比九牧林氏的遠祖入閩時間晚了六百多年。這與遠在福清縣杞店鄉(xiāng)的林氏,世系毫不相干。林則徐把他們看做先賢,并沒有當成自己的先世。官僚、士子及史家硬把這兩者聯系起來,無非是在宣揚“世宦家族出良裔”,仿佛林則徐這一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他先輩積累的“清德”庇蔭了的。這種荒唐的史筆,給后人研究這段歷史蒙上一層唯心主義的迷霧。影響所及,近現代的一些學者,也誤認他是官僚地主家庭出身,至今還有人不加考察,沿用這種說法。
編輯推薦
《林則徐大傳(插圖本)》: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范文瀾語),還是重視“身后名”更勝于民族利益的士大夫,或者說“只是不愿承認落后的舊時代精英”(蔣廷黻語)?貼著歷史看晚清。楊國楨教授為您講述真實的林則徐,以及我們那段心酸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