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作者:(英) 斯蒂芬·亨特 頁數(shù):307
Tag標簽:無
前言
幾前年,要想把宗教作為一個研究主題納入以當代日常生活為寫作題材的社會學教材叢書中,似乎是一件相當遙不可及的事。這種缺席似乎表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幾十年來,宗教社會學逐漸被無情地趕下社會學的主要舞臺,淪落為一門極為邊緣的狹隘分支。毫無疑問,對宗教的研究已經(jīng)被其他領域的經(jīng)驗和理論研究所取代。全球化、族群、身體、消費和身份認同等實質性的研究課題更有可能進入社會學核心教材的編寫范圍,原因在于,它們可以自稱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與時代主題更為貼近?! ∫虢忉尯驼f明對宗教研究興趣的衰減,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對歷史發(fā)展過程做一個考察。至少從20世紀中葉開始,世俗化命題就已經(jīng)成為某種正統(tǒng)學說。內在于世俗化過程的各種冷冰冰的現(xiàn)象,也就是理性、多元主義和社區(qū)的衰落,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各個不同的層面上瓦解著宗教信仰的地位——大到社會層面的制度力量,小到個體的日常經(jīng)驗,宗教的重要性日益下降。這種顯而易見的衰落使得宗教社會學的地位也隨之降低,逐漸被簡單地化約為對宗教的社會關聯(lián)性(relevanee)的研究。
內容概要
在《宗教與日常生活》這本書中,史蒂芬·亨特向讀者介紹了宗教社會學領域最新的理論進展和實證發(fā)現(xiàn)。在這本內容全面翔實、研究深入透徹的著作中,亨特以他淵博的學識為讀者勾勒出了宗教社會學研究現(xiàn)狀的輪廓,包括:全球性宗教沖突和宗教多元化、宗教膜拜團體和教派性質的變化、宗教信仰和性別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以及當代文化和消費主義對宗教信仰實踐的沖擊和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亨特試圖同時從社會學和歷史學兩個維度上找到當代宗教的定位,據(jù)此來呈現(xiàn)和展示各種全球性現(xiàn)實狀況,他運用最新的理論和研究成果考察了宗教在個體和日常生活層面的活力并提出要用功能論的視角來取代實體論的宗教定義,從而拋棄了宗教信仰中“那些干巴巴的組織層面”,把宗教“嵌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觀實踐中,巧妙地解決了“世俗化”命題面臨的尷尬困境。
作者簡介
斯蒂芬·亨特,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社會 學系高級講師。他在當代基督教和新宗教運 動方面著述頗豐。他的著作有:The Alpha Initiative:Evangelism in the Post-Christian Era(Ashgate,2004),Alternative Religion:A 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Ashgate,2003), Religion in the Wes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acmillan,2001)。
書籍目錄
叢書主編序序言導言第一章 當代宗教:變化的定義第二章 后現(xiàn)代主義視角:現(xiàn)實還是未來?第三章 理性選擇理論及其批判第四章 日常宗教的語境第五章 人口統(tǒng)計學:連續(xù)性與變化第六章 從“教會依附”到“自由選擇”——當代基督教的轉型第七章 確定性的信仰——基要主義/原教指主義與少數(shù)民族宗教第八章 新宗教運動的興與衰第九章 新時代運動、自我靈性信仰與準宗教結論 日常生活中的宗教與神圣信仰參考文獻索引編者的話
章節(jié)摘錄
靈性市場孕育和呈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宗教生活,個體化了的宗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特征。然而,在后工業(yè)社會里(不管如何理解這個概念),占主導地位的經(jīng)濟和文化模式是消費主義,而不是生產(chǎn)。宗教變成了消費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現(xiàn)在,宗教越來越成為一個自由選擇、時尚和生活方式的問題。當然,如果把理性選擇和后現(xiàn)代主義結合起來,同時從這兩種視角來看,消費主義帶來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進而,現(xiàn)在看起來,對當代宗教性質進行全新的推測和分析也似乎沒有窮盡的可能。然而,相比之下,后現(xiàn)代主義者給出的分析和解釋更為模棱兩可。在后現(xiàn)代主義者的用法中,一方面,“宗教”可以化約成僅僅只是一種休閑意義上的追求;另一方面,休閑的經(jīng)濟和文化價值日益增加,這意味著,宗教可能僅僅只是被重新轉移到了另一個同等重要的領域。同時,這還意味著,其他一些更世俗的意義體系和表達模式將在一個自由市場里參與競爭,從而可能減少宗教的市場份額,改變宗教的性質,使其變成準宗教表達形式?! ±硇赃x擇理論對靈性市場的分析相對來說更為清晰。通過供應和需求規(guī)律,競爭導致宗教信仰水平的提高,但要是追根溯源,這個結論最終還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設之上: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宗教”天性,因為有些特定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才會出現(xiàn)宗教“探索”現(xiàn)象的興旺,至少是一種潛在的繁榮。然而,要證明這種推測卻頗費精力。如何測量宗教消費量或“征求量”——新時代宗教書籍的銷售量,參加或造訪定期例會、討論會、靜修營會的人數(shù)或者出席教會活動的人數(shù)?進一步而言,“宗教消費”究竟是什么意思?
編輯推薦
西方宗教社會學研究的最新力作!從經(jīng)驗事實角度來看,近來關于宗教信仰新興表現(xiàn)形式的爭論,幾乎已經(jīng)到了推翻以往所有定義的地步,傳統(tǒng)社會學家的理論和研究工作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這種爭論在很大程度上糾纏于“靈性信仰”和“宗教”之間的區(qū)別。即現(xiàn)在宗教社會學研究的不僅只是宗教,而是宗教加上靈性信仰。宗教權威、規(guī)范化的信仰方式、教條和形式的重要性日益下降,私人的東西,內在感受、個體經(jīng)驗和當下“生活”的權威性逐漸上升。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