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的哲學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拉斯·史文德森  頁數(shù):165  譯者:范晶晶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書的寫作緣由是:我曾一度陷入極度的無聊之中。然而,真正讓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嚴重性的,是一位好朋友的過世——他的死,多少與一種百無聊賴的感受相關。在此,我不得不同意蘭波(Arthur Rimbaud)的觀點:“無聊不再是我的愛人?!睙o聊不再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小插曲或小折磨。蘭波對于“無聊死了”的抱怨——后來被無數(shù)的流行歌曲和搖滾音樂所重復,從基·基·阿林(G.G.Allin)的《無聊死了》(Bored to Death)到流行尖端樂團的《做點什么》(Something to Do)——突然成了普遍的現(xiàn)實。這些歌曲作為我們生活的原聲樂,顯得格外突出。我相信,對無聊的體驗,不僅僅只局限于我自己的朋友圈子,而是反映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涉及我們整個當代文化對“意義”的看法。探討無聊的問題,即是試圖理解我們是誰、此刻我們?nèi)绾螀⑴c世界。我對這個問題想得越多,就越發(fā)現(xiàn)無聊是了解當代文化的關鍵之處。我們生活在一種無聊文化中,寫作《無聊的哲學》是我試圖理解該文化的謙卑努力。

內(nèi)容概要

如果有人問你,”你有過無聊的時候嗎?”恐怕你的答案會是,“當然有”。為什么我們會感覺到無聊?是因為無事可做,還是因為重復單調?為什么無聊會讓我們感覺不舒服?無聊是怎么折磨我們的?無聊的時候.我們看電影、逛街、上網(wǎng),讓自己忙起來,希望能借此擺脫無聊,但是我們真的能據(jù)此走出無聊嗎?為什么哲學家說“無法忍耐無聊的一代是平庸的—代”?    無聊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人類的快樂與憤怒是保持不變的,然而當下人們的無聊感卻是與日俱增,世界明顯變得越來越無聊。在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無聊是身份的象征,只有上層階級才有無聊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在浪漫主義時代以前,無聊只是邊緣現(xiàn)象一一只有僧倡和貴族才感到無聊。隨著無聊蔓延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它已不再具有排他性。    作者認為,無聊是無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對于人類有著獨特的和重要的意義。透過無聊,我們?nèi)カ@得另一種看世界的智慧。

作者簡介

  拉斯·史文德森(Lars Svendsen),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哲學系副教授。他的作品包括:《邪惡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Evil)以及雖有爭議仍受熱捧的《恐懼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Fear)、《時尚的哲學》(Fashion: A Philosophy)和《無聊的哲學》(A Philosophy of Boredom)。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無聊的問題 作為一個哲學問題的無聊 無聊與現(xiàn)代性 無聊與意義 無聊、工作與休閑 無聊與死亡 無聊的類型學 無聊與創(chuàng)新第二章 無聊的故事 怠惰:前現(xiàn)代的無聊 從帕斯卡爾到尼采 浪漫主義的無聊:從《威廉·洛弗爾》到《美國精神病人》 論無聊、身體、技術與越界:《欲望號快車》 塞繆爾·貝克特與個人意義的不可能性 安迪·沃霍爾:拒絕個人意義第三章 無聊的現(xiàn)象學 論調適 本體論:無聊的闡釋學第四章 無聊的倫理學 什么是“我”? 無聊與人類歷史 無聊的體驗 無聊與成熟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作為一個哲學問題的無聊  哲學家必須時時努力去解決一些關鍵問題,如果不這么做,就等于是忘記了研究哲學的初衷。在我看來,無聊就是這樣一個關鍵問題。對于無聊的考察,應該能揭示我們生活環(huán)境的一些重要層面。有時候,我們不應——事實上也不能——逃避思考我們對于存在問題的態(tài)度。也許有很多起因促使人反思自身的生活,但基本的生存體驗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們不可避免地導致人質疑自身的存在。深層的無聊就是這樣一項基本的生存體驗。正如喬恩·海勒斯尼斯(Jon Heuesnes)所說:“有什么比無聊更能讓人感覺到生存的煩擾?”  關鍵問題不一定就是永恒的問題,無聊只是在近幾個世紀才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當然,我們不能肯定無聊產(chǎn)生的精確時間,但它一定有些先兆。可以斷言:無聊是伴隨著現(xiàn)代性而突顯出來的典型現(xiàn)象??傮w說來,無聊的先兆只出現(xiàn)在一些小團體中,如貴族與教士階層,然而,現(xiàn)代性的無聊波及更廣,可以說幾乎影響到今天世界上的每一個人。  無聊經(jīng)常被視為與人性無關的隨機現(xiàn)象,但這個說法的基礎——關于人性的假設,是很可疑的。同樣也可以有另一種說法,無聊植根于人性,但它也一樣假設了有所謂“人性”的存在,我認為這種假設是很有問題的。假定一個特定本性的存在,即是排除了所有進一步討論的可能,原因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將自己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能變化的事物?!奔俣ㄒ粋€“本性”,即意味著它是不可變化的。也許有人會傾向于假設一個完全中立的人性——人體驗到痛苦與快樂、興奮與無聊的幾率是一樣的,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無聊的解釋完全依賴于個人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然而,我認為,在處理無聊之類的現(xiàn)象時,很難清楚地劃分心理層面與社會層面,還原的唯社會學論與唯心理學論一樣不可取。因此,我選擇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同時采用思想史和現(xiàn)象學的視角。尼采指出,“所有哲學家共同的毛病”就是研究特定階段的人類現(xiàn)象,卻將其擴大到永恒的真理。所以我只能權宜地說,無聊是一個影響到許多人的嚴重問題。亞里士多德堅持認為,道德不是自然的,但也不是非自然的,無聊亦是如此。此外,即便不假定任何人類學的常量——獨立于特定社會、歷史背景的事物,對于無聊的考察依然能夠進行。這里,我們處理的是在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下對人的探討,我描述的是我們自身,生活于浪漫主義的陰影下,仿佛是不再狂熱相信想象能改變世界的老浪漫主義分子?! ”M管所有好的哲學都應包含一個重要的因素——對自我的認識,但它也不必非得采取奧古斯?。ˋugustine)《懺悔錄》(Confessions)的形式。許多人都問,我寫這本書是不是因為自身遭受到無聊的折磨。然而,我個人的體驗不應成為讀者關注的對象。我認為哲學并不是一項自白的活動,而是試圖闡明事物的努力。誠然,這種闡明只是暫時的,但還是有希望以個人的見地照亮其他人。從哲學的觀點來看,我個人的經(jīng)驗是不相關的,即便它們顯然對我自己很重要。  我對同事、學生、朋友和熟人進行了一項不太嚴格的小調查。對于自己是否感到無聊的問題,有些人給出了非常明確的答案,其中一個甚至聲稱從未覺得無聊。但總體說來,大多數(shù)人無法肯定自己的確切感受。通過比較,對那些可能從未感到無聊的讀者,我可以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來說,深層的無聊與失眠相關。在黑暗里,個體失去了自我,完全陷入無邊的空虛之中。人嘗試著入睡,也許還采取了一些看來有效的措施,但無法真正睡著,最終進入一種半睡半醒的狀態(tài)。費爾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在《惶然錄》(Book of Disquiet)里寫道:  有些感觸就像睡眠,如同迷霧般縈繞在腦海,使我們無法思考、無法行動,甚至無法簡單明了地活著。仿佛我們沒有睡著,一些從未夢過的夢境盤旋在心頭,直到新一天的太陽溫暖了麻木的知覺。我們沉醉于這種不是任何人的狀態(tài),意志就如同一個被路人隨意踢翻的桶,里面的水灑得滿院子都是。  佩索阿的無聊是明顯的,特別在于它的散亂無形。然而,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真正確知自己是否感到無聊,這是事物的本性使然。首先,就我們所知,情緒基本上不是一種有意的行為——確切地說,它并不是我們有意觀察的對象,而是發(fā)現(xiàn)自己置身其中的一種狀態(tài);其次,無聊情緒的特征就是無法定性,因此比其他大多數(shù)情緒更難辨認。

媒體關注與評論

  拉斯·史文德森關于無聊、時尚和恐懼的三本書立意入微,巧思新奇,它與此前我讀過的以乳房、陰莖、眼淚乃至茅廁為主題的泛人文專著近似,都是在文化軟肋人性褶皺處下刀,噗的一聲讓人進退失據(jù)?;倘诲e亂?! 〔贿^,拉斯·史文德森所站位置剛好就在乳房之類對面兒——就好像一座鑲滿碎花玻璃的教堂站在Shopping Mall對面兒,一座荒革沒關的墓園站在富豪排行榜對面兒?! ≡跓N斯·史文德森筆下,無聊逼近偉大,對尚血戰(zhàn)無聊,而這一切,都來自我們與生俱來的恐懼——它是我們生命的默認后綴,也是我們賴以為生的欣悅之源。沒有它,肘尚、無聊頓消,生命之宴也隨之索然無味?!  骷摇⒄Z詞收藏家  黃集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無聊的哲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7條)

 
 

  •   無聊的哲學

    不知道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無聊,而憂郁、惆悵、煩惱,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陷入如此的無所事事空虛乏味之中,仿佛如行尸走肉般懶散的游蕩在萬里無云的烈日之下。

    有人說這是太悠閑了需要工作,當反反復復工作的扣在你厭倦至極心窩,你能說你不是在無聊中消極的對待生命嗎?當你為了一件滿心不情愿又不得不去做的事,不停的考驗自己的意志力的時候,能說還是在為生命的存在而高唱贊歌嗎?當你竭力追趕時尚尋找那片屬你自己的標實,卻在不經(jīng)意的轉角與人“撞車”時,不會為你當時的落寞而恐慌嗎?

    也許無聊真的是當下意義的缺失,過去永遠不屬于現(xiàn)在,現(xiàn)在永遠不知道將來,現(xiàn)在是什么,現(xiàn)在是無聊。似乎無聊無處不在,叔本華曾說人生來就是游蕩在痛苦和無聊之間,這樣看來 生命的本身就是充滿了無聊。其實無聊未必就是個壞東西,可以看做是現(xiàn)實生活的一段真空,一種虛無,一種冥想。有人說無聊是戰(zhàn)爭一些惡勢力的開始,細細經(jīng)歷也許它會是一段美好的開始,更可能是生命的終結。

    只有無聊時,或極度的無聊之后你才有勇氣抽離自己來觀看昨天的你和設想明天的你,這一段是真空的你,不屬于你自己,只是一個觀眾。細品這一幕一幕的過往,你可以說那是一種反思,似乎又根本沒有思考,眼前的片花就像電影的序幕,只是在不斷的強化已去的精彩。這個時候亦是自己的導演,也只有這時不會顧慮周圍的一切,只有你自己,一個碩大的主角,坐在未來等候你,背后一片空面,從那眼神中流露出對你無比的期待。這樣的無聊是值得慶幸的,一個沒有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丟失自己的人是幸運的,在無聊的小憩蘇醒之后,又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

    無聊是可怕的,因為你已經(jīng)終結。你不屬于你自己,也就沒有自己的任何意義,只是一個物件的堆積,隨著時間將時尚或流行不斷的丟棄,你變的破爛不堪,你可以選擇牽著已經(jīng)抽離了靈魂迂腐不堪的肉體,尋求新的標簽的堆砌,完成你新的越界,但你依舊找不到自己。如果說生命的存在就在于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連續(xù)的坐標軸,那么你只有散落的點而沒有任何時空的意義,這種終結比死亡更可怕,連輪回都沒有 ··· ···

    朋友,不要丟棄自己,即使無聊也會有新的生機。
  •   無聊之人更有心,所以才有無聊的哲學。
  •   如果說哲學是由日常開始給人以震蕩的深度的思考,這本冠有哲學之名的書確實做到了。篇幅不長的四章,即使不能完全吸收其中的哲學觀點,換個角度認識我們?nèi)粘Kw驗的無聊,也是不錯的。
  •   很好 適合一天天說無聊的人
  •   取題有意思
  •   下了訂單,沒貨,郁悶。
  •   這系列的叢書不錯
  •   很好 幫同學買的
  •   從無聊說開去,所有的主題都是關于無聊,又歸于無聊。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無聊真是無處不在。書中的內(nèi)容,看罷可以過目即忘。當然,作為一堆無聊閑人侃侃而談的素材也是不錯的。
  •   知識點比較容易消化,最后兩章的內(nèi)容有點難理解,總體感覺挺好的。很喜歡這本書,是一本能讓我會次去閱讀的書。
  •   神奇四俠呀,寫得太貼切,太實際了!
  •   哲學書有助于人,誰說無聊
  •   連同《恐懼的哲學》、《時尚的哲學》一起買的,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好看。
  •   在學校時從圖書館借的看到一半感覺挺好的一本書,就買了。。。
  •   若是附上英文那種 一本英文 一本中文 應該很好
  •     作為一個對哲學完全不懂的人來說,覺得這本書寫的還是很在理的。雖然估計真正讀進去的東西也就只有30%吧。
      概括來說全書的觀點就是——造成無聊的原因是意義的缺失。
      
      無聊可以詳細的分為
      1.情境性的
      2.饜足性的
      3.存在主義的(就是內(nèi)心空空蕩蕩)
      4.創(chuàng)造性的無聊(這點我不能理解)
      
      心下想想確實如此,等車的時候會覺得無聊,重復單一的工作會覺得無聊,什么事情都沒有的時候也覺得無聊。雖說都稱之為無聊,但其引發(fā)是不同的。相比之下,情境性無聊只要脫離了當時的情境即可減少或完全清除無聊。饜足性的無聊只要停止重復也可以使無聊走開。存在主義的無聊能解決的辦法就是找點別的事情來做。然而,就我個人而言,這樣的方法并不那么有效。正如書中所說的,無聊可以使一種情緒,也可以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我認為3的無聊是一種情緒狀態(tài),這種情緒狀態(tài)就像霧霾的天氣,籠罩其中,無論如何移動,皆不可逃離。也正是因此,人們不斷探究如何逃離這種無聊,抑或說是空虛(事實上二者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于是他們嘗試新事物,他們?nèi)ヂ眯?,試圖像逃離12的無聊一樣逃脫3。
      
      我們所渡過的無聊的時間不是為我們所用,而是囚禁了我們。逃離無聊是我們的本能,但是無聊通過無聊中的思考可以將我們引向更深的轉向(思考)。
      
      無聊,意義。這兩個詞總是有某種強韌的關系,使其不可單論。無聊是由于意義的缺失,無聊也可以帶來對意義的思考。
      
      好像哲學家總是應該處于一種空虛不受情緒色彩影響的內(nèi)在環(huán)境下思考,無聊的情緒狀態(tài)似乎就是一個合適的備選。
      
      我為什么不能通過工作來逃離無聊?因為我根本對工作就漠不關心,不如說工作才是無聊的來源。因為我看不到工作的意義。
  •     引用
      1.神感到無聊,所以創(chuàng)造了人類。亞當因為獨處而無聊,故而夏娃被創(chuàng)造出來。從那時起,無聊就進入了人類社會,并且隨著人口的增長而有著相應的擴張?!藸杽P郭爾;
      2.許多人純粹是出于無聊而尋歡作樂,有人因無聊而陷入愛情,有人因無聊而砥礪德行,也有人因無聊而自甘墮落。至于我,一切皆是虛無——我甚至懶得自殺,那實在是太無聊了?!铀纪滓蛩够?;
      3.在我看來,無聊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因素,所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夠。我相信,無聊曾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動力之一,在今天的世界更是如此?!_素;
      4.有趣與無聊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為了逃避難以忍受的無聊,生活必須變得有趣起來。——莫里茨;
      5.經(jīng)驗所賦予的個人意義,已被信息大打折扣?!狙琶?;
      6.人類在上帝與虛無之間做出了選擇,通過選擇虛無,人類使自己成為上帝?!趴杀龋?br />   7.沒有什么比意識到周圍縈索德空虛更令人興奮,這并不是說我們沒有體驗過內(nèi)心的空虛。恰恰相反,我們克服了這種空虛感,進入一種越界的意識?!獑讨?巴耶塔;
      8.無需偉大的心靈,平凡人即可認識到,生活中沒有真正的,堅實的滿足感——帕斯卡爾;
      9.凡自強不息者,我們能予以拯救?!璧?;
      10.來到這里的人,放棄你們所有的希望吧。(地獄之門上的戒令)——但??;
      11.我們往哪里去?總是在回家的路上?!Z瓦利斯;
      12.只有通過對個體隔絕狀態(tài)的侵犯,必要時以死亡的方式,被愛者的形象才能浮現(xiàn)出來,在這個形象中,愛人的眼光已賦予了一切以重大意義。——喬治.巴耶塔;
      13.這個在說話的聲音知道它自己在撒謊,所以對所說的內(nèi)容漠不關心。或許是太老了,也太卑微了,它從未成功地說出可以作為結語的話。它知道自己無用,然而這種自知之明也是徒勞的。它并不傾聽自己,而是傾聽被自己打破的靜默——塞繆爾.貝克特
      14.我不得不說話,無論說的是什么。我無話可說,于是鸚鵡學舌?!姞?貝克特;
      15.只有說過的才存在,除了說過的以外,別無一物。——塞繆爾.貝克特;
      16.我沒有記憶,每一天都是新的,因為我不記得從前的日子了?!驳?沃霍爾;
      17.能存在一個既非幸福,亦非不幸的世界嗎?——維特根斯坦;
      18.速度是技術革命給予人類的極樂形式。——米蘭.昆德拉;
      19.在哲學的賽跑中,勝者是那個能跑得最慢的人,或者說,勝者是那個最后達到終點線的人?!S特根斯坦;
      20.生命最高,最完滿的形式就是存粹像植物一樣生活?!┤R格爾;
      21.不能忍受無聊的一代人,將是平庸的一代人?!_素;
      22.最終沒有什么理由要待在黑暗里,除非想忘記自己曾生活在陽光下。——托馬斯.艾略特
      
      原文
      1.無聊與死亡相關,但二者之間是一種矛盾關系:深層的無聊有點像死亡,但同時死亡又是擺脫無聊的唯一可能。
      2.情景性的無聊包含了一種對所需要事物的渴望,而存在主義的無聊則包含了一種對任何欲望的渴望;
      3.經(jīng)驗的過剩與經(jīng)驗的不足都可能導致無聊;
      4.時尚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象,在一個以時尚為原則的世界里,我們面臨著更多地刺激,也感受到更多的無聊;在很多方面獲得了解放,在其他方面又成為了奴隸;有了更多的個性,但同時又在深層喪失了自我;
      5.怠惰首先是,也主要是一個道德概念,而無聊通常更多地是描述一種心理狀態(tài);
      6.他即興地活著,仿佛是時間的超級消費者,但當下永遠與過去和未來形成不了有意義的聯(lián)系;
      7.當一切都臣服于一個過于強大的主體,所有事物也就變得完全一致,那將是致命的無聊;
      8.傳統(tǒng)是繼承性的,并不由得我們選擇或拒絕,傳統(tǒng)使個人的存在具有延續(xù)性,但這種延續(xù)性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被不斷遺棄;
      9.人們通常誤以為技術是身外之物,人類與技術可以分開。但事實上,人,技術產(chǎn)品與外界組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我們很自然地通過技術產(chǎn)品與世界聯(lián)系起來。
      10.在影片中的世界,自我只能以肉體為基礎,但同時肉體本身又無法自足,必須借助技術的補充與調停。然而,技術也導致死亡,而且,由于這種走向自我的運動同時也走向最終的自我消解,故而是自相矛盾的;
      11.個人自身的死亡永遠不可能成為意識的清晰對象,正因如此,在一個內(nèi)在即一切,外物被抹除的世界里,只有死亡才能代表超越。在內(nèi)在的世界中,不可能產(chǎn)生任何真正新鮮的事物,唯一剩下的選擇,就是堅持,努力加強已存在的意義;
      12.無聊的本性是重現(xiàn),而非真正的重復;
      13.人們所等待的,并非通常意義上的時間,而是到了某一點會發(fā)生的情況;
      14.任何與個人主義的公開決裂,必定是個人主義的,使我們無法走得更遠;
      15.當我們遭遇事物的時間與事物本身的時間不相符時,無聊就會產(chǎn)生;
      16.海德格爾聲稱,更深層的無聊的特點是:情景本身就是消遣;
      17.在無聊的淺層形式下,人們因周圍的事物而感到空虛;但在深層的無聊中,人們對一切都感到空虛,甚至對自身也不例外;
      18.在無聊的狀態(tài)下,”此在“被時間囚禁,然而,通過向自身的呈現(xiàn),被囚的”此在“也可以得到解脫。當”此在“抓獲了自身的可能性,將一切時間整合到瞬間,”此在“就得到了解脫;
      19.只有以一種基本的情緒狀態(tài)為基礎,形而上學的問題才可能產(chǎn)生;
      20.形而上學的兩極——作為整體的世界與獨立的個人,都可以在無聊中體現(xiàn)出來,這二者都與虛無相連,故而也彼此相關;
      21.在無聊中,我們面對的是空無一物,也就是說,時間沒有被任何能引人注意的事物填滿。此時,我們才將時間體驗為時間;
      22.在”此在“中,有一種墮入塵世的傾向,以各種不真實的消遣來蹉跎度日;
      23.我們在意義的缺失中尋找意義,在體驗的缺失中尋找體驗,在時間的缺失中尋找時間。然而,這失落的意義,體驗或時間,會不會只是幻象呢?
      24.浪漫主義者的問題就是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局限,他以為自己必須比其他一切更偉大,逾越所有的限制,吞噬整個世界。這就是為何浪漫主義以暴虐而告終;
      25.當然,更常見的是既不快樂又很膚淺。與此同時,我想強調,指出人們的憂郁是虛幻的,這并非一項哲學任務;
      26.童年并不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概念。正如菲利普.阿里埃斯所展示的:童年的概念不過是近三百年的產(chǎn)物;
      
      術語
      1.累積性經(jīng)驗貧乏;
      2.布里丹的驢子;
      3.耶拿浪漫主義;
      4.人類中心主義;
      5.技術中心主義(~非物質化);
      6.越界邏輯
  •      無聊的時刻有很多,等飛機上渣課聽領導講話背小學生行為守則.但對于我個人來說,最無聊的時刻就是洗漱關燈之后,從上床脫衣服改好被子(冬天還要算上暖床)到失去意識睡著之間的時光.
       一開始我腦子里空無一物瞪大雙眼盯著天花板,過不了幾秒我就開始控制自己的呼吸頻率并且關注起每一下呼吸的輕重,這當然比數(shù)羊沒用多了,最可怕的是要是沒控制住開始胡思亂想可能就別想睡覺只好起來看書了.無聊不僅僅是無所事事,還是在胡思亂想之前的一種奇妙體驗:感到自我的消失而開始注意呼吸來表明自我的存在.
       在作者看來無聊"是個人意義缺失的結果".無聊這一現(xiàn)象從古代只局限于僧侶貴族這一階級拓展到現(xiàn)在的幾乎所有階級,體現(xiàn)的是信息時代對人的沖擊.人們愿意花大量時間看電視(盡管之后又感到自己無聊)的原因是為了給自己找事情做防止自己停下來陷入難耐的空余時光,因為我們無法面對空虛.
       信息與意義是兩碼事,人都癡迷于意義,因為我們無法忍受空洞的生活,人生必須是有意義的,所以"一個人越是一事無成,死亡就顯得越可怕."生活中的意義太多了,游蕩于各種意義中很難選擇某種意義來踐行終生:攝影?種植?酗酒?編程?解放全人類?成為一個偽神然后27歲前去世升格為真神?但這些意義并不是我們所追逐的意義——否則早就為之奮斗了.人生一路在尋求意義,也許到死也沒能找到(你要是夠牛逼后人會給你強加一個意義)."我們幾乎總在行動,即使是看著一副油畫慢慢邊干,空虛感來自意義的虛無."
       "一切事物與行為都以完全符碼化的形式出現(xiàn),而我們作為浪漫主義的承襲者卻堅持著個性化的意義."作者理論核心的浪漫主義和存在主義我不懂.但是我認為個性化恰恰是造成意義缺失使整個現(xiàn)代社會沉浸在深深的無聊之中的原因.輿論鼓吹特立獨行個性的優(yōu)越,我初中時同學的相互之間最高評價是"這個人很有想法".甚至我本人也被這么形容過.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都在尋求一個強有力的群體來歸屬,包括精神上和物質上.群體意識逐漸被個體意識取代,現(xiàn)在是一個人人自我感覺良好老子天下第一的時代,正是在這樣一個意義空前多的時代,由于失去一個足夠強大的思想,人們失去了可以把個人意義強加給別人的機會.另一方面夸大個性意味著許多人認識到自己跟那些"很有想法的人"比生活是多么沒有意義,面對繁多的意義無從選擇.自此個性化的浪潮導致了現(xiàn)代性的無聊.舉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人已經(jīng)不吃香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甚至認同這一哲學思想;大大小小的明星,其中不乏毫無長處(即便是長的難看)之輩,然而腦殘粉群體存在;屌絲文化受到普遍認可(王佩是被戳到痛處了),而女性物化反倒抬頭了.
       當然這里談的是形而上的無聊.作者區(qū)分了情緒和情緒狀態(tài),前者是為了一個具體事物感到無聊,后者是覺得整個世界無聊,也就是形而上的無聊.這種無聊不單純是無所事事,懈怠,而是感到生命的無意義.我們關心的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忙碌狀態(tài).通過使自己忙碌避免去思考意義的問題,避免了空虛的危險,難得糊涂.
       "當我們遭遇事物的時間與事物本身的時間不相符時,無聊就會產(chǎn)生."這是作者總結的無聊之產(chǎn)生原因,但是如何解決無聊?作者給出了不同的方案,相互之間既相似又矛盾.然而統(tǒng)計學表明隨年齡增長無聊感會減輕.所以趕快長大吧-------至少在因為無聊而自殺之前!!
  •      這是一本越讀越有意思的書,一開始正如書名所示,讀起來挺無聊的,不過是給無聊分個類,講述無聊的歷史,曾經(jīng)有哪些人用哪些詞語表達過這一意思。一開始我以為這本書是本散文類的,所以讀暈了,現(xiàn)在想來,如果一開始就把這本書當正經(jīng)論文來看待的話,大約心理上會準備得更好一點哈。
       最有意思的章節(jié)是第四章,《無聊的倫理學》。這一章分析的大概是無聊的建構能力。大部分人將無聊視作不好的,試圖避免的一種情緒,但是作者指出,“無聊提供了一種審視自身存在的視角,使人在更宏大的背景中認識到自己的渺小?!?br />    在這個意思上,無聊與孤獨有點相似,因為“孤獨很容易使人放棄自我轉向上帝,或轉向精神上的思考以及自我反思?!?br />    在一個人感受到無聊之后,他會不自覺地尋找一些別的東西來對抗無聊。作者指出,“所有被推薦用來抵抗無聊的辦法--諸如藝術、愛情或與上帝的關系,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不應被簡化為僅僅是對無聊的逃離?!?br />    所以,我想,如果一個人感到無聊的話,那么首先,目前的生活不能滿足他的精神需求;但是他會不會進入到下一個階段--反省,這要取決于他是否有思索反省的能力。
       在讀的過程中,我覺得家里面的幾個人大概就是幾種分類:
       第一種:我媽媽。她其實算得上是書中第27頁所說的那種傳統(tǒng)職業(yè)者。這么多年,她一直在布廠里工作,每天就是修補布匹。我曾經(jīng)和她一起去過,那是一種單調乏味又辛苦的工作。可是她可以干這么多年,除了生存的需要以及自身的責任心外,我想,她與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她不覺得這種工作難以忍受,因為不會覺得這一工作無聊,她只是天然地去接受這一工作,甚至在其中獲得成就感。
       但是如果某一天她休息,把家里的事情忙完了,閑下來在家里沒有事做的話,她會感覺到無聊。這不是因為她對生活不滿意,而是因為沒有一個事情可以讓她投注熱情和精力在其中。
       第二種:我。從我個人身上,我發(fā)現(xiàn),如果一個人想要生活得平靜快樂的話,其實并不一定要接受太多的教育,也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像我一樣擁有教育經(jīng)歷,又天生喜歡七想八想的人,其實幸福指數(shù)并沒有我父母親高。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常常感覺到無聊,那是一種無可言說的感覺,而且并不是什么時候都可以用讀書、看電影等其他活動來抵抗,因為這些手段有時可能會加重無聊感。我便是書中所說的那種覺得生活要有意義的人。這種意義的具體含義其實我也不知道,但就是這樣子來折騰自己。
       第三種:寶寶。這本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便開始關注寶寶。驚訝地發(fā)現(xiàn),她似乎從來不感到無聊。她對生活中一切事物都有熱情,任何一點點小事都能讓她開心。即便是她安靜下來的時候,聽到窗外的鳥叫,她也興奮不已。這本書讀到最后,我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作者也分析了兒童期的無聊現(xiàn)象。當讀到尼采的那句話,“兒童是能把生活變成一個審美的游戲,在永恒中肯定生活的大孩子”時,我贊同得無以復加。
       所以,大人與孩子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孩子對世間萬物充滿熱情,而大人對一切都視若無睹,不再具備審美和好奇的能力,因此必然陷入無聊的境地。
       很可能,當寶寶到三歲的時候,她也會開始慢慢覺察到一種叫做“無聊”的情緒慢慢滋生,那將是她進入成人世界的開始,我希望這種情緒來得越晚越好,越慢越好,越微弱越好。
      
  •     盡管梭羅認為,“吞噬了快樂與生活情趣的無聊與倦怠,看起來與亞當一樣古老”,但客觀的說,無聊還是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是與人類現(xiàn)代性大業(yè)相伴而生的副產(chǎn)品,它并不討人喜歡,卻不請自來。通過史文德森的考察,很多重要的哲學家對無聊作出過重要論述,也有很多的作家的經(jīng)典文學作品里有過對人類無聊處境的精彩而深刻的描述,前者如帕斯卡爾、康德、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尼采等,后者如歌德、福樓拜、貝克特、陀思妥耶夫斯基、波德萊爾等,但是所有這些哲學家和作家無一例外都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
      
      在古希臘羅馬,那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自由民或貴族,不用為日常生計奔波發(fā)愁,天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在無所事事的時候,也會生出空虛與幽怨來,類似于現(xiàn)代的無聊,但這種無聊并不普遍,因此也不具有時代性意義。無聊在前現(xiàn)代社會是一種邊緣性的心理狀態(tài),只有上流社會才有資格和可能“享受”無聊之苦,無聊是上層社會的特權,是身份的象征,但在現(xiàn)代社會,無聊很顯然就像核污染放射性擴散一樣,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度,沒有人能夠幸免,無聊幾乎就成了現(xiàn)代人的“專利”。前幾天在QQ群上看得一個段子,《群主,你是哪里,我們想念你》,其中有這么幾句:娛樂業(yè)的發(fā)達,酗酒的流行,正說明無聊彌漫在空氣中,無論是空閑的人,還是忙碌的人,都會感動空虛與無聊。
      
      去年到杭州出差,我們算是鄉(xiāng)巴佬進城,感覺這地方真好,是個宜居城市。在一次飯局上,一位醫(yī)院里工作的朋友,講了他對生活在這里的人的感受。他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晚上輪值門診,幾乎每天的后半夜,都會有救護車送來醉酒斗毆至傷至殘的年青人。在這樣的城市里,人們白天很累,很忙,晚上亂來瘋狂。為什么會是這樣,當然是空虛無聊所至。正如伽達默爾所說:“打發(fā)時間的時候,什么是真正被打發(fā)的?確定不是時間流走了?盡管它依然意味著時間空洞地持續(xù)著,持續(xù)得太久了,就成了令人苦惱的無聊?!痹诰谱硇拿缘幕秀敝?,在迪廳群魔亂舞的癲狂中,人們暫時忘掉了現(xiàn)實,忘掉了自己,把自己交付出去,希望能夠得到些許的解脫,而實際上這是在用墮落的方式尋求救贖,無異于是緣木求魚。
      
      那么,人為什么會這么折騰自己?這與意義有關。當人們迷失了生活的意義,無聊就尾隨而至。正因為意義的缺失,我們總是感到不安煩躁,為了消除這種癥狀,就會去尋找各種意義的替代品。我們每天都在辛苦的工作著,難道工作不能給生活帶來意義嗎?昆德拉在《身份》中寫道:
       “農(nóng)民熱愛他們的土地,木匠可以像魔術師一樣變出各種漂亮的桌椅板凳,鞋匠能記住村里所有人的腳的尺碼,還有樵夫、花匠等。生活的意義根本不成問題,它就在他們身邊,很自然地,在作坊里,在田野上。每個職業(yè)都能讓其從業(yè)者塑造獨特的心智,擁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現(xiàn)在,我們所有人都變得一樣,對工作漠不關心,這種漠不關心也成了一種情感模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所流行的集體情感?!?br />   
      很顯然,工作與人都狂奔在“異化”的高速路上,隨時都可能會有事故或故事發(fā)生。我們也許可以進一步追問:是因為個人恰好處于無聊的狀態(tài)才會感到某物的無聊,還是因為世界本身是無聊的個體才開始無聊?人怎么可能逃離這個無聊的世界?
      
  •     前一段時間,到外地出差,帶了一本北大社出版的《無聊的哲學》,準備在舟車轉運之際打發(fā)時間,或者是在睡不著時作催眠之用,翻開書本,看一下前言,才發(fā)現(xiàn)談無聊的書一點都不無聊,反而很嚴肅,很學術,文筆也有清新順暢的感覺。這本書把無聊當作一個哲學問題來對待,作者是哲學系教授,哲學功底當然相當了得,他是在無聊透頂?shù)臅r候寫的這本“無聊”之書,但敘述的內(nèi)容都不無聊,在在指向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很值得正在無聊中苦熬的人一讀。
      
      在眼下,無聊似乎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但無聊問題所涉及到的層面卻不僅僅是個體的某些方面,它甚至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影響到我們整個當代文化對“意義”的理解?!疤接憻o聊的問題,即是試圖理解我們是誰、此刻我們?nèi)绾螀⑴c世界?!北緯髡吲餐死?史文德森如是說。
      
      很顯然,在作者那里,無聊對于人生來說,具有了本體性的意義。正如海勒斯尼斯所說:“有什么比無聊更能讓人感覺生存的憂慮?”從存在論的意義上看,現(xiàn)代人一定擺脫不了無聊的困擾與糾纏,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郁悶”、“煩”成為人們的口頭禪是一個明證。無聊是現(xiàn)代文明的副產(chǎn)品,當我們享受著現(xiàn)代性的成果時,無聊就不請自來,與我們?nèi)缬半S行,重要是的如何對無聊有一個通透的理解,在無聊之余,有一點理智,有點反思能力。
      
      無聊成為一個哲學式的話題,并沒有什么先兆,回溯原來的歷史,也沒有多少實際意義。關鍵是在當下,無聊無度,無聊無數(shù),無聊泛濫成災,但真正能確知自己是否感到無聊的卻少之又少。
      
      史文德森引用《鄉(xiāng)村牧師日志》,很好地描述了無聊隱秘的摧毀性力量:
      
      “人們已經(jīng)被無聊吞噬了。無聊仿佛是某種微塵,來來往往的人群雖然看不見它,卻吸入了它、吃下了它、喝下了它,它是如此細小,甚至不必用牙齒咬碎。但如果停止行走,它就會像毯子一樣覆蓋在臉上和手上,人們必須不斷地將它抖落,這就是為何他們會永遠不得消停。”
      
      無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人可以超然物外。無聊不僅是內(nèi)在心理狀態(tài),也是整個世界的外在特征。詩人拜倫甚至斷言:“除了無聊使人感到無聊,什么也沒有?!?br />   
      既然如此,我們居住在這個世界上,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當然要善待無聊了。一個人對工作生活感到無聊,世界并不就此失去意義,天也不會塌下來。甚至有人認為,“無聊是一種優(yōu)越的狀態(tài),將它與工作扯在一起是低估了它?!?br />   
      當我們無聊著自己的無聊的時候,我們該聊些什么呢?
      
  •      產(chǎn)生無聊的原因是:目標的缺失! 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精神空虛,自殺事件頻繁出現(xiàn)。 解除這個魔咒唯一辦法:樹立自己的目標,孜孜不倦地追求,才不枉活幾十年...
  •     正如作者所言,寫下此書的初衷就是因為作者太無聊了。因而整本書給人的感覺也較為沉悶。并沒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大概作者也意識到了對于無聊的哲學本身也很無聊,花了幾乎一半篇幅在引用各式各樣的作家/哲學家對于“無聊”的觀點或論述。
      
      因而這三顆星是打給作者本身的。作者在整本書中自己的觀點用一句話基本可以概括,那就是現(xiàn)代人的無聊來自于意義的缺失。冒昧的說,這并非什么真知灼見--許多心理學家,哲學家早已指出這點。這方面我要推薦的書包括弗洛姆對當代社會的論述和克里希那穆提的《愛與寂寞》。無聊、寂寞、空虛,這三個詞在很大程度上描述了同一種現(xiàn)代人近乎絕望的狀態(tài)。與后二者相比,作者對于無聊的剖析,只能算作是解讀。過于表層。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在講述無聊的表現(xiàn)上。但卻沒有將其與人性的根源,最本質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盡管也有提到社會背景對于無聊的影響,卻沒有深入分析不同的社會背景為什么會影響人們的無聊。追根究底為什么無聊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
      
      對于整本書來說,也許可以打到3顆半或者4顆星。畢竟,作者的閱歷豐富了書籍的內(nèi)容,以下算是一些較為精彩的摘錄。其中,倒數(shù)第二條關于海德格爾的觀點,作者花了一個章節(jié)來描寫,因為比較零碎而且晦澀,只是取了其中我認為比較凝練的一句。海德格爾這部分還是寫的不錯的。
      
      以下是摘錄:
      
      
      克爾凱郭爾在《非此即彼》中寫道“神感到無聊所以創(chuàng)造了人類,亞當因獨處而無聊,故而夏娃被創(chuàng)造出來?!薄昂翢o疑問,放佛吞噬了所有快樂與生活情趣的無聊與倦怠,看起來與亞當一樣古老?!?br />   
      在一個社會或文化中,如果無聊感增加,就表示意義的載體出現(xiàn)了嚴重的問題。
      
      畢希納《倫茨》:許多人純粹是處于無聊而尋歡作樂,有人因無聊而陷入愛情,有人因無聊而砥礪德行,也有人因無聊而自甘墮落,至于我,一切皆是虛無--我甚至懶得自殺,那實在是太無聊了。”
      
      扎普夫《論悲劇因素》論“意義”:“如果說一項行為或一個生活片段有意義,也就是說它使我們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感覺。這種感覺很難用思想來表達,應該是類似于一個非常善意的行為-當善意實現(xiàn)了,行為也就是正義的,被認可的,于是,主體得到了平靜?!?br />   
      空虛感來自于意義的虛無。
      
      一個人可能十分請先,卻不那么感到無聊;也可能忙得一刻不停,卻還是覺得無聊的要死?,F(xiàn)代工業(yè)已經(jīng)能通過增加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給人們提供更多的閑暇,但這不一定能帶來生活質量的提高。無聊的問題與意義相關,而非閑暇與否。
      
      西蒙娜·薇依《語言的力量》“同一既是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也是最令人討厭的事物。它反映了永恒性,因此是最美的;它又是毫無休止與一成不變的象征,故而是罪丑惡的。既可以是建功立業(yè)的一生,也可以是一事無成的一生。象征最美的同一是圓周,而象征最丑惡的同一的事鐘擺的滴答聲?!?br />   
      帕斯卡爾《思想錄》“安慰我們苦痛的唯一事物就是娛樂,但它同時也是我們最大的苦痛,因為它阻止我們反思自身,不知不覺將我們帶向毀滅。但沒有娛樂,我們必會感到無聊。這種無聊也將在不經(jīng)意中逼我們走向死亡?!?br />   
      海哥德爾:通過取消所有的意義,“此在”就從事物的完全依賴中解放出來。
      
      叔本華認為,出路就在于通過審美體驗(特別是音樂)放棄個人的自我。
  •     翻譯很好,但是關于現(xiàn)象學那一章還不過癮,不知是因為原文如此還是譯文的原因。總覺得作者對海德格爾的“批判”(如果現(xiàn)象學一章的結束部份是的話)不痛不癢——也許是為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而著想吧。
      
      讀到最后一章,確實感到作者論述上缺乏力度和深度,其實最精彩的部分正當此時啊。全書中最好的,是前兩章,篇幅上也合適。
      
      無論如何,是很值得一讀的作品。
  •   前面寫得有意思 后面讀不大懂
  •   就翻譯而論 個人覺得比那本同系列的時尚的哲學翻得好啊
  •   這本書挺有意思的。反正也不是研究哲學的,具體問題不用深究了。。呵呵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