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謝建華 著 頁數(shù):182 字數(shù):87000
前言
古代中國不僅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也是人類的精神搖籃之。 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觀點,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文明出現(xiàn)之后,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世界上又相繼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稱之為軸心時代(Axial Age)。這些文明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大思想家,對人類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脫或超越的目標與途徑。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奧義書》和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詩人荷馬、悲劇家修昔底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xiàn)。他們創(chuàng)立了人們至今賴以為精神基礎(chǔ)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們?nèi)匀慌c我們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zhuǎn)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xiàn)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xiàn)今的時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鬃右郧?,中國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而孔子開創(chuàng)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tǒng),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chǎn),不斷地理解、發(fā)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于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歷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jīng)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shù)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yǎng)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經(jīng)濟理想,巧奪天工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shù)……都蘊蓄著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面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面互相啟發(fā),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總之,中國的思想成就豐富多彩,貫穿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tǒng),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xiàn)出綜合創(chuàng)新的特色。 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并沒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學家之類的稱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賢人、哲人、智者、諸子、大師等等,這些詞匯恰恰概括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們的社會身份往往是教師或?qū)W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與智慧。當然,從更廣泛的范圍看,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法律、工藝、科技、文學、藝術(shù)、宗教等諸多文明領(lǐng)域內(nèi)皆有貢獻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們的言論、著作或被后人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構(gòu)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以“三不朽”作為追求超越的途徑,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為人類社會立下的大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學說等都是不朽的歷史遺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思想家的內(nèi)涵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xiàn)代人習慣認為的職業(yè)思想家、哲學家或宗教先知。我們在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時,也本著這樣的標準選擇傳主。 眾所周知,由南京大學已故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為宏大的中國思想家研究工程。在這套簡明讀本系列編撰和出版之際,首先要對這200部《評傳叢書》工作表達深深的敬意。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簡明讀本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shù)基礎(chǔ),而且一定會呈現(xiàn)出新的風貌。這種新的風貌就是深入淺出和引人入勝:精煉的選擇,簡明的評述,生動的故事與智慧……在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向每一個愿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編委會 2008年9月
內(nèi)容概要
謝建華編著的《王羲之》內(nèi)容介紹: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于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歷久彌新,極具生命力。
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jīng)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shù)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yǎng)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經(jīng)濟理想,巧奪天工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shù)……都蘊蓄著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面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面互相啟發(fā),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傊袊乃枷氤删拓S富多彩,貫穿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tǒng),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xiàn)出綜合創(chuàng)新的特色。一起來翻閱《王羲之》吧!
書籍目錄
一、瑯琊王氏,家學深厚
二、少年謹言,漸得佳譽
三、成家立業(yè),初入仕途
四、為官三十載,行親民之政
五、辭官歸隱,寄情山水
六、轉(zhuǎn)益多師,博采眾長
七、變質(zhì)樸為妍美,尊為“書圣”
八、蘭亭雅集,千古流芳
延伸閱讀書目
章節(jié)摘錄
由于姬晉十五歲時就以太子身份輔佐朝政,史書中記載他“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深得朝臣、百姓的愛戴,因此民間把許多美好的故事賦予了他。傳說姬晉喜歡吹笙,能學鳳凰之鳴。他時常在伊水和洛水之間漫游,得道士浮丘公接引,攜手同游至嵩山居住。人們?nèi)ふ宜?,他就對去迎接他的人說:“請轉(zhuǎn)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去緱山與我相見。”到了約定的日子,人們果然在緱山上看到了姬晉。他乘著白鶴由遠處飛來,停在緱山之巔揮手向人們致意。但人們只能遠遠地望著他,卻無法接近他。幾天之后,姬晉再次乘鶴飛入云霄,再也沒有回來。于是,人們知道姬晉已經(jīng)成仙,便為之立祠廟奉禱。供奉姬晉的祠廟有兩座,一座在緱山,一座在嵩山。公元699年2月,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封禪嵩山。據(jù)說她途經(jīng)緱山時觸景生情。追封姬晉為“升仙太子”,為他重建道觀,并且親自撰寫“升仙太子碑”為志。這篇碑文辭藻華麗,筆力不凡,展現(xiàn)了一代女皇不凡的文學及書法造詣,被稱為“天下女子第一書”。 姬晉過世很早,只留下了一個兒子,名為敬宗。敬宗后來被周景王封為司徒。周景王名姬貴,是太子姬晉的弟弟,由于太子姬晉被廢為庶人,且又早逝,姬貴才得以繼承王位。就為了這個緣故,原本應該繼承王位的敬宗一家人便被當時的人敬稱為“王家”,而敬宗眼見周朝王室一天比一天衰微,為了避亂,干脆改姬姓為王姓。王氏在第十八世之前基本上均以帶兵打仗的武將聞名于世,如:第八世王錯在東周仕魏國,任大將軍,后遷為大夫,舉薦龐涓繼任大將軍。王錯歷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在魏國可謂三朝元老。公元前369年,王錯不幸卷人魏國王位之爭,險些斷送了魏惠王的前程。于是,王錯只好離開魏國去了韓國,當了韓國的大將軍。公元前338年,韓國原想聯(lián)合楚國攻打秦國,可是楚王受秦國說客張儀的挑唆,認為秦、韓大戰(zhàn)有如虎狼驅(qū)羊羔。如果楚國出兵幫助韓國。那就是甘與羊群為伍,他日必被羔羊所累。張儀并對楚王許愿,說如果楚國與秦國聯(lián)手將韓國消滅,那么楚國就能占據(jù)鄭州、新密、新鄭等地,甚至可以控制整個中原。楚王聽信了張儀之言,于是放出消息,說要和韓國聯(lián)合去打秦國,自己一定會給韓國做后盾。韓國信以為真,就去打秦國,但當韓國戰(zhàn)事不利之時,楚國根本就不理韓國了。秦軍與韓軍在岸門(今河南許昌市西北)作戰(zhàn),這一仗,韓國打得一敗涂地,王錯戰(zhàn)敗,被秦軍俘虜。從此,王錯家族遷入秦國。王氏第十‘六世王翦是秦代杰出的軍事家,也是繼大將軍白起之后秦國的一位名將。他與兒子王賁帶領(lǐng)秦軍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國、趙國、楚國,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可以說除韓國之外,其余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王翦與白起、廉頗、李牧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而王翦的孫子王離在史上聞名的“巨鹿之戰(zhàn)”中卻遭到慘敗,副將被殺,自己被俘。王離被俘后,拒不投降,跳到火堆里自焚而死。王離的長子王元為避秦亂舉家遷往山東瑯琊,遂為瑯琊王氏之始祖。王離的次子王威幼時隨兄王元在瑯琊生活,西漢開國后出任揚州刺史。當時的揚州官署設(shè)在江東建鄴,即今江蘇省南京市。而非今揚州市。那時,江北揚州為廣陵郡。王威九世孫王霸為漢光武帝劉秀時代的著名經(jīng)學家,與其妻及子隱居不仕,居住在太原晉陽,從此就有了“太原王氏”。P3-5
編輯推薦
謝建華編著的《王羲之》內(nèi)容介紹: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zhuǎn)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xiàn)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xiàn)今的時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鬃右郧埃袊兴枷氲珱]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而孔子開創(chuàng)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tǒng),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chǎn),不斷地理解、發(fā)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