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高華平 頁數(shù):216 字數(shù):170000
前言
古代中國不僅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也是人類的精神搖籃之一。 按照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觀點,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和中國文明出現(xiàn)之后,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世界上又相繼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稱之為軸心時代(Axial Age)。這些文明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大思想家,對人類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問題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脫或超越的目標與途徑。中國的孔子、老子、墨子、莊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奧義書》和釋迦牟尼佛,希臘的詩人荷馬,悲劇家修昔底德,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幾乎是同時在中國、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況下出現(xiàn)。他們創(chuàng)立了人們至今賴以為精神基礎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們?nèi)匀慌c我們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為坐標,再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來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間的孔子恰恰是中國文明進入軸心時代的代表人物,他處在中間點和轉折點上:中國文明出現(xiàn)到孔子,孔子到我們現(xiàn)今的時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鬃右郧?,中國有思想但沒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國古代思想家層出不窮,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chǎn)。而孔子開創(chuàng)的“溫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影響了中國的闡釋傳統(tǒng),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遺產(chǎn),不斷地理解、發(fā)展古人的思想,從中獲得思考和應對宇宙、社會、人生問題的資源,這也是我們今天為讀者奉獻這套《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的緣由。 縱觀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思想家們貢獻出的成果具有極高的造詣與價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獨樹一幟,很多思想對于當代中國乃至世界而言,可謂日久彌新,極具生命力。百家爭鳴的先秦諸子、博大宏深的漢唐經(jīng)學、簡易幽遠的魏晉玄學、盡心知性的宋明理學是思想學術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禪悅、道教的神仙修養(yǎng)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經(jīng)濟理想,巧奪天工的科技、工藝之道,風雅傳神、丹青不老的文學藝術……都蘊蓄著豐富的思想。中國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辯論,水火不容,一方面百慮一致,殊途同歸;一方面開宗立派,門戶林立,一方面互相啟發(fā),入室操戈。儒、釋、道三教可以論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傊袊乃枷氤删拓S富多彩,貫穿著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剛健中和等精神傳統(tǒng),在繼承、闡釋中變化演進,一代有一代之勝,表現(xiàn)出綜合創(chuàng)新的特色。 不過,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并沒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學家之類的稱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賢人、哲人、智者、諸子、大師等等,這些詞匯恰恰概括出中國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們的社會身份往往是教師或學者,他們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與智慧。當然,從更廣泛的范圍看,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法律、工藝、科技、文學、藝術、宗教等諸多文明領域內(nèi)皆有貢獻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們的言論、著作或被后人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構成了中國古代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國人就以“三不朽”作為追求超越的途徑,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說,為人類社會立下的大功、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學說等都是不朽的歷史遺澤。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思想家的內(nèi)涵大大地超出了我們現(xiàn)代人習慣認為的職業(yè)思想家、哲學家或宗教先知,我們在撰寫《中國思想家評傳》簡明讀本時,也本著這樣的標準選擇傳主。 眾所周知,由南京大學已故名譽校長匡亞明教授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中國20世紀以來最為宏大的中國思想家研究工程。在這套簡明讀本系列編撰和出版之際,首先要對這200部《評傳叢書》工作表達深深的敬意。站在這位巨人的肩上,簡明讀本不僅具有深厚的學術基礎,而且一定會呈現(xiàn)出新的風貌。這種新的風貌就是深入淺出和引人入勝:精煉的選擇,簡明的評述,生動的故事與智慧……在倡導中國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讀本通過介紹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向每一個愿意了解中國思想的讀者提出一個又一個我們和古人共同面臨的問題,引導大家與中國古代思想家展開心靈的對話。 編委會 2008年9月
內(nèi)容概要
老子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也是惟一可與孔子并駕齊驅的思想家,古往今來,人們對老子的爭論最多,誤解也最深,《老子》以全球文化的眼光和現(xiàn)代學術的方法,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與討論,力圖展現(xiàn)一個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高華平著重闡發(fā)了老子在價值觀念、道論、辯證思維、政治智慧等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所做了的無與倫比的貢獻,強調了以老子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干地位和老子實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突破”的重要觀點。對郭店楚簡等新出土文獻的充分利用、努力澄清古往今來對老子思想的種種誤解、充分揭示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化乃到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并對老子思想進行重新定位,是《老子》的三個主要特點。
作者簡介
高華平,現(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教授。 笠原、祥士郎,現(xiàn)為日本北陸大學教授。
書籍目錄
序
一、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
二、老子思想的來源
三、尊道而貴德——老子的道論和德論
四、無為而治——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
五、知足知止——老子的人生哲學思想
六、唯美與惡,相去若何——老子的美學思想
七、老子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延伸閱讀書目
章節(jié)摘錄
(一)神龍見首不見尾 在當今世界浩如煙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兩本書被翻譯的次數(shù)最多、流傳最為廣泛:一本是西方的《圣經(jīng)》,另一本就是中國的《老子》。 如果你想了解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有兩個中國歷史文化名人你必須認識。這兩個人,一個是儒家的孔子,另一個則是道家的老子。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仁和禮,教人積極人世,上進有為,事君事父,做一番改造社會的事業(yè);而老子,則是道家(教)的祖宗,他主張自然無為,治國要無為而治,為人要謙卑居下,以柔克剛,以便全身養(yǎng)性,做到“無為而無不為”。 在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中,老子雖然和孔子一樣,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但史書上關于他的生平事跡記載得極其簡單,他的著作中也無一言半語講到自己的活動,因而人們對他所知甚少。20世紀初期,中國的學術界出現(xiàn)了對中國上古歷史廣泛質疑的“疑古思潮”,產(chǎn)生了一個“疑古學派”。他們對許多上古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文獻典籍,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其中包括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他們之中有人認為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出現(xiàn)比較晚,應該在孔子和墨子之后,可能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后期,或者在西漢的文帝(公元前179—前158年在位)時代;甚至有人否認有老子這個人的存在。 然而,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是可信的,即老子其人和《老子》這部書出現(xiàn)于中國的春秋(公元前771—前474年)末期。特別是中國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中,有一篇《老子韓非列傳》,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關于老子的傳記,盡管它的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 這篇傳記明確地告訴人們,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楚國的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苦縣位于今河南省鹿邑縣,春秋時代本屬陳國,公元前478年楚國滅亡陳國,苦縣成為楚國屬地)。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文化典籍和史書的官吏)。 這篇傳記記載,孔子曾到周朝去,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學問。老子對孔子說:“你所說的西周的禮,制作禮的人和他的骨頭都已經(jīng)腐朽成灰了,只有他說的話還在。再說君子得到了時機就去實行自己的主張,沒有時機就像蓬草那樣隨風飄行。我聽說,精明的商人會把自己的好商品藏起來,德行高超的君子,外表看起來像個傻子。把你身上的驕傲之氣與各種欲望都去掉吧,還有那種氣色與過高的志向,這些東西對你沒有任何好處。我所能告訴你的,只有這些了?!? 孔子回去以后,對他的弟子們感慨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奔跑的野獸可以用羅網(wǎng)捕捉,游走的魚兒可以用絲線釣起,飛翔的鳥兒可以用箭射下。至于龍,我就沒法知道它了,它可以乘風浮云飛上天去。我現(xiàn)在見到的老子,大概是條龍吧!”孔子稱老子為龍,一是表示對他的尊敬,另一種可能是對他摸不清底細,一個知識極為豐富、精通周禮的人,怎么把禮貶得一文不值呢?這真是一條見首不見尾、難窺真相的龍啊! 老子這個人研究道德之術,他的目標是做一個隱士,不要名聲。老子在周朝當了很長時間的守藏室之史。公元前516年,周朝的景王去世,他的兩個兒子(王子猛和王子朝)為爭奪王位打起了內(nèi)戰(zhàn),結果王子朝失敗,帶著周朝王室所藏的典籍逃到楚國去了。老子看到周朝日漸衰敗,便辭官而去。老子走到周朝的邊關,守關官吏叫尹喜(也有人說叫關尹)的,把老子攔下,說:“先生從此就要隱遁了,你勉力為我寫一本書吧!”老子沒有辦法,只好為他著書,寫了上下兩篇,講述道德之意,一共五千多字。這才離關而去,從此不知去向。 司馬遷的這篇傳記,告訴我們的只有這些。老子其人,不知所始,不知所終,也不知他的經(jīng)歷,真像一條一閃即逝的龍。司馬遷是一位嚴謹?shù)臍v史學家,他的《史記》歷來被尊為“實錄”。他的著史原則是“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歷史材料如果可信,他就如實記載,即使材料少,也不亂寫。在《老子列傳》的主體之后,他還用“或日”的方式提到另外兩個人物,一個是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一位是周太史儋。有的研究者認為老萊子就是老子,因為他修道而長壽,活了160歲,或者200多歲。但老子和老萊子不是同一個人,司馬遷是很清楚的?!妒酚洝分羞€有一篇《仲尼弟子列傳》,其中說:“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楚,老萊子……?!币馑际牵嚎鬃铀?guī)規(guī)矩矩拜師學習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楚國,則是老萊子。說得很清楚。至于老萊子究竟活了多少歲,司馬遷用“蓋”(大概)表示,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了。也有人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但這位太史是在孔子死后129年去見秦獻公的,怎么可能是孔子向他學禮的那位老子呢?司馬遷記載的“或日儋即老子”,僅僅是記載下一種傳說而已。 至于有人否定老子其人在歷史上的存在,也是沒有根據(jù)的。固然,《論語》、《墨子》、《孟子》中沒有提到老子,但老子在先秦其他典籍中卻被多次述及。《莊子》、《茍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墨子》佚文中都不懷疑老子其人及與其學說的關系。如果認為《莊子》是寓言,不可信,《韓非子》中有《解老》、《喻老》兩篇,該怎么樣解釋呢?再說,儒家的典籍中也有許多孔子從老聃受教的記述(見《禮記·曾子問》等)。儒家人物不可能降低自己祖師的身份而抬高道家學派的老聃??梢姡鬃酉蚶献訂柖Y的事是可信的。 老子的生卒年,史傳上沒有確切的記載。已知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曾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學問。如果把老子看成孔子的師輩,大約年長孔子20歲,則老子的生年大概在公元前571年。問禮的那一年,孔子51歲,老子約71,歲,從任職的年齡上有可能性。至于老子的卒年就更不可考了。 P135-138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