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政治論

出版時間:2004-1  出版社:武漢大學  作者:劉德厚  頁數(shù):43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對廣義政治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統(tǒng)論述,揭示中國社會“雙重轉(zhuǎn)型” 期政治關系社會化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人民民主政治的新民性和走向社會政治的規(guī)律性。

作者簡介

  劉德厚 ,1934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漢川縣。武漢大學教授,政治學博士生導師。1992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武漢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法學院副院長、政治與行政學院院長,校學位委員會委員等職;1986-2003年被聘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主治學小組成員,教育部、湖北省社余評議組成員;現(xiàn)任校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治學會會長等。被列入《遠東及太平洋地區(qū)名人錄》和《中國當代名人錄》。主要學術著作有:《廣義政治論》、《地方政府教程》、《毛澤東國家學說》、《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論著導讀 》、《社會主義思想史》、《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等著作5部,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廣義政治論》為經(jīng)濟政治學新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政治哲學和方法論基礎。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部分 政治的過去和現(xiàn)在第一章 政治生活的社會起源一、政活生活——人勞動生存的內(nèi)在需求二、人類社會政治活動的起源第二章 西方政治概念演進史一、研究政治概念史的意義二、西方古代政治概念的特征三、西方近代人權化政治概念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及其在中國的變遷一、從階級政治到社會化政治的理想與追求二、政治范疇在現(xiàn)當代中國學界的討論第二部分 文義政治及方法論第四章 廣義政治理論研究在當代中國一、 當代廣義政治理論研究在當代中國二、中國廣義政治理論的研究的概況第五章 廣義政治要素及其特性一、廣義政治的要素與結(jié)構(gòu)二、勞動人本政治觀三、政治關系及特征第六章 政治形態(tài)的多樣性一、政治形態(tài)的一般理論二、政治形態(tài)的多樣性第七章 廣義政治方法論一、政治利益關系分析二、政治的歷史整體性分析三、政治的社會整合分析四、政治的功能結(jié)構(gòu)分析第三部分 社會政治分析原理一、政治從國家化到社會化二、西方現(xiàn)代政治社會理論的局限第九章 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基礎一、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化政治觀二、政治關系社會化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三、現(xiàn)代國家權力關系的社會化第十章 中國“走向社會政治”的理論的形成一、20世紀人類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二、走向社會政治的基本原理第四部分 走向社會政治的革新之路第十一章 中國社會發(fā)展模式的選擇第十二章 “雙重轉(zhuǎn)型”的社會階層結(jié)構(gòu)第十三章 從人民民主走向新型社會民主第十四章 走向社會政治的革新之路新術語索引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同時,馬基雅維利還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首先使用國家概念的思想家,他認為國家是政治的核心內(nèi)容,并就國家的產(chǎn)生、國家的目的(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關于國家的本質(zhì))、國家的形式以及共和制是國家的理想形式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論述,成為西方近代傳統(tǒng)政治學中“政治即國家”理論的奠基者。他的“政治即國家”的觀點,比起“政治即權術”觀點的影響要更為深遠得多。  在馬基雅維利稍后,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代表者,是托馬斯·莫爾(1478~1535年)提出的平民政治觀,主要從道德角度揭露資本的罪惡,以求建立一種共同體的理想國;馬丁·路德(1483~1546年)和讓·加爾文(1.509~1564年)提倡民主的宗教改革政治觀,認為對個人的宗教生活進行革新,聽從信仰所啟迪的良心的呼喚就能夠改善公民的生活,恢復道德的價值,激發(fā)宗教的感情,無須改變現(xiàn)成政府的形式,只有宗教才能支配政治,以宗教的形式傳播著新的民主、自由的思想。所以恩格斯后來評價說,這種宗教的改革帶有資產(chǎn)階級的性質(zhì),使教會共和化和民主化,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的外衣。②把馬基雅維利的政治思想加以“科學化”,并與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實際更為密切相連的,則是法國政治思想家讓·布丹?! ∽尅げ嫉ぃ?530~1596年),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的擁護者,但就總的政治傾向而言,他實際上代表著法國新興市民階層的政治利益與要求,他提出的國家主權理論影響巨大。布丹認為,主權是國家的最高本質(zhì),是一種絕對的和最高的權力,既不可分割,也不可被轉(zhuǎn)讓?!爸鳈嗍窃谝粋€國家中進行指揮的……絕對的和永久的權力”,不受任何限制的權力。主權者之所以是最高的權力,是因為“一般的對所有人民和個別的對每個人”,不需要任何人同意而作出法律的權力,國家的對外關系上也是不受其他權力約束和支配的,等等。但是,他又認為,國家主權和主權者兩者不能混同。國家的主權性決不是指一個國家的統(tǒng)治者的個人權力,而是指一種國家制度,因此,主權和管理權是兩回事。布丹由此演繹出來君權必須服從國家主權,必須遵守與其他主權者所訂立的條約。他認為,國家主權雖然具有絕對性,但還是要受到自然法的制約。他的國家主權理論、“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相連”的理論,為導出“人民主權論”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這樣說,布丹的國家主權論,不僅直接補充、發(fā)展了馬基雅維利關于政治即國家的思想,而且進一步把新興資產(chǎn)階級爭取自由、民主權利的要求,也包容到了自己的基本政治理念之中。爭取人的自由、民主權利,成為他的“人民主權論”的核心。在政治分析的方法論上,他主張把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看做政治統(tǒng)治者賴以生存的工具;用主權概念來加強國家的政治權威基礎,賦予政治一種嚴格的世俗特色和獨立自主的地位。國家是主權國家,政治是主權國家的政治,從而明確地回答了資產(chǎn)階級國家應是怎樣的國家,國家權力最終應該屬于誰這個關于政治的根本問題。當然,他是把新興資產(chǎn)階級看做人民的主體,所謂的人民主權也主要是資產(chǎn)階級的主權?! ∮纱丝梢?,從理論到方法,布丹成為了近代資產(chǎn)階級的主權國家政治觀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陨险螌W說,是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新時代到來前夕產(chǎn)生的,帶有過渡性的狀態(tài),在其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表現(xiàn)出了復雜的多重成分,它們還不可能給新興資產(chǎn)階級政治理論以規(guī)范性的表達。  荷蘭尼德蘭革命(1566~1609年)和英國革命(1640年開始,先后經(jīng)歷了約一個世紀),把歐洲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革命時代,標志著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期事實上的到來。革命賦予了歐洲資產(chǎn)階級政治思潮的時代特征,其主要內(nèi)容概括起來就是:(1)打著宗教改革和恢復人性的旗幟,反對封建專制和神權;(2)提倡以自然法的理性假設,依據(jù)人性需要通過訂立契約建立社會和國家,實現(xiàn)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3)對私有財產(chǎn)權、人身安全、思想自由等天賦權利,從理論上進行了全面論證,大大推進和豐富了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思想內(nèi)容;(4)提出關于建立國際法的有關理論原理,以適應發(fā)展世界性貿(mào)易的需要;(5)提出建立法制和社會秩序制度的主張和設想。這個時期產(chǎn)生了諸多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如荷蘭的格勞秀斯、斯賓諾莎,英國的羅伯特·菲爾麥、托馬斯·霍布斯、約翰·彌爾頓、詹姆斯·哈林頓、約翰·利爾本、杰臘德·溫斯坦萊、約翰·洛克等,他們中影響最大的要算是斯賓諾莎、霍布斯和洛克。  他們的政治思想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以自由一民主的人權理論為核心,目標是建立法治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以自然法和人的自然權利構(gòu)建社會,以民主和法治組建國家,圍繞社會權力與政治權力展開社會與國家相同性的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探討,把資產(chǎn)階級政治思想推向了新階段。把握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的總體特征,是我們理解十七八世紀西方政治思想家關于政治界定的關鍵?! ∈紫?,霍布斯(1588~1679年)在1651年出版的《利維坦——論教會的和世俗的國家的內(nèi)容、形式和權力》一書中.以人的理性分析為基礎,提出了“國家元首權力的理論”。認為如果人只受自然權利的支配,專門進行自我權利的追求,就必然會導致“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在一種理性原則的幫助下.每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謀求和平,自動放棄在自然狀態(tài)中對一切事物享有的那種權利,并通過契約確立一種使一個人能轉(zhuǎn)讓或出讓自己權利的法律方式,為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建立起一個共同的權力,即建立一個“政治實體”或稱為“市民社會”。但是,他又認為,在這個市民社會中,“只有作為一個實體的首腦的主權者才能協(xié)調(diào)世俗權力與精神權力”(見《論公民》)。主權者是形成國家政治權力的基礎,因此,國家權力與國家形式、臣民的自由、國家制度、教會體制等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霍布斯看來,政治可以被視為一種政府首腦權力對世俗社會的各種關系的協(xié)調(diào)。從構(gòu)成主權的基本要素來看,國家的主權者的不同,決定著國家形式的差別,分為君主國家、平民國家、貴族國家等。可以說,霍布斯是把政治看做由不同要素構(gòu)成的有機體的第一人?! ∑浯问撬官e諾莎(1632~1677年),《神學政治論》(1670年)為其代表作。他在徹底批判中世紀神權政治中提出了“人民的權力”的政治概念。他發(fā)展了布丹的主權理論,同時又與霍布斯的觀點相反,認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讓渡出自己的天賦權利予他人。他說:“一個人的靈魂是不可能完全置于另一個人的裁判之下的,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天賦權利讓渡給他人,這里的天賦權利指的是自由的思想權利和保持自己對任何問題的判斷的權利;而且任何人都不能迫使別人進行這種讓渡,因此,企圖壓制人們思想的政府應被視為壓迫性的政府?!焙髞?,他的一些思想又有所變化,開始強調(diào),為了一種有秩序的共同文明生活,必須借助一種科學方法的統(tǒng)治力量,必須要正確確立每個人的個人自然權利與權力(即指國家)的關系。因為國家的權力越大,每個公民的權利就越小,而國家的權力又是由廣大公民的權利決定的,國家主權就應當屬于人民。如果國家權力集中在掌握權力的某一個人手中,就大錯而特錯。斯賓諾莎曾說過一句影響深遠的名言:“人民只有能夠使國王的權力完全取決于它自己的權力,并用自己的力量防范國王的權力。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言  今年是馬克思逝世120周年。我想全世界的勞動者和進步人類,都會從自己的心靈深處對這位偉人再次發(fā)出深情的悼念!  馬克思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堅定、最勇敢、最明確,因而也是最徹底地站在解放全世界勞動者立場上為之解放而吶喊的一位偉大學者和革命家。他用自己的科學理論和天才智慧為全世界人民服務,而自己卻終身貧困,最后安詳?shù)刈谂惆樗簧陌矘芬紊吓c世長辭。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我愿意將這本《廣義政治論》首先獻給馬克思,以表達對他的無限敬仰和永恒眷戀。  歷史在走向馬克思,時代在走向馬克思,中國在走向馬克思,謀求自我解放的人類,總是把自己的命運同馬克思人類解放的科學理念聯(lián)系在一起?! ∪绻f亞當·斯密發(fā)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是“經(jīng)濟人”的根本動力,資本怎樣利用這支所謂“看不見的手”獲取最大利潤,積累財富,人怎樣在事實上被物化為金錢的奴隸,那么馬克思從人的勞動生存本性出發(fā),發(fā)現(xiàn)人類必將在“自由勞動”的基礎上,怎樣把自己從物的奴隸變成物的主人,最后實現(xiàn)人的解放就是人自身的解放。人類既然能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世界,他也就能通過勞動把自己造就成為“自由人”?! ‖F(xiàn)代資本(各種形態(tài)的)盡管像一位有高招的魔術師,在人們面前玩弄變換財富的戲法,造出種種幻影,以推動文明進步,但大多數(shù)的人則仍然被它桎梏于“文明的野蠻”之中。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向了少數(shù)人,而多數(shù)人在物的統(tǒng)治之下哀苦求生,他們一代又一代地遭受著貧窮與苦難的折磨?! v史證明,勞動者創(chuàng)造世界,創(chuàng)造財富,但又總是由勞動者承擔著這種苦難!只有真正代表人民的思想,才稱得上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有永遠站在人民一邊,才是世界上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為人民吶喊,走向人民,真理才能成為社會的現(xiàn)實力量,人類才能享受解放的成果。胡錦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發(fā)出一個時代的最強音: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qū)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個根本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我們不能丟。  中國人民正在走向馬克思,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人民勝利的法寶。只有走向馬克思,才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能實現(xiàn)走向馬克思。因此,作為當代中國政治學科的發(fā)展也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走向馬克思?! ∪绻脷v史學家的眼光看問題,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它孕育了人類社會一個新的未來,開辟了人類走向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新時代?! ≡鯓佑民R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以全新的政治視角,觀察這個新時代的進展,把握中國現(xiàn)時政治關系社會化進程,迎接時代對中國政治學科發(fā)出的挑戰(zhàn),為此,我寫了《廣義政治論——政治關系社會化分析原理》一書同讀者見面?!  ?/pre>

編輯推薦

  本書對廣義政治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統(tǒng)論述,揭示中國社會“雙重轉(zhuǎn)型” 期政治關系社會化的歷史必然性,闡明人民民主政治的新民性和走向社會政治的規(guī)律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廣義政治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