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7-07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海貴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本普及與提高相兼及的新聞采訪學新編教材。它講授了新聞采訪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理論、方法、條件,闡述了當代新聞采訪的發(fā)展趨向和應變的手段;其在內容的延伸、學科體系的演進,以及新的理念的開拓方面,均有獨到的創(chuàng)見。本次修訂再版,作者增加了許多緊隨時代的新內容,如連續(xù)性新聞、批評性新聞、熱點新聞、深度新聞和采訪等?! ”緯纯晒┬侣剛鞑W科學生、新聞愛好者系統(tǒng)學習,也可作為新聞媒體人員培訓、進修使用的教材。
書籍目錄
再版前言上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新聞采訪的最新定義 第二節(jié) 新聞采訪的顯著特點 第三節(jié) 新聞采訪的主要作用 第四節(jié) 新聞采訪的基本方式 第五節(jié) 新聞采訪的認識路線 第二章 新聞采訪需要的基本修養(yǎng) 第一節(jié) 關于作風修養(yǎng) 第二節(jié) 關于道德修養(yǎng) 第三節(jié) 關于知識修養(yǎng) 第四節(jié) 關于技能修養(yǎng) 第五節(jié) 關于情感修養(yǎng) 第六節(jié) 關于體質修養(yǎng) 第七節(jié) 關于公關修養(yǎng) 第三章 新聞采訪報道必須堅持的基本要求 第一節(jié) 關于真實性 第二節(jié) 關于思想性 第三節(jié) 關于時間性 第四節(jié) 關于用事實說話 第四章 敏銳感與判別新聞 第一節(jié) 關于新聞敏感 第二節(jié) 關于新聞價值 第三節(jié) 關于新聞政策中編 第五章 采訪活動的第一階段 第一節(jié) 怎樣明確報道思想 第二節(jié) 怎樣獲取新聞線索 第三節(jié) 怎樣進行采訪準備 第四節(jié) 怎樣明晰對方心理 第五節(jié) 怎樣創(chuàng)造訪問條件 第六章 采訪活動的第二階段 第一節(jié) 怎樣掌握提問技能 第二節(jié) 怎樣主持調查座談 第三節(jié) 怎樣展開現(xiàn)場觀察 第四節(jié) 怎樣協(xié)調聽覺功能 第五節(jié) 怎樣做好采訪記錄 第七章 采訪活動的第三階段 第一節(jié) 怎樣精心深入采訪 第二節(jié) 怎樣仔細難證材料 第三節(jié) 怎樣迅速整理筆記 第四節(jié) 怎樣積累剩余材料 第五節(jié) 怎樣提煉新聞主題下編
章節(jié)摘錄
(10)網絡采訪。 近幾年的實踐證明,互聯(lián)網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工具,既是大眾傳播工具又是人際交流工具,既可以發(fā)布新聞,也可以用于采集新聞、查閱資料及收集新聞的背景材料等。譬如,人們可以通過各家網站瀏覽新聞,也可以通過E-mail與熟人親友聯(lián)系交流,甚至可以上BBS與陌生人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 【W絡采訪相比較傳統(tǒng)媒體采訪,具有如下主要特點: 一是信息的廣泛性;二足采集形式的多樣性;三是新聞采寫的即時性;四是信息容量的無限性;五是信息采集過程的交互性等?! 【W絡采訪的主要形式是: 直接轉載信息。網上的信息可謂是應有盡有、取之不盡。我國眾多報紙的信息注明是“采自互聯(lián)網”,我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參考消息》,則已把網上信息作為其消息來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M織網絡調查。即把問卷通過網絡送到電子公告版上,不僅得到眾多受眾的關注,更可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饋,這比傳統(tǒng)的召開座談會、面對面訪問等形式,效果要好得多?! ⊥ㄟ^E-mail交流。以往受時空的限制,傳統(tǒng)媒體的采訪方式受到較大局限,所遇障礙也較多。而通過電子郵件進行采訪,記者則可以較順利地接觸到你感興趣的任何一位客體,包括名 人直至國家元首,只要他在因特網上開辟了網頁,設立了電子信箱。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自1996年上網打出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后,網上來信的利用率竟高達10%。許多傳統(tǒng)媒體的記 者也深有感觸,許多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都是親友及時通過E mail傳送給他的。 查閱收集資料。因特網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海洋,成千上萬個數(shù)字化圖書館和各種類型的數(shù)據(jù)庫,只需輕輕按上幾個鍵,便可查閱任何資料?! ∫蛱鼐W的問世給記者采訪提供了莫大的空間和便利,如《北京青年報》的《電腦時代》版專設的“網上采訪”欄目,就不斷推出記者采訪的成果。但是,也同時給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如除了會熟練地使用電腦以外,英語水平要盡快增強,因為這是網絡的主導語言。另外,必須增強法制觀念,遵守與網絡相關的法規(guī),不能隨心所欲。再則,網上新聞的權威性與可信度不高,記者在進行網上采訪時,更加應該遵循新聞真實性原則?! №槺闾峒?,近年來我國已出現(xiàn)網絡記者,這是一種新興的記者種類,即專指為網絡媒體采集新聞、組織報道的專職記者。曾代表《人民日報》網絡版參與澳門回歸報道的王淑軍、羅華對自己的身份解釋為,“我們被稱為網絡記者,這個稱呼有這樣兩層意思:我們首先是中國傳統(tǒng)媒體的記者,其次我們是在傳統(tǒng)媒體興辦的網站從事新聞編采工作。我們既脫胎于傳統(tǒng)媒體,又在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新聞傳播活動?!彪S著網絡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專門的網絡采編隊伍將會形成和擴大,屆時,網絡記者的性質、任務及其解釋必將發(fā)生變化?! ⌒侣劜稍L從性質上分,具體為下述六種: (1)”常駐采訪?! ∨神v外地或外國記者的日常采訪活動。這種采訪時間長,題材面寬,要求記者具有全局觀念,從駐地的實際出發(fā),注意采寫既能反映當?shù)貙嶋H又對全局有普遍意義的新聞;要有較強的 獨立社交能力和廣博的知識;具有一定的外語水平;掌握采寫各種新聞體裁的技能;同時,要尊重所在國家、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遵守所在國家、地區(qū)的政策法令。 (2)突擊采訪?! ≡谑孪葻o準備的情況下迅速對突發(fā)性事件所進行的采訪活動。這種采訪任務緊迫,事先無法從容準備,全靠記者的經驗積累和臨場發(fā)揮。具體要求是:記者必須聞風而動,迅速趕赴事 件現(xiàn)場,要忙而不亂,冷靜觀察,盡快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質和相關材料,并有“倚馬可待”——立等可取的寫作能力。突發(fā)性事件的現(xiàn)場一般要實行嚴密封鎖,不讓閑人進出,常常連記者也在被擋駕之列。此時,記者更要下定決心,調動自己平日建立的一切關系網,使用一切能夠使用的手段,最終沖破封鎖,深入現(xiàn)場采集新聞?! ?3)交叉采訪。 在同一期限內對兩個以上新聞事件交替進行的采訪活動。與單打一的采訪形式相比,交叉采訪可以省去重復找人和路途往返所費的時間,是一種投入少、收效高的采訪形式。交叉采訪 須講究交叉藝術與要求:記者應根據(jù)新聞線索統(tǒng)籌安排,利用所在單位或地區(qū)的人員、交通、資料及通訊設備等便利條件,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條有理地進行交叉采訪;記者頭腦應冷靜,決定應果斷,行動應迅速,反應應敏捷?! ?4)巡回采訪?! “凑站庉嫴恐甘?、沿著預定路線進行的采訪活動。一般沒有具體、明確的采訪對象和報道題目,主要由記者根據(jù)編輯部總的報道思想靈活掌握,在巡回路途中選擇若干新聞題材就地采 訪,連續(xù)不斷地向受眾進行系列報道,又稱旅行采訪。這種采訪活動對記者的采訪寫作水平要求較高,一般應選派身體素質好的中青年骨干記者承擔。例如,1994年8月至10月間,《新民 晚報》的中青年記者孫洪康、何建華、強熒、朱國順用了40天時間,縱橫奔波不下一萬里路程,以解放戰(zhàn)爭期間震撼世界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決戰(zhàn)和渡江、跨海等重大戰(zhàn)役為歷史背景,進行戰(zhàn)地重訪,共向讀者推出30余篇、近5萬字的報道,展現(xiàn)了一幅歷史與現(xiàn)實結合、戰(zhàn)爭與和平交叉、破壞與建設融合的壯麗長卷。 如前所述,記者發(fā)現(xiàn)的新聞并不意味著都能報道,還得靠新聞政策予以判別。也就是說,某個新聞事實能否值得報道,要看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關系如何處理。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具體關系是:新近發(fā)生的某個事實能否報道,一要看其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二要看其是否符合新聞政策,兩者兼?zhèn)洌蛨蟮?,缺一,就不報道,兩者之間應當相輔相成,互為制約。例如,著名女作家戴厚英及其侄女戴惠1996年8月25日下午在家中遇害。此事件甚有新聞價值,也可以馬上報道,但當時考慮到社會安定等政治因素的需要,有關新聞單位直到五天后才披露此消息,這就是處理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關系的典型一例?! 》治鲆酝挠行┬侣剤蟮?,有兩種不良傾向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偏重新聞政策,忽略新聞價值。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這種現(xiàn)象幾乎泛濫成災,為了某種政治需要,毫無新聞價值的“新聞”頻頻在媒體“亮相”,有些報紙上的許多頭版頭條均為這些毫無實在內容、近乎是某個文件或講話的改頭換面的文章所占據(jù)。從新聞實踐考察,一則新聞報道后,即產生兩種社會效果,第一效果是受眾閱讀、收聽、收視率的效果,第二效果是受眾閱讀、收聽、收看后的反映如何。一般而言,影響和制約第一效果的是新聞價值,影響和制約第二效果的是新聞政策,而第二效果則必須建立在第一效果的基礎之上。擺不正這兩個效果的位置,媒體就成了政府公文的“轉發(fā)站”。新聞就成了變相的“公文”,于是就吸引不了受眾?! 《侵磺笮侣剝r值,不顧新聞政策。應當承認,許多事實的新聞價值確實很大,但不符合新聞政策,或因涉及有關機密,或因與全局利益、政策規(guī)定相悖,此時,記者理當忍疼割愛。如美國原國務卿基辛格第一次來華,為兩國首腦的正式會見作預備性談判,此屬特大新聞,但中美都未發(fā)表新聞,因為各自均從自己國家的利益考慮。同樣,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由著名記者波列伏依采寫的蘇軍某坦克部隊用大批拖拉機冒充坦克借以欺敵、以寡勝眾的通訊,也因泄漏蘇軍戰(zhàn)斗力薄弱的機密而被取消了。但過去我國有不少新聞報道,則往往是顧此失彼。例如,有一篇贊揚“大包干”的新聞,說有個農村婦女李培蓮,去世的丈夫雖給她留下6個孩子,“大的只有十來歲,小的還在吃奶”,但實行包干后,一年起早貪黑地干下來,她和6個孩子不但沒有“成天喝粥”,照樣“富得滿嘴流油”。頌揚黨的農村現(xiàn)行政策,卻不顧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這種做法顯然是不足取的。另據(jù)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在不同渠道的泄密事件中,通過新聞報道而泄密的事件已超過五分之一,已嚴重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說,新聞價值并不能左右一切,它必須受新聞政策的制約?! 【C上所述,新聞報道應是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的結晶,失去其中任何一個,都不是合乎要求的新聞報道。當新聞價值與新聞政策發(fā)生矛盾時,在我國目前的一般情況下,應當服從新聞政策;如果新聞政策有缺陷,則通過一切可行辦法,力促有關部門進行修訂??傊目茖W,又服從紀律,兩者辯證統(tǒng)一。 值得補充的是,新聞價值的理論反映的是新聞工作的一般規(guī)律,且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任何國家皆可通用,但在選擇和判斷上卻為階級性所左右。新聞政策則存在多變性。因為它受國家 政治制度和法律的制約,因此,各國的新聞政策皆不同。同時,即使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新聞政策也因當時情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記者只有深切地熟悉和掌握上述各個方面,發(fā)現(xiàn) 新聞才能更為敏銳,判別新聞才能更為準確,敏感性、洞察力等才能不斷增強。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再版前言 在中國,新聞采訪學的創(chuàng)立者當屬邵飄萍先生,早在1923年,他就率先出版《實際應用新聞學》(又名《新聞材料采集法》)專著。近80年來,國人又相繼推出新聞采訪學教材或專著百余本,可以說,新聞采訪學的學科研究體系已初步建立,理論框架也已基本建構。值得自豪的是,中國學者專家對新聞采訪學的研究水準舉世公認,眾多西方新聞傳播權威人士均承認這一 事實?! 〉?,新聞采訪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社會變化了,歷史發(fā)展了,就需要其作出相應的反應。因此,盡管國人前赴后繼,幾十年持之以恒
編輯推薦
即可供新聞傳播學科學生、新聞愛好者系統(tǒng)學習,也可作為新聞媒體人員培訓、進修使用的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