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01 出版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作者:【英】C.E.博斯沃思,【塔】M.S.阿西莫夫 頁數(shù):635 譯者:劉迎勝
Tag標簽:無
前言
教科文組織在其《組織法》中宣布的目標之一,便是“發(fā)展及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手段,并借此種手段之運用促成相互了解,達到對彼此之生活有一更真實、更全面認識之目的”。1968年出版的《人類科學文化發(fā)展史》是教科文組織早期的一項重大舉措,旨在大力宣揚世界各國人民對人類歷史的特殊貢獻,加強他們對集體命運的意識。這部世界性的歷史巨著目前正在進行重大修改,而緊接其后則是一系列區(qū)域性出版項目,其中包括《非洲通史》以及尚處于計劃階段的關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qū)和論述伊斯蘭文化方面的史學著作。目前推出的《中亞文明史》也是這一擴大的出版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教科文組織將中亞列為這套區(qū)域性史學著作的第二部,是恰當?shù)摹R驗?,中亞地區(qū)與非洲一樣,其文化遺產往往不能成為史學界關注的主要焦點。但是自遠古時代起,該地區(qū)就是歐亞大陸人口流動的發(fā)生地。尤其是古代和中世紀世界,其歷史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從里海到蒙古高原這片廣大地區(qū)延續(xù)不斷源自草原、沙漠、綠洲和山區(qū)的各族人民。從荷馬史詩《奧德賽》中提到的基密里安人,希羅多德描述的斯基泰人,因其不斷進犯而迫使中國皇帝修筑長城的匈奴,公元6世紀將其帝國擴大到拜占庭邊界的突厥人,古代中國聲名遠揚的契丹人,一直到13世紀突然出現(xiàn)在世界歷史中的成吉思汗統(tǒng)治的蒙古人,中亞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共同為歐亞兩大文明界定了范圍,考驗了其勇氣和耐力。僅僅用游牧民族的文化來認定中亞各族人民是不夠的,因為這樣就忽略了中亞地區(qū)內部游牧與定居之間、畜牧者與務農者之間復雜的共生現(xiàn)象。而最主要的是忽略了中亞地區(qū)一些大城市的出現(xiàn),如撒麻耳干、布哈拉和希瓦,它們都建于中世紀晚期,后成為智力探索和藝術創(chuàng)造的杰出中心。哲學家兼科學家阿維森納(布哈拉人)的重要著作以及帖木兒王朝那些永不過時的建筑藝術精品,集中體現(xiàn)了中亞地區(qū)草原和沙漠上中世紀文化的繁榮昌盛。中亞文明當然不是從虛無中發(fā)展而成,伊斯蘭的影響無處不在,且根深蒂固。歐亞大陸周邊的偉大文明也對這片土地產生過重要影響。在大約1500年的時間內,這片貧瘠的內陸之?!h離地球上真正的海洋——一直是溝通中國、印度、伊朗和歐洲的商路(主要是絲綢)和思想之路的關鍵地區(qū)。
內容概要
多卷本《中亞文明史》是全面描述中亞文明這一重大主題的首次嘗試。出版這套史書與教科文組織的宗旨完全吻合,該組織一個著名的國際專家小組多年來協(xié)同合作,已經進行了有關的基礎研究,力圖向更多的公眾介紹位于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這一遼闊區(qū)域的文明史實。 六卷本《中亞文明史》將揭示中亞地區(qū)從文明之初到當今時代各種文化的興盛和衰亡。該地區(qū)只有很少一些地名,如撒馬爾罕、布哈拉或希瓦,是公眾所熟悉的;如今一些知名的專家通過此書為我們揭開了帷幕,顯示了中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的一面。從一個大的范圍講,古代和中古世界史就是由歐亞腹地各族人民的遷徒而形成的,遷徒的范圍從西部的黑海一直延伸到東部的中國本土邊境。 《中亞文明史》第四卷(上)述及中亞的王朝史、政治史和軍事史。第四卷(下)則涉足這一廣大地區(qū)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手工藝、語言、書寫文字、文學、建筑,音樂、科學、醫(yī)學和技術。中亞腹地的大草原、沙漠和森林的邊界在公元750~1500年期間一直變化不定。起初,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和伊斯蘭文化不得不與中亞更早確立的宗教信仰相競爭,如襖教、摩尼教、基督教和佛教。四百多年來,伊斯蘭教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其向東北方向的擴展則產生了深遠影響。在14和15世紀期間,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阿姆河及其以北地區(qū)壓倒所有對手,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并在印度西北及印度次大陸南部地區(qū)站穩(wěn)了腳跟。歷史上因此出現(xiàn)了一個獨特的時期,思想及物質文化各方面以中亞作為媒介得到交流。西方和南方、近東、伊朗世界以及印度的宗教信仰,對更遠的東方和北方地區(qū)產生了影響。與此傳播方向相反,商業(yè)、高度熟練的工藝(如制陶技術)和技術成果(如絲綢生產和木版水印)則由中國傳到伊斯蘭世界,轉而傳入歐洲。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博斯沃思 (塔吉克斯坦)阿西莫夫 譯者:劉迎勝
書籍目錄
出版計劃說明編寫《中亞文明史》國際科學委員會委員名單供稿者名單名稱的轉寫和體例說明導言第一章 教育的發(fā)展:私塾、默得兒塞、科學與教育學第二章 宗教與宗教運動第三章 有關先知言行的作品及其輯錄,有關“圣訓”的注釋及教義學第四章 法學、政治學與歷史學第五章 哲學、邏輯學與宇宙學第六章 數(shù)學第七章 天文學、占星術、觀象臺及歷法第八章 測地學、地質學與礦物學,地理學與制圖學,橫貫中亞的絲綢之路第九章 煉金術、化學、藥理學與制藥學第十章 物理學與力學,土木工程與水利工程,工業(yè)加工與制造,手工業(yè)活動第十一章 中亞的自然生物與人工環(huán)境第十二章 醫(yī)學與獸醫(yī)學第十三章 語言狀況與文字第十四章 語言文字學第十五章 口頭傳承與文學遺產第十六章 藝術與工藝第十七章 書本裝幀藝術與繪畫第十八章 城市的發(fā)展與建筑第十九章 音樂與音樂學,戲劇與舞蹈結論地圖參考書目詞匯表索引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馬圖里地和馬圖里地派馬圖里地及其教義學我們所擁有的有關撒麻耳干的主要教義學家馬圖里地(逝于944年)的傳記資料非常少,出于他本人之手的著作我們只有兩部:他對《古蘭經》所作的注釋(參見前文)及《一神論》(Kitdb al-Tawhid)。后一部書的目的是將伊斯蘭教的教義學作為一種包羅萬象的結構呈獻出來,而且是基于無懈可擊的論點之上。該書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在討論了自己的知識原理之后,涉及到真主:創(chuàng)世、真主本身、天啟與真神的行為。第二部分談及人和人的行為:人類作為、罪過與信仰。在開始時,也許會注意到馬圖里地并沒有發(fā)展起一種系統(tǒng)的有關存在的觀念,甚至似乎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特定的思想原則更加細微的變化有些不感興趣。相反,他對于一切存在都是由“偶然”構成的這一事實的執(zhí)著,很可能是針對二元論思想家(特別是摩尼教)的一種反應,這些人中有不少當時還能在撒麻耳干找到,而且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實體”組成的。與其他遜尼派傾向的思想家們,特別是阿沙里派相反,馬圖里地宣示真主的理性知識的可能性,而且在這方面他的立場很接近穆爾太齊賴派。他不計任何代價,堅持反對從中推論出在造物主與被創(chuàng)造物之間任何一種存在形式的類似物。關于真主的唯一神性,應當說馬圖里地比其他教義學家更強調真主之名的唯一,特別堅持真主的唯一性不能與算術中的數(shù)字1相混淆;這樣卓越的、最高原則的不可比擬特性的代表,如今已經可以在新柏拉圖主義者中找到。至于神圣屬性的教義,阿姆河以北地區(qū)的哈乃斐派教義學家們認為真主是有屬性的,例如他的知識,他的能力,但這些都是獨立的實體,與真主的存在并不等同。這些屬性與人類中通行的同名屬性是不同的,但是不能通過寓言式的解釋來剝去其意義;不管這些屬性是屬于真主的實體或是真主的行為,它們是永恒的。馬圖里地不僅同意與由穆爾太齊賴派教義學所維護的原則相矛盾的這三大基本原則,而且還通過爭論為它們提供了基礎。雖然馬圖里地承認相信死后樂見(ru'ya,阿拉伯語,意為“眼見”或“夢境”——譯者注)真主的教義,但他并不考慮將此等同于通過目視可理解的“亦得刺黑”(idrak“理解”,或“抓住”,阿拉伯語詞匯dark“意識”、“意念”、“領會”的復數(shù)——譯者注),因為目視存在于“理解一物的限度”之中,但這一點是不包括真主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