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5-04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舍爾巴茨基 頁數(shù):236 譯者:宋立道
Tag標簽:無
前言
此書原名《佛教的涅槃概念》,臨發(fā)排付印之前改為《大乘佛學》。相應地,其姊妹篇《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義》也易名為《小乘佛學》?! 洞蟪朔饘W》與《小乘佛學》是俄國著名佛教學者舍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一1942年)的代表作品。最初即以英文寫成。出版七十余年來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學研究者、東方學學者視為不朽名著,代表了以西方比較語言學、比較哲學方法研究東方佛教的成果,舍氏本人被認為是獨辟蹊徑的開拓性哲學史家。由于其特殊風格,舍氏同他的門下弟子被稱為彼得堡學派。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西方佛學研究界可謂獨領風騷?! ∩釥柊痛幕錾碛诘鄱碣F族家庭,從小即受良好的西歐標準的教育。少年時代,他便掌握了英語、德語、法語。1884年,他中學畢業(yè)考入彼得堡大學,就學于歷史文學系。起初其興趣完全在語言學方面。他在米納耶夫(I.P.Minayeff,1840-1890年)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語言學的尤其是梵文的學習。后者是俄羅斯著名印度學者,通曉梵語、巴利語、漢語、滿語等,其學術成果直到今天仍然令人欽佩。米納耶夫赴緬甸考察后,又從米氏高足奧登堡學習梵文;并聽德國學者布勞恩關于古代哥特語、盎格魯·薩克森語、高地德語講座;這一時期他還學習了教會斯拉夫語。此前,舍氏也已經(jīng)掌握了希臘文和拉丁文。1889年,舍爾巴茨基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在彼得堡大學任實習教員。旋即赴維也納,隨布勒爾(Btihler1837——1898年)學習印度詩學。這一時期,舍氏在布勒爾指導下研究拜尼尼語法、印度的《法論》及古代碑銘解讀。1893年回到彼得堡后,有6年間他似乎放棄了對印度學的專注研究。
內(nèi)容概要
《大乘佛學》是俄國著名佛教學者舍爾巴茨基的代表作品。在該書中,舍爾巴茨基有許多深刻的思想,如他以熱寂說的假設來說明涅槃狀態(tài)如何一方面能量不失,另一方面又因絕對的能量均衡而涅架界中無造作生起;又如他從整個印度思想發(fā)展背景而假設了所謂前佛陀的佛教;他所分析的數(shù)論基本哲學范疇對佛教哲學體系的正反影響等等,都是閃爍著光芒的見解。
作者簡介
舍爾巴茨基(Th.Stcherbatsky)是20世紀上半葉西方佛教學界最著名的俄羅斯學者,是西方佛學彼得堡學派的巨擘。舍氏1866年生在波蘭。他少年時代即已掌握英、法、德語;青年時代更熟稔希臘語、拉丁語、希伯來語等;他精通梵文、藏文,了解漢文、日文,足可稱為不世出的學者。其學術領域包括印度詩學、古代戲劇、碑銘學、藏學、佛教哲學等。他曾訪過中東,到過波斯,在印度和蒙古都居住過,曾拜見過第十三世達賴。他對“第二佛陀”世親的《俱舍論》、法稱?《正理滴論》有著深湛的研究和獨到的心解。《大乘佛學》《小乘佛學》和《佛教邏輯》只是他的部分代表作。他是俄國科學院東方學部通訊院士,又是歐洲三個東方學研究團體——英國亞洲學會、巴黎亞洲學會和柏林東方學會——的名譽會員。1942年舍氏逝于前蘇聯(lián)。
書籍目錄
?著者序第一章序論第二章佛教與瑜伽第三章神秘的直觀第四章佛陀相信個體之我的永恒性嗎第五章佛陀是不可知論者嗎第六章晚期小乘佛教的立場第七章絕對的兩重性第八章毗婆沙師第九章經(jīng)量部第十章瑜伽行派第十一章中觀派第十二章小乘的因果理論第十三章大乘的變形的因果理論第十四章相對性的理論第十五章由神秘直觀證得的實在且不朽的佛陀第十六章關于涅粲的新觀念第十七章相對性本身是相對的嗎第十八章佛教與婆羅門教的平行發(fā)展第十九章歐洲的類似理論第二十章正理一勝論學派的地位第二十一章結論附錄一關于《中論》與中觀派附錄二《中論》(第一、第十五、第十八及第二十五品)專有名詞索引人名索引書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章 教與瑜伽 在公元前6-5世紀,就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醞釀著騷動不安的哲學思索。各種各樣的見解和思想體系涌現(xiàn)出來并活躍地傳布在不同階層的印度人中間。唯物主義的理論、否認人死后個體之我繼續(xù)存在、否認人的道德及非道德行為有相應報應的教義廣泛地流傳著。正統(tǒng)的婆羅門社會也發(fā)生了分裂,一部分人仍然堅持這種古老的祭祀宗教,而它也向其信徒許以天堂中的福樂存在的報償;另一部分人,從很早以來就傾向于一種一元論的宇宙觀,他們將最高福樂的報償解釋成個體人格之我消融于非人格的無所不包的絕對之中。之后,婆羅門學者發(fā)展了這么一種觀念:被束縛于無數(shù)世存在中的永恒不死的自我(靈魂、阿特曼),由于不斷積累功德,作為報償,它終歸會復歸于某種純粹精神的純凈狀態(tài)?! ≡诜穸ㄒ蚬麍髴奈ㄎ镎撜吆椭鲝垙蜌w于純粹精神狀態(tài)的靈魂不滅論者之間,佛陀是取中間道路的。從靈魂不滅論者那里,他接受了經(jīng)一系列不斷進步的多世存在而積累精神性的善德的教義,但他卻反對他們關于永恒不滅的精神性原理的說教?! 【臀覀儗Ψ鹜诱軐W立場的了解,他似乎很為這一矛盾所困擾過:一方面假設了一種永恒的、純凈的、因為不可說明的原因而必然為現(xiàn)世的塵垢染污的精神原理;另一面,這種原理后來又要復歸于它原初的本然清凈。因而,這使他走向了對任何永恒原理的否認。除了虛空(空間)和斷滅,對他說來,唯一終極性的實在便是分析為無限的過程中的剎那生滅的構成元素(dharmas法)的物質和精神(色與心)。這種非人格的世界過程的觀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奧義書中發(fā)展了的,關于非人格的唯一世界實體的思想。很有可能,數(shù)論學派的著作在某種程度上便準備了這樣的基礎,以使佛陀將世界分析為色與心這樣的元素。佛陀哲學主張的獨創(chuàng)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他否定了一切實體性(substantiality),將世界過程轉變?yōu)闊o數(shù)分離各別的轉瞬即逝的元素的調和的現(xiàn)象。他放棄了奧義書的一元論和數(shù)論派的二元論立場,建立了一套基于極端多元論立場的哲學體系。佛教的本質和出發(fā)點的玄想性質看起來是很明顯的——只要我們接受那些關于佛陀同時代的游行思想家以及他們與佛陀論爭的記載。他們之間所爭論的關鍵問題都具有玄想性質。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倫理問題以及對因果報應的解說,但它們都極為密切地聯(lián)系到某種本體論學說和最終解脫的教義上?!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