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哲學方法論

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孫偉平  頁數:32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一般價值論產生于“科學認識論”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氛圍之中,以自然科學為范式,依照“科學認識論”的思路和方法研究價值問題十分流行。由于價值論與認識論之間存在深刻的學術差異,這導致了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以馬克思新哲學觀為基礎,探索適應價值論性質和特點的獨特方法,是價值論研究取得突破之關鍵。只是從實際活動著的人出發(fā),立足主體尺度和主體際關系,堅持價值的實踐品格和歷史維度,才能把握價值的真諦和價值活動的規(guī)律,提煉出價值思維的方法和邏輯。當然,基于人類生成性的價值生活實踐、真正切合價值論的新方法和總結和提煉,必然是一個開放性的歷史過程。

作者簡介

   孫偉平,男,1966年生。哲學博士?,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助理,哲學原理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元哲學,價值論和倫理學。主持或參與承擔了7N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已出版?zhèn)€人專著8部,合著7部,參編7部,譯著1部。出版著作主要存《事實與價值》(獲第四屆“胡繩青年學術獎”提名獎),《倫理學之后——現代西方元倫理學思想》(獲第六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三等獎),《價值論轉向——現代哲學的困境與出路》、《價值差異與社會和諧——全球化與東亞價值觀》、《史蒂文森》、《赫爾》、《貓與耗子的新游戲——網絡犯罪及其治理》(獲“第七屆全國優(yōu)秀青年讀物”二等獎)、《道德讀本》(與李德順合著,獲第六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家園——文化建設論綱》(與李德順合著,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羅蒂文選》(編選,主譯)等。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tài)》、《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論文、譯文170多篇,發(fā)表短論和隨筆50多篇。論文90多篇次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文摘報》、人大復印刊資料等轉載。著作和論文9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另多次獲得包括全國級學會等的獎勵。

書籍目錄

導言  關于價值論的研究方法  一  何謂研究方法?  二  價值論研究方法  三  本課題研究的任務與意義第一章  套用科學認知論方法的誤區(qū)  一  價值論的“擬科學”的認知論研究方法  二  借鑒、應用“科學認知論”方法的意義  三  價值論與科學認知論的學術差異  四  方法失當所導致的理論和實踐悖謬  五  呼喚價值論研究的新方法第二章  價值概念與研究方法  一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  二  善(價值)能否定義?  三  若干價值定義及研究方法剖析  四  探尋“價值”的基礎與方向第三章  實踐基礎與實踐品格  一  社會實踐:價值論的前提和基礎  二  價值“本質上是實踐的”  三  人活動的兩個尺度及其統(tǒng)一  四  實踐與價值評價  五  價值的實踐品格的方法論意義第四章  屬人性質與人本原則  一  關于“價值是人”的反思  二  價值論研究的人學視角  三  價值是對象與人的目的、需要與能力等的統(tǒng)一  四  作為人學的價值論  五  入學價值論的方法論意義第五章  歷史維度與歷史方法  一  歷史方法及其根據  二  價值與時間  三  價值體系的歷史變遷  四  歷史傳統(tǒng)與價值活動  五  價值標準與歷史標準  六  歷史觀點、方法的意義第六章  主體性與主體性方法  一  價值的根本性質:主體性  二  主體性方法:思路、模式、規(guī)則  三  無主體思維剖析  四  主體性方法的意義  五  主體性方法的限度第七章  主體際性與主體際方法  一  價值與主體際性  二  主體際思維方法  三  規(guī)范的“外推”與“內生”  四  主體際思維方法的意義第八章  價值思維  一  以生活實踐為范式的實踐思維  二  全面的關系思維  三  屬人的主體性思維  四  動態(tài)的生成性思維  五  思維方式轉換的意義第九章  價值邏輯  一  價值實踐與價值邏輯  二  價值概念的邏輯分析  三  價值判斷及其可普遍化  四  價值推理及其有效性結語  走向新境界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導言關于價值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一門學科的基礎性內容。關于研究方法的自覺反思,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關于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造性探討,是該學科走向深入的路徑。方法論的研究對于科學、認知論來說,既備受關注,又十分時髦。在價值論研究中,似乎人們對一切“方法”也已經很熟悉,理解已經很透徹,因而在研究過程中,既很少自覺選擇和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更少對“方法”本身進行系統(tǒng)考察和反省。這影響了價值論研究的實際進展、質量、深度和可靠性。因而我們對價值論研究方法的考察和研究,有必要從關于方法的一些前提性分析開始。一 何謂研究方法?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研究方法。在這門學科中,從廣義的角度說,一切理論、學問皆是方法,從狹義的角度說,方法則是指研究視角、手段、工具、程序、規(guī)則等方面的內容。這里所要探討的當然是狹義的研究方法。具體地說,這里所謂研究方法,并不是人們隨意選取的研究視角,不是不加分析的研究手段和工具,不是隨意制定的研究程序和規(guī)則,而是依照學科性質、依據研究對象和問題的性質確立的研究立場、手段、工具、程序、規(guī)則以及檢驗研究結論的標準的總和。研究方法制約甚至決定著研究的出發(fā)點、基本進路、研究的特點以及可能得出的結論?!胺椒ā笔且粋€涵義廣泛、模糊的概念。與具體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的把握、解決相比,居于形式、手段層面的方法可能給人以空洞的印象。而由于其涵義廣泛、模糊,如果討論不加限制的話,那么空洞也幾乎是必然的結果。因此,我們不妨先對“研究方法”進行一些基本的研討。

編輯推薦

《價值哲學方法論》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價值哲學方法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抓住了價值哲學的關鍵,為研究找到方法
  •   正在讀,感覺對本人有啟發(fā)。
  •   孫老師的書寫的不錯,支持,浙江大學思政部劉備
  •   老師推薦的專業(yè)書,值得擁有。
  •   內容全,很好的一本參考書
  •   好書不多見,推薦
  •   《價值哲學方法論》是一部完全以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觀為核心理論闡述價值論的著作。作者認為人這一主體以及“實踐”是價值論的核心因素,價值不是客體的屬性,不是實體。該論點確實能解釋很多一般價值現象,但過分夸大人在價值研究中的主體作用,有失偏頗。比如,某一件商品,賣家認為值100元,買家認為值10元,那這個商品價值是多少呢,應以多少錢售出呢?本人認為,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價值也是客體的屬性。
  •   孫偉平教授一直研究價值哲學,應當說是這個領域內的權威了。通過閱讀孫教授的《價值哲學方法論》,我對價值哲學的理解更深、更透了。由于我們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一貫的思維是邏輯思維(數理或形式),所以這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后來到部隊之后,隨著學習閱讀的內容的增多,尤其是隨著由心理學轉向哲學、政治學等人文學的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發(fā)現,而且內在地發(fā)現我們的現實生活確實深受實證哲學(實踐運思理路)的影響。理性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當中,而且成為指導我們推動城市建設、工作進步的重要思維方法。這不免造成了一些壓抑狀態(tài)和無奈情緒。面對鋼鐵一樣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科學研究的不變的自然界的規(guī)律,不正如鋼鐵一樣冷冰冰嗎?),科技產生效應直接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而且使我們這個社會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比如汽車雖好,但永遠不能代替人的內心的寧靜和安恬和淡雅。因為再好的汽車也是無味的,人在這樣的東西的遮攔下更失去了人生的生動本色,使人產生了異化,而且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由于這樣人就稀里糊涂地只能沉浸于“此在”的快樂之中,對“存在”的本真問題卻視而不見,造成對自我價值的忽視。這應當說是人類自身的悲哀,因為人把希望和生命的價值真理寄托給了鋼鐵一樣冷冷的機械和鋼鐵,人的內心于是也隨著變冷。這種科技發(fā)展給人帶來的影響,其實西方社會的思想家,如后現代主義的一些哲學大師都已經預感到了生命的微縮和壓抑,產生了對主體性過度泛濫的反感。這些形式的反思都是人類在發(fā)展自身的過程中逐步成熟的表現。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我們又奈何呢?無奈才是更多的情緒表達。面對這個世界的冰冷和固執(zhí),我們都是無奈的表情。因為人已經變成了鋼鐵一樣的意志,沒有一點人的感情。而人的感情表達卻是人學的重要表達內容。如果失去了人的感性表達和多姿多彩的生活追求,人僅僅靠外物并不能寄托憂思。所以,價值哲學在努力地從反對的泥淖中掙脫出來,從艱難的步履中吶喊出強聲,給這個世界一些驚醒。但是由于理性的力量在主體性的過度膨脹下得到了極大的詮釋,導致價值“理性”的聲音非常微弱。人類已經異化很久了,無法回到原來的起點。對原始的本真問題似乎淡泊已久,離那個原點已經相去甚遠。人類越活越像“人”,然而這個“人”無論如何卻不能說是真正的“人”,一個大寫的人,而是更多地承受著悲痛和哀傷,因為人類自身給自己造成的危害實在是太多了。孫教授的價值哲學方法論給我打了一針清醒劑,使我對人的價值(現在是講人的物化價值,如金錢越多,人就越有價值,買的東西越好、越有檔次,人就似乎覺得更像“人”)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而且逐漸在我的內心里邊產生了新的觀點和想法。對人性的本質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們的生活應該是更有人性味的,而不是充滿了過多的生鐵味,人的色彩應當是由人自己來彩繪的,而不是寄托于外物。感謝所有那些思想者對人學領域的不斷探索,相信他們的努力會有結果的,那就是形成一種全新的哲學理念,還我們本來的生活的面貌。建議對人學有興趣的人看此書,對改變我們的思想方法更有一定的幫助。這本書購買的物有所值。
  •   幫老師買的這本書,他研究方法論,很好。
  •   不錯的,和<事實與價值>結合著讀,更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